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舟》教学设计

2022-06-30

《泊船瓜舟》教学设计

  篇一: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里《古诗词两首》中的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吟诵诗歌,营造诗味氛围

  1、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李白的静夜思),谁会读?读后有什么感觉或体会?

  2、思乡是一种情怀,乡愁是是一种延绵在心底的痛,在李白眼中,思乡是举头望那一轮明月;而到了王维的的笔下是游子异乡久久的牵挂,浓浓的思念;那么在宋朝诗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学习《泊船瓜洲》反复诵读,读出音韵

  一读——读得正确流利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2、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指名读、齐读、老师范读等。

  二读——读出

  节奏

  1、谁在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 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指名读、齐读。

  2、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老师来读。然后反过来读。

  三读——读出感觉

  1、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四读——了解大意

  1、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思念家乡,想回家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默读《泊船瓜洲》。

  2、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诗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1)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板书“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指明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板书:在瓜洲)

  (2)第二个问题:王安石心在哪儿? (板书:心在家乡)

  (3)身在路途,心却在故乡。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4)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也可以轻轻地读。(指名,配乐)

  三、想象感悟,品味诗之意韵

  1、(音乐,老师范读)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王安石来到瓜洲渡口,走进他的

  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是一年春来到,在王安石的家乡,在他的故乡,又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一个绿字写尽了江南无限的春光,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又绿”是什么意思呢?江南的原野,也不知道绿了多少次。然而“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天的江南,春风在,明月在,诗人却已经不在;春风年年回,明月日日悬,诗人却迟迟难归。

  (2)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家中的人会对他说点什么?父母、妻子、儿子)

  (3)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3、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问王安石的吗?

  预设:你的家人如此思念你,你也思念他们,为什么不回去呢?

  (1)王安石啊王安石?为什么不回来呢,是远隔千里,路途遥远吗?作者现在又身在何处呢,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作者现在在瓜洲,他的家乡在钟山,)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

  板画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2)简单介绍三个城市:

  (3)作者现在距离家乡是近还是远?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一水间、只隔),那这么近,作者想回就回,他又是为什么要离开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呢?

  (4)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资料)

  (5)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无奈 、悲伤等)

  变法的失败,王安石早就对做官失去了信心,无奈皇命难违,在春满江南的时节,不得不离开他深深依恋的家乡。前途的迷茫,万千的愁绪化作两句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钟山 ,一水之隔,却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 诗人难归,满腹无奈,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4、小结:

  原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就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时,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难解的情感 ,那就时思乡情!

  篇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一、 情景导入:

  同学们,仲秋节刚刚过去,还记得合家团圆,共赏圆月,共吃月饼,共享家庭的美满与幸福的情景吗?

  是呀!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但是,仲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为缺少某位亲人不够团圆,让全家人感到遗憾!我们班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

  指名说:引导说出缺少谁?家里谁心情最不好?

  教师总结:在许许多多美好的节日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放弃了与家庭团圆的机会!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静的夜晚,尤其在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诗歌,成为千古绝唱!象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齐背,师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思乡诗,(简介作者王安石课件投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倡国家改革,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神宗时期深得皇上赏识,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他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国家力量,史称“王安石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失败。熙宁七年辞官。次年被皇上召回任宰相;两年后再辞, 居住江苏南京,封舒国公,世称荆公。)我们一起体会他的思乡情怀。

  二、板书课题、自读古诗:

  1、“泊”读什么?还读?在这首诗中读?齐读课题。

  2、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明确读对——读通——读懂——读美。打开书,自己把诗读正确。(教师板书古诗,要写美)

  3、指名读,正音;点明五个多音字。

  4、再读,结合注释猜猜每句诗的意思,用“?”画出不懂的地方,讨论。

  5、说说不懂的地方,鼓励并点明七个字一句,共有四句的古诗为七言绝句,七个字你懂了几个,只有几个不懂,大胆猜猜!实在不懂可以找人帮助。

  三、集体初读古诗:

  1、谁来说“泊船瓜洲”的意思?教师在“古诗”左侧画“瓜洲”。

  2、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在“瓜洲”下画“京口”。

  3、“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在“京口”左画“钟山”,并说明这是王安石的家。

  4、“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思?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又绿”的字面意思。

  5、“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照”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如:“陪、伴、带、领”。明确古诗的解释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大意

  对就行。

  6、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初步悟情导读:

  1、我们读懂了古诗,您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吗?引导学生说出“思乡”。

  2、古诗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思乡”之情?哪个字最能表现“思乡”之情?引导学生说出“还”。

  3、那么古诗的前几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感悟第一句诗情:教师补充说明,王安石从宋朝京都现在的开封走了一千多里路,来到瓜洲。这时离家已经很——引导学生说出“近”。应该回家看看——就是“应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引导学生说出“一水”,教师导读第一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一水”二字。

  5、小结:那么古诗的这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离家近, 应该还!

