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一句名言作了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题解: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四、感知全文:
(一)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字词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4)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⑩固众人:本来。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回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⑤环谒于邑人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⑥泯然众人矣
③稍稍宾客其父⑦贤于材人远矣
④或以钱币乞之⑧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伤仲永》教案】相关文章:
《伤仲永》语文教案03-20
初中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通用11篇)08-22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计划范文02-27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02-19
初中语文科组工作计划5篇02-25
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通用5篇)12-04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表范文03-28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