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与评析

2022-07-05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与评析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2、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生:我)

  这位同学很有创见,你能说说不喜欢的理由吗?

  生:①文字不太读得懂,以前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或写景状物的一目了然,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写的什么?②我不知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③文章的层次我怎么也搞不清④特别是文章开头的这幅图,答案太多,也觉得罗嗦,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作者说的什么,实在读不懂。

  (点评:导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与本文创造性思维这一中心相暗合,又把握住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通常引用双关图的导入方式有两点不利:一是与课文开头引用材料的层次重复,二是只是体现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偏离本文作者意图。)

  二、阅读

  1、学习第一层次:

  师:很好,我们刚才几位同学不随声附和,敢于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的碰撞往往能闪出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谈创造性思维的话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阅读课文开头几小节,看看能不能读懂。

  生:读课文开头几小节。

  师生交流:

  师:读懂了吗?有什么发现?

  生: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

  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作者的观点其实就是什么?

  生: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师板书观点)

  (点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教者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点拨文本观点的方式水到渠成。)

  师: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这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种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

  生: 因为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明确:怎样亮出作者的观点 要取决于观点本身 是否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像那种平白如话、一目了然的可以直接亮出,正因为本文的观点不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所以作者才选用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点评:蜻蜓点水式的渗透议论文文体特点,又暗暗指导议论文观点提出的方式,读与写交融渗透,这样处理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2、学习第二层次:

  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

  生: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哪几个问题?

  生:(自主阅读,自由讨论)

  交流:

  生:第一个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第二个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第三个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点评: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教材处理针对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抓住课文三条主线理清层次,一目了然,较好地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理念)

  师:我们先来点击第一个问题?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读课文,师:行间巡视。

  讨论:

  ⑴ 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还有补充吗?(大家对他的观点完全赞同吗?)

  获取知识需要怎样的态度?

  尝试又需要怎样的过程

  列举持之以恒的例子。

  (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孜孜不倦,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进行尝试──持之以恒)

  (点评: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与后面学生间合作探究形成呼应,教学层次与学生发展水平同步。

  ⑵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引导-速读-讲故事给同桌听)

  (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过程,罗兰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为什么要选用两个事物来证明作者观点?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侧重?同桌之间可以交换一下看法(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

  (点评:课堂设计的求同存异思维与本文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一环节碰撞出火花,议论文的论证理念显得润物无声。)

  3、学习第三层次:

  师:我们看看作者还提出哪几个问题?请一个同学读读这两个问题?

  指名学生读第二、三两个问题。

  师:第一个问题是老师和同学们一道探究完成的,作者又对我们提出两个新问题。同学们自己完成,好不好?(好)有没有信心?(有)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针对问题,自己阅读、体味、探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小结,小组长组织好做好记录。

  提出问题──阅读体味──合作探究──交流小结

  生:自主阅读

  (点评:提出问题──阅读体味──合作探究──交流小结的学习模式体现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教为学的新课程理念。)

  ⑴ 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个小组先汇报一下本组的研究结果?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⑵ 辩论:

  生正: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生反:东施效颦中的东施、墨守陈规中的墨子、郑人买履中郑人,他们存在吗?他们不是人吗?他们有创造力吗?

  生正: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物开始的,生甲:伽俐略还只是一个学生时就发现摆,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富兰克林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

  生反: 历史上只有一个伽利略,只有一个瓦特,只有一个富兰克林!

  生正:不仅伟大的人有创造力,一般人也有创造力,鲁班、黄道婆 以及幼儿园的小朋友创作的一幅画;

  生反:知识和态度、意识、尝试是形成创造力的要素,可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到如此尽善尽美

  生反: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地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⑶ 评论:两方面都给于肯定,指出弱者的不易。

  (点评:学生辩论得非常精彩,你来我往。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思维的火花越发的耀眼。通过辩论的形式处理教材,又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辩论,虽然很稚嫩,但勇气非凡。)

  刚才有不同的看法,对第三个有没有不同看法?(没有)

  (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点评:课文的三个问题到此也迎刃而解。)

  4、学习第四层次:

  师: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这里的哪个词语能体现一种科学精神?(锲而不舍)

  5、小结课文,完善板书:

  回顾全文,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这是提出问题;

  主体部分从创造性的思维必需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

  结尾部分归给总结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这是解决问题,

  课文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点评: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不能抛开文本,更不能沉恋于文本。这种处理因学生第一次涉及议论文而设,因前文那么多的铺垫而设,水到渠成地从整体上来,向整体上回。)

  三、拓展

  同学们刚才介绍了那么多,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想)现在就来做一项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创造性在为《狐狸和乌鸦》故事加个结尾。(6分钟左右)

  生:这一天狐狸又遇到乌鸦,乌鸦同样衔着一块肉。狐狸又是赞美又是恭维仍不见效,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大骂起来,乌鸦忍无可忍也大骂起来,肉又落入狐狸口中

  师:这狐狸倒挺具创造性思维,不过老师更佩服你有创造性思维!

  (点评:用1+1=?这种违背自然科学观的方式拓展与文中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向悖,或是画个O、 叫学生说像什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尚可,更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用故事拓展激起情趣,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故事的感性与文本的理性得到交融.)

  四、总结、作业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倾听了科学家矢志追求的心律和足音,品味了那石破天惊的创新宣言,也碰撞出我们创新性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我们心中创新的激情,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精神,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江**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真诚在祝愿同学们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2、作业:在这里,我把江**同志的这句名言,制成贺卡送给在座的每一位,也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句你所喜爱的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然后制成贺卡,在元旦之际送给你的同学或师长。

  (点评:小结的语言激情似火,作业的布置巧妙新颖,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段慷慨陈辞,更受到时代感、使命感的感染。文道统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