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教案

2022-05-13

《剃头匠》教案推荐

  《剃头匠》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生词,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启发激趣,引入本文。

  1、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回忆童年的文章和诗句?

  2、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剃头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掌握知识。

  陈震(1948—— ),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烹( )调 疮疥( ) 小心翼翼 明访暗察

  不厌其烦 钟鸣鼎食 忙不迭( ) 揩净( )

  臁( )疮 睡酣( ) 蹊跷( ) 词不达意

  将错就错 如释重负 装潢( ) 怅然( )

  四、合作探究,自主完成。

  1、制作出一幅结构图表。

  2、总结出本文的语言特色。

  3、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色。

  4、总结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要求: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各一人,把讨论结果记录,准备在第二节课发言。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以上问题。

  第二教时(实践课)

  一、教师主持,学生主讲;共同探究,学好本文。

  活动方法:每个小组选出发言者,把本组的讨论结果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发言者根据本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发言。教师根据各组的发言,查漏补缺,评选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落在后面的一组,进行节目表演。

  二、诱思探究,学以致用。

  1、假如“我”离开发廊后遇到了当年的剃头匠,“我”会说些什么?

  2、如果你去理发遇到态度冷漠的理发师,你会怎么做?

  三、布置作业,开阔视野。

  1、你知道理发的由来吗?写一则段文来记叙。

  2、描写一个有手艺的乡村艺人。

  课后反思:

  《剃头匠》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相信同学们都有过买东西、做“上帝”的经历,那你最喜欢的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是什么样的?(找两位学生谈一下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理发店的顾客,看看这些剃头匠理发师们是如何为他们的“上帝”服务的,一起走进当代作家陈震的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剃头匠》。

  二、快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为课文标段号

  2、标划文中的重点字词

  三、找学生展示标划的重点字词,老师进行补充

  装潢 怅然 高跷 脚镰 谦卑 疮疖 楷净 殷勤 钟鸣鼎食 引车卖浆 鲁莽

  四、看文章最后一段内容“我扭头便走,心底怅然,不由追怀起当年的剃头匠”

  1、何谓“怅然”——即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2、“我”因谁而怅然——理发师

  3、何谓“追怀”——即回忆、怀念

  4、“我”怀念的又是谁呢——当年的剃头匠

  5、寄托作者不同情感的这两人有何相同之处:同是以剃头、理发为职业的人;

  不同之处为: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服务态度不同。

  关键在正是两人截然不同的服务态度才让“我”有以上不同的感受的

  6、文中集中写剃头匠的剃头过程的是——第8段

  文中集中写理发师的理发过程的是——第18—21段

  7、比较两者本质的不同

  剃头匠: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爱岗敬业

  理发师:敷衍塞责、应付了事、金钱至上

  四、作者除了写剃头匠、理发师之外,还有没有写其他的事情?

  写了自己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写了剃头铺的热闹非凡;写了叶姓剃头匠的敬业与乐于助人;还写了对老师傅们的怀念……(老师明确:这也是作者对当年充满人情味的和谐关系与良好风尚的怀念之情。)

  五、再来看最后一段中“我”怅然与追怀的各是什么?

