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野外个人实习报告

2022-06-17

生物野外个人实习报告

  篇一:生物野外实习报告

  一、概述

  通过接近两年的学习时间,我们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植物资源学和基础生态学等科目,我们学到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但为了让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在2013年7月8日至7月13日,我们北方民族大学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我们依次进行了贺兰山、鸣翠湖以及白芨滩的实习,接触大自然,了解到了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三个地点介绍如下: 苏峪口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滚钟口风景区北部的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距银川市约40公里,是贺兰山的又一著名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 800小时~3 0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苏峪口山体巍峨,林海连绵,树种繁多,一年四季葱茏茂密。它北距沙湖旅游区35公里,东边西部影视城12公里,南靠西夏王陵30公里,是宁夏十大精品旅游景区之一。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近万公顷的范围内,高耸入云的油松、村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一望无际;吐红的樱桃,挂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平分秋色灌木遍布山谷沟壑。层层林海造就的四季景观,色彩斑斓,变化无穷,令人叫绝。 鸣翠湖生态旅游区位于银川市兴庆区东侧,西距市区9公里,东临黄河3公里,总规划面积6.67平方公里,是银川市东部面积最大的自然湿地保护区。鸣翠湖是黄河古道东移鄂尔多斯台地西缘的历史遗存,是明代长湖的腹地。这里湖光戏柳,草树烟绵,百鸟翔集,鱼跃其间,远望水鹭双飞起,近看风荷一向翻。塞上雄浑,江南秀色,豁豁然集于苇浪水波间。湖中有自然植物109种,鸟类97种,最著名的有黑鹳、中华秋沙鸭。每逢春夏,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繁衍栖息。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484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1318公顷,缓冲区面积18606公顷,实验区面积2491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荒漠生态系统及典型的荒漠野生动植物资源。范围在东经106°20′至106°37′,北纬37°49′至38°20′之间,东自宁蒙边界在明长城交汇处为

  起点,向南至黄草沟口西1公里,经任家庄西2公里向南至甜水河道班小路与307国道交叉处,沿307国道拐至公井子桥,向南至老圈坑小路口,沿古羊铁路至大疙瘩瘤子向南到金家沙沟口、再至鸡心沟口;南自鸡心沟口向西至散杈子北2公里处,再向西拐至龙坑井南1.5公里处,延至车路沟羊圈东1公里处;西以车路沟羊圈东1公里处,向北沿1250米等高线拐至狼永公路k10号桩,经掏葫芦至东干渠向北延伸1.2公里经庙梁子沟至东干渠泄洪道,向北沿1150米等高线穿越海子墩、307国道、庆沟、天池沟至横城;北自横城沿明长城向东至宁蒙边界交汇处。调整后保护区共设核心区3处,即北部猫头刺荒漠核心区,中部柠条群落荒漠核心区和南部猫头刺—沙冬青荒漠核心区。

  1.实习内容

  ⑴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

  ⑵群落的基本特征分析

  ⑶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

  2.实习意义

  (1)印证、扩大、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浅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知,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的实际活动,才能起到扩大知识范围,扩宽知识领域的作用,是学生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个大类群的典型代表植物,探讨各类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充分认识植物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趋势,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3)正确认识动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出极端的例子外,每一个物种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有机个体,而总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与自己的分布区中,个物种之间不是杂乱的堆积,而是构成一个有序的空间格局,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知识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能够加深理解。

  (4)重点认知各大植物类群中常见科、属的特征及其经济价值,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好基础。

  (5)利用毒瓶杀死捕获的昆虫,使昆虫标本长期的保存下去,清晰地显示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长期保持生物体的原来色泽。

  (6)通过野外实习,初步学会和掌握植物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动物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动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7)采集植物、动物标本,充实植物、动物标本室,为植物、动物教学和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

  3.时间与地点

  ⑴ 2013.7.8,贺兰山苏峪口(山地)

  ⑵2013.7.10,鸣翠湖(湿地公园)

