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022-06-13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温岭市城西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王丹敏

21、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14个词语,正确读写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多音字“扎”、“结”、“冠”、“率”。X|k | B| 1 . c|O |m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师准备:乡下风景的图片、节奏舒缓的音乐、由每段落文字及图片组成的投影片。

2、生准备:观察并收集有关乡村生活的资料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师: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读完之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3、反馈交流,提炼中心。

师: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聊聊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a.划出句子,齐读

b.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不过这次读跟刚才那次有所不同,你们得用回答我问题的语气读这句话。可以吗?听好了!

问题一: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不论…不论…”),哦,我听明白了。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春夏秋冬)

问题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怎样的风景?(强调“独特、迷人,板书)能换个词吗?

c.同学们刚才通过朗读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生交流后师小结:乡下人家,到处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现在就请同学们和你组内同学之间一起合作,看看作者都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并给每一处景物起个小标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雨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三、阅读片断,想像画面。

1、乡下人家有这么多的美景,一定有你喜欢的画面,下面就请你把你最喜欢的一处,或几处画面找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好吗?

学生读,教师巡视。

2、找个别学生读,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画面。

四 整体回顾,感悟中心。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看似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竟如此美丽,美得朴素,美得动人 。老师也禁不住想吟诗一首(点击课件)

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师读,生齐读。

五、延伸拓展,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尽量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感悟)

1.学生自由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交流感受,并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21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独特 门前种鲜花

迷人 雨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1乡下人家。(板书、读课题)在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了走进乡下人家,欣赏了乡下人家好几处的风景。同学们还记得吗?(记得)谁来说说?

生:(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师:是啊,乡下人家有这么多的美丽画面,有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所以说(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句子。这个句子中有两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感受,是哪两个词?(独特、迷人)

师:知道独特的意思?

生:特别的、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师:迷人是什么意思?

生:美丽、使人陶醉、惹人喜爱

二、品读课文。

师:那么乡下人家的一道道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哪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读读课文,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课文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自己的体会是什么?

汇报: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生1:乡下人家的装饰物很风趣,是用瓜来装饰的。

生2:我们城市门前缺少生机,而乡下却是五颜六色的瓜、藤、叶

生3:很可爱

生4:每件事物都生机勃勃

生5:……

师:想想石狮子、旗杆给你什么感觉,而瓜架呢?

生:严肃,呆板

师:这句话的前部分说了有生机的瓜、藤、叶,后面说的是呆板、严肃的石狮子和旗杆,这样形成了一个?

生3:对比。师:对,这句话就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突出了瓜、藤、叶的可爱。

师:想读一读这个句子么?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师:花藤满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啊!

▲2“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农家独特的农家风光。”

生1:我觉得农家的房前一定很美,因为有那么多种花按季节开放,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生2:城里人也种花,但没有像乡下那样一种就种上一大片。每个季节都能看到大 片的花,自然是美丽独特的。

生4:我能感受到乡下人家对生活的热爱。

引导探究;“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是否矛盾。

师:这样热爱生活的人家,你向往吗?(接着往下汇报)请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来读一读吧!

▲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生1:这句话把竹笋说的像个调皮的小孩儿似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探”字体会到的。

师:是的,竹笋像个顽皮的孩子从土里偷偷的探出头来,这个拟人句怎样读呢?

生:顽皮的、欢快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试着读读。

指名读。

学生评价:“如果能读得再欢快些就好了!”指名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想读的同学都来读吧!

师:写的这么形象生动的句子,应该快把它积累下来(生画)。你们能背下来吗?

师:还有那些美景让你们陶醉?

▲4“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 绘成了一幅自然、 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

生1:这句话写出乡村景色和迷人。

采访家在乡下的同学他们,让他们谈谈一家人夕阳西下时在院子里吃晚饭的情景。(指名描述)

师: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听了介绍,老师眼前有这样一幅画面:天上红霞片片,鸟鸣声声,周围花儿朵朵,绿竹摇摇,身边微风习习,笑声串串,这样天高地阔地吃饭,能说不独特、迷人吗?一起读读句子。

生一齐读句子。

▲5“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生1: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乡下人家的雄鸡十分的高傲。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大踏步”可以看出来。

师: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读句)

师:那母鸡呢?