  怅然的是当今商品社会中人情味的丧失,

  追怀的是当年那充满浓浓的人情味的时代。

  《剃头匠》说课稿

  《剃头匠》说课材料

  城关中学 李磊

  一、教材分析 《剃头匠》选自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当代视线”。本 单元课文的话题都比较新潮,从选择的题材及切入角度看,显得很机智, 把本来很可能枯燥的事情写的趣味盎然。本文通过以前的老剃头匠与现在 的理发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从前老剃头匠热心周到服务的怀念,以及 对现代人情冷淡金钱至上观念的感慨。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历史 和当代进行审视,呼唤浓浓的认清回归。 文章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语言朴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为:知识目标上让学生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生词,并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力目标上培养学生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而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则是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一篇主题鲜明,语言很有特色的文章,所以把学 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体会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特 点作为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 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 力须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而非一篇文章就能完成,所以把对怎样引导学 生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着课标中“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 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 , , 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些理论指导,教读本文, , 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讨论、自主表达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 对话法和活动法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大 力向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法, 习惯于把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 要灵活处理多媒体与文本的关系,使多媒体的生动、形象特点吸引学生, 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三、教学过程分析 紧扣新课标,根据学生、文章特点及教法、学法的确立首先是让学生 用互助的形式扫除阅读障碍,积累字词。其次是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的 方式感知文本。第三,通过选读精彩段落,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法,在读中分析课文对比手法的运用。第四,从剃头匠与理发师对顾客态 度等的对比中理解文章的主旨。第五,品味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具有讽 刺性特点。最后,拓展迁移,走进生活,关注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 和主张,以加深对商品社会金钱至上的理解。

  四、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设计,以自学感悟为主,以讨论讲析为辅。注重体现师生之 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参与学习。力求通过教 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剃头匠》导学案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学习本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陈震(1948—— ),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

  二、预习自测:

  1、注音:

  烹( )调 疮疥( ) 忙不迭( ) 揩净( ) 臁( )疮

  睡酣( ) 蹊跷( ) 装 潢( ) 怅然( )

  2、释义:

  不厌其烦: 钟鸣鼎食:词不达意:

  将错就错: 并无二致:如释重负:

  小心翼翼: 明访暗察:

  3、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并以剃头匠、理发师为轴复述课文内容。

  4、我的困惑(请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理解对比

  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认识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剃头匠

  理发师

  对待

  顾客

  理发

  技艺

  收费

  其他

  方面

  作者(顾客)

  感受

  二、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作者把过去的剃头匠与现在的理发师作了多方面的对比,除了追忆当年的剃头匠,还有什么目的?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怅然”之情?

  三、交流体会,品味语言。(分组合作交流,可结合具体语言分析。)

  1、我想,假如现在还保留砍头的刑罚,一定不叫“斩首”而称“理头”罢。

  2、而今这家铺子早换了主人,因此也换了格局。它叫做“美利坚”,或是“爱迷你”,也可称作“艾米丽”发廊罢。

  3、付钱出门,我刷着肩膀上的乱发对自己说,老兄,你真够机敏,总算省了刷发屑的钱!……

  四、课后反思:

  学完这一课,你一定有很多感想,或者有许多收获,也许还有疑问。请你随时记下你的心得体会。认真做好每件事,每天都会有进步。

  《剃头匠》教案4(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生词,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启发激趣,引入本文。同学们,“剃头匠”这个词与,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因为我们现在叫发型师或者理发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日常很多词语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样说:一个词语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本文的作者是在怀念一种理发方式呢,还是在怀念一个时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二、了解作者,掌握知识。陈震(1948——),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1、注音烹()调疮疥()忙不迭()揩净()臁()疮睡酣() 蹊跷()装潢()怅然() 2、释义不厌其烦钟鸣鼎食词不达意将错就错并无二致如释重负小心翼翼明访暗察引车买浆四、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并以剃头匠、理发师为轴复述课文内容。五、合作探究,理解对比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认识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剃头匠理发师对待顾客温和、殷勤麻利、周到不吝惜物品不吝惜时间,极认真目中无人爱理不理冷漠吝啬水,应付差事理发技艺精湛不行(一般)收费低不额外收费高额外随意加收其他方面设备简陋免费为他人按摩、开药内心美装潢华丽只图外表美作者(顾客)的感受亲切、舒服、尊贵恼火、惊恐要求:分成小组,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各一人,把讨论结果记录,准备发言。六、深入探究,理解主旨。作者把过去的剃头匠与现在的理发师作了多方面的对比,除了追忆当年的剃头匠,还有什么目的?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怅然”之情?提示:作者怅然之情是对当代人情的一种失落、失望,他希望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对理发师的冷漠表现感到悲哀。七、交流体会,品味语言。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具有讽刺性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试作品味。提示:1、我想,假如现在还保留砍头的刑罚,一定不叫“斩首”而称“理头”罢。(由前面的新文化推理而来,语言风趣幽默,引起读者兴趣。)2、而今这家铺子早换了主人,因此也换了格局。它叫做“美利坚”,或是“爱迷你”,也可称作“艾米丽”发廊罢。(形象的写出现代发廊的华而不实,有强烈的讽刺性。)3、付钱出门,我刷着肩膀上的乱发对自己说,老兄,你真够机敏,总算省了刷发屑的钱!……(用自嘲的口气讽刺理发师只向钱看。)

