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2024-11-20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4、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推理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一个模拟电梯、压力传感器和一个2kg的物块及相应多媒体电脑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小车的质量为2kg,用平行于斜面的弹簧秤拉着以加速度大小为2.5m/s2,沿着倾角为30度的光滑斜面运动,请同学讨论计算:

  第一组同学完成:沿斜面加速向上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第二组同学完成:沿斜面加速向下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第三组同学完成:沿斜面减速向上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第四组同学完成:沿斜面减速向下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第五组同学完成:在斜面保持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交流汇报各组计算结果(学生活动)

  预设提示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讨论预设问题:

  (1)各组同学将结果与第五组同学结果比较,有什么特点?

  (2)这一特点可能与哪一个物理量有关?

  (3)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呢?

  教师设问:

  (1)倾角增大到90度时,各组的计算结果将会如何?(在已被证明正确的理论上进行合理外推)

  (2)为什么外推后的推理结果与物体的重力完全相等呢?(引出学生猜想与探究)

  过度语:大家外推后的结果其实就是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为了便于研究外推后的结果是否正确,在课堂上提供一个模拟电梯、压力传感器和一个2kg的物块及相应多媒体电脑请同学设计实验(在教师的点拔下设计实验可行)

  (1)学生活动:

  学生用语言说明如何设计实验(可操作性、可观察性、科学性的要求)

  (2)实验观察与研究:

  设问: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重?

  学生猜想:向上运动时超重,向下运动时失重。

  观察实验:

  (1)向上运动时示数是变大吗?向下运动示数是变小吗?哪到底与哪一个物理量有关呢?

  (2)为什么当加速度向上时,产生超重现象,当加速度向下时,产生失重现象你能用理论解释吗?

  (3)学生活动:谁还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定性说明失重现象不一定发生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并能说明当加速度为g时,支持力为0时的现象?

  教师说明:上例实验中的支持力为0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

  (4)学生体验分享:(各组至少说出一例超、失重现象的体验并解释)预设如下:

  (1):同学们请分析说明“蹦极”全过程中哪些是超重,哪些是失重或完全失重

  (2):在旅行车中,车加速上坡或下坡(坡度较大)时,分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3):游乐场乘坐过山车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引起的?

  2:课堂总结:

  结合导入新课的斜面问题用科学外推法得到:(前呼后应)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3、小试牛刀: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5:请学生自行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作业:

  练习六课本

  四、板书设计:

  知识体系分析:

  “超重与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应用。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既能进一步巩固学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也为以后学习圆周运动一章和有关卫星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正确理解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设计分析:

  本案例设计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流程图如下:

  从已有的理论知识引入展开讨论计算并总结结论科学外推猜测结论并设计实验论证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建立理论联系实际交流感受小试牛刀。

  由于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的初步应用,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基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实验性,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又由于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突破、可操作性好、可行性强。

  本案例教学设计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

  1、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的创新与突破

  在课前引入的过程中,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实验探索上,强调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论证猜想。在交流讨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理论论证、实际应用和总结提高又是一次又一次图式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原有图式的再次改造和完善,构建成螺旋型认知结构体系。

  2、教材内容整合与教学资源高效利用的创新与突破。

  教学反馈设计分析:

  1、课前上位的反馈:

  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在斜面上的应用;在课堂交流展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发现规律和和问题。

  2、重点内容难点突破的反馈:

  通过学生设计性模拟电梯实验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可以检测学生的对重难点理解程度。最后通过设计完全失重小实验、体验分享、小试牛刀和课堂小结进行有效反馈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清楚示重和实重的区别,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通过理论推导明确现象实质,提高逻辑推导的能力及洞察现象本质的能力。

  3.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难点】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将班级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派出1个代表,轮番在事先准备好的体重计上向下蹲,提问:在下蹲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体重计测量的“体重”一直发生变化,难道真的是我们的重量在变化吗?真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入新课《超重和失重》。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测量

  提问:重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G=mg。

  讲解:一种测量重力的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m,最后代入公式计算。

  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想一想我们初中学过的直接测量重力的工具。

  学生回答: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教师讲解:物体实际所受重力是实重,用弹簧测力计或台秤来测量物体重力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叫做视重,只有当平衡状态时,视重=实重。

