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案设计

2022-07-07

《黄河颂》教学案设计

  《黄河颂》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⑴ 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2、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⑵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重视运用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⑵ 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学习重点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

  2、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学习难点

  1、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检测的标准。

  2、运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

  3、展示大家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

  4、大家一起扼要说说对黄河的观感。

  5、回顾历史和地理课对黄河的介绍,并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从而激发兴趣,积极联想,进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第1小节的朗诵词部分,并以此节为例,作朗诵方法指导:

  ⑴ 将第1小节默读1遍,了解大致内容与句式特点。

  ⑵ 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⑶ 轻声试读几遍。

  ⑷ 大声朗读,音量以能够听清自己的声音为准。

  2、各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4、分角色表演朗诵,全体起立,配乐朗诵《黄河颂》,导师读朗诵词部分,同学读歌词部分。

  5、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三、自主思考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第三题,要求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也可就自己学习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力求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

  1、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各小组按要求讨论探索,记录要点,踊跃发言后,师生一起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明确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明确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明确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样。

  明确4: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⑴ 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⑵ 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⑶ 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光未然《〈黄河〉本事》一文,完成练习:

  《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bó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hi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农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⑴ 根据拼音写汉字:

  bó战:______

  惊涛hi浪:______

  ⑵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沃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期而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画线句中“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幻想与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⑷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⑸ 文中用“惊涛”、“怒涛”、“巨浪”来形容黄河之水,你认为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⑹ 文中哪一节与《黄河颂》有内容上的联系?

  2、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走近黄河》手抄报,在班内展评。

  以读为主,通过读感悟作品,通过读了解作者情感。

  跨越时代,进入文本,自主探索诗歌内涵。

  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参与讨论,鼓励发言。

  限时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