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

2022-06-13

修辞手法1

  答:对仗是修辞手法之一。

  【对仗详解】

  对仗是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是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

  什么是对偶呢?对偶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手法。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形式上讲有着整齐均匀音节和谐有规矩的特点。对偶的 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对偶在结构上的分别大致是:

  一,成分对偶,句子中的部分成分具有相对的性质。

  二,句子对偶,是独立句子间的相对。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其中“迢迢牵牛星”与“皎皎河汉女”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为句子对偶。

  对偶在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句对,一句对一句。例如:“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

  二,偶句对,两句与两句相对。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三,多句对,用三句对三句或者用三句以上对三句以上。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四,句中对,用一句中的上下两句互为对偶。如:“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山清水秀。”

  对偶对仗在内容上有分:

  一,正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反对,上下两联表达的 意思相反或相对,或者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串对,串对又称之为流水对,气势的关注如流水一般顺承而下,起句和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意思紧密而又连贯。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邻对,上下句中的对应位置,用相邻两类不同事物的`字词(或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互为对仗。

  词义门类相邻或相似,什么是词义的门类,如名词的义类。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宫室(亭台楼阁等)

  5,草木(草花木果等)

  6,飞禽(鸡鸭凤鹤等)

  7,走兽(虎狗狗马等)

  8,鱼虫(蛇鱼蜂蚁等)

  9,饮食(酒茶菜汤等)

  10,器物(桌盆杯盘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裙带钗环等)

  所谓门类相邻或相近就比如“天文类”跟“时令类”相对,“器物类”跟“衣饰类”相对,“地理类”和“宫室类”相对等等。如:“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邻对比借对要宽,不相邻的两类事物的字词也可以互为对仗,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构成工对。

  五,借对,亦称之为假对,他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运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古人对仗有似宽而实工的对子,在不工处见其工,“借对”可分为借音借义借式借类。

  借音,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音紫),“往山数十年,明日又迁居”(迁谐音千)。可见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如出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该运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句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意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借义,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以“寻常”对数词“七十”它本来具有数量上的含义,而诗中用的是它副词上的含义。这就是借义。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运用的并不是这种意义,而是另外一种意义。

  借式,如“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逐客”本指被放逐之人,与动宾词组“悲君”对仗是借用了动宾词组之式,即表示“驱逐客卿”之义。

  借类,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此处竹叶是竹叶青酒名的省略,用于对偶“菊花”是酒借植物之类。

  六,扇面对,旧体诗对偶形式之一。

  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折扇的扇骨合起来,扇面对由此得名。一首诗中前联和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七,事对,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实,构成对偶句的修辞方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 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 西施 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

  八,言对,指不用典故的对偶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

  九,无情对,又称之为“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特征是字面求工,内容上相隔越远越好。例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鸡冠花未发,狗尾草先生”“树已千年难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等等。

  汉字是单音节的文字,这种特性既为文字在诗文中的无限组合提供了可能。又为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中的单字保存其独立意义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是无情对的基础。于是有了一些对仗字面上完全相对,但意义上不完全相对更有甚者是一点不相干。

  林林总总,反正我是很难将对偶和对仗完全分开,分开完全没有必要,对仗相对于对偶更为严格,就诗词中论之对偶所有的要点,对仗基本是要讲到的。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格律诗的对仗规则整理言之:

  一,出句和对句的格律要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在同一个相对应的位子上不能重复)

  工对写好了固然是好的,但实在是不好写的,工对束缚太大,若力求其工者,其格调卑浅气度低下,若妇人之喘,婴儿之咳也。如许浑的诗句:

  林晚鸟争树,园春蜂护花。《献白伊》

  林晚鸦争树,园春蜂护花。《下第寓居崇圣寺》

  潮平秋水阔,云敛暮山多。《慈和寺移宴》

  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九日登樟亭》

  鸟浴寒潭雨,猿吟暮岭风。《发灵溪馆》

  鸟浴春塘暖,猿吟暮岭高。《广陵送薛明府》

  诸多的重复早已经有了审美疲劳,是刻意求工惹的祸,过于雕琢终是索然无味。好的对句往往是纤维对宏大,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或实对虚“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或阳刚对阴柔“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这一类的对法是契合中庸之道。

