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战象》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象》读后感 篇1
说起象,大家一定会说:“象有长长的鼻子,蒲扇似的耳朵,柱子似的四条腿和珍贵的象牙,行动笨拙。没什么好说的,总之又蠢又笨。”但看了沈石溪写的《最后一头战象》后,改变了我对大象的看法。
书中写的是西双版纳战斗时所幸存下的最后一头战象——嗄羧。被村民“宠着”的它已经五十多岁了,它从不高傲,不以体重和身高而蔑视了比它低很多的人类,在这种身高、体重的巨大比例下,嗄羧和村民之间那座又高又厚的透明墙从来没有存在过。
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几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它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即将来临时,走出村子,还恋恋不舍地绕村子走了三圈。
在嗄羧临走前,村民怀念它,作者怀念它,甚至连我们——一些普普通通的读者都会为之伤感不已。出了村子,嗄羧怀着思念来到了久经风雪的战场,停滞片刻,向埋了八十多头战象的百象冢走去,之后用锋利的象牙不断挖洞。直到第二天黎明,嗄羧才永久的安息了!
它生前这个特别的举动使我们诧异,经历过生与死考验的它,仍不忘这个患难战友待着的百象冢,并将自己深深埋进了洞里,与战友们永远的长眠于此。
嗄羧是头重情谊的象,它行为高尚,让我们感动不已,它并没去世世代代埋葬祖先的象冢,而去了战友们安息的百象冢!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最深刻:它没有到遥远的神秘的祖宗留下的象冢去,它在百象冢挖了个坑,和曾经并肩作战过的同伴们葬在了一起。这就是它重情重谊的最好证明。我真想能看看嗄羧沉睡着的百象冢,现在的嗄羧在忙些什么?不管它在做什么,它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象,它们的友谊有如此力量;象,它们的情比人的情更深刻,更真切,更长久!
看了这篇文章,我们还能说嗄羧是头象吗?不,它是个让人敬佩的、行为高尚的、重情重义的大英雄!
《战象》读后感 篇2
我读了《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当合上书之后,心里难以平静。
《最后一头战象》讲述的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沈石溪到西双版纳的一个寨子插队时,见到了曾经与日寇作战的最后一头战象——已经五十多岁的大象嘎羧。沈石溪与它成了好朋友。两年后的一个早晨,嘎羧突然非常精神起来,它向养象人波农丁要回一直废弃的象鞍,让沈石溪和波农丁帮它装上。在和寨子告别后,嘎羧独自上路去迎接死亡。沈石溪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后面,嘎羧没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而是去了几十年前作战的地方——那里埋了八十多头当年在抗战中死去的战象。嘎羧挖了一夜的坑。黎明时,它静静地躺在坑中,和它的战友们永远地聚在一起。
“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这句话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灵感,它都知道忠诚和责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虽然不能到它心里看个明白,但我们能体会到,它那种跟同伴永恒的友谊。此时,痛苦、怜悯、敬佩、感动等种种复杂而凌乱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那头象的一幕幕真情在我脑海中不停地回荡着……
我们应该善待这些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朋友。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明白大自然的安排,抛去贪婪的想法,共同保护我们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它在日寇和象兵的战争中唯一活下来的战象――嘎羧被好心的村民救了出来,但身负重伤。村民每天会给它冲澡,准备食物,嘎羧的伤口渐渐愈合了,但它的一条前腿因伤得太重而瘸了。在这后的二十六年里,村民们天天给嘎羧最好的待遇,渴了饿了可以随时找一家人,他们都会给它最好的水和果子。但渐渐老去的嘎羧吃的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它不再吃东西了。正当它虚弱得站都站不稳时,忽然向村民要回了自己当年上战场用的象鞍,准备离开村子。村民们听说了,纷纷赶来为嘎羧送行,这时猎人波农丁和作者沈石溪商量后决定悄悄跟着嘎羧去象冢偷几根象牙。结果发现嘎羧去了“百象冢”――上次抗日战争时战象战死后埋的地方。嘎羧挖开土,跳进洞和战友们埋在了一起。波农丁和沈石溪觉得自己不能拿战象的象牙,默默得离开了。
这个故事向我们诉说了一头象和人的感情。象是一种非常通人性的动物,在这个故事中,嘎羧在临走前,绕着寨子起了三圈,对救它养它的人表达恋恋不舍的感情。这让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有个小女孩在路上捡了一只猫,精心喂养了它几个月,后来有一天晚上,附近有猫叫声,原来是猫妈妈来找孩子了,小女孩打开门,小猫箭一般得冲了出去,女孩好伤心呀,一会儿,小猫又回来了,在小女孩的脚边不停得蹭着,叫着,小女孩蹲下来,抚摸着小猫,终于小猫还是走了,依依不舍得跑向了它的家。
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整整二十六年,嘎羧把寨子当成了自己的家,融入了村民们的生活。
但是当它感到死神降临时,却选择了离开这儿,去了“百象冢”,和曾经并肩战斗过的老同伴们葬在一起。可见嘎羧这二十六年来并未忘记它们,还有现在背在背上的,和它经历风雨,在小阁楼上放了二十六年象鞍!和战友们躺在一起,也许是对嘎羧最好的归宿吧!