  ⑶2013.7.12,灵武白芨滩(荒漠草原) 二、实习内容

  (一)、植物学

  1.实习工具的准备:

  标本夹、测量尺、广口瓶、采集袋、采集袋、白纸、绳子、修枝剪、号牌(标签)、小铲子、铅笔、橡皮、标本板、吸水纸、白绳、解剖工具

  1.1标本夹

  供采集标本和压制标本之用,是用木板条作成的长约 45 厘米,宽约 30 厘米的木制夹板。标本夹分为背夹和压夹两种,前者最好是装有尼尼龙搭扣和背带,以方便在野外采集时随时将标本压入标本夹中, 防止采集的标本失水皱缩; 后者适用于标本的集中压制。

  1.2.枝剪

  用以剪断植物的枝条,通常有一般修枝剪和高枝剪(长柄修枝剪)两种。

  1.3.小铲子

  用以挖掘植物的根、鳞茎、球茎、根状茎等地下部分,或石缝中的植物。

  1.4. 采集袋

  在采集过程中装新鲜标本材料时使用,是用便于携带的塑料或其它材料做 成的袋或包。

  1.5.吸水纸

  用以压制标本时吸收植物水分之用,各种纸张均可,但以吸水性强的麻皱纹纸为佳。

  1.6.绳子

  在捆压夹时使用。

  1.7.测量尺

  用于测量长度。

  1.8.野外采集记录本

  在野外采集时, 用于记录植物的产地、生境、特征等各种应记事。

  1.9.号牌(标签)

  用硬纸做成,系于每个标本之上,在野外填写采集人、采集号、采集地等信息。

  1.10.铅笔、橡皮等文具用于填写采集记录和号牌等。

  1.11.照像机用于拍摄植物形态、生境、居群、植被等的图像资料。

  此外,还应根据需要和条件带上望远镜、手电筒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和常用药品等。

  2.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

  2.1采集对象及采集要求

  (1)采集植物时,根据要求,采集完整的有着营养器官、花和果实的植株,因为花和果实是鉴定植物的依据。

  (2)有些植株体型较大,在采集时,只能采集植物体的一部分。为使整个植株的形态、大小和其他特征在采集的标本上得到最真实的反映,在采集标本时,必须通过观察,首先确定采集植株的哪部分才有代表性。这样也是对于植株的保护。

  (3)采集草本植物时应该才带跟的全草,如发现基生叶和茎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生叶。而高大的草本,采集后可将植株折成“V”或“N”字形,然后再压入标本夹内,也可将植物选取上、中、下三段具代表性的部分,分别压在标本夹内。

  (4)乔木、灌木或特别大的草本植物,只采其植物体的一部分,但应注意采取的标本应尽量能带表植物的一般特征,有可能的最好拍该植物的的全形照片,一步标本之不足。

  (5)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表采集雄株和雌株,以便研究用。

  (6)水生草本植物提出水后,很容易产成一团,不一分开,例如,金鱼藻、水毛茛等,遇此情况,可用硬质版在水中将其拖出,连同纸板一起压入标本夹,这样可保持其形态特征的完整性。

  2.2采集植物标本的注意事项

  (1)注意标本的完整性。除采集植物的营养器官外,还必须具有花和果实,因为花果实是鉴定植物的重要依据,例如,伞形科、十字花科等,没有花、果实是无法鉴定的。

  (2)注意采集健康的植株做标本。所谓“健康植株”是指那些没有病虫害的植株。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标本各性状的的完整、准确;一方面也是为了使标本能够长期保存。

  (3)应分别采集雌株和雄株,分别编号并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雌雄同株植物,最好两种花都能采到。

  (4)最常见的应该就是草本植物了。采集草本植物时一般应采带根的全草,采集时连根挖出后,洗净泥土后压制。如果植株很小,应采集若干个体,以便研究方便及在制作标本时布满台纸。高大的草本植物,可将其折成“V” 、 “N”或“W”字形压入标本夹,这样便可在空白处放上标签纸。

