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022-07-0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干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板书课题)

  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齐声)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

  生(齐声)跟水有关系。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的题目,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逝了。

  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圣:“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美丽

  师:哪个同学能把他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后来消逝了。

  师:对了,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1:惋惜的。

  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师:(打出图1)你瞧,这是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都是黄沙,一滴水也看不见。

  师:(打出图2)这也是今天的罗布泊,你瞧,土地都已经盐碱化了。

  师:(打出图3)这棵树叫胡杨,你看看,因为干涸,它死掉了。

  师:(打出图4)你再看,这是刚刚死掉的胡杨林。

  师:(打出图5)哟,看,这就是以前的罗布泊,你看,都是水。

  师:(打出图6)再看,这一片绿地,是曾引用罗布泊的水灌溉过的良田,你看,满眼绿色,一片生机。

  师:美丽的罗布泊怎样会变成了现在连一滴水都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比如默读、高声朗读的方式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生标自然段,接下来是自读。大多数同学是出声朗读,少数学生默读。师等所有学生都读完后打出一幅再现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生1: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生2:这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师:这幅图片里有牛马吗?

  生3: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生(众):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师: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示范一下?

  生1: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他的朗读,就好象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两只翅膀,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

  师:(点击鼠标,打出一幅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同学们,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

  生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你告诉老师,此时的罗布泊是怎样的?

  生1:荒凉的。

  师:这真让人感到恐怖。这些文字该怎样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3、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2、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周围的环境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无数小“家”凝聚成我们可爱而又富强的大国家——中国。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地方,它的过去郁郁葱葱,鸟语啾啾,而现在却迥然不同。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吴岗笔下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和作者)(约3分钟) 学生认真聆听,想像罗布泊的今昔面貌。 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熏陶学生,为新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为知识的迁移作伏笔。

  (二)感知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大组读1~3和9~14自然段,第二大组读第4~8自然段,最末四段由全班齐读。同时思考: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注意:应先让学生找出有关罗布泊今昔的句段,再概括。板书:“前”“后”“绿洲”“沙漠”。)(约12分钟)

  2、罗布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同桌讨论完成。(约7分钟,板书:?、人) 1、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力求尽快感悟本文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

  2、找出相关段落(11~13段),同桌讨论后归纳其变化原因。

  1、重视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读完课文后,应指导学生读出最后一段三个“救救”的语气。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在相应句段旁边作好笔记。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有类似的破坏环境的例子吗?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味。)(约8分钟)

  教师引导,如果学生素材少,教师可简介环保大使张正祥等的先进事迹,最后板书: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2、写广告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唤起大家保护环境,增强责任心的意识,请拟一句宣传标语。(约5分钟) 1、小组内合作,大胆畅谈。(学生谈到九曲河的水污染,谈到焦化厂的滚滚浓烟,谈到泸县花园干道上有的游人任意践踏草坪……)

  2、学生动手积极,标语有: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眼睛;游客好,别踩我,我怕疼;社区是我家,呵护靠大家…… 通过合作,学生心中激起了不断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同时,也为了渗透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德育理念。

  (四)总结(约5分钟)

  让学生总结。若学生表现好,可叫全班齐读最末段;若还没下课,可让学生迅速浏览第15~24自然段,提出问题大家解决或听写生字词以检查学生的预习。

  教师总结:出示小黑板,宣读自己写得《无题》“诗”:护林防火,责任你我;绿水青山,国泰民安;珍爱环境,美我家园;呵护地球,壮我河山。(学生情不自禁地响起掌声)让我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尽上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吧!让我们都来争做一名小小的环保卫士吧! 踊跃总结。 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好习惯,也为了进一步突出本文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前————罗布泊————后

  ︱ ︱

  绿洲 ―――――?――――沙漠

  人

  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过,大多时候是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

  一、聚焦罗布泊: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

  二、走进罗布泊: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强化积累,归纳罗布泊往昔与今天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品味罗布泊:

  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

  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不足,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里并没有提出很“语文味”的学习要求,只要求熟悉文体特点。于是我又从文体特点的角度考虑“语文味”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文学性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现的。而这,正是“语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罗布泊。

  揣摩语言时,学生找出震撼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以及引用数据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读,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读出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抒他们的真性情。

  四、期盼罗布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又设计了一个升华情感的环节:“假如你就是罗布泊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一滴水,最后一种生灵……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个个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我看到了遍地开放的水仙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遗憾,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见得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感受到拓宽视野、加强积累的重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弹性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这个弹性空间里游刃有余,就要在平时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心灵、培养教育机智。“功夫在诗外”,这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综合素质提升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资源,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构建灵动活泼的课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台州学院郑友霄教授定位的实用文。所谓实用文,“大致相当于与文学对举时所称的‘说明性’文章”,因此,实用文阅读的性质也根本区别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百科知识那样。”一句话,实用文阅读的任务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获取意思”,知道它“说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识营养!实用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意思”、提取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识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类文章的意思都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为任务,我们完全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说明性的材料,也许可读性不强,但对意思的把握还是比大段抒情描写要来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们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时间删除信息呢?再则,将一篇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就只发挥获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兼顾两者的方式。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几个任务:一、积累字词字音,包括四个字的词语。二、句子积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写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学生能够对罗布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积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课堂上讲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了。在教学设计中,第一步亮出题目,问学生假如这个题目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学生提到了罗布泊的过去美景和现实的丑陋,那就顺势亮出罗布泊过去的图片和未来的图片,让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说上几句,做句子接龙的游戏,最后将所有的句子连成一段文字,成了学生当场写作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紧接着跟课文进行比较,先找出课文中有,而我们自己没有写到的,找出来读一读,加入这些有什么好处?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对比描写、有排比句的运用,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有许多数据的说明。顺便有许多的字词进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罗布泊世纪老人的照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这样一位老人会对后备子孙说什么呢?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主要的遗憾在于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讲透。再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段平实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进行改写的话,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是从外进入文本,又从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较中完成文本的解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6

