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的教案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 解作品 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恶 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 mó 劳模
什 模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 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 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 同?(对待 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 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 异于北京竟在 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3—4段( 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 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 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 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手足情深、知错就改、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风筝》的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孩子们在谈话的时候,很多孩子说到公园、广场放风筝,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增强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把场地布置成“风筝展”。
2、风筝幻灯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
1、幼儿和教师走进活动室欣赏风筝展。
教师:孩子们,这儿是我们大家制作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情况。
(教师先请大家说出自己喜欢那一只风筝,再请风筝的制作者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一些情况,增强幼儿的自豪感。)
二、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
教师:没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2、故事《风筝的起源》教师讲故事《风筝的起源》后,提问:是谁发明了风筝是在很久很久
教师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三、幼儿欣赏风筝的幻灯片。
1、教师:很多年过去了,到了现在,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大自然里放风筝。你们有放过风筝吗?老师这里有一些风筝图片,一来欣赏一下。
2、幼儿欣赏风筝图片。
图一:蝴蝶风筝
教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风筝?(五颜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状左右是一样的,有什么特点?(对称)是的,这是一只五颜六色的对称的蝴蝶风筝。
图二:鱼形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上有什么?(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荷叶、荷花……)人们在制作风筝时为什么会画上这样的图案?教师:这是一只具有年画特点的风筝。红鲤鱼在我们中国代表着吉祥、富裕,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画在风筝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图三:小狗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是有几只小狗组成的?(三只)这种象糖葫芦一样由几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风筝。
图四:夜光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很特别,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灯)这叫夜光风筝。它适合在白天放还是晚上放?(晚上)为什么?
图五:最大的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长不长?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风筝,有3500米长,这样的风筝一个人能放起来吗?(不能)怎么办?(需要很多人帮忙、合作、团结)那我们平时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这么样?(齐心协力、
图六:最小的风筝
教师:看见风筝在哪了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我们平时用的硬币还要小。
教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谁做出来的?都是咱中国人制造的,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聪明、能干……)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何感想?(骄傲、自豪……)是的,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风筝教师:看了刚才的风筝,你还见过和它们不一样的风筝吗?(幼儿答)
四、风筝的用处
1、幼儿观看风筝节幻灯片。
教师:现在制作的风筝样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们便喜欢聚集在一起举办风筝节,进行放风筝比赛。
2、风筝的用处。
教师: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风筝,对风筝感兴趣?回复
3、教师小结:风筝很美,可以装饰环境;放风筝给我们带来快乐;风筝还可以帮我们传递信息,放飞心愿。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有这样的习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风筝上,在放风筝的时候把风筝线剪断,让心中美好的愿望随风筝一起放飞。
五、放飞心愿。
1、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剧脸谱风筝。
教师:我也制作了一只风筝,我喜欢京剧,因为它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风筝上。
2、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心愿,并说一说。
教师: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师:孩子们,带着我们的心愿,拿着我们的风筝,一起放飞心愿吧!
活动延伸:
1、幼儿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放风筝。
2、把放风筝时的情景画下来。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更谈不上体验劳动的快乐。为此我想到教幼儿自己亲手制作美丽的风筝,从而让幼儿在此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成果。
《风筝》的教案 篇3
一、课题的导
〈一〉背一背。清·高鼎 《风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齐读,大声读,提高课堂气氛和活跃度。
风 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
〈二〉猜一猜。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怎样的活动:
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①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曾经放过风筝的同学举手,并谈一谈你放风筝时的心情好吗?
