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公开课教案

2022-06-23

汉家寨公开课教案

  篇一:《汉家寨》公开课教案11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内涵,并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1、理解汉家寨人在荒凉中的“坚守”。

  2、理解作者的“坚守”。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它既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也不是自然风景区,但它却真实地存在了一千多年,它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它的名字叫做——汉家寨。

  一次偶然的机缘,作家张承志在这里开始了一程文化的艰难旅行,并为我们揭开了一段揪心的记忆。

  下面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这塞北的汉家寨。

  二、讲授新课

  (一)解读坚守的背景

  1、本文的题目是汉家寨,那么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汉家寨的?在作者看来,汉家寨是个怎样的地方?(请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的句子,并把它们大声地读出来)

  如:第二部分:“汉家寨只是几件破泥屋”,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这些都表现了这里是非常荒凉、贫瘠的土地。在这种种特点中我认为作者最为强调的便是孤独。我们来看看这个比喻句:“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被丢弃的棋子——弃之不用,生锈的弹丸——不能再发挥威力,自然也无法摆脱被丢弃的命运,尤其是这一小句中的“孤零零”三个字,把前面两个比喻要突出的汉家寨的特点,再次强化,那就是汉家寨孤独的存在于这异域绝地之中。

  板书:走进汉家寨(贫穷、与世隔绝)

  2、这样的环境与你之前对戈壁的印象是否一样?(类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分享一组沙漠风景图(PPT展示)

  如果是你,你愿意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吗?

  在这样一个荒凉的环境中,作者一人独自骑行,正如他自己所说“茫然、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如果让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独自骑行这么遥远的距离,相信你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你也一定会希望能够看到一点生机,看到一点人的气息。那么作者在汉家寨里有没有看到人呢?

  ——几间破泥屋里,住着几户人家

  (二)解读坚守之人

  1、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愿意生活在这种地方呢?

  在汉家寨作者看到了谁?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对作者的到来反应如何?

  ——老人:摇摇头、微微摇了一下头、突然钻进泥屋( 饱经风霜、 木讷迟钝 、不回答来者的提问)

  小女孩:穿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一动不动、不眨眼地盯着、凝视(天真 好奇)

  两人都是汉人服饰,始终没有语言,很久没有见过外来人,木讷地近乎静止,他们没有期待中的热情,作者的到来也没有引起躁动和不安。

  2、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在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请你给“坚守”下一个定义。

  ——“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3、中华民族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间也涌现了无数具有坚守精神的仁人志士,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4、汉家寨是值得尊敬的,千年的坚守,历尽了沧桑,不变的是那骨子里的精神,那股锲而不舍的坚守,坚强。这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当作者离开汉家寨,回归现代都市文明之后,汉家寨的坚守所给予他的影响是否还存在?

  结合文中语句: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烈,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5、作者是否也在坚守着什么?(将《汉家寨》与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进行对比,思考:都是写新疆风光,两文在内容与风格上是否相同? )

  学生介绍自己课下查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三)拓展延伸

  6、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本课中的“坚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的守侯。更深地讲,作者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进行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如漆似胶。

  7、在汉家寨,作者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离开汉家寨,作者开始了他坚守的精神之旅,那么我们呢?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该坚守什么?你有没有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8、小结:

  通过张承志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汉家寨能生存一千多年,凭的就是这种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

  9、综合拓展提升

  (四)布置作业

  ①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②张承志是一个十分有个性的作家,评论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读读他的其它作品,参看有关他的评论,谈谈你的看法。(参看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荒芜英雄路》、《心灵史》)

  篇二:《汉家寨》公开课教学反思

  【教学创意】

  《汉家寨》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目标是“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鉴于文本意蕴与单元目标,结合学生情况,将教学目标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确定:1.理解“汉家寨”独特的环境,在个性化的言语中把握作者的情思,探究“汉家寨”的意蕴2.感悟“坚守”的精神美及其现实意义,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策略】

  遵循文本的意蕴,着眼文本的教学价值,以言语揆情感,梯度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文化审美;自主探究,要点导悟,激发思考,在辩论赛中丰厚文化素养

  【课时】一课时或七十分钟

  【教学过程】

  一、营造课堂氛围

  引言:历史的长河里,有许许多多辉煌的人和事,在新旧时代潮起潮落的更替中,都被历史的潮水轻轻抹去,而有些渺小得再渺小不过的人和事,却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挥之不去下面的几幅画面能让你想说什么?