  对仗之法古人归纳为:“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木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嘻嘻哈哈是也;四曰双声对也,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这类对法也是以一“工对”以概言之,一切的技巧都是为实际而设置的。

  一些人为了偷些懒,也便会巧立名目的,例如葫芦体进退格之于韵,在对仗中又何曾没有巧立名目的式样。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要注意诗词是忌讳“合掌”。上下两句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合掌”如“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都是合掌。诗词是精炼的,不要多做废话。

  初学诗词力求其工是对的,就算格调不高也没什么,不是谁一上来就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要有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为信念,多加揣摩前人诗句,勤加练习,自会有信手拈来的境界。

修辞手法2

  拟人,比喻,排比

  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拟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映衬: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

  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修辞手法3

  教学目标:

  1、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2、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比喻与比拟。

  3、帮助学生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辨别比喻与比拟的异同。

  2、举一反三,能力训练,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难点:

  1、理解修辞手法的内涵,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能够准确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看大屏幕。见过吗?这是?菱湖明珠。如今盛夏的菱湖更美,你们可以为远方的客人简单地描述一下吗?他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一位大师的影子,是?朱自清。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也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咱们一起读读。一样的荷花、一样的荷叶,不一样的语言,为什么朱自清的语言更美?因为在这里他巧妙地运用了某些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这些在文学上统称为修辞手法。

  二、七嘴八舌,明确中心:

  俗语说的好“人要衣装马要鞍”,语言一样要包装。打扮一个人,可以描眉、涂唇彩、腮红、画眼浅,各式各样、方方面面。打扮一段语言呢?今天推荐一种——修辞手法。课本的105页。课文说修辞手法拥有十八般武艺,真是如此吗?现在就以实例事实中看看修辞手法到底有哪些招数能耐。这个任务早已布置,谁能主动告诉我?比、拟、借、夸、对、排、设、反这八种是修辞手法的基本招数,也是高考大纲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奇招怪招,比如顶真、回环、互文、移就、拈连、引、对、反语等等。加在一起应该超过十八种了。不止如此,如果再深究下去,修辞的功力可谓深不可测。你们有谁对修辞内涵预习了吗?找到一位有心人。大家看,和我的准备基本一致。

  原来我们平时常说常用的修辞真名应叫:“修辞格”。修辞格属于修辞的一种,它还可以再分类,几类?怎么分?不过不管再分多细,我们可以看到,修辞格和修辞的关系如同:一滴水之于大海,一片云之于天空,一朵花之于草原,一棵树之于森林。一堂课肯定不能拥有整片天空,所以今天只重点把握一片云彩——修辞格。在日常生活中,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格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比如下面这种情况。

  三、九九归一、了解内涵:

  寻人启事大家见过吗?这里就有这么一则。重金酬谢呐,看到没有,想找到这个人吗?能找到这个人吗?为什么?一句话,他描述的这个人没有特点,满大街好像个个都是,再看看又好像个个都不是,怎么找。可如果要找的是这个人呢?她是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位呢?刘兰芝。下面是位男性,能找到吗?鲁迅,现在是一找一个准,又是为什么?这些人物都有明显的特点。辟如鲁迅吧。他外貌特色就是?头发和胡须。发型是?板寸,不是一般的板寸,四个字:精神抖擞的、直竖着。胡须非八字胡山羊胡,是一字胡,于是从此这种胡子和头发就成了鲁迅的金字招牌,独一无二,决无雷同,不会弄错。同样豆腐西施的招牌是圆规,刘兰芝的招牌是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你们发现没有,作者打造招牌正是利用我们刚刚说到的常用修辞格,有比喻,比拟。

  其实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多的是,现在请大家注意力集中,集中到我这里。我的头部。我今天的发型是扎了一个?马尾辫。接下来往下看,头发下面我的眉毛,能看清吗?什么眉型?多少年来我梦寐以求的,眉毛是柳叶眉,眼睛是杏眼,嘴巴是樱桃小口,脸型是?瓜子脸。大家都知道呀!很好,其实就在刚才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修辞格,在哪?马尾辫,瓜子脸等。可见,日常生活中文学作品中修辞格是无处不在。比如咱们105页的课本就举了生活中什么领域作例子?广告。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用修辞?原因很简单,因为修辞格它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地生动、优秀、形象,更个性化。四个字总结:就叫化蛹成蝶、点石成金。所以我们想要语言生动并不困难,再贪心一些,想要文章优秀也无须痛苦,修辞格是一剂良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练一练,运用修辞格。

  四、举一反三、能力训练:

  一篇作文的话题是:“热爱祖国”。这是一位同学的开头:“我喜欢你祖国……”。有内容,有情感,但没有文采。现在请你围绕话题,自由想象,自主创作,写出自己风采个性的开头。这样,大家先二人一组,共同探讨、共同思考,再动笔练习,划一划、改一改。注意:光说不练假把式,最重要的还是动手写作(5—8分钟),开始吧!