③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沉重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二、认识鲁迅
①谁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点情况? 小学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篇课文《三味书屋》。
②补充有关鲁迅的资料: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说《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过程当中注意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问我,注意学习要求。
①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看谁又快又认真。(时间:7分钟)
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诗向我们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注意:结合听、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学习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注意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学得情况。
①注意纠正下了字的读音: 模样 嫌恶 什物 掷在地下 虐杀 堕着
②和同学们交流整体感知的情况。
四、质疑探究
〈一〉学法指导: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粗浅的认识,我想,课文中肯定有你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下面就请你再次快速得阅读课文,仍用“圈点勾画问叹”的读书方法标下你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有所感触的地方,看看哪个小组找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
〈二〉学习指导:组织学生速度课文,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学生双向交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①读课文找问题。——→②组织学生交流问题——→③探究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鼓励激发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解决同学们所有的问题,看哪些同学能抓住时机,快把问题提出来,先解决。注意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把问题感悟出来。
五、体会品味
〈一〉友情提示:人物的心理是通过作者的描写才表现出来,只有抓住关键的词句才能很好的体会出人物的心理,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体会下列心理。
①哪些语句写出了小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②哪些动词写出了“我”对于精神的虐杀?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二〉体验感受
①组织学生找相关的词句——→②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心理感受
六、总结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提示:你的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的感悟;也可以对作者或者作的小弟弟说几句知心的话。
板书:(略)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教学环节:(6分钟)
背一背。下面这首诗请同学们大声读,齐声背,看看谁能最先背过。
风 筝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
猜一猜。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什么活动:
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认识鲁迅:(读一读,对鲁迅先生要有初步了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说《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第二教学环节:(12分钟)
读一读,说一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好大声朗读),读的过程当中注意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举手和老师交流,注意学习要求:
①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画下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请随时和老师交流。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模样 嫌恶 什物 掷在地下 虐杀 堕(坠)
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诗向我们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教学环节:(15分钟)
问一问:
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粗浅的认识,我想,课文中肯定有你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下面就请你再次快速得阅读课文,仍用“圈点勾画问叹”的读书方法标下你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有所感触的地方,看看哪个小组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
(注意:在总结的`过程当中合理的进行板书)
第四教学环节:(7分钟)
品一品:
人物的心理是通过作者的描绘才表现出来,只有抓住关键的词句才能很好的体会出人物的心理,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体会下列人物心理。
①哪些语句写出了小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②哪些动词写出了“我”对于精神的虐杀?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第五教学环节:(5分钟)
悟一悟: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提示:你的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的感悟;也可以对作者或对小弟弟说几句知心的话。
《风筝》的教案 篇4
一、导入
说到“亲情”两个字,你们会想到什么?这个单元都是安排的课文都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我想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爱,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理解和包容中的亲情会感动我们,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又令人难忘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和他小兄弟的故事里……
二、作者简介
1、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曾去日本学医,后来又改为从事文艺工作,企图改变国民的思想。鲁迅有三兄弟,鲁迅是老大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代表作品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孔乙己》《狂人日记》《药》都选自《呐喊》;
杂文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主要是用曲折的象征手法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本文选自《野草》,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
3、鲁迅名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三、全班齐读课文
1、 标段落序号
2、 划出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
四、解字答疑:
风筝zhēng
1、丫杈(chà):桠杈,树的枝丫
2、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风筝数量少)
3、憔悴(xián wù):本来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指风筝的色彩暗淡)
4、模样(mú)
模 mú:模样
mó:劳模
5、吐蕾(lěi):
蕾:lěi 即将开放的花,俗称花骨朵。
蕊:ruǐ 花蕊是花的组成部分
6、肃杀sùshā: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
7、诀别(jué):多指不容易再相见的离别
决:决定 决心
诀:诀别 言字旁,与言语有关
抉:抉择 选择
8、荡漾(dàng yàng):
9、嫌恶(wù):厌恶。
嫌:嫌恶
赚:赚钱 贝字旁,和钱有关
10、笑柄bǐng: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huǎng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13、什物shí:
什: shén:什么
Shí:什物
14、惊惶huáng:
15、瑟缩sèsuō:因为寒冷或者受到惊吓而身体蜷缩或抖动。
16、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17、虐nǜe杀:虐待致死
18、惩罚chéng
19、堕:duò 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
坠:zhuì 掉下去
20、宽恕:
恕:shù
怒:nù
五、用自己的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线索 风筝
人物 小兄弟 我
态度(20年前) 喜欢 厌恶
做风筝 毁风筝
(20年后) 全然忘却 后悔
毫无怨恨 补过
心情 沉重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并毁坏他所做的风筝。等到中年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我”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心只能一直沉重着)
六、课文分析
1、划分层次
1—2:
3-11:
12
2、详解
① 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总起下文)的是哪两个词?