  (PPT出示荒漠戈壁图、西域胡杨图、塞北风景图)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与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那么,今天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受个性情感

  1.读一读:自由放声诵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名导演,要将《汉家寨》拍摄成一部纪录片,你会选择哪几个镜头?请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说理由

  2.找一找: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汉家寨的具体环境有什么特点,请圈点相关的语句

  预设:

  ①走近汉家寨时

  所见:三百里空山绝谷铁色戈壁 酥碎的岩石 淡红色的焦土嶙岣石头山坳褶皱狞恶的尖石棱焦渴的土壤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②走进汉家寨时

  所见:景门间破泥屋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 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 如一粒生锈的弹丸

  人—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汉服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③离开汉家寨时

  所见:景——黄褐的破泥屋人——小巧的红艳身影

  3.说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汉家寨的特点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预设:

  ①走近汉家寨时

  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宁寂与贫瘠、苍凉与茫然、广袤与悲凉的情绪浸润于汉家寨

  ②走进汉家寨时

  残酷与神秘、隔绝与坚忍汉家寨是汉人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的地方,感悟到在绝境中,人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③离开汉家寨时

  遗憾与不舍、回忆与坚守,深深地感受汉家寨“坚守”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三、品读,明晓内在意蕴

  1.引言:环境如此恶劣,但在这片土地上,汉家寨人的顽强生命力的确让我们钦敬可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后互相交流

  预设:老人和小女孩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坚守着生存,坚守一种传统他们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的信念,坚守着理想

  2.“坚守”,对离开汉家寨回归现代文明的作者是否有影响?作者在坚守些什么?(补充资料,小组讨论)

  PPT出示作者资料:

  1989年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异国生活,为生存而打工,或忙于写作或忙于餐馆洗碗他真切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的文化偏见和歧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两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直至……直至……”——张承志

  小结:作者的坚守,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一种坚忍与顽强,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也不低头的人生信念

  四、悟读,鉴赏审美情趣

  探究:汉家寨仅仅是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寨”吗?

  引言:请同学们从独特地域文化意蕴、个体生命文化意蕴两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进行思考,看其中有着怎样的文化意蕴

  PPT出示要点:

  1.独特地域文化意蕴

  ①“汉家寨”意味着存在和永恒“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尽管被社会与时代所抛弃,但它仍坚定地守住自己的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

  ②自然风景蕴涵着神秘、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有神秘的“三岔口”,文中多次提到:“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只有荒漠、沉寂,而没有生命存活的条件,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严酷“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可怕的暗示”是心理畏惧,把它神秘化、神灵化了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2.抓体生命文化意蕴

  ①老汉、小女孩:蕴涵着一种生命的延续,代表着过往历史的回忆和未来世界的预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

  ②“我”:蕴涵着人生的短暂与意识流传的永恒“我独自一人”“走近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预示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小结: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让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因为坚守,汉家寨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静,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变化它都不为所动,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精神美

  五、扩读,丰厚文化素养

  1.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坚守精神家园的故事

  请同学们描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坚守精神家园的故事,语言力求生动

  PPT出示: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桃花源(和平安宁)

  范仲淹的精神家园——岳阳楼(天下为先)

  萧红的精神家园——呼兰河(回归童年)

  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和谐宁静)