  6、那么古诗的第二、三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讨论。

  7、检查:那么古诗第二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也是“离家近, 应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 引导学生说出“只隔”,教师导读第二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只隔”二字。

  8、检查:那么古诗第三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是“离家久, 更(早)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久?—— 引导学生说出“又绿”,教师导读第三句,说明要读出离家久,强调“又绿”二字。

  9、为什么王安石不回家?他不想家么?从哪句体会出想回家?——“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呀!想回家呀!而且不是一般的想!从哪个词体会到的?——“何时”。可以体会出他思乡心情是——急切的!可是能还吗?——思乡切,不能还!教师导读第四句,说明要读出思乡切,不能还!,强调“何时”二字。

  五、入境入情美读:

  1、音乐图片再现情景:

  作为大宋朝宰相王安石完全有权利有理由坐官船,乘骏马,鸣锣开道,风风光光地回家呀!可是正在他提倡国家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强化国家力量,进行“王安石变法”。哪有时间顾自己呀!他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因此我们从这首诗中所体会的不仅仅是王安石的思乡情怀,更体会到他没有说出的——爱国情怀!

  静静的夜里,王安石孤独地站在瓜洲渡口,面对长江,他看到近在眼前的家乡,他会想起谁?

  2、引导学生:

  ①、他会想起老母亲在担心自己,在盼望儿子回家,自己作为儿子不能尽孝,现在家乡近在咫尺,母亲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他会想起老父亲在担心自己,在盼望儿子回家,自己作为儿子在父亲生前不能尽孝,死后也多年没有祭奠!现在家乡近在咫尺,父亲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对明月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他会想起自己的妻子儿女在担心自己,在盼望自己回家,自己作为丈夫不能尽责任,

  自己作为父亲不能尽父亲的义务,现在家乡近在咫尺,妻子儿女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作为大宋朝宰相他只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吗?

  他满心忧虑的更是国家改革能否成功?国家何时富强,人民何时富裕?改革何时成功?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是呀!王安石此时的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请你练习读出自己的感情!指名读,教师倾听评价:我听出了您——的感情,像春草(春风)一样——

  4、范读,我想同学们也会像老师一样不看书,把诗的感情表达出来!齐诵!

  六、体会艺术特色:

  只有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才会把诗“读美”了!这首诗写得词美情深,说它词美,诗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像“一水”“只隔”“何时”等含义深远,更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中这个“绿”字,据说王安石在用这个绿字以前,曾先后用了十余字,然而作者始终感受到不满,后来才改用了“绿”字,请您思考讨论一下,他会用过哪些字?

  这一改不但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色,更富有一种动态美,还写出了春天的一派生机,美不美家乡水,月是故乡明!更表现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思念!

  古人在写诗时的用字可以称得上是千锤百炼,有人: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经须。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语不惊人死不休!

  所以,我们赏析古诗时,千万不要疏忽这些精当的用字,准确、生动的修辞方法。 更要学习这种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

  七、读写结合:

  1、这首诗写得词美情深,说它情深,有人为此写了有首歌,请听——(课件)

  2、诵古诗,是呀,王安时“何时还”?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会还家?指名说。

  3、提示语:

  静静的夜里,王安石孤独地站在瓜洲渡口,面对长江,他看到------ 他想起------- 感叹到-------

  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借用诗中的名句。

  朗读优秀习作。

  篇三:《泊船瓜洲》说课简稿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本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情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一、 精心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顾仲秋节与描写思乡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谈话要和新授有联系。

  同学们,仲秋节刚刚过去,还记得合家团圆,共赏圆月,共吃月饼,共享家庭的美满与幸福的情景吗?

  是呀!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但是,仲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为缺少某位亲人不够团圆,让全家人感到遗憾!我们班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

  指名说:引导说出缺少谁?家里谁心情最不好?

