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节课堂教学反思
春节课堂教学反思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小姐、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 相关推荐
【最新春节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野菊》的课堂教学反思03-19
品德《家人的爱》课堂教学反思(精选7篇)07-31
《四季》的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1篇)06-14
《爷爷和小树》课堂教学反思(精选9篇)02-01
最新《猫》教学设计与反思03-20
最新《蝉》教学反思(精选12篇)11-22
最新《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12篇)03-09
大学课堂教学设计精选02-27
《倒数》的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2篇)04-24
《数星星的孩子》的课堂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