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实录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观书有感的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 导入课题
1、出示古诗《春日》,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出作者。
师:同学们,老师来到这儿很好奇,为什么咱们这个地方叫射阳呢?谁能告诉老师?给老师介绍介绍。
生:后羿射日的传说就发生在我们这儿。
生: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
师:原来如此。夏天很炎热,那春天给我们的感觉就舒服多了,我们来看一首描写春光的诗《春日》。(出示课件《春日》)有谁读过这首诗?(很多学生举手)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呀?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呀?
生: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到泗水河畔观赏景物。
生: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生: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
师总结:诗人悠闲自得,温暖的春风拂面而来,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2、简介朱熹。
师:多美的春景啊?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朱熹。
师:朱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出示朱熹简介)生看。
师:朱熹是个大学问家,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和他热爱生活,又勤于思考是分不开的。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大才子朱熹读书读累了,他慢悠悠地走到户外,来到了大自然中。他一袭长衫,风度翩翩,笑眯眯地,抬头看着眼前的美景,突然他陷入了沉思,原来一塘池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思考。捋了捋胡须,于是他吟出了这样一首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读课题。(师指课题)
生齐读。
师: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跟什么有关系?
生:书。
师:跟书有关,对。(师在书下加三角)。
二、初读诗文
1、学生自由读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30页,自由读两遍古诗,听清要求,注意借助拼音把三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读准确,开始自由朗读。(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师相机正音,指导读准确。
师:(出示古诗)好了吗?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
(指名几名学生读诗,正字正音)
3、指名读、齐读。
师:谁再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生读)
最后齐读!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自读要求,生自学,师巡视、提示。
(1) (出示自读要求)
师:读准确了,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所给的自读提示,完成下面的练习。(师读)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开始吧。
生自学,师巡视,提醒,批注在词语旁边,弄明白词语的意思,也可以说说诗句的意思。
(2)(出示古诗)
师:同学们,将笔放下吧,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好了。
2、学习第一、二句
师:一个方塘就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思考,那么他看到的是一个多大的方塘?
生:半亩。
师:并不大。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清。
师:(点击清字,并板书)浏览全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方塘清的?
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示第一二句诗)
(1)齐读诗句。
(2)师:在刚才的自学中,你弄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相机引导生紧扣“鉴”、“徘徊”体会诗句中描绘的池水清澈,天光云影倒映水中的美丽景象。
(4)学习生字,学生书写。
A、(出示课件:鉴的五种解释)
师:“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
生:有好几个意思。不知道选哪一个。
师:鉴在字典上有5个意思,下面是金字底,联系这个金字底,请你来看看,在这里,鉴是什么意思呢?
生:铜镜。
师:很好。古人用的镜子不是玻璃镜子,而是铜做的镜子,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
师:这个“鉴”字很难写,请大家书空,跟我来写——注意下面这个金字底。(板书鉴字)
师:开,打开。一鉴开的意思就是:一鉴开就是一面打开来的镜子。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塘像一面打开来的镜子,透亮澄明。这句诗其实是一个比喻句。这个美妙的比喻句正说明了什么?
生:方塘清。(师指清字)
B、师:“徘徊”的意思是——(出示第一二句,加红徘徊)
生: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师:(出示“彳”课件)徘徊这两个字都是双人旁,双人旁的字跟什么有关?
生:人。
师: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双人旁,古文字像什么?
生:十字路口的一半。
师:所以双人旁的字跟行走、道路或脚的动作有关。
C、师:徘徊,来回地走。谁来来演一演?假如暑假里,爸爸妈妈带你到美丽的西湖,你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你会怎么办?(指名学生表演)
生: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生表演)
师:那诗句中是什么在来回移动,犹如人在徘徊呀?
生:天光云影。
师:对呀。(师引读——“天光云影”共徘徊)
D、“天光云影” (点击天光云影图片)
师:怎样的天光,怎样的云影?我们来看。
(5)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生:水特别清澈,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水里。
生:天上的白云也倒映在水里,水很清很深。
生:阳光投射在水面上,和白云来回移动。
师:这不正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吗,天光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在作者眼里,这天光云影仿佛有了人的思想,也喜欢上了这半亩方糖,徘徊着舍不得离去呢。为什么?
