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主题教学
主备人:丁伟
【教学内容】
《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
【单元主题教学文本分析】
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非常富有季节气息,是一组与秋天有关的教材。而同时,它们都是诗歌,在体裁上也比较有特色,所以,将这组教材定位于“秋韵四曲”。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进行了目标的划分,教学层次也由此确定为:“知秋、赏秋、思秋、吟秋”。
【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 用心观察,季节的更替带来的景色变化。
- 关注诗歌的一些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整合课
一、激情入境,引出主题。
1、 (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同学们,聆听着这优美的旋律,伴随着一片片黄叶从树上纷纷落地,秋天正向我们走来。在你的眼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天空——
田野——
小路——
果园——
……)
2、 是啊,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热闹的季节。她曾经赢得古今中外众多诗人的吟唱礼赞,同时也勾起了他们的缕缕情丝。那么我们这一册书中的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体现的就是“秋天”这个主题。
3、 现在请大家翻开目录,看看这个单元都有哪几篇课文,从内容、形式上来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非常富有季节气息,是一组与秋天有关的教材。同时,它们都是诗歌。不同的是《秋天》和《古诗两首》中的《望洞庭》侧重于写秋景;而《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中的《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看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老师,您好!》,下面就由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2、谁来说说听完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
3、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自由读。
5、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指名读《古诗两首》,谁来说说你从这两首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7、指名分小节读《秋天》,说说在秋天这个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8、以上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以“秋天”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希望同学们在具体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秋天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思念。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篇你们喜欢的课文,认真读一读,然后大家讨论讨论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2、小组讨论、汇报。
3、老师小结,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方法。
【自主练习】
- 朗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做到流利、通顺
- 认真预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学生十分钟】(学案一)
《4、秋天》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生字只认不写。
- 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 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老师想要对你说: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长城和运河》,也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特点。按下面的方法做,你的学习之旅会更轻松,你的眼睛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一、初读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先来把《秋天》这首诗多读几遍吧!
第一步:读准确
1、找一找这首诗共有( )小节。
第二步:勇闯生字关:
1、这首诗中又有新的生字朋友了”,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拼读三遍)。
把你认为难读的生字的字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一笔一画用钢笔写一遍,下次碰到可就认识啦!(在语文书描红一遍)
提示描红时注意:这课的左右结构的字比较多,左边略微比右边窄一点。
3、给下列生字交朋友,你还能用这样的方式给生字找到形近字,并组词。
肠( )酒( )恼( ) ( ) ( )
场( )洒( )脑( ) ( ) ( )
4、查词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酿造、柔韧、井井有条”意思,把意思写在书上词语的旁边。
照样子写词:井井有条
二、再读课文
1、文中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来描写秋天?
2、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你能找到吗?(在文中画出来)
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在文中圈一圈,想一想好在哪儿?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一两句话概括。
老师想要对你说:用一两句话说说可有一定的难度,你可以先讲得多一点,逐渐缩去不重要的词,如果还觉得不满意,可以和同学讨论讨论,怎样用比较简洁的句子来说。(和你们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探讨)综合其他同学的意见后,把修正的答案写下来。
4、秋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生字新词。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主题:
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写作特点:
-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 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优美生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秋天的特点,感受新诗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秋天”。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更为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自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出示自学提纲,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
3、想想每小节讲什么?全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
1、检查掌握生字新词情况,相机正音。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脚印儿、稻穗儿、蝉声儿、牛儿、羊儿
2、检查自读课文的情况。指导读好长句。
3、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画面,走进秋天,你看到了什么?
(秋风——稻穗——向日葵——野菊花——等等)。
4、总的来说,秋天给诗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
5、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哪一种印象,你是否有同感呢?(或有没有疑问呢?)
板书:更红更娇
更甜更好
6、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独特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自主练习】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 熟读诗歌。
【学生十分钟】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3、诗人觉得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独特的感受呢?答案就在这诗中。
二、阅读探究。
自由朗读,充分感受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就着重谈谈。
1、 秋天的色彩美
秋实:
(1)秋天里,你看见了哪些色彩?(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这丰富的色彩告诉我们——果实丰收了!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亲眼看一看吧!)看图,聊一聊。
(3)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4)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5)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6)在这些美丽色彩的衬托下,阳光更加——河水更加——田野更加——。
2、秋天的风儿劲
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你知道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她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呢?