  (5)在我们的实习中,有些植物的花或果实很容易破碎,或萎焉,必须在采集后马上压入标本夹中。

  (6)在采集时,应该特别注意每份标本只能含有一个种的标本。其实皱纹纸每组都十分充裕。

  2.3标本采集记录

  标本采集记录是植物的重要档案。采集时编写的号码和采集的地点。

  2.4标本的清理

  标本采集后在制作前还必须经过清理,目的是除去杂质,是要展示的特征更为突出。首先除去枯枝烂叶及凋萎的花果,若叶子太密集,还要适当修剪,但要留一点叶柄,以示叶片着生情况。其次是用清水洗去泥沙杂质。清洗时不要损伤标本。

  篇二:生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1.前言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每一名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实践过程。通过接近一年动植物学的学习,我们学到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但为了让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在2012年的6月13日,在众位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今年的生物学实习。对于这次实习,我一直以来都在深深期待,期望着能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认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怀着对昆明的憧憬及对实习之旅的热情,在6月13日,我们专业130名同学踏上了这为期5天的昆明实习之旅。

  对我来说,这将是一个终生难忘的记忆。对于未到过昆明的我来说,这是一个神秘的诱惑,就好像一种想要一窥神秘面纱下的面容的好奇与迫切。我相信,在很多年以后,这段经历仍然会清晰依旧,再次想起,依然会充满感动、充实与幸福。在这次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将会在我的学习与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1.1实习目的和意义

  一、野外实习的目的

  本次野外实习的目的地选择了昆明,是由于同学们对哪里不熟悉,以及那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特有的滇池生态,同学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思考探索的问题。此次主要实习地方有云南野生动物园、昆明西山公园、滇池、名族村、昆明植物园、世博园、云南博物馆,通过老师带队和引导同学们对这些地方的实地考察,使我们能够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了解野外工作的基本步骤,初步掌握野外研究的工作方法,提高对生态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识,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培养集体主义感。

  ⒈动物学方面:

  ①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食物特点等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②了解各类动物标本的采集、测量、制作和保存的方法。

  ③学会利用检索表等工具对动物进行鉴定。

  ④认识常见动物,并确定他们的科、属、种,能够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 ⑤提高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⒉生态学方面:

  ①了解昆明的动植物分布,海拔、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环境因素。

  ②掌握生态学野外实验研究常用的方法。

  ③正确认识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④了解滇池的生态环境、分析污染原因,根据实地考察情况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法。 ⑤海拔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⒊植物学方面:

  ①通过野外观察和实践,能熟练的运用常用的植物形态术语对植物进行描述。

  ②认识昆明常见的植物,区分它们的科、属、种,熟悉它们的主要特征。 ③丰富植物的分类知识。

  ④掌握各类植物标本的采集、测量、制作、保存的方法。

  ⑤观察在贵阳看不到而昆明有的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二、野外实习的意义

  通过昆明野外实习,认识、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动物、生态、植物的概况,加强同学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和验证书本知识。此次野外实习不仅是对带队的老师的全面考验,也是对同学们的毅力、独立工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等的考验,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独立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锻炼了同

  学们的综合素质。野外实习使同学们脱离了固有的在教室中学习的模式,进入到野外自然环境进行真实感受,培养了同学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2实习基地简介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1、昆明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2、海拔:市中心海拔约1891米。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米,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米。

  3、经纬:昆明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

  4、面积: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90平方公里,呈贡新区40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特征

  云南的地貌,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云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罗平多依河、宜良九乡溶洞、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等风景旅游区。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在全云南省起伏纵横的高原山地之中,断陷盆地星罗棋布。云南这些盆地又称“坝子”,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通过,土壤层较厚,多为经济发达区。云南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共有1445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云南最大的坝子在云南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云南名列前10位的坝子还有:昆明坝(763.6平方公里)、洱海坝(601平方公里)、昭鲁坝(524.76平方公里)、曲沾坝(435.82平方公里)、固东坝(432.79平方公里)、嵩明坝(414.6平方公里)、平远街坝(406.88平方公里)、盈江坝(339.99平方公里)、蒙自坝(217平方公里)。