看到这儿,我鼻子酸酸的,为嘎羧感动。
过了二十六年,嘎羧依然十分清晰得记得自己的责任:一头战象的责任。
象性格温顺,是人们的伙伴,但它只是动物。不过,在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后却让我感受到,动物身上也有着人类的情感。
课文讲述了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一头大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滩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它来到埋葬自己战友们的“百象冢”旁挖了一个坑,庄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这是一头“怀旧”的战象。嘎羧原本是得去祖祖辈辈留下的象冢长眠的,但它没有。我想它一定是无法割舍战争时光,无法忘记战友们。它告诉我们历史不能重演,而历史也不能忘记。
这是一头“纯洁”的战象。嘎羧的心里,不是对功名的渴望,不是对自己战绩的骄傲自豪,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慈爱的波农丁,是善良的乡亲们,是它久久渴望的和平与安宁。的确,没有什么可以做到永恒,但是,我们必须要守护自己最珍惜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心灵的净土。嘎羧比我们更早懂得这一点,因此,它二十六年来一直怀有纯洁的心。在它那为所有人动容的壮举面前,我们都是那么渺小。
这也是一头“忠诚”的战象。“忠诚”是因为它临死时重披象鞍,它希望自己是最后一头战象,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当我读到课文中的这句话,“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中我读懂了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忠诚,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
读了这篇课文,令人回味无穷,促人深省,动物居然有如此的高尚情怀,我真是佩服!
《战象》读后感 篇3
一直以来非常喜欢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在《狼王梦》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母狼对孩子深深的爱;在《雪域豹影》里,我看到了勇敢的雪豹父亲是如何用生命换来了孩子的平安;在《虎娃金叶子》里,我还感受到了动物与人之间的的浓浓真情……而这个暑假,他的《英雄战象》更是让我过了把侦探瘾。
故事讲述了地球上的动物军团出现了两头一模一样的象元帅。为了防止地球毁灭,必须马上找出假象元帅。动物军团想了非常多的方法,但是不管是外在的模样还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不管是以前的伤疤还是曾经的军事策略,真假元帅都无任何差别。这可怎么办好?抵御怪客军团迫在眉睫,如果判断失误,如此美丽的地球将不复存在,动物们将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看到这里,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生物,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世界上出现了毫无差别的两头象元帅?