  2.超重和失重

  动画展示:选取人为研究对象,人体受到重力mg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N,设竖直向下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使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后经历加速、减速和静止三个阶段。

  教师讲解:人加速下蹲的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N=ma,所以FN=m(g-a)

  小组讨论(3分钟,同桌两人):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视重(力)大于人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类比失重,写出超重现象的.原理方程。

  学生回答:FN-mg=ma,所以FN=m(g+a)>mg。

  提问:失重和超重现象加速度的方向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失重现象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超重现象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教师补充:失重现象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速度方向可向下也可向上,故其运动状态可以是加速下降也可以是减速上升;同样,超重现象的运动状态可以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提问:当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加速度方向向哪?大小呢?

  学生回答: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

  教师讲解:如果物体加速度竖直向下,且a=g,那么,体重计的示数为0,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这种现象被叫作完全失重状态。

  (三)巩固提高

  小活动:选一名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动作。观察计算机采集的图线。

  学生回答:图象呈现的是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很明显,图线直观地描绘了人在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最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的全过程。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总结。

  2.作业:寻找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3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力所能及的实验,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在学习物理现象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论、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牛顿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

  2、练习题:悬挂在电梯天花板上的弹簧秤上挂着质量为50g的钩码,电梯以1.0m/s的速度匀速上升,钩码受到弹簧的拉力为多少n?如果电梯分别以大小为0.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加速上升、减速下降、减速上升,弹簧对钩码的拉力分别为多少?(g取10m/s2)

  说明:分析过程要留在黑板的右侧,讲授新课时继续使用。要注意强调加速度的方向及运动方向。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1:利用手边的弹簧秤如何测出钩码的重力大小。学生利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设计实验,得到砝码的重力大小。

  教师将各组学生得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

  结论: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F拉=mg

  提出问题2:在我们刚做的练习中,几次得到的读数并不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与学生共同分析: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弹簧秤对钩码的拉力F拉≠mg提出问题3:

  请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并结合练习题找出结论,什么情况

  下F拉<mg、F拉>mg

  结论: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有F拉>mg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有F拉<mg

  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运动方向不同,都有向上的加速度,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运动方向不同,都有向下的加速度板书:

  (1)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包括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大于mg

  (2)超重的实质: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

  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用类比法得到:

  (3)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mg

  (4)失重的实质:产生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演示实验:完全失重现象

  将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演示水的完全失重现象。

  演示这个实验时,教师首先将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水从小孔中喷出,然后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从而说明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a=g。

  三、小结

  超重──加速度向上(F-mg=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失重──加速度向下(mg-F=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完全失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mg-F=mg,F=0拉力或支持力等于零)

  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超重和失重的'例子:略

  四、利用多媒体播放“神舟”5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展示练习: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该飞船在加速升空过程中,宇航员处于状态,在太空轨道运行时,他处于状态。在打开减速伞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他处于状态。在此进行德育渗透:介绍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五、巩固练习:

  1、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的大小为1/3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 )A:(1/3)mg B:2mg c:mg D:(4/3)mg 2:解答本课第119页上的思考与讨论:

  六、课外作业:站在磅秤上,先称出自己的体重;然后突然下蹲,会看到示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先做试验,再解释其中的原因.

  七、板书设计超重与失重:

  超重──加速度向上(F-mg=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超重的实质: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失重──加速度向下(mg- F =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失重的实质:产生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完全失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mg- F =mg,F= 0拉力或

  支持力等于零)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为此,在复习时,先设计一道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弹簧秤拉力的练习,首先让学生明确拉力也不是总和重力相等,在授课时,结合实验,让学生明确所谓的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实质,深入浅出,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降低学习难度,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与失重定义及现象;

  2、了解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3、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产生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4、利用所学,能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对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该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我将以探究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所以本节课将用到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2、学法

  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出对“超重与失重”的感性认识;

  引入超重失重图片,观看飞船的视频材料

  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及感觉,从而导入新课。

  2、通过超失重演示仪的演示,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以此设“问”,激“想”,引出学生对超重失重更深层次的探究兴趣。

  3、通过电梯的升降flash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求现象本质,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静止示数=G

  向上加速(向下减速)示数>G

  向下加速(向下加速)示数

  自由落体示数=0

  抓住“力”这一主线,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的突破。即

  (1)强调视重,定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揭示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而是支持力或拉力的变化。

  4、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承上启下,突出重点

  问题:就演示的flash动画讨论,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会出现超重或失重?

