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课文教案

2022-08-22

《绿》课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主备人:刘清

  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

  2 学习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2、3

  教学环 节

  师生共研内容

  教学法指导

  修正栏

  导入:

  合作探

  赤橙黄绿青蓝紫,生命因色彩而五彩缤纷。绿色是生命最灿烂的本色,它代表着祥和,象征着宁静,寄托着生机,孕育着希望。1924年,朱自清先生在他第二次游仙岩之后,用饱蘸激情的笔描绘出了他心中梅雨潭那神奇的女儿绿。今天,就让我们循着朱自清先生的踪迹去踏访那梅雨潭,找寻那片生命之绿。

  一 检查预习

  1 走进朱自清

  2 听写字词

  二 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点拨】“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2)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

  【点拨】作者根据观察点的变化,由远而近地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梅雨潭的绿。(观察点: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

  三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法交流

  谈谈我的读书方法。

  2.方法导航 ,

  3.示例范读

  参照课文的读书动笔示例,再读课文,并仿照示例,补充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

  4.语句比较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和“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提示】首尾呼应。“惊诧”的原因是梅雨潭的绿,“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也是行文的必然。 ’

  5.学生活动 ’

  齐读第2节,分组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

  ①这一部分各从哪些角度来写梅雨瀑的?

  ②写梅雨瀑与写梅雨潭的绿有何关系?

  ③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这一句的理由。 ‘ ‘

  【点拨】①主要从声音、形态、颜色、动态等角度来写梅雨瀑。

  、 ②写梅雨瀑是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并交代了梅雨潭因瀑而得名。

  (a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字中一般。

  b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c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d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6.再读品味

  指导学生再读第2节,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蕴涵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7.学生活动

  小小导游:展示梅雨潭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对照图片,根据课文内容,做一回梅雨潭风景区的导游。(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8.竞赛

  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先到梅雨亭……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互相评判,分析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9.思考

  你从文中读出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提示】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0.课内小结

  读着如此美文,眼前似乎一直荡漾着作者笔下那浓浓的绿意,这就是散文大家的妙手,他不仅让我们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更让我们惊诧于他的文笔,惊诧于他对梅雨潭的那份深情。

  1组织学生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作家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可以带资料。

  学生思考后交流

  2指导学生读书动笔,学会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掌握各种圈点符号的用法。 ,

  5鼓励学生大胆赏析,引导多角度多方位思考。

  【建议】可从修辞手法、关键词语的使用等角度指导学生赏析。

  8【提示】这一段文字主要写梅雨潭,从全文看是文章中的衬笔,朗读时不宜倾注过于强烈的情感,节奏不宜太快,抒情要适度。

  板书设 计

  梅雨亭——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被扯散的布

  水 花——白梅、杨花

  课堂作 业

  1 熟读课文

  2找出第二节中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集体讨论意 见

  教 后感

  第二课时

  主备人:刘清

  教学目标:1 学习学习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 体会新颖贴切的比喻及叠字运用的作用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1、2

  教学环 节

  师生共研内容

  教学法指导

  修正栏

  导入:

  合作探

  课前检查:1 如何作批注

  2 第二节中动词作用是什么?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听读寻绿 .

  听读文章第3节,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绿的语句。

  2.学生活动

  围绕“我感受到的梅雨潭的绿”这个话题,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对梅雨潭绿的功步感受。

  3.细读体会

  用心体会感受梅雨潭的绿,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作进一步分析,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4.学生活动 .

  “绿”点赏析:每个小组推荐分析最好的同学作交流。 .

  5.问题突破

  【投影】①“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②作者写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有何作用?

  ③作者在梅雨潭绿中蕴涵了哪些情感?

  【点拨】①梅雨瀑很美,但写它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的绿,先扬后抑,用“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一句集中突出梅雨潭绿的美。

  ②作者以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衬托梅雨潭的绿,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是恰到好处。 、

  ③作者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体会作者与“绿”对话时的情感。

  7.探究

  第3节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

  【提示】第3节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招引、摆弄

  比喻:①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②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③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

  8.思考 ’

  作者在本段中发明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女儿绿”,恰巧在众多的玉石中有一种叫“祖母绿”的宝石,比较“祖母绿”与“女儿绿”的不同。

  【提示】“女儿绿”在这里是指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给人的感觉是:清纯、鲜活、美丽、灵动,而“祖母绿”给人的感觉是:老气横秋、温柔慈祥、历经沧桑。

  9.讨论

  欣赏完朱自清先生的《绿》之后,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归纳】如果单纯地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来表现色彩、线条、形状会给人留下直板、僵硬的印象,因此任何表现手法都是需要读者发挥联想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就应该准确地选择生动的比喻、恰当的比较、形象化的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出所描绘事物的神韵。

  10.方法借鉴

  指导学生阅读文后“总评”的内容,学习为文章写总评。

  11.再读品味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思想感情。 ’

  12.探究 ’.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作者第一次来仙岩游玩时是春天,春水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 二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梅雨潭的绿充满情感,跳动着生命的活力。作者热情地描写梅雨潭的绿,抒发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语言美与情感美也应该是我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触发点吧?

  同学们,品读中最让你迷恋的是文章的哪一点呢?学完之后对你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拓展延伸

  名人读书方法

  鲁迅的“文献法”。从文献中收集。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鲁迅从上千卷文献中寻找所需资料。 ‘

  蒲松龄的“采风法”。向群众收集。蒲松龄“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写出名著《聊斋志异》。

  李贺的“札记法”。随得随记,信手拈来。李贺每天出去,看到或想到什么,就随手记下来,回去加工整理,即成佳篇。 一

  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

  鹿善继的“认理法”。读有字书,识没字理。

  朱熹的“三到法”。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予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直接导入

  指名回答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文章第3节

  教师引导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小组交流

  4【提示】可引导学生从修辞、写作手法、感情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作批注)。

  5投影显示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赏析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文中做批注

  教师适当点拨提示

  8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特征

  9【提示】引导学生从用词、炼句、修辞等角度去思考引导归纳

  教师指导

  12【提示】“_切景语皆情语”,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可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传》等,作深层次思考与探究。

  板书设 计

  1 比喻

  2 拟人

  3比较映衬

  4 联想

  课堂作 业

  1 反复朗读课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2 用批注法阅读朱自清《白水 》

  白水

  朱自清

  几个朋友伴我游 。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觳”,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阅读建议】

  这里的瀑布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它太薄太细,但也别有一番情趣,似有若无,也正是这梦幻般的景致诱惑着朱自清依恋万千,就像梅雨潭的瀑一般。

  • 相关推荐

【《绿》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课文《通分》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04-10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