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案分析

2024-10-15

钓鱼的启示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明白本课的一些词语,如:涟漪、翕动、不容争辩等。日志伤感

  2、过程与方法:透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透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受到一些启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透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坚持的名言

  2、教学难点:从文中的细节描述中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明白父亲放掉大鲈鱼的做法。

  二、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明白起来有必须的难度,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本文的主题是“道德”,道德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更别说孩子了。最后,本课的重点就是明白父亲为什么把大鲈鱼放掉,而文中对父亲的描述却很含蓄,没有心理描述,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性的对话,因此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很可能只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揣摩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策略:

  品读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启示”二字用红笔写出。

  齐读课题,教师问道:这个课题与你们以前见过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启示是红色的字。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启示”二字用红笔标出?

  学生汇报。

  师:什么是“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简而言之,“启示”就是你从一件事中所明白的道理,那么这启示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你能不能根据“钓鱼”和“启示”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学生读文并分段。

  汇报:说说你这两部分是怎样分的?(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钓鱼这件事?哪一段写的是我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在题目中相应标出:(1—10)钓鱼,(11)启示。

  2、词语:我们俩看本课的一些词语。

  出示词语:新汉普斯涟漪

  鲈鱼——鱼鳃——翕动

  争辩——不容争辩

  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指名朗读词语。当学生读完“新汉普斯”这个词后,教师指导:你能快速而清晰地读三遍这个词吗?学生读词。教师小结方法:遇到拗口的词多读几遍就能读顺了。

  (3)指导明白词语的含义:

  ①涟漪:什么是涟漪?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此时教师出示图片并解释道:涟漪泛指细小的波纹,那么文中的涟漪具体指什么呢?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2自然段),教师出示另一张图片相应解释道:课文中,当鱼饵抛下水面时,就会荡出一圈一圈的······波纹,这就是涟漪。

  ②鲈鱼——鱼鳃——翕动,你发现这三个词之间的联系了吗?或者你发现前两个词之间的联系了吗?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鲈鱼的图片配合学生的解释,之后教师小结:鱼鳃是鱼的哪一部分?生回答。在生活中见过鱼鳃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师做动作)的样貌吗?这个动作就叫做······翕动。再读“翕动”一词。

  (4)齐读这些词语。

  3、概括故事主要资料:

  当生读完“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这三个词语后教师趁机说道: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带这三个词语的哪一段吗?(10自然段)指名朗读10段,师:这三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我的情绪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令我兴高采烈?(中该词后出现一个问号)之后又发生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呢?(同上)最后怎样了我就变得沮丧至极了?(同上)请带着这3个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这三个词语写在相应的段落旁。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什么事使我兴高采烈?学生回答。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学生回答。最后我是怎样做的?生回答,师:此时我的情绪可真是······沮丧之极了。

  师:谁能把他说的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遍?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钓鱼”这件事的主要资料,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在概括一件事的主要资料时就是要抓住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还要加上一句:从钓鱼这件事中我还获得了一些启示,这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资料了。那么我究竟获得了什么启示呢?谁能读一读原文中的句子?

  学生读11段,教师相应出示11段中的重点句子。

  (三)、精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1、归纳大鲈鱼诱惑人之处。

  教师出示(11段):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师:那里所说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真正的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不是,鱼字加了引号。但故事中那条真正的大鲈鱼也十分地诱惑人,对吗?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条鱼十分诱惑人?

  生可能:鱼大。

  (1)感受鱼大。

  师:找一找,从哪段能看出鱼个性大?生:3段。

  师: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觉得鱼个性大就把它画下来。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并品读3段中的重点句:

  句一:过了好长时刻,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必须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首先学生就此句交流:为什么这句使你感到鱼大?当生提到“剧烈地抖动”一词时,师:把“剧烈地”换成“强烈地”或“猛烈地”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汇报。

  师:这三个词相比,谁的动程度更强?生:剧烈地。

  师:那么“剧烈地”说明了什么?生:鱼大。

  指导朗读:你能透过朗读让我们感觉鱼个性大吗?

  指名读,重点评价学生将哪些词强调了,以此来指导朗读。

  齐读。

  句二:也许是这条鱼想摆脱鱼钩,不停地甩动着尾巴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首先学生就词句交流:哪些词让你感觉鱼个性大?生可能:不停地、跳跃、“啪啪”的声音、不少水花······

  教师让其他学生画出这些词,然后问道: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若生模仿不到位,教师指导:这但是条大鱼,发出的“啪啪”声会是怎样的?)

  师:为什么发出“啪啪的”声音而不是“哗哗的”声音呢?生可能:“啪啪”更响、更重。“啪啪”用来形容鱼挣扎的动作更合理。

  教师小结:作者用词准确,“啪啪”更能说明鱼大。

  指导朗读:你能透过读让我们看到这条大鱼挣扎的情景吗?

  指名读。

  (2)感受我和父亲对鱼的喜爱。

  师:我和父亲喜爱这条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汇报。

  师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欣赏”一词是红字)

  师:这句中有一个词用得很个性呀?哪个词?欣赏,为什么是“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呢?”用“看着”不是更合理吗?