生:乡下的母鸡带着孩子出去觅食是非常从容的,像带领着自己孩子走来走去,而城里的鸡是关在笼子里的,很可怜。

师:你来读读这部分,你一定能读好。

师:这样的景致,我们想去看吗?一起来读读。

师:夜深了,乡下人家还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6 第六自然段

生1:乡下人家夜深时纺织娘在唱歌,让辛苦了一天的人们甜甜地进入梦乡。

生2:乡下人家把它当做催眠曲。

师:什么是催眠曲?

生:听了使人入睡的乐曲。

师:那它有什么特点?

生:轻、缓

师: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吧!生读

师:老师和你配合来读读,好吗?(师生配合读句)

师:想体会这种甜甜蜜蜜进入梦乡的感觉吗?这可是乡下人家独有的,我们伴着音乐来(读读)把这甜美的歌“唱”给大家。

三、小结,句式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发现了一幅幅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再来读读这句话,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你能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乡下人家,不论春、夏、秋、冬,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不论是房前还是屋后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师:是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地方,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师:除了课文中描绘到的画面,你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来描绘一道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吗?你可以用老师给你的句式来写,也可以用自己的句子写。

交流:

生:乡下人家那绿油油的稻田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的房屋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四、课堂小练笔:描写乡下人家的冬天

师:同学们,你觉得乡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夏天呢?春天呢?冬天呢?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冬天,那么你想象中乡下的冬天是怎样的?(出示图片)其实乡下的冬天也很美,你能把它写下来吗?老师的图片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

交流。

五、课文总结

师:有了同学们这一幅冬景图啊,现在我们真可以大胆地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板书: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但是同学们,你们只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景色美吗?(山美,水美,人更美!)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身边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中竟蕴含着独特的美。只是我们有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当错过它的时候才有回忆起他的美。让我们注视现在,多留心周围事物,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做一个创造美的使者吧!(齐读全文)

六、课外延伸:积累好词好句

  1、师:其实不光我们和作者有这种感受,很多有名无名的作者诗人都曾用优美的词句来描绘乡下人家,你们看,这里就有一首诗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把诗歌和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到本子中去,积累起来。(音乐)

2、很多人都曾用心来描绘歌颂乡下人家。其中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出示: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烩灸人口。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归园田居五首》。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诗歌,找找其中描写乡下美景的句子。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写乡下美景的句子有?

自己再快乐、悠闲地读读这首诗吧。(音乐)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二、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瓜、花、吃晚饭、纺织娘(秋天)

独特、迷人的景色 屋后:竹、小河、鸭、鸡

*22、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之美。
  3. 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领略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地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6、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

3、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板节设计: 22*牧场之国
   美丽迷人

   真正的荷兰是 动物世界 宁静安谧

拓展延伸:

荷兰“四件宝”

告别布鲁塞尔,我来到荷兰王国,用一天时间游览了首都阿姆斯特丹。见识了荷兰"四件宝" : 风车、郁金香、奶酪和木屐。

荷兰国土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一千多公里,百分之二十四的面积低于海平面,百分之三十多面积仅高于海平面一米,人称“海平面下的王国"。荷兰人民世世代代围堤筑圩向海争地,围海造田增加了六十万公顷的土地,创造了"上帝造人,荷兰人造地"的奇迹。为了抽干堤内的积水,诞生了一万多台风车,那大大小小的风车遍布在沿海和江河地带,成为荷兰象征。风车吸引了游客的视野,风车触动了艺术家的灵感,赢得了 “风车之国”的美誉。