  《剃头匠》教案教学设计3

  一、教学重点:品味文章幽默而轻松的语言。

  二、教学时数:1课时。

  三、教学步骤与过程:

  1.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精读课文7、8和18、19这四个自然段。

  3.思考,分组讨论作者“心底怅然“的原因。

  4.品味文中幽默而轻松的语言。

  有关资料

  这篇文章要和前面那篇《保修》联系起来,才能感受到比较深刻的意味。《保修》强调了高新科技给需要理发的人带来了苦恼和尴尬。无微不至的售后服务,表面上是为顾客服务,实际上却只是产品推销的圈套,没有一点人情味。而这一篇,异曲同工,强调的是旧式理发,手工技艺,在完成对头发的整理过程中,表现了敬业和自尊,其手艺之精致,待人之诚恳,洋溢着人情味,充满了诗意。

  但是,文章又并不是一篇抒情散文,并没有用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甚至恰恰相反。如文章的标题,不叫做“理发师”,而叫“剃头匠”,显然不是求雅,而是突出其俗。由此引发出作者对于“剃头”这样的词语为什么要被“理发”所代替发生追问。又联想到“烹调”和“料理”、“做生意”和“理财”、“惩办”和“处理”(三者和“理发”一样有一个“理”字)之间的关系,类推出“斩首”为什么没有变成“理头”的疑问。行文的思路和王蒙的《东施效颦话词语》有共同之处。王蒙着眼于原本的语义和后来的意义之间的矛盾,这篇文章也一样(从理发想到理财、从理财想到理头),从司空见惯的词语中揭露出不和谐的、有点荒诞的语义。所用是随笔常用的方法,信笔写来,涉笔成趣。这种趣味,不是通常的情趣,因为有点怪异,不合常规,因而属于恢谐的趣味。

  但是,这种以议论为主的方法,只是在文章开头第两段。到了第三段,就改用叙事的方法。当然,换了一种方法,在追求谐趣方面是一以贯之的。这种谐趣的特点,就是不把事情写得很有诗意,不把自己的心情写得很美好,而是相反,不美好,有点狼狈,有点“丑”。如果可以把抒情算成是诗化、美化的话,那么这种自我贬低,把自己写得尴尬,写得俗气,可以说是“丑化”。

  这种自我贬低,自我“丑化”,并不是真正的“丑化”,而是心照不宣的“假定”。所写的丑事,不加掩饰,坦然暴露,表现出某种天真。如把妈妈给他理发的钱省下来,随便处理自己的头发,弄巧成拙,表现了儿童的单纯,不善于掩饰自己的弱点。越是“丑化”,越是可爱。这是一种幽默的诙谐趣味,所以“丑化”二字,是要加上引号的。

  文章用相当细致的笔墨写剃头匠的工作程序,很有谐趣。其中有一系列的内在的矛盾。一方面是“挨刀子”、头上的“疖疮”等等杀风景的情境,一方面又是用温吞水、大毛巾和花花绿绿的色彩等温馨的服务。理发师傅“聪明”到可以看出孩子头脑“里头的聪明”。虽然有一系列美丽的词语,透露着孩子气的夸张,不协调,但正是不协调中,有调侃的意味。

  接下来的这一段相当精彩,强调理发师傅“功夫不在刀上,而在情意上。他殷勤地侍候你,教你觉得自己十分尊贵。”对于这一点,作者相当细致地展开了描写:

  每当我路过剃头铺,总喜欢在那里逗留片刻,在那木转椅上旋转一周,和师傅闲聊几句。剃头铺子简直就是当地的新闻中心、舆论阵地,谁家的兴衰荣辱,是非曲直都可以从那里明访暗察;若说有能够反映民意的机构,我以为剃头铺便是。

  这一段写得相当有感情,明明不是为了剃头,却乐意在那里逗留。有趣味,是因为剃头铺子的重要不在剃头,而在传播新闻和消息。这种趣味由于用语相当夸张,如“新闻中心”、“舆论阵地”、“兴衰荣辱”、“明察暗访”、“民意机构”等,都是很庄重的古典和政治性质的书面语词汇,这些词语又直截了当地和相当“俗气”的“剃头铺”联系在一起,趣味就带上了诙谐的性质。

  但是,本文的谐趣和一般的调侃似乎又有些不同,主要是它并非一味调侃,同时对理发师傅也有一点美化。理发过程的描写充满欣赏的感情。细节显然有意繁琐,但在繁琐中显示情致。让你坐上高位,在脖子上绕上白纸,撒些,轻轻地系上白围裙,所强调的就是体贴、认真、敬业:“手总是很柔软的,态度总是很温和的。”特别是:

  落刀之前总要先在自己的手上试试刀锋。他们的剃刀……准确无误地掠过你的脸皮,就跟风吹过水面一样。

  简直给人一种诗意的美化的感觉。诗意感觉,来自对理发师傅的美好感情。如果不是这样,写出来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这里隐藏着作者的风格追求。要真正体悟文章的三昧,有一句话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他(理发师)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看看梁实秋先生笔下的理发师的动作是什么样子:

  理发匠并没有令人应该不敬重的地方,和刽子手屠户同样的是一种为人群服务的职业,而且理发匠特别显得高尚,那一身西装便可以说是高等华人的标帜。如果你交一个刽子手朋友,他一见到你就会相度你的脖颈,何处下刀相宜,这是他的职业使然。理发匠俟你坐定之后,便伸胳膊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一块白绸布往你身上一罩,不见得是新洗的,往往是斑斑点点的如虎皮宣。随后是一根布条在咽喉处一勒。当然不会致命,不过箍得也就够紧,如果是自己的颈子大概舍不得用那样大的力。头发是以剪为原则,但是附带着生薅硬拔的却也不免,最适当的抗议是对着那面镜子狞眉皱眼的做个鬼脸,而且希望他能看见。人的头生在颈上,本来是可以相当的旋转自如的,但是也有几个角度是不大方便的,理发匠似乎不大顾虑到这一点,他总觉得你的脑袋的姿势不对,把你的头扳过来扭过去,以求适合他的刀剪。

  梁实秋先生对理发师傅显然是调侃的,把理发师和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这种类比是不

  伦不类的。但是,比喻的精致,产生抒情的趣味;而比喻的不伦,则构成幽默的趣味。陈震先生则是把理发师的剃刀比喻为“跟风吹过水面一样”,就有点诗意了。梁先生强调的是杀风景,陈先生突出的是体贴入微。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出于职业习惯,只对头发有兴趣,对人却没有兴趣(“伸胳膊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动作是机械的,对人是不尊重的;而另一个则恰恰相反,对人温文尔雅的,关怀备至,稍有失误便十分“抱歉”,甚至用极其夸张的语言:“他想像你是赶去做新郎或是出席一个盛宴”。更加精彩的是强调了效果,不仅是理发师单方面的文雅,而且也感染了顾客:

  假如有一根发丝没有抖掉,使你不舒服,你就有理由发脾气;而你如果不发脾气,你就是一个既尊贵又客气的好人。

  这一笔,很有深度,但不着痕迹,没有形容,信笔为之,风流蕴籍,情趣盈然,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其中仍然蕴含着可以觉察的诙谐。行文中,时而把理发师和刽子手相联系,如“他们的剃刀决不会落在你的咽喉管道上,而是准确无误地掠过你的脸皮”,“他俯首奏刀,好比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这里都微微隐藏着比喻的夸张和不伦,让你感到作者的含笑的眼光。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的是一般意义上旧式理发师,没有具体所指。文章的第二个部分,则是对一个童年时代理发师的怀念,语气既是赞美又是调侃。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师,已经逝去了,活着的也是越来越少了。作者在转向这样的人物时,满怀感喟:“他们即使还活着,又能做什么?年纪大,手脚笨,眼睛花,他们觉得自己是不行了。”但是,光是感喟,就不免伤感,作者要追求的风格是要有一点幽默的:

  这是动刀子的职业,先生!如果他们拿的是屠刀而不是剃刀,也许还会神气点儿。可是他们并没有后悔说自己早年选错了刀,正在来不及啦!

  这里有调侃,但是,调侃的是世道(杀人比为人服务更神气),而不是理发师,对于理发师更多的是同情和赞美其“卑谦”,实际上就是本分。但是,本分的理发师,却有某种本分以外的美德。他好下棋,在下得入迷的时候,来了顾客,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以认输结束棋局;但客人却尊重他的爱好,宣称自己不是来理发的,而是来观棋的,于是“他便递过一支烟来”。这种传统的民间人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贵在能于轻描淡写之间流露出情怀。这个理发师还有一定的医术,提供偏方,免费为人治疗疑难杂症,因而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所有这一切,既有情趣,又有谐趣,构成诗意与幽默的结合。

  接下来的一段,主旨是与现代理发师的对比。科学技术发达了,商业性招徕服务增多了,本来对顾客来说,应该有更高的享受,但在作者笔下,恰恰相反,现代科技异化为获取利润的手段,理发师与顾客的关系就变得缺乏人情味了。作者的笔墨很精炼:

  当我坐在皮革旋转高跷椅上时,理发师也高坐着看杂志,和我并列。从镜子里望去,见他手指上夹着香烟,好像等待理发的不是我,而是他。

  淡淡几笔,没有太多的形容,具有某种白描的效果。这就不仅仅是幽默,讽刺的色彩溢于言表,而且越到后来越是明显:对方一次一次地推销理发的种种附加名堂,用语类似“审问”,作者一次次地“聪明地拒绝”,而且越来越发火。这就和前面的理发师在两个方面形成对比:第一是理发师的姿态,第二是顾客的心情。特别精致的是第二个方面。因为前面有过伏笔,可以发脾气而不发脾气,就是“尊贵”的客人,这就是说,理发师对顾客的尊重,提高了顾客的品位;而现在是,理发师对顾客的不尊重,不但破坏了顾客的心情,而且引发了顾客的抗拒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荡然无存。这一切,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作者唯恐读者不明白,特地在后面加上一段:现代化的装修,“茶色玻璃”、“彩灯”、“明星照”、“电帽子”、“喷雾枪”、“发胶滴注枪”,不但没有引起他的称赞,相反,字里行间,充满了反语讽刺。这就回归到开头的题意上去,逗起了他对老剃头铺子的怀恋:

  那亲切朴素的老剃头铺子早已没有了任何影子,仿佛根本就不存在过。

  写到这里,作者点明了自己“心底怅然”。这样的文字,很经得起玩味,原因是这里的意味不再简单地是讽刺,而且渗透着抒情的成份。

  本文在幽默情趣方面,显然受到梁实秋《理发》的影响,但是,本文的怀旧感,对于旧式理发师的欣赏和抒情,是梁实秋的散文中所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本文就可能沦为模仿之作,缺乏个性的创造了。

  〔写作训练〕

  本单元课文的话题都比较新潮,很有意思,从选择的题材及切入角度看,显得很机智,把本来很可能是枯燥的事情写得趣味盎然。这种趣味不是一般抒情的趣味,而是和作者的机智联系在一起。建议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

  • 相关推荐

【《剃头匠》教案】相关文章: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

粉刷匠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