惊异、悲哀
② 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北京春天的景色,接下来就说“这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作者惊异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还没有过去,就有人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毁坏小兄弟做的风筝,而且没办法补过,心里悲哀。
A.找出文中描写故乡春二月景色的句子。“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可以看出故乡的春二月是温和的。
B.再找出描写北京冬天景色的句子。“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感觉到了北京冬天的寒冷。
故乡的春二月的景色和北京冬天的景色是形成对比的,但两者有个共同点,故乡的春天有风筝,北京的冬天也有风筝,所以勾起了作者小时候后的回忆,看到风筝就想起以前小兄弟很喜欢风筝而且自己做风筝,但是我却很厌恶风筝,认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还毁坏了小兄弟的风筝,二十年后偶然间看到一本外国书才知道游戏儿童的正当行为,想得到小兄弟的原谅但是他已经不记得了,所以无法补过了。所以感到悲哀。
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很久以前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请同学概括该大段(1-2)的段落大意:
④为什么作者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明确:在中国古代战乱频繁的时候,大家都以征战沙场为荣,在作者他们所处的时代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这个时候的人的想法就是:只有认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取得功名才是有出息的。所以作者就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⑤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语句。
明确:
(1)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2)远处的蟹风筝突然掉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的跳跃。从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3)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春光明媚的时候出去放放风筝,本来对小兄弟的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他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都能看出他的'入迷以及天真活泼的天性,小兄弟入迷的情景描写得越仔细生动,越能看出作者对小兄弟的同情,还有对自己深深的自责。悔不当初啊!
⑥小兄弟不仅看风筝,还自己做风筝,而且人家都是做蜈蚣风筝蟹风筝,小兄弟做的是蝴蝶风筝,作者有没有因为小兄弟做的风筝有创意而夸奖他?
明确:没有。反而很愤怒,
请同学读出作者毁坏小兄弟风筝的句子。这些动作描写都可以看出作者很粗暴、冷酷无情。
在我只是发现小兄弟的风筝还没有毁风筝之前小兄弟就惊惶、瑟缩了,已经吓得发抖了,在我毁了风筝之后也没有任何反抗,这是为什么?
明确:1、身体不好,打不过哥哥
2、 觉得哥哥是对的,是自己做错了事情。
当时鲁迅的父亲已经去世,他作为家里的长子,承担了家庭的重任,“长兄为父”。 弟弟认为管得正当,是自己做风筝犯了错,自认该罚。一个认为管得对,一个认为应该管,他们都默认封建礼教下的“长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⑦“我不幸偶尔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明确: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而现在看了书以后认识到自己是错的,心情很沉重,自己的良心遭受了谴责,所以叫做不幸。
⑧“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
现在看到外国书上的道理,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不让小兄弟玩就是扼杀了他的天性,属于精神上的虐杀。
⑧作者想到了补过的方法?“我”想补过的心意诚恳吗?请同学找出作者打算补过的方法。
明确:方法一: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 不可行,已经有胡子了,到中年了
方法二:求他的原谅。 不可行,他已经完全忘了有这回事。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作者本来也不记得有小时候毁风筝这样一件事,到中年时候看到一本外国的书才想起自己以前做错了,可是小兄弟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了。他从来就没有觉得兄长毁自己风筝是一件不对的事情,“他的脸上添了许多生地辛苦的条纹”,他也没有时间去想这样的事情,作者觉得他已经有点麻木了,有点可怜,作者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小兄弟明明是个受害者,他还全然不知,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觉得兄长管我是对的。
⑨有些人会认为,明明事情过去二十年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耿耿于怀非要记在心上呢?