  某某,你来打头炮。不错,他很聪明地用到了?。祖国的美丽、壮阔一览无遗。再来看某某的,有区别了吧,他用的是?你更喜欢哪一篇呢?现在请你们作评委为他们打分,百分制,思考一下。为什么?其实比喻通俗形象,使词句优美;对比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排比气势不凡,适合抒情;对偶句式齐整,琅琅上口,修辞的十八般武艺各有各的优点,你擅长什么就选择什么、运用什么。还有吗?有请读一读。现在是哪一段最好?非常好,最妙在于感情真挚充沛,还看到了大师的影子,这叫引用。我这也有一个版本,齐读。如何?综合意见,这段文字大家基本是赞扬认可的,它不止用了一种修辞格,这样文字就不再是一种修辞格的单体,而是几种修辞格的综合体,这我们称之为修辞格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将众多的修辞格取长补短,收为已用,效果肯定很好。不信可以比较一下原句,孰优孰劣,孰好孰坏,一清二楚。不过有没有谁对它有不满意的地方,有意见尽管提。说说看。的.确,如第一句,这样一句话前后的意境就不十分的和谐,所以运用修辞格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意境的提升融合。我们称之为掌控修辞格。

  五、拓展延伸、提升总结:

  清朝一位文学家叫袁枚。一天家中的农夫说:“梅树有一身花矣。”袁枚大受启发,佳句偶成: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一身花。现在你们就是袁枚,你会选什么词?一字出彩,袁枚用的是什么呢?孕!让我们开始想象,梅花是待放、绽放、还是春暖花开,花繁叶茂?再来想象,当时的时节是初冬、深冬还是冬末春初?答案已在诗中,只要看准一个字。孕。孕是指一个新生命新事物正在酝酿中发育中。所以梅花是含苞待放的,冬天自然刚刚到来。孕本来是普通的拟人,现在不普通了,既写出了梅花的外形,又展现了冬天的神韵。诗歌中这叫有意象更有意境,有意象的形,更有意境的神。一言以蔽之,效果是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修辞格掌控的巧妙。如此高深的境界古诗词并不少见,王之涣毛泽东的作品都是如此。

  所以只要我们恰当的运用修辞格,你的语言文章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山石可能歌唱,流水将要动情,花草也会开心,枯木也能逢春。所以请记住:“梅花香自苦寒来,语言靓从修辞出。”这就是这节课的十字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修辞,运用修辞乃至最终巧妙的掌控修辞,完成本课学习的终极目标。

修辞手法4

  对比属于修辞手法吗?

  对比是表现手法或说是写作手法,不是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照应、寓景于情、反衬、烘托、虚实结合等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建议】

  1、紧密结合阅读训练,认识常用的的修辞手法。

  2、结合作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3、开展相关的摘抄、品评佳句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

修辞手法5

  《木兰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

  延伸: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排比的运用,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写出她的聪明灵慧。

  反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都是复沓,起到反复咏叹的效果,这样突出了思想,强调了感情,分清了层次,加强了节奏感,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同时,反复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这是互文与排比的套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既是互文,同时也是与对偶的互相渗透,写出了战争的激烈,伤亡的惨重,表现了木兰和壮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英勇善战,胜利归来。这样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

  顶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写出了情况之紧迫,“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表现了木兰胜利回朝的荣耀。顶针的运用使得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正是因为《木兰诗》巧妙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人物形象突出,却未见雕琢斧凿之痕,未失古朴刚健、本色自然的特色。

修辞手法6

  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概念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举例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失败乃成功之母。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修辞手法

  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运用对比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3.对比还有反差的意思,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修辞手法7

  1 拟人

  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2 比喻

  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3 排比

  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 夸张

  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5 对偶

  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6 设问

  含义: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7 反复

  含义: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8 反问

  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修辞手法8

  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简介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特点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多种形式。

  作用

  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

  常用比喻修辞的特点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明喻是最常用的比喻手法。

  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6.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7.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8.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10.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2.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13.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14.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15.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16.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8.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9.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20.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20.小姑娘的脸红红的,像个红苹果。

修辞手法9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等.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比喻、拟人、象征: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形象.