荷兰多雨,土地潮湿,男女老少都喜爱穿不透水、不怕潮、结实耐用的木屐。荷兰人对木屐情有独钟,青年男女订婚时,男青年要给女青年送一双漂亮的木屐作为定情之物。可笑的是,还出现过现役军人肩背各种鞋向政府示威游行,把意见要求写成纸条放在鞋里的新闻。各个旅游景点都向游客销售大小不等的木屐,有的旅游景点还摆放着硕大无比的木屐供游客拍照留念。据说做木屐的技术是中国福建闽南人漂洋过海到荷兰谋生时传给荷兰人的。木屐也成了荷兰的象征,使其成为“木屐之国”。荷兰一年四季有花,来到园艺花卉展,举目四望,完全置身于鲜花的海洋,大地像一幅画家精心设计出来的绚丽图案。不是季节,我没能见到"艳丽得令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荷兰国花郁金香。荷兰人民喜爱种花,花卉出口创汇成为荷兰农业一大支柱产业。阿尔斯梅尔,是世界最大的花卉市场,平均每天销售的鲜花和盆花达六百多万份。这里每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举办全世界最大的花展。这里的鲜花交易有现代水准的拍卖市场,拍卖的鲜花二十四小时之内可在北美和欧洲其它国家花店出售。荷兰是名符其实的“花卉王国”。

荷兰芳草青青,牛羊成群,畜牧业发达,奶制品制作精良,奶酪是其中主要品种之一。荷兰生产的奶酪品种繁多、口味多样。到过荷兰的游客无不参观并品尝过奶酪。荷兰生产的奶酪有一半出口,成为创汇的又一支柱产业,不愧为“奶酪之国”。

我发现还有两件宝 : 水城和自行车。

"到处都有水,无处不通船"。这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写照。165条运河、1281座桥梁把水城装扮得格外迷人。盛夏荡舟运河,欣赏水城的旎旖风光,饱览古色古香的建筑,真是极有情趣。

荷兰是自行车王国,男女老少都喜欢骑自行车。车的款式各异,骑法很特别。阿姆斯特丹街道有用红线标出的清晰的自行车车道。火车站及市区内都有自行车出租处,骑自行车观光是很好的选择。在德伦特省有绵延三百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供自行车爱好者运动和竞技。

(1)、文章中荷兰四宝分别是指:

  1. 、课文中的"到处都有水,无处不通船"。一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这句话,我采用的方法是:

(3)、通过阅读短文,荷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1、搜集有关翁卷、范成大和张志和生平的材料。

2、收集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整体导入,温故激趣,弄清题意

第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要学的23课《古诗词三首》也是描写田园风光的。

有关田园风光的古诗咱们也学过一些,谁来背一背:《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山居秋暝》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

1、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3、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是宋代诗人,南京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师谈话:人在景中,景随人移。《乡村四月》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 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懂得“一年之机在于春”的启示,体会作者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w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①指导学生透过“也”和“学”字,感悟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②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描写的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种瓜的情景,感悟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诵读指导重点:

第一句:“昼”和“夜”可读重音,诗句中间稍作停顿。

第二句:“各当家”要读重音,语速可稍慢,表示强调。

第三句:“也”和“学”要读重音,要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

  1. 背诵。

六、拓展延伸

1、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有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12首。请同学们找一找,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清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时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厂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渎,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都形象再现了夏日农忙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那迷人世界,又有多少诗人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

推荐同步阅读里的《书湖阴先生壁》、《社日》、《三衢道中》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蚕”、桑”、昼”、“耘”、“绩”。

2、抄写诗歌并能默写。

3、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景美 田园风光优美 村庄儿女 ——耘田 绩麻

人忙 农民虽苦犹甜 童孙——学种瓜

24* 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设疑,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2.由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3.设疑:乡村生活是怎样的?文中孩子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检查学习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聆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

1.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交流:

⑴指名读相关段落(第1、2、7、8自然段)。读准多音字“和、应”。

“呜卟,呜卟,呜……”指导读,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

⑵谁能用几个词语概括的说说麦哨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吗?