  教师总结:在许许多多美好的节日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放弃了与家庭团圆的机会!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静的夜晚,尤其在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诗歌,成为千古绝唱!象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齐背,师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思乡诗,(简介作者王安石课件投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倡国家改革,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神宗时期深得皇上赏识,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他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国家力量,史称“王安石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失败。熙宁七年辞官。次年被皇上召回任宰相;两年后再辞, 居住江苏南京,封舒国公,世称荆公。)我们一起体会他的思乡情怀。

  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二、板书课题、自读古诗:

  1、“泊”读什么?还读?在这首诗中读?齐读课题。

  2、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明确读对——读通——读懂——读美。打开书,自己把诗

  读正确。(教师板书古诗,要写美)

  3、指名读,正音;点明五个多音字。

  4、再读,结合注释猜猜每句诗的意思,用“?”画出不懂的地方,讨论。

  5、说说不懂的地方,鼓励并点明七个字一句,共有四句的古诗为七言绝句,七个字你懂了几个,只有几个不懂,大胆猜猜!实在不懂可以找人帮助。

  下一环节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集体初读古诗:

  1、谁来说“泊船瓜洲”的意思?教师在“古诗”左侧画“瓜洲”。

  2、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在“瓜洲”下画“京口”。

  3、“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在“京口”左画“钟山”,并说明这是王安石的家。

  4、“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思?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又绿”的字面意思。

  5、“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照”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如:“陪、伴、带、领”。明确古诗的解释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大意对就行。

  6、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四、初步悟情导读:

  本环节利用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1、我们读懂了古诗,您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吗?引导学生说出“思乡”。

  2、古诗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思乡”之情?哪个字最能表现“思乡”之情?引导学生说出“还”。

  3、那么古诗的前几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感悟第一句诗情:教师补充说明,王安石从宋朝京都现在的开封走了一千多里路,来到瓜洲。这时离家已经很——引导学生说出“近”。应该回家看看——就是“应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引导学生说出“一水”,教师导读第一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一水”二字。

  5、小结:那么古诗的这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离家近, 应该还!

  6、那么古诗的第二、三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讨论。

  7、检查:那么古诗第二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也是“离家近, 应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 引导学生说出“只隔”,教师导读第二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只隔”二字。

  8、检查:那么古诗第三句和“思乡”、 “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是“离家久, 更(早)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久?—— 引导学生说出“又绿”,教师导读第

  篇四: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设计理念】

  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解诗题

  1、思乡导入。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2)解读作者。

  师:同学们,从王安石的身世简介,你试着概括归纳、梳理提炼,你认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他的人生怎样?

  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为官三十几载,权至宰相;伟大抱负推行新法,政绩有声;仕途不顺两次罢相,新法终遭废弃;文如其人才华横溢,雄健清新。

  小结过渡:同学们,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写。让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诗,领会他刚离乡就思乡的复杂情感。

  二、读通读顺明诗意

  1、读出节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读出韵律:

  间:应读jiān,若读四声,则第二句的末字读一声,音调降度过大,读来别扭;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音的朗诵效果(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

  京口瓜洲一水间,

  ∣∣- -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 -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 ∣∣—

  3、配图写诗:

  师:诗中有画,会学的同学们,请你们用简笔画为《泊船瓜洲》配幅插图,并试着写几句散文诗,让画与诗辉映生趣。

  三、字斟句酌悟诗情

  1、“一”字琢磨。

  设疑:京口瓜洲一水间,这水指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间,在诗人.

  眼里看来,京口与瓜洲相距远吗?

  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2、“只”、“数”字琢磨。

  设疑:“数重山”之外的钟山近吗?那又为何是“只隔数重山”呢?

  言为心声,定是家在诗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乡,天涯若比邻,依依不舍回望钟山。

  3、“绿”字琢磨。

  设疑: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认为一个“绿”字好在哪里?

  一个“绿”字,令读者目睹:百草从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为诗句着上生机勃勃的底色;同时也为下句“思归”埋下铺垫,因为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朝王维《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又”字琢磨

  设疑:“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又”字,春风不只一次吹绿了江.

  南岸,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吧,为会么非得说“又绿江南岸”?诗人言意何在?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写于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绿江南岸”。

  四、情境朗诵品整体

  1、欣赏配乐视频朗诵。

  2、集体、个人配乐朗诵。

  五:板书设计:

  • 相关推荐

【《泊船瓜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范文06-04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06-04

小学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06-04

课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点评06-07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教学设计06-05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07-17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07-08

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09-17

关于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07-08

五年级语文下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