  小结:坚守是一种传统、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执著的精神,包括对家国、故园、文化和信仰的执著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让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2.话题研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有没有价值?它与“发展”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如时间允许,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3.比较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谈谈阅读体会

  六、激情结课,荡涤心灵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黑骏马》,奔腾着想要穿越那一条《北方的河》,无论这世界多么变化莫测,让我们坚守《清洁的精神》吧或许,文本中的那个老汉、那个小女孩,是我也是你因为,从一个更宽广的含义上说,我们生存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城市都可以称为“汉家寨”

  【教学反思】

  1.课是为学生上的,是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散文教学中理解个性语言的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忽略引领学生走近张承志个性化的语言,在“汉家寨”的“贫瘠、荒凉、神秘、隔绝”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的韵味,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对文章词句进行理解与感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知内在情味,产生心灵共鸣,达成理解性的阅读

  2.在鉴赏性阅读中,学生从对文本的认知到情感的内化,还有一段距离,这就涉及语文实践的问题文本不是简单地描绘地域,而是传达出一些深层的文化意蕴,但是在教学时,容易只是对汉家寨地域描绘的理解,这就造成学生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的缺失

  3.语文文教学中的拓展探究性阅读,教师要把握好“度”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培养《汉家寨》既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也是一篇深蕴文化的散文因此,应以“坚守”为中心点,勾连古今中外,唤醒学生对“精神家园”坚守的理解同时,理性审视现实,以在更大的阅读空间里磨炼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三:《汉家寨》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准,在初步感受张承志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感受张承志散文中浸润的精神魅力,达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义理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写作背景为基点,探讨并理解张承志“坚守”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作者笔下“坚守”的蕴藉,理性地思考“坚守”的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叫何清的学者,在他的《论张承志学术散文的精神性》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透过一个地理场景、一段历史、一个历史人物、一处古迹遗存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进行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文化的反思,是张承志散文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落实于今天学习的文本,我们可以怎么说呢?

  参考:《汉家寨》—文中,张承志透过汉家寨,以小见大,对坚守精神进行了思考

  二、感知:坚守之意

  如何理解“坚守”一词?

  参考: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守的对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象如岗位、村庄、阵地,抽象如精神、信念、理想

  三、分析:坚守之地

  师:如果一个地方,需要人的坚守,说明此地环境极端恶劣,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看它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大家快速阅读1~16自然段,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表现手法,细细揣摩,概括汉家寨的环境特点

  分析示例:“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比喻的手法,把天山南麓的大地比为一块烤伤的皮肤,烤伤的皮肤是红肿的,正好对应下旬中红色的岩石和淡红色的焦土

  参考:

  ①“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风力大而猛,风霜凛冽;狞恶:狰狞、凶恶,这样的尖石棱布满一座山坡——恐怖

  ②“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形容沙漠的浩瀚无边,而这一缕孤烟是烽火台上燃起的浓烟诗句中用“直”有什么表达效果?孤烟的劲拔、坚毅,有力度的而此地却是“仅仅”“一柱”“怅怅”,缓慢而略带惆怅失落的——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铁灰色:灰黑色,暗哑,无生命感正中:意味着不是边缘,汉家寨处在戈壁腹地,它的前后左右全是这种地貌,无处可逃——破败隔绝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铁渣堆:铁砂、铁渣、炉砖等凝结成的堆积物我们常说土地有肥沃和贫瘠之分,它决定了作物的生产态势,而汉家寨的土地根本没有肥沃与贫瘠可言,不具备作物生长的客观条件,很难想象这里的人们靠什么维持生命

  “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离开了棋盘的棋子,不再属于任何一盘棋局,它与这个转动的世界隔绝了开来——孤独死寂

  师:作者用沉郁、凝重的语言写出了汉家寨荒芜枯绝、恐怖残酷、破败隔绝、孤独死寂的环境特点,在这样一个拒绝生命,生命也拒绝生长的地方生存,可谓名副其实的坚守也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见到了一老一少,他们为我们带来了生命的信号,也带来了生命的奇迹,他们是汉家寨的两个代表

  三、探讨:坚守之人

  (一)师:我不禁想问既然摆在汉家寨人面前的有三条可选择的路,他们为什么待在如此空寂、苍凉、荒芜、残酷的地方?以“一老一小”为代表的汉家寨人为何在此坚守?