最后时刻,智囊狐拍拍来终于想出了妙计,“置之死地而后生”,它成立两支敢死队,由两头象元帅来各自引领。在面临死亡之时,假象元帅终于露出了马脚,它在死亡面前表现的异常英勇,它的眼中没有一丝丝对死的畏惧,也没有一丝丝对生的留恋。而正是这一点,让大家识破了它不是真的象元帅。
原来,假象元帅是怪客军团用量子纠缠原理和4D打印技术制造的,是利用大数据和高科技合成的机器象。它没有情感,在临死前,在程序的指引下,它表现得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而任何有感情的生物在面临死亡时,自然而然会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对未完成之事的牵挂,正是这种人之常情抓出了间谍,避免了地球的毁灭。
我们也处于大数据时代,动物军团的经历也是我们人类的缩影。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依赖大数据,我们的出行、工作、学习、活动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各种机器制品,如扫地机、洗碗机、炒菜机的出现,更是给我们的生活减了负。科学家制造的阿尔法机器人打败了国际围棋冠军,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科技的神奇。会弹钢琴的机器人又能完美无缺地演奏名曲千遍如一,可是这样的音乐听多了,却让人生厌,因为音符里没有情绪的起伏,没有弹琴者情感的投入。
如今在电视上,我们还能看到一款机器人,它可以陪孩子玩耍,又可以辅导作业,是全能型的机器人。但我觉得,它不能象父母一样陪我们聊天,沟通,也不能象老师一样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它只是程序的输出,没有一颗心,也就没有情感。是的,高科技给了我们便捷的生活,但是任何科技都代替不了人的情感。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最长情的告白,便是陪伴。”假的象元帅因为失去了人之常情,而被大家所识破,所拒绝。而哪怕科技再完美,我们需要的依旧是会微笑、会生气、也会发怒的父母陪伴,因为每一份陪伴里都有父母对我们真真切切的爱。
人之常情才是人间真情,愿我们懂得且珍惜!
《战象》读后感 篇4
讲到动物,许多同学头脑中可能会迸出“可爱”、“有趣”、“凶猛”等词。拜读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著作后,我认识了动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另一重价值。特别是在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之后,使我对大象以及其他动物,有了一种深深的敬畏!这最后一头战象,早已超越了动物形象本身,就是一位英雄,一位战斗到最后的勇士!
这是一头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战象,被战士们从战场上抬回农村,此时的它衰弱至极!它是在这抗日战场上唯一幸存的战象,它的名字叫嗄里。回到农村后,村民们对它尊敬有加,准备让它颐养天年。春去秋来,嗄里日益衰老,身体萎缩得像失了水分的柿子。有一天,往日毫无生机的嗄里突然变得暴躁起来,朝着堆放象物的小阁楼声嘶力竭地狂叫,大发脾气。
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负责饲养大象的老头波农丁也猜不透嗄里到底要什么?当把象鞍扔到它跟前时,嗄里安静了。原来它是来要回自己的装备,要披在身上,像曾经驰骋沙场上的战士一样。最后,嗄里朝着百象冢而去。26年前,它的战友就是被埋在了这里。生命的最后,它要和曾经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在一起!
这是一头情深义重的战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用不再有力的象牙挖土,象牙被染红了,象鼻上也沾满泥土。最后,它安详地躺在自挖的坑里。嗄里走了,它是带着对战友的无限怀念而去的,希望它们能够快乐地聚在那里,永远永远不分离……
这又是一头英勇的战象!曾经血雨腥风,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正面抗击!它和它的战友们确实是战场上的英雄!虽然在以后的26年里,它安安静静地生活在村子里。然而,它的内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是一位战士。哪怕预知自己在世上来日无多的情况下,仍然要以一名战士的形象,给自己的一生画上完满的句号。所以,它要将象鞍披在身上,重新找回当初自己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
在人类世界里,这样的英雄也无处不在。我们的抗战老兵,就是真正的勇士。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们就像战象一样,没有退缩过。在他们的生命里,战友之情、军人精神重于一切。尽管后来他们退役了,跟普通人一样过起了平淡的生活。
战象与老兵,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勇士!此时,人与动物,是那么相近,又是那么相通!是的,动物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附属物。而人类,更要以自身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星球上真正的勇士!
