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2024-09-06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主备人:许景 指导审阅:花季艳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 鼓励学生多角度来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多角度阅读课文,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

  预读:

  积累:

  (1)字音 耸立( ) 迂回( ) 训诫(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着眼( )

  (2)释义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读:

  1、 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我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在悬崖 、 的经历。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4那座悬崖有多高,悬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历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提升展示:

  展读:

  1、阅读本文,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吗,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3你能挑战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品读:

  1、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如果你遇险,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认为区别在哪里?你更赞同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赏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表格式教案0

  课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型

  自读

  课时

  1

  教 材 与 学 情 分析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课文。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自己年少时经历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他与好友杰利等五个男孩爬悬崖的故事。胆小的我在父亲的鼓励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终于自己爬下了悬崖,脱离了危险。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这篇课文故事比较简单,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但对于文章所阐述的哲理,可能就比较难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所以应该让他们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哲理。

  另外文章中运用了多种方式来表达“我”的心理,这点是文章的重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细腻到位的人物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性格是很有帮助的。

  在写法上本文也值得我们借鉴:详略得当,为中心服务。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点可以在课后练习中展开。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

  朗读,圈划,品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坚持不懈,战胜自我的人生哲理。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我”的心理,展现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体悟文章主旨。

  教学策略

  (或方法、模式)

  经验唤醒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说 明

  导入

  讲述一个作者莫顿亨特的小故事。

  仔细聆听。

  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点拨复述记叙文的方法:抓住六要素。

  速读课文,用尽可能短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下一步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再读课文,

  感受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提问:1、为什么会去冒险爬悬崖?

  2、悬崖孤身遇险,我的心情如何?圈划出相应的语句并做点评。

  3、从中你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阅读文章1到15节,找出能反映我心理的语句,朗读圈划并分析其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人物心理,并且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能够很好地展现人物个性。

  直击重点,品读克服困难过程,

  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提问:被困悬崖,绝望无助,好在救世主来了,他便是我的父亲,那么我的心情又产生了何种变化?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一下我的心理变化。

  分角色朗读16-22节。找出能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并梳理出我的心理变化。

  充分感受我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为理解文章主旨打好基础。

  讨论交流

  探究主旨。

  1. 如果是“我”的妈妈来救我,会发生些什么事?

  2. 父亲这样做有何好处?(联系文章开头讲的故事)

  3. 学完了本文,你有何启示?

  启示:遇到巨大的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会化整为零,并且坚持不懈,就能一步步战胜它。

  有时候最可怕的并不是眼前的困难,而是内心的恐惧胆怯,战胜了它们,也就能战胜困难了。

  主旨的探讨应该是多元的。

  联系实际,

  深化感悟。

  提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是怎么解决的?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作 业 设 计 与 辅 导

  必做:

  1、积累文中的十个生字词。

  2、运用今天学习过的知识,展开合理想象,再添加一句能够反映我被困悬崖心理的语句,插入文章合适的位置。

  选做:

  小练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结合文章谈谈理由(100字以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练案

  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使用工具书,解释新词;

  2.朗读并复述故事,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得到人生启示。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啜泣( ) ②嶙峋( ) ③眩目( )

  ④纳罕( ) ⑤训诫( ) ⑥凝视( )

  2.解词: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④头晕目眩:

  ⑤瘦骨嶙峋:

  ⑥灰心丧气:

  ⑦心惊肉跳:

  ⑧高不可攀:

  3.作家作品介绍

  莫顿·亨特(1927~1998)(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2013新编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七课。

  4.预习质疑

  二、课堂探究

  三、课后反馈

  阅读理解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2.别的孩子都“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而“我”却不能,这是为什么?有关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4.父亲为什么不采用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与本文父亲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5.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些什么启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设计19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生字词,能够比较完整、准确地复述故事情节。

  2、能够准确地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基础训练。出示新课字词,读一读。

  三、初步感知(找找信息)

  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

  5、“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四、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复述的情节要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包含进去,语句连贯,突出重点。

  划分故事情节的层次。

  给出“去冒险、被困、脱险”让学生划分具体段落。

  师:小伙伴们都能顺利爬上悬崖,为什么我步行?

  师:那我是怎么脱险的呢?请看“脱险”部分。

  五、品味“脱险”部分

  思考:父亲是怎样引导我爬下悬崖的?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齐读“脱险”部分。

  明确:悬崖—→走一步—→再走一步—→崖下

  恐惧疲乏 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成就感

  师:那么之前(“去冒险”部分)有没有心理变化呢?

  教师明确。

  六、感悟升华。

  作者从这次脱险的经历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理解的?

  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七、当堂训练

  欣赏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思考:

  1、著名英国诗人雪莱有二句诗,与本诗第二节十分相似,你能够默写出来吗?

  2、这首诗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8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积累生字词

  2.练习快速阅读,记住文章主要信息

  3. 学习课文细节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技巧

  4.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5. 能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字词句积累

  (l) 查字典,给下面加点词注音,并当堂熟记于心。

  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凝视(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小心翼翼( ) 陡峭( )

  着眼( )

  (2)词语积累,当堂熟记

  嶙峋: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也形容人瘦削的样子。

  纳罕:觉得惊奇,诧异。

  啜泣:抽泣,低声哭泣。

  (3)语言运用: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例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仿句: 。

  (4)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二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二、快速阅读,看谁获取信息更快更准。

  1.“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

  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2. “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

  答: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三.合作探究,看哪个小组答得更快更全面。

  1.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答:“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是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我才爬到了悬崖;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

  2.你如何看待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的做法?答: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事情会比较简单,但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选择让孩子自己下来,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只给孩子以指导、鼓励,使这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但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获得经验。

  3.你认为文章以“脱险”为标题与“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比较哪个更好些?说说理由。

  答:“脱险”仅说清了本文所叙述的事情,而没有包含从这件事中作者得到的感悟,而原题的意思是把艰难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走,化整为零,就能战胜困难。

  4.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或:本文蕴含一个什么哲理?)

  答: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5.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两次写到“啜泣”。第一次是恐惧、伤心,第二次是惊喜、委屈、感动、余悸、成就感。

  6.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什么?

  答:引出要叙述的故事;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从而引起悬念,吸引读者。

  四、迁移应用

  1. 找出语段中(“我终于爬上去了……我顿时有了信心”)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我”攀爬悬崖时的动作有:爬、蹲、靠、看、伏、伸、探、踩。其中,最能表现“我”胆小害怕的动词有靠、伏。写“我”的感受的词语有:心惊肉跳、几乎晕倒、恐惧、疲乏、全身麻木、小心翼翼、有了信心。这些描写,刻画了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态,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2. 借鉴本文细节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技巧,写亲历的一件事,表达一种生活感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回答问题。(11分)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4、文中写“我”下山的动词有 、 、 、 、 ,其作用是 。(3分)

  15、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短语,并说明其作用。(2分)

  心理变化的短语:

  作用:

  16、文中划线处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为什么“我”又“啜泣了一会儿”?(2分)

  17、文中“我”的脱险经历使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18、对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你赞同吗?你是如何看的?(2分)

  答案:

  14、移、伸、探、踩、爬;表现我下山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内心的恐惧。

  15、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16、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意思相近也可)

  17、(1)、无论怎样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小步一小步地解决,天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2)、路要自己走,但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任选其一)

  18、言之成理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03-20

走基层总结_三篇03-19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精选5篇)10-09

三年级上册《走月亮》教后反思范文(通用8篇)09-07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

《牧场上的家教案》经典教案设计03-20

茶花赋教案04-06

《什么虫》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