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教案
马 说
目标:
1.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建议: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自行设计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②安求其能千里: ( )
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 )
②食不饱 : ( )
尽①或尽粟一石 :( )
②而不能尽其材 :( )
其:
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之
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
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2.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六、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自定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回读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回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回读第三自然段。
三 拓展探究问题(也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提出):
1.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6、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7、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遣责,是哪一句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五 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 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语文学习手册》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应该很好完成课本
探究练习一。(师应该指出: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别人施舍的。)
《马说》学案13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
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而伯乐不常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其真无马邪 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而临之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我找到的重点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人?“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检测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祗辱 骈死 槽枥 粟 外见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3.“以” 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理解:
5.翻译: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我的收获:
《马说》课后题及答案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马说》教案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3、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能背诵、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找资料,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课堂采取读-议-讲-练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课后结合相关资料及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2、体会文中韩愈所表露出的在压抑中奋起的个性。
3、在现实社会中既重视老师、伯乐的作用,又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要努力学习真本领,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
教学重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教学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过程
一、 教师导语引入:
先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1: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1、是教练发现了刘翔是个练跨栏的人才,如果没有教练发现他,他也不可能成功。
学生2、如果没有教练对他加以正确的、科学的指导,他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意图:用奥运冠军刘翔这匹千里马被伯乐孙海平发现作为导语,一是因为刘翔刚刚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体育天才,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二是因为刘翔从一个跳高运动员成长为跨栏名将,他的教练孙海平确实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伯乐,举他们的事例引入,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二、 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5、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6、体会文中韩愈所表露出的在压抑中奋起的个性。
7、懂得在现实社会中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主动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的道理。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了解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需要掌握的,学习时思路就会更清晰,就更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 投影3
《马说》
韩愈
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的有关常识以及我们学过的“说”有哪些。
学生:读所查资料:“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
学生:读资料: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2、教师:同学们预习的都很充分,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大屏幕
投影4
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跟现在的杂文相似.“马说”即谈马,论马.
投影5: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马说》一文就表现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慨.
3、教师:下面我们再一起处理一下本课的字词,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6;
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1)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 )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 )或尽粟一石 (4)食( )马者
(5)才美不外见( )
教师提问学生,给出正确读音
投影7、
辨析词义
1、策 2、食 3、其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 )其真无马邪( )
执策而临之( ) 食不饱( )其真不知马也( )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投影答案
投影8;
指出下列句子加线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才美不外见。( )
学生回答后,投影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四、 初步疏通课文大意
1、教师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体会感情。
2、学生听录音。
3、听录音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情,并尝试当堂背诵。
4、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翻译。
5、学生讨论。
6、讨论后派代表翻译课文;同学之间互相评论,指出不足。
7、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大意,进一步体会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是很重要的,直接牵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能否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通过同同学们的讨论,通过反复朗读来解决问题,同样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五、具体分析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看屏幕,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9
思考:
1、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
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3、 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学生1、本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学生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学生3、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4、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肯定成绩。然后进行知识扩展
教师: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基本了解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深入研讨,扩展思维
1、教师:同学们对作者的思想,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伯乐,确实什么样的人才也会被埋没。那么,在当今社会,从刘翔的事例中,我们能概括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师:如果是伯乐,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多发现人才,像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对刘翔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果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也不能在家坐等伯乐上门,而要主动推销自己,让自己这块金子不被埋没,早日发光。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人才,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像刘翔那样的千里马。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中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要求,体现学校创建省德育特色示范学校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七、 归纳概括
由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重点
这节课我们加深了对“说”这种文体的理解,了解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学习了一些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特别是懂得了成为人才所必备的条件,既要重视伯乐的作用,又不能坐等伯乐的发现,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成为真正的人才。
八、教师鼓励学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九、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预习新课 3、以《我的人才观》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马说》课堂教学实录4
一、导入新课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东坡居士面对朗朗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那么,唐朝文学家韩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马说》去探讨“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文”“言”之争——孰重?孰轻?