《战象》读后感 篇5
《最后一头战象》是沈石溪写的关于一头战象走向死亡的历程。我读过以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这本书讲了作者沈石溪在西双版纳插队时听到和看到的一头大象嗄羧的故事。嗄羧是一头战象,它的同伴在和日寇作战的过程中全部牺牲,只有奄奄一息的嗄羧被好心的村民们救了回来。在西双版纳一个小村寨里,嗄羧受到了村民们的善待,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就当嗄羧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它让人们帮它找到了作战时的象鞍,象鞍上残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鲜血的奇特的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经过26个春夏秋冬的风霜雨雪,虽然已经有点破旧了,却仍显得沉凝而又华贵。嗄羧披挂着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嗄羧向这个村寨的人们一一告别之后,恋恋不舍地永别了生活了26年的村寨,去寻找它最后的归宿。
看到这里,我们也以为它是去找古老而神秘的象冢去了,作者甚至还想跟着去拿些象牙,发笔小财。可是当作者一路跟着嗄羧,没有找到那古老而又神秘的象冢,却被嗄羧带到了26年前与同伴一起与日寇战斗的地方。它的同伴们牺牲后都埋葬在了那里,嗄羧认为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奄奄一息的嘎羧用象牙给自己挖好了最后的归宿,与同伴们长眠在了百象冢。
合上书,我深深沉浸在对战象嗄羧的崇敬之情中。它仅仅是一头普普通通的大象,但它的血肉是有灵魂的,是令人崇敬的……这头大象,曾在战场上幸存,而现在,却又在自己的家园中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其实,这头战象也许很怀念这里的,他和他的主人共同生活了十几年,而现在,说一声再见又谈何容易。虽然说大象不是人,大家都认为动物没有情感,但是,没有情感的鸟妈妈又为何为小鸟拼了命的找食物?没有情感的蜘蛛母亲又为何牺牲自己喂饱自己的孩子?其实,这就是爱,这就是情感。虽然战象嗄羧死去了,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它的行动却震撼了我们的心灵,留在了我们的心里。“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这句话使我热泪盈眶。象竟有如此灵性!它可能觉得,当战争来临时,它和同伴一起并肩作战,多么勇猛,它只是有幸被救,要不然,它也将葬身在此地了。它此时此刻一定又回想起了那场残忍的斗争;那场战争夺去了它多少同伴的生命,它可能也会觉得,活着时是战友,死去了那更是永远的战友。我们虽然体会不到它的心有多痛,但是我们能体会到它那种跟战友永恒的友谊。此时,痛苦、怜悯、敬佩、感动等种种复杂而凌乱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那最后一头象的一幕幕真情在我脑海中回荡着,很久,很久……大自然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包括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也包括那头战象。所有生物都会死亡,这并不令人感到恐惧。而这头战象选择的死亡方式,却让我感到吃惊和赞叹不已。那头战象临死前也没有忘记找到它的象鞍,说明它没有忘记它是个战士。这只战象选择了独自走向象冢,将自己掩埋。这是多么具有灵性的生命啊!冥冥中它知道死期已经来临,它选择了有自尊地死亡,它选择了永远和自己的战友在一起。
啊!大象,它们的友情竟有这般力量;大象,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它们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长久。作为人类更应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些有益的事情,用真诚的心对待人、对待事,让你周围的人都能够感受到那股热情、那片善心,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才能在曲终人散时让别人记住你的点点滴滴。
《战象》读后感 篇6
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哺乳动物,它那粗壮的大腿、有力的鼻子多少有些令人恐惧。可自从我看了沈石溪写的《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后,我读懂了大象温柔的一面。
第一篇“给大象拔刺”便让我印象深刻。大象虽听不懂人类的语言,却能感受到人们的恩情,最后还把蜂蜜送给赤脚医生作为报答。一头不会开口说话的大象,却懂得知恩图报,使我不得不对大象肃然起敬。其实,动物与人类的感情也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2016年2月6日,台湾发生了大地震。多栋楼房倒塌,许多人被压在废墟中。其中却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一只小猫守在受困的7岁小主人身边,一直叫唤,最后迎来了消防员,成功解救7岁的小主人。回想这篇报道,再联系这个故事,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动物与人类间的深厚感情。看来,动物也是讲感情、通人性的!