(3)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4)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3、秋天的香味浓
(1)在秋天里,你闻到了什么呢?(结合诗歌,展开想象)
(2)怪不得诗人说: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3)“甜”仅仅是指香味甜吗?朗读。
小结:秋天的到来,通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美丽的画面衬出太阳的更红更娇。桂花香、菊花香、随着秋风四处弥散的香味,怎能不叫人多吸两口甜甜的空气,陶醉其中。
4、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读着读着,你还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画出拟人句,并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自主学习】
1、完成课后练习4.
【学生十分钟】
1、同学们,在作者的笔下,秋天的画面是如此丰富,无论你站在哪一个角度,都能欣赏到不同的美。在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中,你最喜欢的是那一个画面?很想再多欣赏欣赏,让美好的画面永驻心间。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分组描绘。
3、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智慧瞬间】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词语。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本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月夜的洞庭美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文章主题: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抓住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对秋日洞庭美景的赞誉之情跃然纸上。
《峨眉山月歌》借景抒情,通过对峨眉山秋月的思念,寄托了对故人的眷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读着《秋天》这首现代诗,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田野是美丽迷人。那么在古人的眼里,秋天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欣赏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望洞庭》,领略一下秋月下的洞庭美景。(板书:望洞庭)
2、齐读课题,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看着洞庭湖迷人的景色,刘禹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练读。(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
2、指点。
(1)就整首诗而言,朗读应该很抒情,稍显舒缓、欢悦,给人安宁静谧的感觉。
(2)指导停顿方法和重音。
湖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
潭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遥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
白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3、说一说。
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很美,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1、背诵全诗。
2、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自主练习】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十分钟】
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拓展刘禹锡: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人,自称是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裔,因此也算河北中山人。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尽管他和韩愈、白居易都有深厚的交情,却能在诗歌的风格上保持独立自主,不附合、更不附属于韩、白的有势力的流派。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民间文学的学习上,他的爱好不仅局限于一般人所熟悉的古代乐府歌辞,而更感到兴趣的则是当时民间所流行的俚歌俗调。他的《竹枝词》、《柳枝词》就是他的艺术实践。他的诗歌语言干净明快,决无炫博矜奇的地方。著有《刘梦得文集》。
学生交流刘禹锡的诗: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谈“秋景”触“秋思”,导入课题。
同学们,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我们感觉太阳更红更娇了,空气更甜更好了;在秋夜,洞庭湖水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是那么宁静和谐。秋高气爽,秋月特明,这迷人的秋景触发了多少人的秋思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起去感受诗人在秋天里的思念。(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诗意: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空中,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陪伴着诗人,随船而行,顺流而下。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自主练习】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3、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学生十分钟】
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或描写思乡的诗。
一、拓展峨眉山:
在四川峨眉山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因此而得名。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构成。被佛教称为“光明山”,被道教称为“虚灵洞天”。主峰为金顶,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东与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像——乐山大佛相毗邻。峨眉山是“普贤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各具特色的古刹30余处,四季晨钟暮鼓、香烟迷漫、佛音缭绕。
二、拓展李白: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三、学生交流思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圆情。(李白《春夜晚洛城闻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智慧瞬间】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 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中秋》的创作经过。
教学重难点:
1. 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及生词。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图片和文字制作的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六课时
课时目标:导入初读,学习生字词,指导理解1—3节,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线索。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唐代诗人李白坐在船上,仰望皎洁迷人的峨眉山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不禁思念起故乡和友人。于是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大家还记得吗?一齐背诵。
2、宋代文学家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而后来长期分别,天各一方。时值中秋之夜,目睹别的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而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写下了“但愿人长久”的千古绝唱,表现出“千里共蝉娟“的美好情怀。
3.板书课题: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 语,查字典理解词义,力求读通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正音:
朝廷(tíng) 苏辙(chè) 玩耍(shuǎ) 吟(yín)诵
各奔(bèn)东西 埋(mán)怨 思念(niàn)—留恋(liàn)
(2)正形:“辙”和“撤”“澈”;朝“廷”的“廷”最后一横长,还有“挺”、
“艇”、“蜓”、“艇”等,
(3)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3.指名试读课文,师范读课文,读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事。
4.苏轼在这一晚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念——埋怨——宽慰)
三、细读课文第1~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古时候;地点: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人物:苏轼;身份:文学家、密州
地方官。)
2.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3. 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的欢乐情景。
4.苏轼在这中秋之夜,在做什么?(用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2、3、4自然段)
在思念(第2节)
(1)[出示]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2)观察图画。
师述: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各家家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请看图上的主人公,淮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苏轼的姿势和神情?
