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与扬子江的教案

2022-05-13

运河与扬子江的教案

  相关课程标准:

  1.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赏析优美文段,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和命运抗争的思想。

  2.理解“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比赛。

  2.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歌把运河与扬子江拟人化对话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陈衡哲,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 (1893—1976)。笔名莎菲,原籍湖南衡山,生在江苏武进。幼年在亲友辅导下读书。1911年到上海,进爱国女校。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先后在北大、川大、东南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一度居香港和南方各省。1917年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一日》,以“莎菲”的笔名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回国后又陆续写白话小说在《新青年》发表。这些作品,后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另写有散文100余篇,自己从中精选了52篇,编为《衡哲散文集》。解放后,曾任上海政协委员。

  背景: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写于20世纪20年代,摹写出五四时期的青年不满现实、不愿苟且偷安,而渴望在时代的大潮中拼搏奋斗的崭新的精神风貌。

  题解:运河,人工挖成的可以通航的河,本文指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扬子江,今江苏仪征、扬州一带的长江,古称扬子江。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

  二、感悟文字之美:

  1.范读:感悟表现手法之“新”:

  把运河与扬子江拟人化,安排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话。

  2.朗读:体会对话主体的象征意义:

  运河——安命之主;长江——造命之主。

  3.赏读:感受点睛之笔:

  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4.吟读:领悟散文的行文之美:

  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以诗的形式议论。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蜀 (shǔ) 山 凿 (záo) 穿 羡妒(xiàn dù) 怨尤(yóu):怨恨责怪。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三、探究思想与情感之美:

  1.探究扬子江所说的“造命”之美:

  通过奋斗而自己创造生命。

  “我是把他们凿穿了,打平了,奋斗着下来的。”

  “我这个软弱的生命,便是那个奋斗的纪念。”

  “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

  “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

  2.挖掘运河甘做“快乐的奴隶”的“安命”之丑:

  “快乐的奴隶”是指满足于被别人安排,甘愿被别人摆布的人。

  “辛苦的主人”指通过艰苦的奋斗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怨尤的奴隶”指不愿被别人安排,希望有“主人”的自由,但自己又不肯奋斗,消极不满的人。

  “造命?我不懂。”

  “我的生命是人们给的。”

  “何故不心足?”

  “可怜的苦儿,你竟没有人来替你造一个命吗?”

  “这又有什么相干?我不是与你一样的活着吗?”

  “谁又要来毁我呢?”

  “我不在乎那个。”

  3.赏析议论之美:

  排比句段的结构之美:“奋斗的辛苦呵!筋断骨折;奋斗的悲痛呵!心摧肺裂;奋斗的快乐呵!打倒了阻力,羞退了讥笑,征服了疑惑。”以读来强而有力的排比句段,高度而凝练地概括了奋斗的艰辛历程,悲壮痛苦的顽强毅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这是对真正生命的呼唤,诵读时逐渐加强语言气势。

  “愉悦”与“悲伤”的“矛盾”之美:奋斗是艰辛的,奋斗又是快乐的。奋斗是艰难的,但光明在前。痛苦后的成功是欣慰的,悲伤后的愉悦是胜利者的笑。以“火山的烈焰”比喻在奋斗的历程中所要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表达了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人生观,讴歌了勇往直前、奋斗到底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生命的真谛所在。

  深沉的哲理之美:以“泪是酸的”写奋斗的酸楚,以“血是红的”来映衬奋斗的血光之险,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不彻底战胜阻力,打造自己的生命都可能实现不了。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个生命是美丽的,这样的奋斗也是快乐的,战胜艰辛、苦痛、阻力,正是生命美丽的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在于自我创造。“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成为议论的点睛升华之笔,富含深沉的哲理之美。诵读时须充满激情,以高亢的语气,昂扬的语调,尽抒乐观之情,尽赞生命之美。

  四、抒写启示美文《怎样做一个“辛苦的主人”》

  提示:对比“快乐的奴隶”“怨尤的奴隶”,做一个真正的辛苦而快乐的主人。

  五、检测训练

  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4-9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在理解象征意义上学生有难度,学生能意会即可,无需深究。充分的朗读和讨论是突破这一难点的主要手段,配以教师的点拨,学生是可以参透“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其内涵的。20世纪20年代,五四时期的青年不满现实、不愿苟且偷安,而渴望在时代的大潮中拼搏奋斗。结合这一写作背景,对比“快乐的奴隶”“怨尤的奴隶”,学生不难体会到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辛苦而快乐的主人,启示美文的写作定会自然而水到渠成。