不仅如此,大象还非常看重与同伴间的情谊。“要是我们在这里捡象牙,只怕是盖了新竹楼要起火,买了牯子牛也会被老虎咬死啊!”这是文中的一句话,虽然是短短的一句,但却说出了象与象之间深厚的友谊:最后一头战象与其它象兵埋葬在一起,共同憎恨当初日寇侵占缅甸的场景。而捡一颗象牙,就破坏了这份情谊,所以会被上天报复。
或许,我们在书上、电视节目里,看到过成群的大象攻击人类的景象。是的,大象的确有报复心理,但它们不会无缘无故去攻击人类,一定是人类破坏了大象家族的生存环境,它们才会实施报复。人们常常会因为一副珍贵的象牙而冒一次险,最终遭到大象的报复。但在我看来这是罪有应得。人类犯错在先,必然会遭到大象的惩罚。所以不要以为大象很恐怖,而要先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没有人类购买精美的象牙饰品,没有那些个丧良心的买卖,就没有杀害!
在动物身上,我们能看到纯洁高尚的一面,它们的某些品质反而是我们人类要学习的。让我们用塔西佗的一句名言时刻警示自己,不再伤害动物朋友——“即使是凶猛的野兽,如果总关在笼里,也会失去自己的勇猛本性。”让我们共同来保护可爱的、智慧的动物们,还它们蓝天碧水,还它们自由宁静。
《战象》读后感 篇7
《最后一头战象》讲述的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沈石溪到西双版纳的一个寨子插队时,见到了曾经与日寇作战的最后一头战象——已经五十多岁的大象嘎羧。沈石溪慢慢的与它成了好朋友。在两年后的一个早晨,嘎羧突然非常精神起来,它向养象人波农丁要回了一直废弃的象鞍,让沈石溪和波农丁帮它装上。依依不舍的和寨子告别后,嘎羧独自上路去迎接死亡的到来。沈石溪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后面,嘎羧没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而是去了几十年前作战的地方——那里埋了八十多头当年在抗战中死去的战象。嘎羧挖了一夜的坑。黎明时,它静静地躺在坑中,和它的战友们永远地聚在一起。
读过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特别当我读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象竟有如此灵性,它的内心知道忠诚和责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虽然不能真正走入它的内心了解到它的内心活动,但我们能深深的体会到,它那种跟同伴永恒的友谊,永远不离不弃的忠诚。象,它们也有如此深刻的友情并且如此的动人,长久。
这本书可以让小朋友们从大象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我们应该善待这些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朋友。同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明白大自然的安排,抛去贪婪的想法,共同保护我们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战象》读后感 篇8
这个暑假,江干区开展了“品味书香,经典朗读”阅读活动。在学校的推荐下,买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中的一本——《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沈石溪是一个很有名的动物小说作家,他写过很多关于动物的小说。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现在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他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的竟有五百多万字,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他还在1969年初中毕业时就去了西双版纳,在云南生活了8年。怪不得获了这么多的奖项,原来是因为去了这些地方,和动物有了亲密的接触,认真地观察,才写出如此生动的动物小说。
这本书主要写了三种动物:大象、野猪和熊。沈石溪和这三种动物都有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象冢”
“象冢”讲述了一个为争夺头象地位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它茨甫是一个象群的头象。而它的儿子――隆卡竟想与它争夺头象的位置,它们父子便打了起来。没打多久,隆卡的要害就被它茨甫的长牙瞄准了,它茨甫刚挑破隆卡的皮,身体就受到猛烈的一撞。他回头一看,顿时吃了一惊――是巴娅!它茨甫最爱的巴娅竟然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去帮助隆卡,尽管巴娅是隆卡的母亲,它茨甫就因为巴娅而失去了头象的位置。此后它茨甫非常生气,甚至想要杀到巴娅。没想到,巴娅竟然一点儿都不反抗,任由它茨甫摆布,这使它茨甫的复仇计划冰消雪融。最后它茨甫因每天唉声叹气,终于快死了。就当它茨甫绝望时,它看见了一个身影――巴娅。巴娅来了!巴娅躺在了它茨甫的身边,与它一次去了天堂。
我想这本书主要想告诉人们的是,动物也有复杂的生活,不是想我们想的那样,整天就是捕食、睡觉,过一天是一天。其实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它们身上也发生着许多的故事。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动物,让这些虽然看不到但以然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故事永存。
《战象》读后感 篇9
也许我的理解太天真,太幼稚了。
象,如果以前让我给这种动物排上我所理解的词,我会一如既往地说“大象笨重、脏脏的,一点也不可爱!”每次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都会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去看大象,海豚嘛,它可灵活了,我想看它的表演!!