  参考:

  1.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当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便安于现在的生活,不再过于奢求生于斯,长于斯,中国人是很看重“家乡”这一根基的,有着一种守卫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传承着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传统和信念中华民族是喜欢继承传统的民族,都有着守住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的心理汉家寨的人们,千年来守着的或许就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文化传承

  (二)师:同在汉家寨,我们却看到了一老一少两种不同的状态,请概括一老一少两个人物的特点(提示:请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来进行分析)

  参考:

  老人:摇摇头只微微摇—下头,便不动了—安然钻进了泥屋—{耳也没有出现

  小姑娘:不眨眼地盯着我—盯住我不眨眼睛—.凝视我

  穿一件破旧的红花棉袄——在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

  老人:饱经风霜、木讷迟钝、冷漠黯然

  小姑娘:好奇,天真,纯洁,在悲凉深沉的氛围中营造了一点亮色,在慷慨悲壮的坚守中有了一份温情的鼓舞和震撼

  师小结:这份“坚守”可以说是张承志赋予他们的,甚至也可以理解为张承志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但不管怎样,在他们身上,张承志找到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那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四、研讨:坚守之思

  (一)师:在汉家寨游历的这一程,还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影响?从走近汉家寨到离开汉家寨,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从文本中找到根据吗?

  参考:

  (入寨前)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离寨后)(1)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股决绝的气概(2)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哉激动地勒转马缰

  小结:从茫然到决绝、激动的转变,汉家寨的人给作者带来了莫大的启示,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人们往往凭借着一种信念和超常的忍耐力去适应环境,就像汉家寨的人们,为了生命的存活,竞在空寂的戈壁中生存了一千多年,作者为这执著坚守的力量深深震撼

  (二)师:正是这份“坚守”的启迪,让作者找到了‘1人生的答案”如何理解“仿佛它(汉家寨)是我人生的答案”?

  1.引导学生体会“三岔口”的深意:象征人生的三岔口,“可,怕的暗示”是因为内心恐惧把它神秘化了,这种恐惧来源于未知的恐惧,三岔口象征着人生选择的不确定陛

  2.引导学生理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其中的一个方向中藏着他的人生之路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一《我与地坛》史铁生是在地坛中思考他的人生命题,而现在张承志是在这个三岔口思考人生的抉择也许,当时的张承志也正面临着人生的迷茫

  (三)师:除此之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集体朗读35~36自然段“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是什么?请大家回溯到本文的第一部分,画出表示感受的句子

  参考:“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处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五、拓展:坚守之我见

  其实,“坚守”的主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在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我们还应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一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南帆教授在一次关于散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访谈中提到:“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需要考察的是叙述者的胸襟和情怀,以及这种胸襟与情怀是如何与那个时代互动的”(《语文学月》2012年第1期)结合写作《汉家寨》的时代特征和作者一贯坚持的、对本真写作的淳朴追求,我们不难探求到:此文中,张承志将“一老一少”的人物形象置于荒芜恐怖的戈壁绝境,是想在他们身上寄予独特的个人情怀,表达一种思想——”坚守”考虑到学生会质疑“一老一少”坚守的价值,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需借助作者的生活经历等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的内心,观照作者的情怀现实中的张承志正遭遇着如“汉家寨”般的精神困境,而“汉家寨人’的坚守品质恰恰契合了其内心的召唤与守望此则教学设计,以文眼“坚守”为突破口,从“坚守之地”的艰苦引出“坚守之人’的坚毅,最后是对“坚守之思”的研讨,呈现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达到透过文字考察作者丰盈精神、幽微情思的教学目标