  借代: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引发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

  渲染烘托:渲染、烘托出……气氛,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对比: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工笔细绘:绘声绘形绘色,高低远近动静(描绘……画面,表现作者……情感.)

  白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画面或形象,表现作者……情感.

  反客为主: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取得“一种闲愁,两处相思”的艺术效果.

  烘托:先从侧面描写,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形象鲜明.

  用典: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虚实:虚和实是相对的

  衬托:为使事物的特点突出用另一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一主一次)分正衬、反衬.正衬:以悲景衬悲情,更显其悲;以乐景衬乐情,更显其乐.反衬:以悲景衬乐情,以乐景衬悲情.衬托的作用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动与写静(有声写无声):1、以静衬动,主要表现动.2、以动衬静,主要表现静.3、动静配合,相映成趣.三者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

  实写与虚写: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虚实相生可以增加时空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读者的想象,同时使形象鲜明,并加大作品的容量.

修辞手法10

  顶针是用上一句的结尾作为下一句的起头,这种富于蝉联美趣的(上递下接)的修辞手法叫顶针。顶针又叫顶真、蝉联、连珠。

  或者说,把上句结尾的词语用在下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多指分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顶针。顶针也写作(顶真),又叫连珠。

  或者说,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

  或者说,用前一句的结尾,作后一语句的开头,使语句蝉联递接,这种组织句子的方法叫顶针,又叫联珠。

  或者说,将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上下句的首尾蝉联,一环扣一环,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顶针)(或写作(顶真)),也叫(联珠)。

  或者说,顶真又名(顶针),(继踵)、(联珠)、(链式结构)。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开头的词语,或用前段最末的句子作为后段开头的句子,上递下接,环环相

  顶针还叫(连环),从结构上可分词顶针、词组顶针、句子顶针三类;从上递下接的紧松上可分近顶和远顶两类。例如: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初中语文第四册五课《井冈翠竹》)

  [2]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表面老了些,但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

  (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高中语文第二册十六课《祝福》)

  [3]也没什么难懂的。反正说的都离不开修沟,修沟反正是好事,好事反正就得拍巴掌,拍巴掌反正不会有错儿。是不是?老太太!(初中语文第六册十七课《龙须沟》)

  [4]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高中语文第四册十课《群英会蒋干中计》)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中语文第五册二十三课(《3盂子4二章》)

  [6]斯大林曾经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初中语文第六册九课《什么是知识》)

  [7]—九五八年,朱总到玉门,鸭十八井正喷,亲临视察,步步走近风吹油花溅满身。油花溅满身,急坏钻井工人,连忙上前擦拭。老总偏不肯,含笑说:留个纪念话语不多动人心。

  话语不多动人心,井深情更深,他带油香走全国,响起跃进足音……

  (梁上泉《朱总到玉门》)

  [8]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初中语文第三册六课《记一辆纺车》)

  [9]太阳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波光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初中语文第五册二十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0]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作(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初中语文第六册

  八课《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例[1][2][3][4][5][6](均属近顶,因为后句(或后段)的(头),紧跟前句(或前段)的(尾),有严格的(上递下接)。[1]例属词顶针;[2]例前面属词顶针,后面属词组顶针[3][4][5][6]例均属词组顶针;[7]例属句子顶针。

  例[8][9][10]均属远顶,因为上递与下接之间有间隔的词,这里是不十分严格的顶针,但仍然保留着顶针的修辞作用。例[8][9]顶针的是词组,故又叫不严格的词组顶针;

  例[10]顶针是一个词,故又叫不严格的词顶针。

  顶针的修辞作用是:从内容上,可使描绘更加清晰,使说理更加严密,使抒情更显深切;从形式上,可使行文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结构紧密,语气贯通。此外,还能增强节奏感以体现语言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