  生汇报,师问道: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一幅画得个性好的画、一张奖状、打了高分的试卷······你会“看”还是“欣赏”?为什么?生汇报:欣赏,正因很有成就感。让学生带着这种情绪读该句。

  师:应对自己个性喜爱的东西时,新书包、新衣服、新鞋、新玩具······你会“看”还是“欣赏”?生汇报,并让其带着喜爱的情绪读。

  齐读,教师小结:“欣赏”一词用得多生动啊!表现出了我和父亲应对钓鱼成果时的成就感和喜爱之情。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根据人物的情绪选取恰当的词语。

  (3)还有哪一点也构成了这条鱼对我们的诱惑?

  生:周围没人。让学生具体解释为什么周围没人也能对我们构成诱惑。

  2、揣摩父亲的心理,明白父亲放鱼的动机。

  (1)师:是啊,应对种种诱惑父亲为什么仍然让儿子把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读读课文的哪些地方?生:父子的对话。

  师:找一找,从哪段到哪段写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生:4—8

  师:默读4—8自然段,把描述父亲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想一想父亲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所画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

  (2)4自然段:出示此段,师:这段的开头有一个细节,“父亲看了看手表”父亲看表仅仅是为了知道时刻吗?还有没有别的目的了?联系后文想一想。

  学生汇报。

  师:从这个细节我们能看出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父亲是一个自觉遵守规定,很讲道德的人。板书:自觉遵守讲道德

  师:此刻是几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刻还有······两个小时,言外之意就是······生:此刻还没到捕捞鲈鱼的时刻呢。

  师:此刻捕捞鲈鱼是不贴合规定、不讲道德的。

  师:我们再看后面父亲说了什么,出示父亲的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父亲是立刻就做了这个决定吗?他犹豫了吗?从哪看出来的?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师: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这种状况呢!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你是否主动给他人让过坐?让过的同学请举手。

  请让过坐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会主动把座位让出来?生交流。

  师:如果公交车上人个性多,很挤,而你又很累,这时你旁边刚好站着一位老人或一个抱小孩的人,他比你更需要这个座位,你在让座时会犹豫吗?最终,你会把这个座位让给他吗?

  请想让座的同学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师小结:是你的良心,你的道德之心促使你这样做的,对吗?

  如有时刻可再举一例:你有过拾金不昧的时候吗?捡到了钱财或物品主动归还失主?请拾金不昧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会主动交出钱财或物品呢?

  师:如果捡到的钱财数额比较大,几百元甚至更多,而又没有人看到你,你在归还钱财时会犹豫吗?最终,你会把钱归还失主吗?

  仍然请想归还的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师小结。

  教师小结:“公交车上的座位”,“捡到的钱财”都像这条大鲈鱼一样诱惑着我们,是道德的力量使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取,那么父亲盯着这条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是什么使他做了放鱼的决定呢?

  学生交流父亲的心理活动,然后指导学生读父亲的那句话,师:假如你是父亲会怎样说着句话?指名朗读。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务必读好,哪个字?生:得。(若生挑不出这个字,教师可范读;若生挑的是其它的字,理由充分也要给予肯定)

  师:“得”还能够换成哪个词?生:务必。

  师小结:“得”字证明了父亲坚决的态度。

  再指名读,透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朗读。

  齐读。

  (3)6自然段:往下看,儿子说了什么?父亲是怎样说的?6段:“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师:应对儿子急切的问话,父亲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平静呢?父亲的平静中还透着点什么呢?学生交流想法,并相机让其读。

  指名分主角朗读4—8自然段,一人读描述父亲的地方,一人读描述儿子的地方。

  当生读到7自然段时,师:尽管此时我大声争辩着,但是父亲却用它的声音告诉我这件事情是不容—争辩的,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继续读文。

  (4)读完后出示8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父亲沉着脸,没有看我,也没有再说话。

  师: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什么?学生汇报。

  师:父亲呢?父亲为什么没有看我?生汇报。但是父亲却沉着脸,也没有再说话,这说明了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想法。

  师生分主角朗读,师读描述儿子的地方,生读描述父亲的地方。

  (5)小结:此刻大家明白父亲的做法了吗?你喜爱这样的父亲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三、总结升华。

  师:儿子当时明白父亲的做法吗?不明白。之后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第11自然段,师再次出示11段中的句子,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些诱惑人的“鱼”会使我心动?当面临道德的抉择时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生交流。

  师总结:是啊,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但父亲的教育却使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最后,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出示)齐读名言。

  师:让我们一齐发奋,都做有道德的人,好吗?我期望同学们也能把自己的对于道德的明白写下来,成为我们的名言。

  • 相关推荐

【钓鱼的启示教案分析】相关文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三篇03-19

女娲造人的教案分析01-28

《陈奂生上城》教案分析03-19

《玩滑梯的启示》学具教案03-20

《慢慢走,欣赏啊》教案分析12-16

爷爷的压岁钱教案分析03-20

《再见了,亲人》重难点分析教案03-20

在电子表格里如何打勾教案分析03-19

《小猫钓鱼》教学反思参考(精选15篇)05-25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