明确:这就是作者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作者比我们一般人有着更强烈的自省精神,会自我解剖,并没有因为自己二十年前毁掉小兄弟的风筝出发点是好的而自己原谅自己,而是记起以后就想补过。但是小兄弟已经完全忘了以前的事,所以他想补过也没法补过,心情沉重,只能受到良心的谴责。
请同学概括本大段(3-11)的段落大意:
⑩最后一段的怎么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我与小兄弟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我有了觉悟而感到后悔痛苦,小兄弟至今也没有知道哥哥的行为对他是一种精神的虐杀,虐杀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被虐杀者仍然没有觉醒,是麻木的。这才是鲁迅感到的悲哀。
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风筝》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不但而且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 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风筝》的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联系前不久在厦门的风筝节,让学生谈谈放风筝的乐趣。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风筝时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2、正字、正音
伶仃:(l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
嫌恶:(wu;厌恶)
惊惶:(huáng;惊慌)
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阅读习惯:手握笔即兴批注。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1)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
(4)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三)、具体揣摩。
刚才,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提问回答: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奠定全文的基调。
3、讨论问题组: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明确:
(1)我:嫌恶、鄙视小兄弟:最喜欢
(2)我:不许放毁风筝
(3)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6、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
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
7、“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8、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四)、以此思考题作为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字词和全文大意。
(二)、继续上一节课的问题:
1、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2、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明确:“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过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请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四)、作业:完成新学案。
《风筝》的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体验感受生活中误解、冲突中的亲情。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他的文学作品以杂文成就最大。
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1、浮动的风筝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的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 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3、怎样理解“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4、该如何理解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有对小兄弟的同情,后悔和对自己冷酷无情的深深地自我谴责。
春光明媚,“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到野外放放风筝是有好处的,可是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别人放的风筝,兄长对小兄弟呆看风筝时表现出的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也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兄长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这样的压制太残酷了!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弟弟做得蝴蝶风筝表现他的聪明和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行为却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字里行间,成年的鲁迅对弟弟的'褒扬和同情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少年的鲁迅却是那样的凶神恶煞,满足于摧毁弟弟心血的精神虐杀行动,少年时的鲁迅写得越是冷酷,我们越是能体会成年鲁迅的同情、后悔与自责。
5、偶尔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国外书上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我们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
7、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8、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9. 文章结尾突出了严冬的“寒威和冷气”,你能体会出几层含义?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二层含义:天气的寒冷;内心的沉重和悲凉。
10、怎样理解末段中“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1、手足情深,误会冲突中饱含亲情。
2、 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 不要过分限制儿童游戏玩耍的自由。
(三)、总结(屏幕显示)
《风筝》不仅表现了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而且在误会和冲突中给人以儿童教育观念方面的深沉的思考。这样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无论在何时,都会给同学们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每一个同学或许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感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这样深沉的思考,让我们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深刻丰富。
(四)、体验与拓展
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突吗?你如何看待误解与冲突中所包含的亲情呢?请用300个左右的文字把它写出来,与家人交流。
《风筝》的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
2、能力目标:
⑴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 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扎制简单的平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
2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
三、课型
1、实践创造型。
2、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实物展示---引导探究---迁移创新---展示评价。
四、教学手段、设备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2、教学设备: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风筝骨架成品风筝。
五、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创设情境
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运用录像激趣导出“扎”。
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录像。教师板题。
揭示课题
明确学习任务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八角风筝骨架。
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八角风筝的扎制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
利用投影仪演示八角风筝的扎制过程。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
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八角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迁移创新
学生基本掌握了扎八角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绘。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
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风筝》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感悟误解中所体现的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有愧于亲人而表现出的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学习鲁迅先生善于自省、勇于改过的精神。
3.运用圈点勾画和质疑批注的学习方法,初步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
感悟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体会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
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鲁迅先生,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初中阶段,以后我们还会学到他写的《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乡》等文章,今天我们学的《风筝》,描写了人间的至爱真情,充满柔情,透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伟大作家的心灵世界。请打开书,我们来深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朗读
1、2自然段, 3、4自然段指名读, 5、6自然段齐读,7、 8、9指名读,10、11自然段齐读,12自然段老师范读。
教师简评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开课简洁,定下基调,深情读文。语文课堂传出琅琅书声。
二、课堂活动一:
给本文再命个题目。
教师提示: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再给课文命个题目,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有关词语。命的题目要简洁、扣题、有文采。
学生思考,交流,师生评议。老师预设的几个参考题目:
兄弟亲情难忘故乡的风筝永久的悔
无怨的恕精神的虐杀久经逝去的春天
躲到严冬去吧我?弟弟?风筝童年故事沉甸甸
绝望那一次,是我伤害了你自责,也是爱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活动二: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1)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就此提出疑问,在小组内研究,解疑。(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当的予以点拨、启发、释惑。老师尽可能地把问题考虑到,以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生成的意料之外的问题,要沉着引导,灵活地智慧地处理。研读文本要读得远,读得深。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
4、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太拗口,应如何解释?