  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另外,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明星”,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种类丰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三、气候特征

  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035毫米,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昆明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8℃左右。历史上年极端气温最高30.4℃,最低-7.8℃。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紫外线强度较高,一天之中有四季,有遇雨变成冬之说,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秋季降温快,天气干燥,多数地区气温要比春季低2℃左右。降水量比夏季减少一半多,但多于冬、春两季,故秋旱较少见;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5.干、湿季分明。全年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

  四、水文特征

  1 昆明水资源状况

  昆明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流域的分水岭,水源主要依靠大气循环降水后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水库、湖泊,人均水资源不足300m3,属严重缺水城市。目前全市各种水利设施年可供水量1316亿m3,正常年缺水216亿m3。1963年遭受近60年最大一次旱灾,损失粮食383156万kg,经济作物减产9185万kg,成灾人口1196万人。近几年来每年旱季,部分山区、半山区均会发生局部旱灾,其中1992年春季大旱,受旱水田近0.13万hm3。2003年1~ 10月中旬全区平均降雨量仅790.3mm,比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少189mm,是昆明近13年来干旱缺水最严重一年。旱灾造

  篇三:生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1. 前言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经过了将近两年对动物学和植物学的理论学习后,野外实习也至关重要,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掌握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实习的目的

  (1)复习、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进一步丰富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形态、习性、种类、用途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培养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好作风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珍惜大自然一草一木的良好素质与情感;

  (5)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弘扬团队精神,促进同学,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3. 实习的意义

  (1)通过野外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且还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得知识;

  (2)通过野外综合学习,我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专业,团结合作,吃苦耐劳,同时也提高了独立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新能力;

  (3)通过野外实习,增强了我们对植物界生物的认识,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实习的要求

  野外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实习,它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物世界的一项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是这次实习的重要内容。植物标本采集回来必须及时进行压制。压制时除了要注意叶子要翻平之外,还要注意叶子应该要有正、反两面。学会并掌握描述动物的分类特征,学会制作昆虫标本和动物录制标本的基本方。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和动物,并至少能分类到目。

  5.实习时间 :

  6.实习地点 :

  林芝地区林芝县八一镇

  7.实习工具 :

  标本夹 采集箱 枝剪 号签 记录签 捕虫网 三角纸袋 铲子 望远镜 GPS

  8.实习地点

  自然概况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内与昌都、那曲、拉萨、山南等地市相邻,外与印度、缅甸接壤,平均海拔3100米,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所有山脉都呈东西走向,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雅鲁藏布江从朗县进入林芝地区,在米林县迎面遇上喜马拉雅山阻挡,被迫折流北上,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马蹄形回转,在墨脱县境内向南奔泻而下,经印度注入印度洋。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形成了林芝地区奇特的雪山和森林的世界。

  林芝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这里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同,温暖湿润,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为2022.2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因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林芝的森林面积约为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为中国第三大林区,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这里。广茂的原始森林蕴藏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林芝产品及珍奇动植物资源。整个林芝地区由南向北,几乎集中了从海南岛到北极地区的各种植被,现已发现和证实的就有3500多种

  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龙横空出世,由西向东平行伸展,在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林芝地区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有人称它是西藏的瑞士,也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9.实习内容

  7月13日,8点在实验楼前集合,出发赶往林芝八一镇,下午5点左右到达林芝高职

  7月14日,8:30步行到达措木及日景区,遗憾的是,没能进入景区内部,但景区周围还是有许多值得学习和认识的动植物

  7月15日,坐车到达色季拉山口,大约4700米左右,有点不适应高海拔和低温度的环境,然后爬山到达山顶

  7月16日,坐车到达喇嘛岭,进入神圣的佛教圣地,转入后山的高大树林

  7月17日,步行到达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后面,进行最后的实习结果检测,下午自由活动

  • 相关推荐

【生物野外个人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