  课外阅读《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助读资料

  课外阅读* 《运河与扬子江》* 《江之歌》* 《壶口与龙门》助读资料

  一、识记作者

  1、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1914年考取清华学校留学资格,赴美国瓦沙女子大学深造,并以莎菲笔名开始写作。胡适曾说:“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陈衡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1918年进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1920年获硕士学位并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陈衡哲作为作家,她的创作并不丰富,只有1928年由新月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和开明书店1938年出版的《衡哲散文集》等,另有社会科学著作《文艺复兴史》、《西洋史》等。

  2、毛姆(1874—1965),英国 家、 家。自幼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送入寄宿学校。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的见闻写成。毛姆擅长写作短篇小说,曾受到莫泊桑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多变,但又不落窠臼。1903至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1916年,毛姆到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彩巾》。他的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它们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3、叶其扬:选自《黄河新歌》 。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蜀山 开凿 怨尤 匍匐 纤夫 呻吟 泯灭 骤然

  分外 钳制 厮打 咆哮 舵杆

  2、多音多义字辨音并组词。

  摧 峭 翘

  催 鞘

  璀 稍 纤

  3. 词语

  讥笑:

  真谛:

  怨尤:

  全力以赴:

  竭尽全力:

  泯灭:

  一、课文助读

  1、《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2、《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3、《壶口与龙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这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四、课外阅读遇到的难题?

  比较·探究《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教案教学设计2

  4比较探究《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及《壶口与龙门》教案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划出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比较·探究《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教案教学设计2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教学设计2

  1、全文是以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来完成的即对话体,所谓对话体就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模拟二者的对话内容,其最大特征是能 够体现当事人的在场性,因此这种文体能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生动形象,能使文章情节化,故事化,叙事化。

  2、文中的两位主人公的生命分别是如何获得的:

  运河 ——人类给予的;

  扬子江——奋斗得来的;

  3 两种生命有何不同?

  运河的生命是人类给予的:成也由人、败也有人,是快乐的奴隶;

  扬子江的生命是奋斗得来的:无人能毁,辛苦的主人;

  4、 辛苦的结局是怎样的?

  奋斗的泪是酸的,血是红的,奋斗的生命是彻底的,奋斗来的生命才是美丽的,奋斗使他成为辛苦的主人。

  5、 本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与拼搏,奋斗来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导学案2

  课题:《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了解作者。3.体会文章采用的方法,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该文的目的。二、学习重点学习目标3

  三、(课前)预习·导学

  1.查资料了解作者并整理归纳要点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资料记忆重点生字词语。(课本上做好预习笔记)。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蜀山开凿羡妒怨尤桅杆

  匍匐纤夫卸下呻吟泯灭

  磅礴深槽骤然分外大禹

  钳制厮打咆哮刹那舵杆

  四、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目标展示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体会文章采用的方法,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该文的目的。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激情导入

  1.师生由运河知识谈话导入。

  2.学生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目标展示(随堂生成的目标)

  (二)自由朗读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答: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2.《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答:纤夫。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作者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3.《壶口与龙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这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答: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壶口和龙门的地理位置,构造、那里和周边美丽的景致,它的险要和发展。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前面的文章是借助写某一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来表达和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他们的文体是散文。而这篇文章重在告诉我们有关壶口和龙门的有关知识,让我们对它有所了解,这样的文章,是一篇说明文。

  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1. 回读课文,互问互答,解决课堂生成的疑难问题。

  2.问题探究:“运河与扬子江”的形象

  运河是人工开凿而成的,它流经平原大地,水势平缓,未经艰险曲折,由此形成了它平和闲适的性格。扬子江则不同,它流经了“峭岩如壁,尖石如刀”的高山峡谷,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万千的磨砺。这特定的经历,赋予了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作者借扬子江的自白,赞美了那种敢于蔑视传统陈规,勇于开拓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哲学。这实际上也是对那些在时代大潮中安于现状,甘作“快乐的奴隶”的庸人哲学的批判。这在五四革命时期,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师生互动,延伸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那条河流

  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意,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⑾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⑿这时候,才痛彻心扉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⒀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⒁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⒂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 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认为理所当然

  →□□ →明 白 →□□→□□的过程。

  2. 第③段划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手法,有何作用?