(3)这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呢?
(圆月高悬,银光泻地,苏轼睹月思人,心绪不宁,他在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不能和情同手足的弟弟团聚而惆怅、感伤)
(4)指名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话要用愉快的语气读,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
要用伤感的语气读。
在回忆(第3节)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说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弟弟。
(2)从哪儿看出他们“手足情深”?
(3)指导朗读,“手足情深”、“—起……一起……”、“形影不离”、“很少”、
“七个年头”等词要重读。)
5.小结第1~3自然段。
【自主练习】
1.有感情地读第1—3自然段。
2.搜集描写月亮和思乡的诗句。
【学生十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对月浮想沉思图
师:同学们,请同学们按顺序看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师:是的,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许在这座房子的周围,就有许多人家欢聚一堂,面对皓月,谈笑风生。苏轼听到外面传来的欢笑声,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
……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别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唯独苏轼面对明月思念亲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来。后来苏轼的心情是不是越来越惆怅了呢?让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地品味苏轼的感受。
第七课时
课时目标:
继续精读课文,学习有关的词语进而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了解诗创作的背景,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一、继续细读课文。
1.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在这中秋之夜,他又在做什么呢?
在埋怨(第4节)
(1)指读第4自然段。
(2)指名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轼移情于月,觉得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其实,月亮非人,无所谓有情与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亲人常难聚首)
(3)自由练读,有感情地朗读。
(4)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这段话后面是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呢?(引导想象)
(我的弟弟是不是此时也在望着这个月亮,想着我呢?他现在过的好吗?)
2.细读第5、6自然两段,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A、理解词语。
宽慰:宽解、安慰。
吟诵:有节奏地诵渎诗文。
B、“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联系上文理解)
C、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他转念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恰是世之常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3)[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指名读词文。
B、再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
C、指名用课文里的话说说句意。
(4)练习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二、总结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3.指导背诵课文,继续加深理解。
4.练习说话:就像……一样……
【自主学习】
1.感情背诵四、五、六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3.抄背《水调歌头》。
【学生十分钟】
一、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二、课前收集描写月的词语和佳句,学生展示
(1)描写月的词语:明月高照、皓月当空、月朗星稀、月笼清纱、月光皎洁……
(2)描写“月”的佳句: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板书设计:
6.但愿人长久
苏轼————苏辙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思念——埋怨——宽慰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智慧瞬间】
- 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生字只认不写。
- 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 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诗歌,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抒写了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
文章主题:
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与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 采用对仗、比喻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 感情丰富,诗句优美,用词丰富精妙。
- 以两条线索贯穿整篇课文:一条是描写和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加强朗读训练,指导背诵课文。
2.体会句子含义,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朗读带、录音机、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八课时
课时目标:谈话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第一节内容。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2、步入金秋,我们又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老师的诗歌——[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可对照生字表练读几遍长句子要反复读,力求读通顺。
2.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正音:崇 浸 塑 朝 撒 盈(ABB形式时读第一声)
正形:.浸和侵 涛和滔 晖和浑 衷和忠
3.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自由读,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理由,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2.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3.哪些句子不太理解?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4.指读、齐读课题,为什么这里用“您”而不用“你”?(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请从文中找一找相关内容,说说老师究竟“好”在哪?(第一节)
(1)[出示]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A、指名读句子,说说“昨天”指什么,“今天”指什么,“理想’指什么。
(“昨天”指过去,这里指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今天”指现在,这里指中国和世界的现状;“理想”指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B、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老师既向学生讲述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介绍中国和世界的现状,还向学生描绘中国和世界未来的蓝图。老师通过讲述历史,介绍现状,描绘蓝图,让学生搞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C、师小结:是呀,我们的成长靠的是老师,社会的发展也蕴含了老师的辛劳,由此可见,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再齐读第一、二句话。
“崇高”是指最高尚的,最受崇敬的。
(2)[出示]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A、理解“浸透”一词。(“浸透”在这里是饱含、充满的意思)
“心血”在这里指什么?(指心思和精力,在这里指老师的辛劳)
B、比较句子: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指读这两句话,说说有什么不同?