  篇四:《汉家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汉家寨>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性散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散文的“神”的把握则是阅读诗性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品读和探究两个步骤品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品味和感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背后的感情探究主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能从汉家寨人身上看到“坚守”精神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采用诵读法、提问讨论法、分组探究法,反复朗读,品味诗性语言,领悟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熟读文本,感受作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浏览全文,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大家发现课文以空行的形式将内容分成了三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

  走近汉家寨;

  2.来到汉家寨;

  3.离开汉家寨

  二、鉴赏语言

  (汉家寨》的诗性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张承志曾经说过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无论,小说、散文、随笔、剧本,只要达到诗的境界就是上品”它的诗性表现在形象、色彩、抒情三方面,这些诗性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重点鉴赏语言美

  (预设说明:“张承志的小说被称作抒情小说他的小说近于散文,也近于诗,后来他直接采用更自由的散文的形式来抒发和倾吐激烈的内心世界他的散文是一种心灵的独白,像凡.高的绘画具有一种强烈的燃烧的辉煌壮丽的主观色调,释放出纵横驰骋、激烈狂热的内心世界”——旷新年《张承志,鲁迅之后的又一个作家》)

  (一)景物描写

  有人说,散文是记录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景物描写—直是很多散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请同学们思考: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比喻句、色彩句有哪些?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本文景物描写中的比喻句、色彩句)

  明确(重点分析):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烤伤”,这段有与之呼应的词语:“酥碎”“红石”“淡红色的焦土”“血一样的碎石”“我在曝晒中晕眩了”“尖利的石刃”,因此可以说天山南麓因为“烤”而变得伤痕累累

  “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棋子”“弹丸”表现了汉家寨的渺小,“被人丢弃”“生锈”表现了汉家寨的孤独

  “向我倾泻般延伸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刺目的色彩是张承志诗性散文的又一个特征“万顷铁石”这种巨大无边的“铁”颜色(黑色)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使读者心里油然升起荒凉、恐怖、死寂的感觉

  (二)情感分析

  对于景物描写,晚清著名词人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体会景物描写包含的情感

  (预设说明:如何表达心灵是张承志将终其一生的大问题他写过的所有东西其实都为一件事,那就是表达心灵他曾经为.心灵找到许多替代物,比如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古、北方河流、金牧场、疲惫的摇滚歌手等等张承志所找到的心灵的替代几乎全带有悲怆的表情,承受无边的孤独“孤旅”是他常用的词语,它使这些替代全带有漂泊天涯的形迹——王安忆《孤旅的形式》,《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4期)

  明确(重点分析):“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一柱烟”的惆怅,为何惆怅呢?因为孤独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住着几户人”,在如此广阔苍凉的大地上,却只有一个有人的地方,但这个地方也只是“几问破泥屋”,“住着几户人”,于是不论是汉家寨,还是汉家寨人,都很孤独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点者,小也两个“大”,一个“小”,既突出汉家寨的渺小,又隐藏着深深的孤独,教师概括总结:起首孤独,满篇孤独

  (三)人物描写

  学生齐读课文17~30段回答问题:

  1.“我”见到了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老人:木讷、茫然

  “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女孩:天真、好奇

  2.这一老一小为什么不离开这块绝地呢?

  明确:有人说这是他们的家园,也有人说这是民族繁衍的土地,但从文本来说,作者三次问路,他们的反应都是茫然,换句话说,他们也不清楚这三岔口通向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根深蒂固地沿袭了祖先以前的生活方式,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因此他们不是主观上坚守在汉家寨里

  3.那么作者为什么集中描写不说话的老人与小女孩?