师:《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争论,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文”为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同学们来说,应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曾经向大家推荐过预习文言文的方法,即“分类归纳法”、“举三反一法”和“难点突破法”,我们现在就来检查预习的效果。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投影:
1、读准生字的音
一石衹辱于 骈死 槽枥 粟 食马者
师:接下来我们看通假字。
投影:
2、辨清通假字的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师: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词多义的情况,根据语境,辨清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投影: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旦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生:第一个而字表转折,第二个而字表修饰。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第二个而字表顺接。
师:顺接和修饰有什么区别呢,顺接表示两个动作或行为依次顺序发生,如果前一个动作是更为了清楚地表明后一个动作的情态,那么,就是修饰了。举例来说,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羞涩的词语“掩口而笑”,而就是表示修饰。
生:第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饲养,第三个也是吃,一食就是吃一顿。
师:请问今天早上,你食的是什么?
生:我食了馒头。
师:好食吗?
生:很好食啊!
生:第一个虽是即使,第二个是虽然。
生:我反对,第一个是虽然,第二个是即使。
师:虽然和即使有什么区别呢。
生:即使是将来时,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虽然是现在时,表示这种情况是已经发生了的。
师:呵呵,你真是学贯中西啊。简单地说,“虽然”表示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而“即使”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根据文章分析,作者认为“有名马”是假设的情况还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呢。
生:实实在在的情况,所以第一个应该解释成虽然,更合情理。
师:举三反一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文言学习方法,它能够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中更好地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思。
投影:
4、积累一词的多个实例
或:有时 安:怎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安求其能千里也
生:或置酒而招之。
师:我们马上还能在下一个单元中学到“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也是同样的用法。安解释成怎么的例子很难回忆,好好想想。
生: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嗬,记性真好啊!如果我们平常能有意识地用举三反一法去学习文言文,那么文言学习的过程,就好像跟老朋友约会一样了。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个重点段落。
投影:
5、难点突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
师:现在,关于文言文的“言”,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里,似乎包含两个对象,一个是千里马,一个是食马者,那么,这个之字到底指代谁呢?
生:指代千里马,鸣之,就是之鸣的倒装。
师:我不太确定有没有这样倒装的方式,但是,你根据平常的学习经验来推测的方法值得表扬。
生:之指代千里马,食马者在句子中间省略了。
师:或者说,之字没有意思,是作者为了凑足音节,和前文构成排比句式而加上的语气助词。因为,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非常讲究文章的文采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文的文和言,应该有机统一。解决了“言”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说说本文的 “文”。经过预习之后,你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的独特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要和大家交流的疑惑呢。请大家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组织语言。
生:韩愈写《马说》有什么用意?
生:我觉得千里马好可怜,遇不到伯乐,而且遭遇还那么惨。
生:我为古代那些有才之士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生:我觉得,千里马也不必愤怒,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生:我在想一个问题:千里马为什么一定需要伯乐呢?
师:你是不是想到了毛遂自荐的故事?同学们的发言,都是自己用心贴近文本的独特感受,很好,我们希望的就是这样的读书方式——用心用情。
三、马能千里——福兮?祸兮?
师:而我最困惑的是,一匹马,成为一匹千里马,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乐极生悲嘛,千里马的命运多么悲惨。
生: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千里还是可以逃脱奴隶人之手,奔向自己的广阔天地的呀。
生:我觉得是好事,我还是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师:你一定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美好的希望,特别积极乐观的人。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千里马的才华太出众了,有可能就会被人欺负,遭人嫉妒。
师: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凯旋之后,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他非常苦闷,这时候一个跟他友善的人就劝他放宽心态,他说,你看鸡群里,那只挨啄最惨的公鸡,一定是鸡群里最漂亮的一只。
师:身为一匹千里马,是福是祸,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了看法,现在,让我们回到韩愈的时代,联系他的处境,用韩愈的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我们将要在文本中穿梭,看看你们能不能跟得上节奏,请注意听老师的提示语,大声说出正确的句子。对于千里马来说,才美能不能外见,能不能以日行千里著称,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遇到伯乐,因为——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千里马是依赖着伯乐而存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传说中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投影: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备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师:看来,韩愈说的一点不错,真的是——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俗话说,慧眼识英才,有了伯乐的慧眼,千里马才从普通的马里脱颖而出,但是不幸的是——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这就决定了许许多多的的千里马难逃厄运,常常只能——
生: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从表面上看,千里马不以日行千里著称的原因是——
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但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关键字是哪两个?