  3. 第(14)段中,划线的句子“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 联系全文,说说“那条河流”的含义和作用。

  5.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主旨。

  B. 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意在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C. 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D. 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从开始的“温柔碧波”到后来“干涸的遗体”,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参考答案:1.愕然 珍惜 怀念(反思)

  2. ①充分描绘了河流两岸的美丽风光;

  ②突出了我当初享受美景而不懂珍惜的心理;

  ③表现了对当初不懂珍惜的懊悔之情。

  3. ①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们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被破坏);②我们心中的爱枯竭了;③我们的心灵被污染(不再纯洁)。

  4. 指家乡的那条河;指心灵的河流;记忆中的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那条河流”哺育和滋润了我;是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5. B (是为了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

  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一. 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B. 匍匐:身体贴近地面。

  C. 泯灭:消失,磨灭。D. 逆流而行: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

  二.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船尾撬得很高。B. 他们背负着船上泻下的大包。

  C. 失望的叹息,听来是人心粹。 D. 那终了的一声简直就是人性泯灭的低泣。

  三. 黑河大桥开通了。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如果你将就这件事分别采访本市市长、旅游局局长,你想问一个什么问题?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话写出来。

  ①(采访市长)

  ②(采访旅游局局长)

  四. 毕业晚会上,王雨把下面的话说了一半,便哽咽了。请你仿照他的话续写一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分别在即,老师,我如何才能报答您?当我靠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

  五. 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参考答案:一. D二. D三. 示例:①尊敬的市长,您好!请问润扬大桥的开通对我们扬州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②尊敬的局长,您好!请问黑河大桥的开通对我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四. 如: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教学札记】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教学构想(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两文前都加了*号,可见编者之意图是把它们作为自读文处理的。既是如此,教师还是要检查学生的自读效果,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临控。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我们有必要对两文本进行教学问题设计。

  两文虽不长,但要在一课时内教学完,教学任务还是很重的。这就要求学生先前做好预学,老师可以课前下发学研指导案,指导学生自学,课内师生一同交流讨论,归纳整理,以达到检查与临控学生自主效果的目的。

  教学问题分两个层次设计:

  基础知识:

  (1)能正确认读、识记、运用下面词语:

  蜀山 凿穿 赐给 真谛 纤夫 呻吟 泯灭

  (2)自由朗读两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讨论交流)

  A、《运河与扬子江》河与江的“命”是怎样得来的?从中你探取了怎样的生命真谛?

  (河的“命”是人们赐给的,江的“命”是自己(创)造的。探取的真谛是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B、《江之歌》共有两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写长江沿江两岸纤夫们拉纤逆流而上的情景;第二段写纤夫们在船靠岸后从船上背御货物的场景。)

  比较探究:

  (1)《运河与扬子江》在表现形式上与前面几篇表现河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前几篇文章表现江河,有写实也有写虚,这一篇文章运用对话的形式,着重写虚;前面几篇文章着重江河形式特点的描绘,而这篇文章这注重于此;前面几篇课文是抒情文章,而这一篇文章以理打动人,理趣的成分多。)

  (2)《运河与扬子江》是理性很强的散文,大声朗读江、河对话后文字,说说这些句子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讨论:这些句子有抒情诗那样的感动人的力量吗?

  (对此讨论问题看法可能各有不同。可以参看教师用书“主编导读”有关部分)

  (3)毛姆描写长江上的纤夫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真实客观地描绘,但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讨论: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句子见教师用书“主编导读”揩体字部分,表现有情感见其解读分析。)

  当然,如果要与前面学过的文章进行比较,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的比较点的。这可以参看“阅读练习·探究”问题一。我个人认为,如上设计的比较探究,难度不大,预做大部分学生是基本能够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对本文的朗读,抓住文本语言进行分析是不能忘记的,学生讨论与分析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学生抓住文本语分析,不然,就很容易出现对答案的课堂形式。另外,老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不然一课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筏子》所表现的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主要是赞美征服自然,战胜险恶自然条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的勇敢、智慧、镇定、沉着、细心。具体内容详见《筏子》的主编导读、评析资料及其相应的练习解答、研讨要点。而《江之歌》的重点不在这里,它不同于《筏子》的主要有三点:①侧重于表现“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作品描述了溯江而上的拉纤,大船多达两百多人,而且是在威力无穷、航道急险的长江。纤夫们必须竭尽全力,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最艰难的时候几乎匍匐在地上前进。他们的纤夫号子(即“江之歌”)激昂热切,汹涌澎湃,这既是绷紧的心弦,更是意志的拼搏。这样盛大的场面,悲壮的细节,确是人类与自然顽强搏斗的生动写照。②还表现了人类在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拼搏过程中的无比艰辛、残酷乃至苦难。这都是原始的体力劳动,象田里的牲口一样,特别是搬运货物上码头的苦力。这些苦力的号子,哼唱得令人心碎。与巨大的自然压力的博斗,无疑是艰难的,处于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状况更是充满苦痛。作者写出了这一苦难的细节,同时充满了他的同情。③写法很不一样。两篇刻画的形象(艄公、纤夫)中都隐含了抒情,但《筏子》又是哲思之文,写到的一些情景又为其中的哲理思考服务。《江之歌》写了很多场景细节,如①②所述,主要地尽可能地是让场景和细节自己“说话”。