  静止?匀速?(上、下)加速?(上、下)减速?(上、下)

  从分析比较到概括归纳,依然抓住力这一主线,以加速度为突破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最终归属到超重、失重上,反映的依然是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

  向上加速

  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超重状态

  向下减速

  向上减速

  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状态

  向下加速

  5、联系生活实际,将物理知识推向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巩固本节的知识

  1、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发射及回收过程中是否存在超重与失重?如果有?是有“超重”还是“失重”?

  2、课件演示让某学生在体重计上迅速下蹲、快速起立,观察指针变化,进行分析解释。以质疑、析疑的方式,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让学生感受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乐趣与喜悦。

  6、实例分析

  1、一个人站在医用体重计的测盘上不动时测得重为G,当此人突然下蹲时,秤的读数怎样变化?

  2、2003年10月2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乘坐中国自行设计的飞船飞向太空。升空后120s,逃逸塔与火箭分离,此时飞船离地的高度为39km。假设这一阶段飞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杨利伟的体重为63kg,试计算该阶段杨利伟对座椅的压力?

  7、小结本节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现状及对策: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探究此过程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对超重与失重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类比、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类比、总结,实现“两种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体现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

  2.教学手段的采用: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特采用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程序:

  1.激趣引入:(5分钟)

  上课前,利用片头中的名人名言激励自信、自强、勇于探索(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课后,通过神六升空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讲解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提出本节教学目标。接下来通过“赵老师测体重”的实况录象从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对比指针变化(提出问题),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研究探索热情后引入新课。

  2.突破重难点:(15分钟)

  从高教版王淑贤著的《力学》第四章第五节对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学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错误认识,进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来及其与语文字词分析的关系,让教学内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区分可以使本节教学内容变的轻松易懂,但同时应告诉学生重量是一个已经遗弃的名词。)

  结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分析人对升降机上秤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现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状态下重力不变,压力变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课后习题3中的第4问,抽一学生演板(老师巡视,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之后,结合人在升降机中与此题引导学生给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寻找超重的规律,理解超重的实质。(投影显示超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学法指导:(5分钟)

  为了使学生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失重,就采用对比超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要求,体现自主、探究、互动的组织、引导和情景创设等特征(投影显示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课后“做一做”,抽生回答总结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分析解决“做一做”中的现象,增强“学以致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时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下落过程中水为什么不漏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投影显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适当扩展,自由提问:(5分钟)

  ①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②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投影显示)

  ③生活中有没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让学生举身边的事例(过山车、汽车变速上下坡、蹦极等),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紧密;让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惑。“学以致用”,增强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反馈练习,首尾呼应:(5分钟)

  回顾引入时赵老师在秤上起立时指针偏转(投影显示),让学生解释原因。突出本节所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此处有难度,可以先提示学生分析起立过程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6.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突出超重与失重是两种现象,其研究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目的是强化所学,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与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帮助等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和师生互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7.布置作业:(5分钟)

  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节的内容。

  8.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6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利用视频展示:翻滚过山车录像片段。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提出有两个物理现象(超重和失重)与本节课有关。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做课本118页的迷你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把实验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并比较。引出超重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进而利用119页例题讲解,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教师举例(人在电梯里,电梯上升时;电梯下降时),人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时,人的受力情况。知道上升时,是超重现象;通过类比方法,来解决电梯下降时,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引出失重现象的概念。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分析、巩固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7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一节,教材通过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样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他们产生的条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1级要求。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生现象。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2、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辩清实重与视重的区别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3、超重于失重现象有多种情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合作中学习

  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与失重产和的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实验法: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休辅助法、分级教学法、实验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流程

  (1)播放视频:播放升降机中用弹簧称测物体的重力随升降机的上升不断变化的视频,

  问题:,为什么弹簧称的读数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弹簧称的读数测量的是什么力的大小

  实验:在弹簧称下挂一个重为G的重物,让学生观察弹簧称的读数,再用一个力F的弹簧称,拉力的大小等于G,观察弹簧称的读数也是G

  引导学生分析,弹簧称称量物体重量时,要求被测物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弹簧称量物体的重力时实际测量的时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对弹簧称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2)为什么升降机中弹簧称测量重物的重力时,会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不断变化呢?