理解“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此起彼落]”两组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模仿吹麦哨发出的声音。

麦哨声变化丰富,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我们听着感受一样吗?(是呀,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⑶有感情朗读首尾4节。

⑷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课文首尾写麦哨声你呼我应,此起彼落,欢快柔美。比较首尾两段的相同处及它们的关系。

(二)欣赏美丽的乡间画面

1.麦哨声是欢快、柔美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看看还有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欢快和柔美。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再把句子好好读读,你感悟到了什么。

2.交流:

⑴景美: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篷篷的种子。(写了哪些农作物?哪里让你觉得美?分号前后有什么相同之处?随机板书:油菜 蚕豆 萝卜  色彩斑斓  指导读出排比句的韵律美和气势。)

除了感受到色彩斑斓,景色美丽,还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到处 密密 黑白相间 一蓬蓬 擎 丰满 齐刷刷)品味“擎”,随机板书:欢庆丰收 指导读第4自然段,读出丰收在即的喜悦。

⑵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不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欣赏课文插图,体会乡村环境的优美。)

⑶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想象孩子们会怎样玩游戏。)是呀,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玩耍,玩得脸红扑扑,乐开了花。指导读好下面的比喻句: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⑷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地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3.小结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课文,作者笔下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的情景。我们仔细读读课文,会发现有许多吸引我们的好词美句。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及优美的语句。

2.交流美的词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1.在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我们刚学的23课古诗词三首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复习。

2.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可爱的草塘》。

板书:        麦 哨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碧湖  绿草  孩子   色彩斑斓    欢快

油菜  蚕豆  萝卜  欢庆丰收    柔美

翻跟头  竖蜻蜓  比摔跤 乐开了花     

资料袋

麦哨(诗)

春的原野

鼓起浑圆的唇

期待

麦秆的一头传出

悦耳的清脆

碧野之间

若有所思的人

淹没,看天

浑然一体

一支悠扬的乐声

传来

仿佛跋涉的路

足以酣睡百年

我呼吸的节律

感触年少情怀

如歌

在青春的另一面

春天的少年再次鼓起腮帮

春天的少年和着麦哨

拌着亘古的声调

喜悦满眼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句

(一)含“夏”字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名句,养成积累语句的习惯,提高形象得运用语言的能力,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关于乡村生活或田园风景的图片、文字,体验感触生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整理信息,组织语言。

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自己搜集了哪些图片和文字资料,你遇到过哪些见闻或趣事,你对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出示提示)

1、根据资料,个人展开回忆,组织语言。

2、把主要的内容向同桌说一说,并请同桌说说听后的看法。

可以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自己对哪个所见所感印象、感受最深;然后想一想这些事的先后顺序,哪一部分让你有感而发;再想一想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具体地把所见所感表达出来,让同桌觉得你的所见所闻很有趣、真切。

二、组内交流,互相提高

刚才同学们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会忆与思考,大家的见闻各有特色。下面请你们在小组里把自己准备说的内容完整地说给同学听,并请他们帮你思考一下,看看你说的是否具体、真实,有没有需要需要补充改进的地方。

小组交流时,要求做到:

1、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时,要尽量把内容说清楚,把句子说连贯。

2、听别人说乡村生活、田园景物或趣闻趣事时,要认真倾听,看他说的内容是否真实、有情趣,是否清楚、有条理、连贯。再想一想他的发言对自己是否有启发,在自己发言时要注意什么。

3、对说得不够具体或不够真实的同学,要及时提出建议,帮他把不合理的部分改过来。给别人提建议时要有礼貌,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平和,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

4、说的同学要虚心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建议。

交流过程中,老师巡视,参与交流,指导说话和评价。

各小组讨论交流后,选一两名代表准备向全班汇报。

三、全班交流,认真交流

代表上台交流时,要求台下的学生仔细听、认真评,评出谁说的乡村生活或田园风光最有趣、最有意义,谁的发言最精彩、最吸引人。也可以谈看法,提建议,并及时肯定他们合理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精彩回放

上节课口语交际课同学们谈到的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听闻了哪些好词佳句?