  《运河与杨子江》主要讲要经过自己的奋斗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奋斗是辛苦的,但创造了自己“无人能毁的命”,奋斗又是快乐的;表达了不畏艰险 “以苦为乐”的人生观;讴歌了勇往直前、奋斗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在打造自己生命,造就自己人生的奋斗中,当然包含与自然的搏斗。文中说的凿穿峭岩硬石,不仅写杨子江时要这样写,也象征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

  “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主要是说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命运的主人,这个生命是美丽的。同时,这样的奋斗是快乐的,可以战胜奋斗中遇到的各种阻力、苦痛、艰辛,或者反过来说,战胜了这些艰辛、苦痛、阻力的奋斗是快乐的,奋斗过程中的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生命美丽的体现。还有,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不彻底,战胜阻力、打造自己的生命都可能实现不了,“美丽”也终究是空话。不过,这最后一点,文中只说了一句,不如前两点,展开得比较充分。

  《筏子》写人类凭借自己的勇敢、镇静、智慧、大胆、细心,与黄河险恶的风浪搏斗,这正是奋斗;写人类战胜凶险,成为黄河的主人,这正是通过奋斗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在惊涛骇浪中举止若定驾驭筏子的艄公以及神闲气定的乘客,他们的形象正是“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极好的写照,成了黄河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江之歌》一方面写了人类与自然搏斗中的苦难,那真是《运河与扬子江》中说的“筋断骨折”的“辛苦”,“心摧肺裂”的“悲痛”,另一方面,又写出了人类为生存而与自然搏斗的那种悲壮感以及对这种悲壮奋斗的崇敬。突出表现的就是作者对人类克服无情自然力的顽强精神的赞美。所以作者用“响亮而有力”“激昂而热切”“汹涌澎湃”来形容长江纤夫的号子,表现了人类不屈服于自然威力的不屈不挠、奋斗到底的精神之美。这当然是“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又一动人写照。

  以上分析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及有关参考资料。学生的回答可以简略,但应引导他们抓住要点。如前半部分所问,关键是:①赞美的重点不同;②《江之歌》现实性更强,写出了苦难;③写法很不一样,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后半部分所问,核心是能运用课文本身的例子,说出自己对“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的领悟。

  第二题

  《壶口与龙门》是说明文,在写到渡河时,虽然也提到船工的机智勇敢,但着重描写的是船工的操作技术,写得具体明确、清晰,给人说明性文字科学性、准确性的鲜明印象。《筏子》是文学散文,操作技术方面说得很少,也未具体展开,只提到手里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它着重强调的是艄公的精神品质,使得小小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黄河上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可以借助此题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性文字和说明文的一些特色。以《壶口与龙门》为例,一是它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如引用的数字是准确的,确数就是确数(如长达60公里),概数就是概数(如约250米到300米);而且往往有大量的数字,旨在以客观的、科学的事实来说话。又如它涉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史实都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二是这些数据、事实不是胡乱堆砌的,而是为文章的重点,中心服务的。说明文的重点和中心就是说清楚“说明对象”的特征。本文要说明的重点是壶口大瀑布和龙门天险的特点。文章着重从地理成因的角度,解说清楚了这两处河床及其水势的特点。分别又以瀑布激起的水雾特点和船工摆渡过河时操作技术的特别要求,进一步说明了黄河在这两处呈现的特征。开头还对这两处的特征做了总的概括(最为险要),并以三峡的不同特点做了比较。旨在描述说明对象的特征,实际上也是说明文的第一个特点(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三是说明文乃至片断的说明性文字中并不排除形容、描写以及有关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拒绝引入故事掌政、传说神话。正如“主编导读”指出的,这样做,可以避免单绸,增加趣味,但是,其原则是不能因此影响说明性文字的客观、严谨和科学。引用的史实不能虚构(如闯王渡龙门),是传说必须交代清楚(如“红霞瑞马”奇观),其形容和比喻,应当符合客观特征的基本情状(如说壶口瀑布“飞泻而下”和“像一把巨大的水壶往外倒水”)。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说明性文字与文学散文、诗歌的不同。这方面,“主编导读”已有详尽的分析。

  以上解答的大部分内容,详见“主编导读”。

【运河与扬子江的教案】相关文章:

《运河与扬子江》教学反思07-09

七年级《运河与扬子江》教案06-13

运河与扬子江语文公开课导学案07-05

教案长城和运河06-01

《长城与运河》的教学反思09-16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08-18

长城和运河教学总结06-08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06-03

长城和运河的优秀教学设计06-08

《长城和运河》语文教学总结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