6、“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严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幸”一词,按正常理解,此处应是很幸运才对,一本书纠正了他的一种错误思想,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8、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开?
9、“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说“浮动”,而不是“飘着”或“飞着”?
10、“去讨他的宽恕”,用“讨”好还是用“求”好?“我还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2)学生所提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问题(整体性的而非细节性的)无非是前三个问题,弄懂这几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课时,请同学们再次速读一遍课文,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受,看有没有新发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商讨后确定几个需要共同研究的关键问题,即上述前三个问题。
四、深入理解与探讨
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依次展开研讨,逐层深入,理解全篇。让小组同学发言:提出你组中你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采用“问一问”与“帮一帮”的活动形式。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来寻求答案,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下的过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⑴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内容指文章的第
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4、.教师小结,对问题稍作分类归纳,指导、补充、强调学生探究过程中所反映的共性问题。
五、课堂活动三: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亲情。过渡语:刚才大家通过探究质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课文。美的文章需要我们含英咀华,慢慢地细读细品。接下来,我们用给语言做批注的方法来体味语言。
1.教师示例: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先写故乡的风筝,紧紧扣住第一段的风筝写下去。到底是什么事给作者带来这种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详细地展开叙事。此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章法结构方面做批注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跑,干什么去?找弟弟,不让他做风筝。一个“跑”字,迅速的动作,再次点出“我”对风筝的“嫌恶”。那时看来,是出于“我”对弟弟的关爱,不让他玩这种没有出息的玩艺,也展示出作为一个兄长的责任感。)
——从对词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最正当”三个字、“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对小兄弟做法的充分肯定,对“我”拆毁风筝行为的有力否定,对自己行为的批判。)
——从对句子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个“傲然”地走出,一个“绝望”地站着。两者对比,一个是大老虎,无比凶猛;一个是小绵羊,非常可怜啊!)
——从读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难受。两个“很重”,两个“堕着”,极力渲染、铺排内心深处的愧怍,乃至于成为一块心病。)
——从表达技巧方面作批注
2.学生品读课文,圈划批注,教师巡视辅导,留意批注得好的内容,可以当场读,激励其他同学,用心品味语言;也可以最后选典型发言。
3.典型发言,师点评,或纠正,或点拨,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几处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学生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帮学生品析一下: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沙沙的风轮声”是从听觉写风筝,“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是从颜色写风筝,“瓦片风筝”是从形状写风筝,“放得很低”是从状态写风筝,“寂寞”“憔悴可怜”是从神态来写风筝,可谓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啊!
(2)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弟弟是喜爱风筝,这里的描写非常传神。“张着小嘴”“呆看”极写看风筝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极写看风筝时间之长;两个比较工整的句子连用“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通过两个情况的两个动作描写,写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风筝的高兴劲。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应了“最喜欢”风筝。试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许能够亲自去玩风筝、去放风筝,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啊!而此时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这些词语,折射出作者现在内心深处对弟弟的同情,以及难以抹去的隐隐伤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三个动词“抓”“掷”“踏”,在弟弟看来,可谓惨不忍睹。读者读来不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可怕,震惊,凶神恶煞!这是“愤怒”的表现,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愤怒”。我们想,越是写自己的残暴,以后对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实的再现自己的凶相,也可见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这强烈的自责能否让自己好受些呢?通过下文看,“我”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写文章来表达对小弟的深深的内疚之情)
(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当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为理所应当的一件事乃是一个错误后,“我”的心沉重起来,“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压抑、苦闷、内疚。一个人知道了过错,懂得忏悔,这正是心灵的发现,体现出开放的心态,是心灵深处善良本性的闪耀。)
(5)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照应开头,有开有合,章法严谨。“又”点出难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会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就会感到“寒威和冷气”,意思是心就会悲凉起来。一颗悲凉的心,源自对兄弟的愧怍,源自无法换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俩深深的亲情。)