  分组讨论

  小组甲: 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

  小组乙: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小组丙: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

  小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学生归纳出:

  超重产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T—G=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G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G—T = ma T=G—ma

  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用弹簧称量时,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即:T—G=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G—T =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超重产生的条件:a 向上,F=m(g +a)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失重产生的条件 : a 向下 F=m(g -a)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2、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加速下降,a=g时,测量读数将为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实验:比较观察: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从小孔中流出;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时,水不会从小孔中流出。让学生想象处于完全失重时奇特物理情境。

  播放视频:神舟七号内部宇航员在完全失重时的生活录象,让学生增强对完全失重现象的感受。

  思维拓展

  1、无论在超重或失重状态下物体自身所受的重力是否发生变化?

  不会

  2、物体除了在竖直方向上加速上升或下降时有超重或失重现象外,中学物理范围内还有哪些现象是属于超重或失重现象。

  物体在圆弧形轨道运动时,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宇宙飞船在绕地也飞行时也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五、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超重现象的有 ( )

  A 、用弹簧称称量同一质量的物体在北极比赤道测量的重力大

  B 、物体通过圆拱桥的顶端时

  C 、物体加速上升 D 、物体加速前进

  2、弹簧称的称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称的读数是多少

  通过该练习训练,使学生能够区分地球上不同区域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引起的重力的变化与超重和失重的区别,物体在圆拱桥顶端的失重现象的分析和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加速运动不产生失重和超重现象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视重和实重的区别。

  教学过程: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

  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

  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二)的产生条件

  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

  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当时,=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

  当物体运动加速度=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

  探究活动

  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

  (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

  组织:自愿结组。

  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

  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超重、失重及完全失重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解释。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坐电梯的时候,电梯突然上升和下降有什么感觉?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感觉“变轻”或“变重”了呢?这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超重与失重》有关,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定性研究

  引导学生利用书本定性的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分别感受不同状态下(静止;缓缓向上、向下移动书本;突然竖直向上、向下移动书本)书对手掌的压力的'大小。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手掌受到的压力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感受。

  2. 定量研究

  引导学生定量的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分别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钩码。

  (2)将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缓慢上移、下移。

  (3)将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突然竖直上移、下移。

  学生总结,教师进行归纳:缓缓移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几乎无变化;突然竖直上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会变大;突然竖直下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会变小;

  3. 分析论证

  结合上面两个实验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并做出总结:

  (1)静止和匀速上下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2)突然竖直上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T变大,则教师总结这种情况称之为超重,即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3)突然竖直下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T变小,则教师总结这种情况称之为失重,即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时的现象叫做失重。

  教师加以补充:在失重的状态下,如果,则物体对悬挂物或支持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称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解释上课开始时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2.作业:思考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哪些物理现象不会发生。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掌握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了解完全失重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即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体重计、自制超重与失重演示仪、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超重与失重的基本概念,了解牛顿运动定律。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随着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我们总能听到超重失重的说法,那么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呢?

  观看神舟飞船发射的视频,引发学生的猜想和思考。

  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通过改装弹簧测力计,制作简易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演示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并讨论得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定义讲解: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超重是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是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完全失重是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实验演示:

  理论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本质原因。超重和失重并不是重力增加或减少,而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

  巩固练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条件及本质原因。

  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哪些物理现象不会发生,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航天技术、电梯设计等。

  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小实验,进一步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相关推荐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超重与失重教学的物理老师反思10-13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思考07-26

高中物理《电荷》教学设计08-07

高中物理《磁现象和磁场》优秀教学设计09-01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09-24

高中物理《静电屏蔽》教学设计09-05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09-29

高中物理《波动图象的应用》的教学设计10-12

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