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2022-08-25 读后感

  我读《文化苦旅》,拥着一颗对文化虔诚的心,只是不想亵渎了文化,也不想曲解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初读《文化苦旅》,看着“文化苦旅”四个字,我就闹不明白了,文化怎么会是苦旅呢?或许,是我看着字面意思就随意断章取义了吧;或许是我过于肤浅,不了解余秋雨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心境;或许是我的心太年轻,解读不了文化的底蕴;或许是我压根就没有文化的脉络,疏通不了流动的文化血液;又或许是脑海中某种不自觉的元素,蠢蠢欲动……人的思维跨越了多元发展的空间,个中文化滋味,又有谁能够轻易领会呢?

  撇开作家不谈,撇开余老先生不说。还没有开始赏读之前,我就想,“文化苦旅”,难道是文化的形成是一段痛苦的历史集合体,或者文化的形成是一段艰难而痛苦的旅途,或者文化是人类的一次痛苦的心旅历程,又或者形形色色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集结成了一本文化册子,又或者文化本身就是一场旅行,是苦涩的。当然,我知道,单从字面上理解,对文化本身,是一种不诚恳的态度。

  回过头来,了解文化,还得考虑时间,空间,主观,客观。读《文化苦旅》,具体的,我记不清花了多长时间把它完成,也许是一个月之前开始的事情了吧。我知道,要把一本书读透,短短的数月是不够的,但我们还是能够肤浅的了解到一些东西,对于充实我们的脑容量还是极其有意义的。

  《文化苦旅》,由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拓展开来,韵味十足。每读一篇散文,我都会刻意地去咀嚼、去回味,并不自觉地想像:文中淋漓尽致的描述,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味、什么样的场景呢?我想,余老先生写每一篇散文,都好像是亲身经历过一般,否则,怎会写得出如此切身的感受和贴切的文化载体?

  读完一整本《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余老先生并不是以文化而写文化,并不是抓着文化不放,也不是以文化脉络而展开。各种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游记文化、文人文化、藏书文化、上海文化、风土人情文化、古城文化、船舶文化、漂泊文化、信客文化、传记文化、华语文化、墓碑文化等等,把各种文化写的酣畅淋漓,写的灵活生动、生龙活虎。余老不以文化而写文化,又处处渗透出文化的灵魂;余老不纠缠文化,却全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文化苦旅》,余老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文化是一段苦涩的心旅历程,然后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空间的融合而形成的。

  开篇就以一篇散文《道士塔》舒展开来,细心地读完它,我们都会有一种对莫高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会爆发一股对道士王圆箓莫名的愤怒和恨意。的确,文化能够给我们一种苦涩后的回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奥妙,我们又能参透多少呢?文化是历史深深的积淀,余老先生一路亲身感受,一路对文化景点、文人深深的敬意。一路走来,游记文化,也是那么意蕴深远。

  余老把自己的切身的感受,穿插到了文化之旅中,把各种文化写的活灵活现,让人好生艳羡,也让我们对深厚的文化拥有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全书上下,基本上大半部分都是由名胜古迹而延伸开来的文化枝节,在名胜古迹中穿插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可能名胜古迹只是一个饱含文化的载体,收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后面少部分写了人物叙事传记文化,漂泊留学的文化,特别是对到新加坡的国人写的很贴切。最后文尾,稍微写了一个日本在新加坡鲜为人知的坟地文化而作结,不免我们会对日本抱有极强的抵触和愤恨心理。

  读罢一整本《文化苦旅》,我觉得一切的文化与各种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文化苦旅》的构造与余老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牵连在一起。所有的文化形成,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也是时间上的集结,是一场人们认知上和心灵上的苦旅。

  文化的形成是苦涩的,需要经过空间的熏陶和时间的渲染。知晓一些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文化,我们会有一种苦涩的回味,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对文化深深的敬意。文化,是一场苦旅,一场心灵上和行程上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书感文化苦旅阅读体会12-13

《文化苦旅》教案06-23

文化苦旅作文01-28

文化苦旅经典段落05-11

《文化苦旅》好词06-17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4-10

文化苦旅阅读笔记06-08

文化苦旅阅读感悟10-07

《文化苦旅》读书感想06-18

书写文化的苦旅作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