生:不知。
师:食马者不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且还有种种更加过分的不知马的表现——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师:请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形容食马者的种种行为。
生:有眼不识泰山,有眼无珠……
师:这是多么无知和可笑啊。可是,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无马!请你仔细读读,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食马者。
生:愚蠢。
生:可笑。
师:一个人可笑往往是因为——
生:无知。
生:自欺欺人。
师:欺人者,必先自欺。
师:面对这样的食马者,作者怎么说?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呜呼,后面加一个感叹号。一般表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我们在本册也学过的。
生:《藤野先生》,“呜呼!无法可想……”
四、天下无马——是耶?非耶?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天下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请咀嚼这句话中的带点词语,你能从中品味出作者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同情。
师:强烈一点,怎么说。
师:深切的同情。
生:对狂妄无知的食马者的辛辣的讽刺。
师:关于“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有两种翻译:第一种是大概是不知道千里马吧;第二种是其实是不知道千里马呀。你认为,哪一种翻译更切合韩愈所需要表达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第一种,这样表明作者希望千里马以后能够遇到伯乐,因为大概表示一种猜测。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因为我觉得作者认为当时没有伯乐,他非常肯定这一点。
生:我觉得是大概,他可能是觉得虽然伯乐少,但是总还是有的吧。
生:我觉得是其实,作者对食马者的行为非常愤怒,语气很强烈。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其实表示肯定,程度重,大概表示猜测,程度轻。请这边的“温和派”和那边的“激进派”分别读读两种翻译,想想,哪一种比较切合作者的意思。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师:再读。对比明显点。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生:还是用第二种解释,表达的讽刺的意味更强烈一些。
师: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够感觉到作者对食马者的不知马的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控诉。“天下无马”,是耶?非耶?如果千里马能说话,千里马可能会怎么说?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不知马也。
师:注意,是千里马在说话,千里马知道自己是千里马,他所悲愤的是,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无伯乐也!
师:齐读。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无伯乐也!
五、韩愈《马说》——说马?说人?
师:如果我们了解一下韩愈的生平经历,就会知道,世上的伯乐稀缺到了什么程度。
投影:
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师:韩愈的这种亲身经历遭遇,正是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搜索你的记忆,你还能想到和韩愈有同样遭遇的古代名人吗?
生:杜牧。苏轼。杜甫。
师:韩愈曾经提出“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理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人的不平之音。
投影:
同是怀才不遇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由此可见,《马说》说的不仅仅是千里马的遭遇,也不仅仅是韩愈个人的遭遇,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你的理解来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生:大多数有才华的人都怀才不遇。
生:如果这些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多好啊,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许会加快很多。
师:作者面对这种现象,心情如何?
生:愤怒。
生:但是又无可奈何。
投影:
本文通过对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师:作者的这种强烈的愤懑之情,不能直接说,或者不愿意直接说,于是就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来含蓄地表达。我们再来回答开始的问题,《马说》是说马还是说人?是直陈其事,还是另有寄托?
生:另有寄托。
师:由此我们知道,韩愈的《马说》和去年我们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都是作者借外在的物来言说自己内心的志,即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投影:
说: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师:在托物言志的文章里,事物往往因为有所寄托而获得了新的含义,而这种含义又因为广为流传而成为一种众所周知的符号。就像我们现在说到莲花,就很自然地想到君子一样。说说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在现代语境里的含义
投影:
千里马——贤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或明君
食马者——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师:千里马难遇伯乐,就像贤才难遇明君。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给了一个人杰出的才华,也许就不会再给他极佳的运气,所以,千里马难以遇见伯乐,几乎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才无法摆脱的宿命,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该怎么办?韩愈的一篇《马说》给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的难题,但是,他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解答。
投影:
韩愈,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尤其著名。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对内容空泛;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陈词滥调,讲求文学语言的流畅简洁。与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并列,成为“杜诗韩笔”。他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观点影响深远。
师:韩愈一生的成就是辉煌的,如果你是当朝皇帝,在他死后,要给他一个谥号,以概括他的最突出的成就,你会用哪一个字?
生:文!
