苏武传读后感

2022-11-21 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武传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武传读后感 篇1

  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为人物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与“坏人”了,对生命的认识也会因此丰富。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苏武传读后感 篇2

  十九年,天之苍苍,但芸芸的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

  苏武本以十九年书写着民族不屈的'丹青。

  记得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生命永远小于自身的信念值。”

  在中国,这样的人也可谓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生命对于一个壮士英雄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苏武传》中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他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伟大气节,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远了,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在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而在相比下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的纷争,欲以死息祸,而面对匈奴的劝降也是种坚定不移的坚守着自己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与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为一己之私而叛国与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

  这些都能强有力地表现出苏武是个爱国忠贞的真君子。

【苏武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武传》读后感09-22

苏武传读后感04-16

《苏武传》教案09-20

苏武传《汉书》11-10

精选苏武传的教案12-01

《苏武传》教案08-30

苏武传的读后感(精选7篇)04-21

苏武传的读后感550字06-22

苏武传读后感700字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