回顾课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来展现乡村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和普通的场景。

二、学生习作

1、启发思路:把口语交际中了解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感受进行再调整、再构思,做到完整、具体、真实,再描写下来。开始独立构思,想一想写什么、怎么写?

2、同桌进行简单地交流。

3、开始起草,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4、轻声朗读,独立修改。

5、选择几篇代表作,用实物投影以展示,全班交流。

a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议:

b内容具体,真实地描述了乡村生活和田园景色。

c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d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和课文中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6、小组相互朗读、交流,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7、各自独立修改。

8、誊写自己修改后的习作。强调格式和书写要求。

三、展示

选取优秀习作在班级园地中展示交流。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看你们会有什么发现。

1、自由读句子。读正确、通顺,注意加点的字词。

2、个别展示读句子。

3、默读句子。想象荷花、小白菊、小鸡、毛山羊的姿态。

4、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5、换一换,比一比: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的词语,再读一读,与原来的比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

6、找一找,以前学过的哪些句子也是把物当人来写的。

7、说一说几句这样的句子。

小结:这种把物当人来写的句子,读起来十分生动、有趣,在我们的习作中,使用这样的句子会让你的语言更迷人。

二、日积月累

背诵本组课文中的古诗。

一句诗一幅画,简短又优美。像这样描写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的诗句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个别读、指导读、轮读。

3、同桌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意。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描写的景色。描写了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5、回忆全诗,试着背诵。

6、背诵自己搜集的其他描写景物的诗句,讲一讲诗句的意思。建议学生搜集古诗名句,写在本子上。

三、展示台

1、将自己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习作、图片、手工、诗文等进行整理,小组内按主题在展示台上展出。

2、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展示准备,教师指导。

3、协调展示。

4、相互参观学习。

第六单元知识荟萃

一、照样子写句子。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句)

(2)鹅毛般的苇絮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比喻句)

(3)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排比句)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 )的红霞,( )的微风,( )飞过的( )的鸟儿,都是他们的( ),它们和乡下人一起,绘成一幅( ) 、( )的田园的风景画。

(2)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风仙、( )、( ),它们依着( ),顺序(    ),(   )中带着华丽,显出( )独特的( )。

(3)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   )的笋,(  )地从土里( )出头来。

(4)《乡村四月》的作者是( )代的( )。诗歌描写了( )和( )的情景。能反映乡村四月人们忙碌的词语是( )和( )。

(5)《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 )代的( )。反映乡村人工作繁忙的词是( )、( )。

(6)《渔歌子》的作者是( )代的( ),他还是个著名的( )。西塞山在 ( )。

(7)《乡下人家》全文围绕着( )

这句话介绍了乡下人家风景( ) 、( ) 的特点。文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写的好在哪,为什么?

(8)默写田园风光诗 孟浩然 《过故人庄》

三、照样子写词语(各写四个)

甜甜蜜蜜:

天高地阔:

月明人静:

四、注音

虽然 率领 倘若

即时 觅食 附近

五、解词

归: 未解: 供:

耘田: 傍: 子规:

了: 才: 白满川:

川: 杂兴: 绩麻:

六、组词

1、形近字组词

篷( ) 率( ) 觅( ) 般( )

棚( ) 率( ) 现( ) 搬( )

协( ) 辛( ) 序( )

谐( ) 幸( ) 续( )

2、多音字组词

冠 散 圈

模 结

3、填上合适的字

Shì 装( ) 城( ) ( )故 ( )否

Xīn ( )苦 温( ) ( )年 ( )脏

Xié 和( ) 皮( ) ( )调 倾( )

Mì 寻( ) 乌云( )布 甜( ) ( )密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字词07-03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07-21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提纲07-21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注音练习题06-08

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二》教案07-11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六单元《语言的魅力》的教学设计06-10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验卷07-02

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07-04

《爬山》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