师:呵呵,确实。看来大家都有当皇帝的才能啊,都是千里马啊。作为一匹千里马,和大多数人一样,韩愈也没有幸运地遇到伯乐,但是,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崛起,从人生的山重水复走向了柳暗花明。
六、怀才不遇——崛起?沉沦?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人类历史上,愚妄浅薄的食马者何其多,慧眼独具的伯乐何其少,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的悲剧何其常见!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同社会,到目前仍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果有一天,当你也陷入怀才不遇的困境,那时的你,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也像韩愈那样不平则鸣,有感而发吧。
学生写作。
师:就快要下课了,所以,课堂上,老师只能给一个同学展示的机会了,谁要争取?没有人?要记得,此刻——
生:此刻沉默,你将埋没。
师:哦,有三个人都不想被埋没,怎么办呢?你们猜拳吧,公平竞争,我可不想充当埋没人才的食马者啊。
学生猜拳,周元胜出。
师:面对着机会,周元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坚持和自信,赢得了展示的空间,掌声送给这匹顽强的千里马。
周元: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安慰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坚持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鼓舞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行动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相信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自信
是的
假如怀才不遇真的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一定会承认自己
并且
更努力
让全世界都接纳我自己
师:周元,你的诗写得真好,幸亏你争取了,否则就被埋没了。是的,千里马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也可以自己争取甚至创造机会的。我也写了一首诗,也不想埋没,所以,也要自己创造机会展现一下自己。
投影:配乐朗诵
我知道
卢望军
如果,我竟
以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概率
拥有了千里马的资质和模样
我一定不会忘记
磨砺我的蹄子,迎向雨雪风霜
因为我知道
世界是堵冷冷的墙
我必须让自己强大
才能去到我魂牵梦绕的远方
可是,远方
也许烟雾迷离,尘土飞扬
而我的肩上,
也许拖着根根沉重的马缰
没有蓝天白云青青的牧草,
也没有广袤的原野供我四蹄飞扬
但我不会叹息,说
命运如此不公,实在叫人沮丧
因为我知道,
当我好成一颗珍珠,
沙土便再也难掩我的光芒
而现在,
当阴霾重重世界似乎迷失了方向
我只需要
把心安顿好
静静地做自己的事
我相信
远处一定有广阔的天
有欣赏的目光
如果有一天
我真的也怀才不遇
我想这一刻
我比任何时候更确切地知道
我的故乡在远方
而我的脚
始终在前行的路上
师: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投影:
做自己的伯乐!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不喜欢,觉得翻译枯燥无味,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设想,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窃以为这一探究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又可以很好的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让同学们联系实际,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于梅林中学的学生学情,设计的《马说》教学设计,部分环节是我上完之后,改进的。整体上下来,比较流畅。只是,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在上课之前,必须给足学生15分钟,自己熟读并尝试梳通课文。如此,课堂就更活跃了,学生对文言词句也巩固得比较好,对课文内容也解读得比较到位。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重点)
3、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重点)
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导入
齐读文题“马说”,两次。(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
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
《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
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顺《马说》
自由读《千里马》一次(读准字音,边读边在书本上标注出生字新词的注音)
再自由读两次,读顺,读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次齐读,了解千里马
边读,边找出揭示千里马最终命运的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耻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虽、于、骈死翻译)
简单的说,千里马最终的命运就一个字——死。
结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马可能有哪几种死法?
1、饿死——依据: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注意:食的翻译)
请问: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应该怎样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注意:之、食、或、尽的用法和翻译)
可结果,喂马的人怎么喂的?有没有一石粮食?食(shí)不饱,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译)
翻译:吃不饱,力气不够。
(此处上课时,学生可能找依据,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饱,力不足”,当然是正确的,如此,即可也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马应该怎么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样可以将相关语句翻译分析,掺杂其中,全面准确。)
2、 打死——依据: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译)3、累死——依据: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没有吃饱的)
翻译:才能和美好的品质没有显现,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见、且、欲、等、得、安的翻译)
(在没有吃饱,力气不够的情况下,还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学们说的千里马都是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死的,它还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据: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译)
明明是千里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明明是千里马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翻译:不以千里马称呼它。 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巩固翻译)
其抑郁,简单地说是因为——怀才不遇。对,因为怀才不遇而愤懑。
(四)探究课文,理解千里马
1、不管千里马是饿死的,累死的,打死的,还是抑郁而死的,总之,它最终的结局是死。
有人画了一张千里马临死之前的漫画,你说,画面合理吗?为什么?(自由说)
明确:合理。千里马瘦骨嶙峋,饿的;垂头丧气,抑郁的;抬脚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没了,那千里马被埋没是谁造成的?食马者。
哦?依据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译)
2、可见,食马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知。
3、具体怎么个“无知”呢?文中具体描写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发挥,听它鸣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
(注意:策、以、道、食、尽、材、而、通、策、临、之的翻译)
请同学们也在自己脑海里构想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要求勾勒出食马者形象,想想:这幅漫画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怎样的?你会找哪些词来形容漫画着的食马者?(自由言说)
学生发言摘记:千里马,高高瘦瘦的,旁边站着一个渺小矮墩的食马者,手执马鞭,又无奈,又暴躁,大声咆哮的样子。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有眼无珠,愚蠢,无知,浅薄……
食马者的确愚妄浅薄,可是,作者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写愚妄浅薄的食马者和被食马者埋没的郁郁而终的千里马吗?——不是。那作者其实是为了写谁?
