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高中语文教案

2022-08-13

《逍遥游》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设计:

  1、第一课时:预习。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

  2、第二课时:熟读。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文言现象)

  ㈠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㈡作者作品简介:

  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

  10、这时候,我们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问一句,庄子啊,究竟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你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究竟哪种人才能达到呢?(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便回答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这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学生翻译)

  明确:“修养高的人,就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就无所为;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就会忘掉功名。”(关于“名”的理解,有歧义。这里从简。)

  ㈤总结:

  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蜩、学鸠、斥鷃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鲲鹏和宋荣子、列子这样有很高修养的人由于犹有未树和犹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所为、无所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可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原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促人进步的,在这追求中、挣扎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远的层次与境界。

  另外,庄子的这篇文章本身也写得十分漂亮,整体上采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对比加以阐发,并且文章写得大开大合,飘逸洒脱,符合庄子的个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为人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他的文章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㈥布置作业:

  最后,我还想留下这么一个问题:庄子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为什么要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境界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大家或许能在那里能够找到答案。

  • 相关推荐

【《逍遥游》高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09-27

《逍遥游》庄子07-24

逍遥游阅读试题04-05

逍遥游阅读试题04-05

逍遥游阅读试题04-05

逍遥游阅读试题04-05

逍遥游阅读试题04-05

逍遥游阅读试题04-05

逍遥游阅读试题04-05

逍遥游阅读试题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