(第二、四句话反问语气强烈,感叹号更强调了老师在一个人成、创造中的作用。)小结:古今中外,每个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培养,因而,所有
人的成长都饱含着老师的辛勤的汗水;人世间的每项创造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完成这种创造的人又是由老师培养的,因而,这创造中也蕴含着老师的辛劳。
5、人的成长、成才靠的是老师,社会的发展、前进靠的是老师。所以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引读)老师,您好!
6、学了这几句诗,同学们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再次齐读第一节。
【自主学习】
1、抄背诗歌
【学生十分钟】
课前收集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学生交流
(1)你知道最令教师感动的称谓有哪些?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先生——最历史悠久的尊称;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这里的称谓;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2)交流教师关怀、教育学生的词语:
言传身教 谆谆教诲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 兢兢业业 呕心沥血
深入浅出 关怀备至 勤勤恳恳 因势利导 滔滔不绝 绘声绘色
(3)交流赞美教师的名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之
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夸美纽斯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诺贝尔
第九课时
课时目标:复习导入,理解第二节内容,指导背诵,布置作业。
一、复习背诵第一节。
二、继续学习第二节。
1、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也是美好的。请从文中找一找相关内容,说说老师究竟“好”在哪?(第二节)
(1)[出示] 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A、指名读句子,并理解词语。
真理:科学知识。 智慧: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巧。
春晖:指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朝霞:既代表光明,也指老师的谆谆教诲。
B、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目的何在?
(赞扬了教师事业的辛苦和伟大,用暗喻的手法使教师美好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C、指导朗读。
(2)[出示] 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A、指名读句子,理解词句。
“笔尖飞舞”指老师在干什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理想的丝线”?(比喻教学成果。)“甘露”?(比喻教师的心血。)
“春蚕”指谁?“茁壮的新苗”?(比喻学生。)“春蚕”在为谁编织理想的丝线?有一句诗会背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笑语盈盈”指什么?(指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倾注感情、耐心细致、和蔼可亲)
B、这里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想传达什么呢?
(老师大量阅读资料,潜心研究教材,精心编制教案,细心批改作业,如同春蚕一样为学生编织理想的丝线,把一个个无知的、幼稚的孩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代新人)
(老师的盈盈笑语,如同甘露一样滋润着茁壮的新苗,使一代代学生提高了思想觉悟,丰富了文化知识,增强了为祖国作贡献的能力)
C、指导朗读,带着感激的心情读,读出老师的辛劳,读出老师的亲切。
D、过渡: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培育着代代新人,不思回报。同学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吗?
2、教师的工作多么辛劳,教师的心灵多么美好,他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的学生。所以——(齐读)
[出示] 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祝愿:老师,您好!
(1)“鲜花”指什么?“幸福地开放”指什么?
(“鲜花”比喻学生,“幸福地开放”比喻学生在老师的关怀和教育下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
(“情不自禁”指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说明祝愿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诚意的)
3、再次齐读课题:现在你们知道这个课题究竟包含了哪些含义?
(课题《老师,您好!》加了标点是引用了文中的原句,用“您”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这句话既是对老师美好事业的赞颂,也充满了对老师的良好祝愿。)
三、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出示:补充资料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别话——谦谦的君子之风
路从先生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君子登堂
《礼记》: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这里说的是君子坦荡。君子出游,拜师访友,要做到走路有脚步声,决不可鬼鬼祟祟。一是说明君子心胸没有邪念;二是提醒室内的人,有客人到了。主人如有不想让外人看到的事,可以防备一下。
还有君子登堂,内室门外有两双鞋,听得到谈话声,才可以入室拜会;听不见说话声,就不能乱闯。门外有两双鞋,则室内一定有三个人(主人与二个客人,古时候客人把鞋脱在门外,到室内席地而坐),三人内室谈话,外面听不见声音,则是密谈,所以君子要避开。
所以古人登堂的礼节,那种君子坦荡的风度,是可以让我们现在借鉴的。
【自主学习】
1、小练笔: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老师,我想对您说》。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学生十分钟】
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老师,我想对您说》。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1.老师,您好!
教师的事业—— 崇高 成长浸透心血 创造蕴含辛劳
—— 美好 像春蚕编织丝线 似甘露洒向新苗
智慧瞬间:
-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教学】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02-19
第一单元种子教学反思03-19
第一单元《好习惯》教案(精选6篇)01-06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点02-23
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