(五)结合背景,参透千里马
课件展现: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他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岁中进士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参加吏选,又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后,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贬官阳山令. 晚年,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才
食马者指的是——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六)融情朗读,读懂韩愈
自由读,找出最能读出作者情感的语句,反复读,反复揣摩。(明确后朗读指导,读出味道,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怎样才会不愤懑?遇到伯乐。
那伯乐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希望统治者能赏识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动情朗读,读出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批千里马,假如现在你正被埋没,你会怎么做?(自由言说)示例: 毛遂自荐。
(八)完成作业,回味千里马
1、背诵课文
2、熟记 :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文言词的意思。
3、熟记以下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九)板书设计:课文理解以课件形式展现,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翻译。
马 说——韩愈
而:表示转折,然而; 是:这; 或:有时; 且:况且;
安:怎么; 等:等同 道:正确的方法; 临:面对。
【反思与改进】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可,此前的文言文教学,依照惯例让孩子们进行翻译,孩子们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转眼就忘却了。翻译结束,再就课文提问,学生很容易反应不过来,课堂死板枯燥,即使帮他们明确了知识点,作业时,又记不准确了。
细细反思,应该是因为理念不对,我只停留在“灌”。如何让枯燥的文言文“活”起来,如何让文言词句像小蝌蚪一样钻到我们的脑海中,并在那里定居呢?
据此,我大胆尝试,将翻译与理解糅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分析中不断巩固落实文言字词翻译,巧妙运用一主问题拎起整篇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理解中,辅以想象。重视学生的第一印象,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马说》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关于韩愈的其他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2、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初中阶段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名二子说》。
二、课文重点内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奴隶:古代也指仆役。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死。
3、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4、一食:吃一顿。 5、食马者(sì):通“饲”,喂。
6、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8、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9、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11、执策而临之:面对。 12、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
13、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 14、其真无马邪:通“耶”,吗。表示疑问语气。
(二)重点语句积累
(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段落大意
第一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然后以千里马不遇伯乐而终身埋没的遭遇加以印证。对人才被埋没表达了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对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浅薄给予了愤怒谴责。本段中的四个“不”都源于食马者的无知,能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第三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写得淋漓尽致。用“其真不知马也”给予深刻的嘲讽。
(四)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文章以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或从这见解出发,对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要表达的作者的见解: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五)写作特色:
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点明了中心。
(六)人物形象概括: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喻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七).行文及句式特点
(1)文中七个“不”字的理解:第二自然段中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这是从千里马的角度间接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对“食马者”的直接描写。
(2)文中的一组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用: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把作者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和辛辣嘲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浓烈。
(八)、课后练习。
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辱、死二字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诘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的愤郁之情达到高潮,这两句收结全文,即照应开头,又凸现文章主旨。)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阅读探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了什么问题?(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主旨。
2.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第2段是论述了从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6.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3.“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5.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6.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7.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9.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20.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21.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22.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2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24.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赤兔:先是吕布的,后是关羽的,最后到了马忠手上,绝食而死。的卢:刘备的,后与庞统在落凤坡被射死(名马还有项羽的乌骓马)
25、、你认为现代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现在的人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26、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答: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2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28、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的痛恨。
29、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就被埋没了)
30、、《马说》首句的作用?指明了千里马与伯乐有什么关系?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答: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31、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32、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现实意义:
伯乐应该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千里马应该不断的充实自我,勇于毛遂自荐,主动实现自我的价值;
千里马与伯乐还应相互信任,共同发展。
【《马说》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飞向月球》优秀说课设计03-12
三年级《小镇的早晨》说课设计03-11
运动的描述优秀教案03-22
小学语文《和氏献璧》说课设计03-12
《跳水》语文第二课时的说课设计03-12
马云在纽卡斯尔大学捐赠仪式上的演讲稿03-14
小学语文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设计03-11
在哪只手的大班教案03-16
奶奶过生日的大班教案03-16
猫和老鼠的托班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