过渡语:
本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深情,再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文章深深打动我们的是,伟大作家美好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来与作家对话,谈谈你的新的思考。
六、课堂活动四:创意阅读,与作家对话
1.教师提示:
(1)这个说话活动也就是让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感悟,或者产生了什么思考,想对鲁迅先生说点什么
(2)引导学生从个人感受出发,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不要强加给学生。
2.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点评。
教学创意:意在引导学生读出新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捕捉学生多角度地对课文的理解。
七、联想与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对于《我的兄弟》与《风筝》的关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与《我的兄弟》相比,《风筝》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我”自知过失后的懊悔和无法得以赎罪的“悲哀”,主题更加深刻了。
八、收课
今天我们用了最常规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散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了这篇文章大致写了什么;
第二步:再读课文,找出了不懂的词句,能提出问题,说明你读书读进去了;第三步:细品课文,揣摩语言之美妙;
第四步:回味课文,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思考,即文章美的内涵。希望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法读其他文章,它会给你带来收获的。
《风筝》的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谈话的时候,很多孩子说到公园、广场放风筝,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增强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3、让幼儿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把场地布置成"风筝展"。
2、风筝幻灯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
1、幼儿和教师走进活动室欣赏风筝展。教师:孩子们,这儿是我们大家制作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情况。
(教师先请大家说出自己喜欢那一只风筝,再请风筝的制作者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一些情况,增强幼儿的自豪感。)二、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教师:没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2、故事《风筝的起源》
教师讲故事《风筝的起源》后,提问:是谁发明了风筝是在很久很久教师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三、幼儿欣赏风筝的幻灯片。
1、教师:很多年过去了,到了现在,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大自然里放风筝。你们有放过风筝吗?老师这里有一些风筝图片,一来欣赏一下。
2、幼儿欣赏风筝图片。
图一:蝴蝶风筝教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风筝?(五颜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状左右是一样的,有什么特点?(对称)是的,这是一只五颜六色的对称的蝴蝶风筝。
图二:鱼形风筝教师:这只风筝上有什么?(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荷叶、荷花……)人们在制作风筝时为什么会画上这样的图案?
教师:这是一只具有年画特点的.风筝。红鲤鱼在我们中国代表着吉祥、富裕,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画在风筝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图三:小狗风筝教师:这只风筝是有几只小狗组成的?(三只)这种象糖葫芦一样由几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风筝。
图四:夜光风筝教师:这只风筝很特别,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灯)这叫夜光风筝。它适合在白天放还是晚上放?(晚上)为什么?图五:最大的风筝教师:这只风筝长不长?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风筝,有3500米长,这样的风筝一个人能放起来吗?(不能)怎么办?(需要很多人帮忙、合作、团结)那我们平时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这么样?(齐心协力、图六:最小的风筝教师:看见风筝在哪了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我们平时用的硬币还要小。
教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谁做出来的?都是咱中国人制造的,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聪明、能干……)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何感想?(骄傲、自豪……)是的,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风筝教师:看了刚才的风筝,你还见过和它们不一样的风筝吗?(幼儿答)四、风筝的用处1、幼儿观看风筝节幻灯片。
教师:现在制作的风筝样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们便喜欢聚集在一起举办风筝节,进行放风筝比赛。
2、风筝的用处。
教师: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风筝,对风筝感兴趣?
3、教师小结:风筝很美,可以装饰环境;放风筝给我们带来快乐;风筝还可以帮我们传递信息,放飞心愿。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有这样的习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风筝上,在放风筝的时候把风筝线剪断,让心中美好的愿望随风筝一起放飞。
五、放飞心愿。
1、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剧脸谱风筝。
教师:我也制作了一只风筝,我喜欢京剧,因为它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风筝上。
2、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心愿,并说一说。
教师: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师:孩子们,带着我们的心愿,拿着我们的风筝,一起放飞心愿吧!
活动延伸:
1、幼儿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放风筝。
2、把放风筝时的情景画下来。鼓励幼儿助人为乐:
- 《做风筝》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风筝》的教案】相关文章:
《做风筝》教案(精选6篇)02-22
放风筝音乐导学案设计03-20
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书报告02-08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
《牧场上的家教案》经典教案设计03-20
《什么虫》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