  绿洲,仙湖,这就组成了过去的罗布泊;沙漠,神秘,这乃现在的罗布泊。

  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险湖,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是人类啊!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员,你会怎样?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美姿,干净将会消逝,而会成了肮脏丑陋的巫婆样。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生物死在我乌黑的长头发上,多么残忍啊!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淙淙流水,叮叮当当的悦耳声将会消灭,成了干巴巴的老太婆,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皱纹爬上我的'脸。这是为什么呀?还不是人类盲目地用水、引水、抽水而造就的丰功伟绩!多么伟大啊!假如我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条小溪,我会努力地制造线索,让未来人和未来物知道我们都是怎样消逝的,让它们为我们报仇。

  但如果人类听我们的劝告,那将会两全其美:“人类啊,带上你们的盲镜吧!看清楚你们是在做什么啊!你们在破坏生态平衡,在污染环境,在毁灭你们自己的家园啊!快住手吧!”多么真诚啊!……是啊,让我们共同携手来保卫大自然,保卫我们的家园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喽(shì)裸索(luǒ)戈壁滩(gē)无垠(yín)边缘(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⑴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⑵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①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②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⑴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1、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⑴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 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 教学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0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今昔及变化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联系现实,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直抒胸臆、引用数据等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然而,30年,却也可以让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美丽仙湖变成一个令人恐怖的死亡之地!今天,我带来了自己学生时代购的一本《中国地图册》(1966年第1版),其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本区湖泊……以罗布泊最著名,湖水浅,湖面变化极大。”那时,它还名副其实――是湖泊。然而,这样的一个仙湖,却消逝了!相信每一个用心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近罗布泊。

  二、整体感知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用不同符号圈点勾画)

  过去的罗布泊:

  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令人向往之!

  那是怎样令人心动、令人心醉的一种美啊!如此美景,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想!)我也想,并且是好想好想,想时光倒流,去亲眼目睹一下罗布泊的迷人风姿,再退一步说,即便不能,我也希望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来一番视觉享受――然而,这一切都已不可能!我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出示“今日罗布泊”图片。今日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种惨状啊!请同学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现在的罗布泊: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令人恐怖。死湖、干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胡杨林成片死亡。

  ――怎一个“痛”字了得!

  变化的原因:

  改道、盲目……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一切都是人为!

  三、语言品味

  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引导学生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失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逝痛惜不已。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具体。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引用的大量数据触目惊心,直抒胸臆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对比手法

  罗布泊:昔――今。

  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拟人手法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比较: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

  效果有什么不同?揣摩作者是怎样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青的。

  假设你就是其中的一棵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会向人类说些什么?

  例:人类啊!我是号称“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的胡杨啊!然而顽强如我,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也终究难逃一劫!是谁,把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逼上绝路,推向痛苦的深渊?是你们――自以为可以主宰一切的人类!我抗争!我控诉!同时我也要警告你们:人类啊,你们这是在自掘坟墓,醒醒吧!而如今,谁能救我?谁能救我的兄弟姐妹?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令人痛心!

  3.排比手法

  (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4.直抒胸臆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5.引用数据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四、拓展延伸

  出示资料:

  1.甘肃月牙泉“喊渴”(20xx年9月13日)

  甘肃敦煌月牙泉在上世纪70年代占地22亩,水最深处达9米。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下降,月牙泉如今水面仅有8亩,水深不足3米。据介绍,如不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进行抢救,30年后将不复存在。(新华社)

  2.由于水位急剧下降,20xx年4月8日,原先生长在月牙泉边茂盛的红柳、沙枣树也已枯死,枯枝横亘在沙海中,静静地诉说着月牙泉往日的神话。4月9日的实测数据显示,月牙泉最大水深仅为1.0米,保护月牙泉迫在眉睫。(新京报)

  请写下你读后的感受。

  例:看了这两则材料,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刺痛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吴刚振聋发聩的呼吁之声“救救月牙泉!”言犹在耳,让我天真地以为,这样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吧!然而,事实再一次无情地击碎了我的梦:“如不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进行抢救,30年后将不复存在。”又是一个30年!30年,让罗布泊由仙湖变成了荒漠;30年,美丽的月牙泉真的也会从我们的眼中消失吗?我无语……

  五、课堂结语

  出示:田震的《月牙泉》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看那,看那,月牙泉。

  想那,念那,月牙泉。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

  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

  仿佛又回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

  月牙泉是否依然。

  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

  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相关文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反思06-19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06-0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07-0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示例06-13

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06-13

消逝的仙湖语文教学设计07-02

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设计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