生:清。(师指清)
师总结:是啊!这半亩大小的方塘,池水清清,波平浪静,像一面刚刚打开的铜镜,光洁照人。水中倒映着蔚蓝的天空,飘荡着悠悠的白云。多美啊!
(6)感情朗读诗句。
指名读。
评价:多么恬静优美啊!
师:真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女生一齐美美地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第三、四句
1、师:做学问离不开观察和思考,看到这么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不禁产生疑问,(出示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齐读诗句。
2、理解“渠”、“如许”、“为”的意思。(出示课件)
师:刚才通过自学,你们解决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回答,师相机补充。
师:渠不是水渠的渠,是个代词,就像“你我他”这样的代词,相当于“它”,这里代什么呢?
生:方塘
师:问渠,问它。问方塘为什么像这样清澈澄明呢?
生:哪得,怎会。
生:如许,这样
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
生:因为。
师: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请同学们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诗人放眼眺望远处,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
师:原来,塘清的原因是源头的活水不断流出呀!(板书活水)
3、重点理解“活水”。
(1)师:什么叫活水?杯子里的水能不能叫活水?
活水是怎样的水?活水与死水有区别吗?
生: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2)师: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这源头活水的注入,
这半亩方塘会是什么样的?还会如此清澈吗?
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
生: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4、师小结:是啊,这方塘并非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源头活水注入。正因为那源源不断的流水,才让这小小的方塘像镜子一般透亮,才会把天光云影倒映水中的美丽景象展现在作者面前。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师:男生齐读这句诗,读出清,读出活来。
5、齐读古诗。
师:方塘的水这么清,方塘的景怎这么美,你们喜欢吗?我们把这种喜欢读出来。一起读。(生齐读)慢一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来!再读!
四、品悟诗理
1、师: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诗里写的是景色,怎么题目叫《观书有感》?
生:方塘到底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师:对呀,题目写的是观书有感,读书的感受,可是诗中只字未提读书呀?写的是方塘美景,写的是池塘里的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请同学们思考,可以和同桌轻声讨论交流。
生:这是作者读书想到的道理。
生:作者把读书的道理放在诗里。
生:把美景和读书感想结合起来。
生: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开卷有益。
生: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生:多读一点好书,知识学问才更多。
3、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师:原来读书与活水是一样的道理。正如(出示课件的题目)
师小结:正如源头活水能够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不断读书能够使我们的心智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更加聪明。(相机板书:明——读书)
4、配乐感情齐读、背诵。
师:(出示古诗)由此可见,清的不止是这亩方塘,清的更是我们的心呀!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带上你的感悟,读出诗的韵味来!如果可以,试着将诗背出来!
(学生起立齐读,有的背诵)
师:谁来美美地背一背!(配乐背)(指名背)(齐背)
师小结:作者将方塘美的景象同读书的道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像这样以景喻理的诗,我们把它叫做说理诗。(板书:以景喻理)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观书有感》(二),学生自学,悟理交流。
师: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课件《观书有感》二)
老师范读,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解自学,想想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自学一二分钟,指名回答)
生:也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
生:书读多了,进步就大。
师小结:知识多了,解决问题就游刃有余了。
技能多了,解决问题就应付自如了。
2、出示说理诗句,学生填空。
师:这两首《观书有感》都是说理诗,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诗歌,(出示诗句)谁领着大家来读一读这些诗句?(指名学生读)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题目,(出示填空)试一试,你会填吗?(生填)
3、学生联系生活,畅谈收获。
师: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生回答)
生: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生:不断更新知识,学会使用现代工具,电脑啊手机啊。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六、作业
1、课堂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认真书写本课的三个生字。点评。
2、课后
师:再来看一下课后作业。
1、背诵《观书有感》
2、搜集读书名言和哲理诗,和同学分享。
总结:当今世界,竞争非常激烈,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在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师指课件)让我们再一次铭记朱熹的话——
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关于观《观书有感》教学实录04-07
有关观书有感教学实录03-07
《观书有感》一文教学实录03-07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03-18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06-01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2-08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2-08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1-02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