的确,我不喜欢看见大象。它那长长的鼻子,蒲扇耳,象牙我都喜欢,但讨厌的而是它的整体。那笨重的身躯——不过我对大象的好感也不是全无。我喜欢坐在大象背上,居高临下的感觉,很不错……
可是……也许因为教科书上的这篇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让我深刻感到:大象应该也有优点啊!看完文章后,我对大象的感觉不再只是笨重、脏脏的。反而还多了几项“有灵性、重情义、英勇。”
大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象科。是世界上的陆栖动物,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和扇大的耳朵,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长鼻目仅有象科1科共2属2种,即亚洲象和非洲象。亚洲象历曾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分布范围已缩小,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非洲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喜欢群居。
象栖息于多种生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群居,雄兽偶有独栖。以植物为食,食量极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寿命约80年。一些象已被人类驯养,视为家畜,可供骑乘或服劳役。象牙一直被作为名贵的雕刻材料,价格昂贵,故象遭到大肆滥捕,数量急剧下降。
大象也挺有趣的嘛!
《战象》读后感 篇10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虽然它体形庞大,是森林中名副其实的大力士,但是却以嫩草、嫩树叶、野草等植物为食,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在老百姓眼里,大象即意味着雄伟与稳健。大象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动物,因为它既不像老虎、狮子一样凶残、血腥,又不像狐狸、豺狼一般奸诈、狡猾,它性格温和、善良,十分富有灵性。假期里,当我仔细阅读了沈石溪写的小说《最后一头战象》之后,我对大象的感情不仅仅是喜爱,更是肃然起敬,我没想到大象竟是这般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最后一头战象指的就是“嗄1 羧”。它是云南抗日战争中近百头战象里唯一的幸存者。战争结束后,它被当地村民收养了起来,到了岁暮之年,“嗄羧”执意让饲养员波农丁找出在战争中曾佩戴过的象鞍,为它重新佩戴上。在落日的余晖中,它拖着年迈的身躯,不辞辛苦地走向了当年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战友的墓地——百象冢。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它忘不了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情景!它要与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死在一起。这是多么凄凉又悲壮的事情啊!这是多么坚定的一种信念!这种行为又多么令人敬佩啊!就像作者说的:“它虽然只是一头象,被人们称之为兽类,却具有很多称之为人的人没有的高尚情怀。在它行将辞世的时候,它忘不了这片它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特意跑到这儿来缅坏往事,凭吊战场!”想到这里,我更是感慨万千。就在“2013
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守墓老兵”——陈俊贵。他为修筑新疆天山深处杜库公路而牺牲的战友默默守墓了几十年,无怨无悔。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嗄羧”毅然奔向百象冢的举动,不就是像陈俊贵一样为了一个“义”字吗?我想,“嗄羧”是想用行动告诉他死去的战友;这些年我没有忘记你们,活着的时候我的心跟你们在一起,现在我要死了,无论如何,我的身体也要和你们在一起。它真是个有情有义的大象,它应该值得人类去赞扬,去学习。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可是,在我们人类中,有一些人却不如动物。我看过纪录片《大明宫》,在这部片子里我了解到:在唐代,大批日本人来中国休学、访问,带走了我们许多的文化、技术,大唐给了当时落后的日本很多的帮助,促进了日本国的发展与繁荣,日本和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后来,他们垂涎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宝藏,恩将仇报,不仅发动了丧尽天良的侵华战争,而且到现在还处处挑衅,制造事端,破坏友谊和和平。实在是禽兽不如!
《最后一头战象》让我们在大象身上看到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大象的身躯一样永远矗立在每个人的心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它也像一把重锤永远敲击着那些背信弃义,冷酷无情的人。
【《战象》读后感】相关文章: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05-02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04-20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想04-11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03-17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精选】03-30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06-16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06-25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07-03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