  (预设说明:在遇见这一老一小之前,作者的感受是“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之后的感受是“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哦激动地勒转马缰”差异很大,这肯定是老人和小女孩给作者带来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明确:

  作者从天山北麓到天山南麓,行走在人生的长河中从繁花遍地到寸草不生,从冰峰泉水到水竭地干,作者都孤独地行走在天地间,忍受着独自A的孤独与落寞、不安与恐惧在这条路中,充斥着难以言说的空寂、难以接受的绝望,但作者依然在行走,虽然尖石棱像怪物一样堆起,碎石像血一样散漫地堆积,但这并没有阻挡作者前往目的地的决心正如人生一样,纵有千难万险,仍要坚守心中的目标作者变得那么决绝,是因为汉家寨的出现

  汉家寨也许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寨了,仅仅由几户人家和几间破泥屋组成由于三岔口特殊的地理环境,注定了这里的贫穷与荒凉但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汉家寨的人仍然以让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坚守着这片贫瘠的土地

  三、探究学习

  探究:为什么张承志能从老人和孩子身上看到“坚守”精神?(课文33段“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总结示例:

  (1)作家生活积累

  1981年在新疆做研究生毕业实习,张承志制定了走伊犁阿勒泰的路线在天山深处,在哈萨克的毡房,张承志的毕业实习,如一次美丽的梦游每年他都有一半时间四方游学,扩大自己的观察范围,用心灵感受异乡生动的历史和文明他花了二十几年,先是专业的方式,后来是自由的方式,在西北进行考古、民族、历史各方面的调查,再后来更多地是和当地的老百姓混在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和文化

  (2)作品的写作背景

  课文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是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整个文坛也刮起市场经济风,有些知识分子甚至下海从商而从1989年辞掉公职算起,张承志游离于文坛体制之外已有20多年20多年间,他没有停止过行走、学习与思考,他对理想的坚守,对纯文学(为文学而文学)追求的坚守,从来没有动摇过

  (3)作家的写作追求

  ①张承志:“我只是一个作家,我永远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远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我独立地表达而已”——《张承志访谈录》,《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4月7日

  ②作者曾数次离开北京,远走异国他乡他究竟在寻找什么?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生命的实践,以及“一个以美为生的中国人”对媚权、媚俗世界的极端蔑视与突围他成功地冲出一条血路,并把自己的血性铸入了文字

  ③“我不能让这种日子磨钝了我的美感和灵性美则生,失美则死——即使文明失败了,人们也应该看见:还有以美为生的中国人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这是张承志写在他的随笔集《无援的思想》中的话他为自己的名声作着强烈而反复的辩解,这常使一些人想到弥尔顿的一句诗:“高贵是心灵的最后弱点”但这绝不是虚荣的表现,而是在维护理想的尊严,而理想正是他所有的寄托

  四、课后作业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你怎样看待·t坚守”?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篇五:《汉家寨》导学案6(学生版)

  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们铭刻在心,是什么让中国人在困境前不低头、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在风风雨雨中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我想我们可以从汉家寨的空山绝谷、千里戈壁中找到答案。

  学习目标: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2、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学法指导:抓住意象,分析特点。

  作者简介: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疏通字词: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褶( )皱曝( )晒脚踝( )晕眩( )( )

  俯瞰( )咀嚼( )( ) 白炽( ) 六合: 伫立: 荟集: 峥嵘: 嶙峋: 俯瞰: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赏析第一部分:

  1、 文章第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什么特点?这些内容与写汉家寨有何关系?

  2、 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

  赏析第二部分:

  1、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2、如何理解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3、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4、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5、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 相关推荐

【汉家寨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窗》公开课教案06-11

《前方》公开课教案06-08

《公输》公开课教案06-03

《假如》公开课教案06-07

《雪》公开课教案05-31

公开课《鲸》的教案06-01

小学教案《奶奶的青丝》公开课教案06-17

中班公开课《小鸡》教案04-15

中班公开课《小鸡》教案04-15

中班公开课《小鸡》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