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计划

2022-07-26

环境监测计划

  指导思想

  以准确、全面了解山东碧海行动计划时段实施效果、为山东碧海行动计划服务为出发点,以掌握山东省沿海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中心,以重点控制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为突破口,以恢复海域生态系统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坚持环境监测与生态监测并重,污染物浓度监测与总量监测并重,定期进行环境综合调查与例行监测、准同步监测相结合,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段实施,为山东碧海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20XX-20XX年环境监测计划

  一、目标

  了解和掌握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入海河口水质和重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通过20XX年的环境综合调查结果,掌握山东碧海行动计划近期实施效果。

  二、行动

  (一)加强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

  1、环境监测站现状

  山东省近岸海域各级环境监测站均为综合性环境监测站,目前分析仪器设备已不能适应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程度严重。有近40%的仪器在超期服役或接近淘汰期限,有四分之一的仪器在3~5年内也将面临淘汰,这种现象在大型监测仪器方面尤为突出。

  (2)仪器类别不能满足监测任务的需要。缺乏有机物监测、生物生态监测和特征污染物大型监测仪器,正常的监测任务无法完成。

  (3)数据处理、信息传输手段不够。

  (4)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空白。应急监测手段尚停留在以常规仪器代替应急监测仪器的阶段,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不强。

  (5)交通工具和采样设备落后,难以胜任越来越繁重、要求越来越高的山东近岸海域例行监测、综合调查、海上应急事故处理等工作。

  2、20XX-20XX年能力建设目标

  使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满足海洋环境管理现阶段和未来5~10 年的需要,真正使山东成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与技术强省。

  3、能力建设方案

  仪器设备能力建设共需投资 1547万元,需在今后几年逐步实施,所需资金由国家、省及地方共同承担。另外,每年海洋环境监测运行经费全省需80万元。详情见附表6.1。

  (二)重点入海点源、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常规监测

  完成工业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达标排放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为确定入海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提供依据。

  1、重点污染源

  监测项目:常规项目(流量、pH值、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及行业特征污染物;

  断面设置:在排污口设一个断面,点位及监测项目见附表6.3。

  2.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监测项目:石油类。

  3.入海河口

  (1)监测项目:流量、水温、pH值、悬浮物、氯化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磷、挥发性酚、油类、总汞、铜、镉、铅、六价铬。

  (2)入海河流控制断面

  2000年山东省近岸海域入海河流监测计划见附表6.4。

  (3)主要河流总量监测。

  到20XX年实现重点河流主要污染物(氮、磷)总量监测。

  4.监测频次和时间

  每年监测3次,分别在5月、8月、10月进行。

  (三)近岸海域海水、底质监测及陆、海水质准同步监测

  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需要,针对重点污染源控制指标,到20XX年逐步实现海洋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的多介质立体监测,实现沿海7市地基本同一时间的陆、海准同步立体监测的例行化,以了解和掌握陆、海水质污染状况和污染分布状况。

  1.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1) 监测点位:结合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确定的污染治理重点区、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监测站点。全省设置海水水质监测点位101个,其中滨州地区6个、东营8个、潍坊7个、烟台28个、威海21个、青岛25个、日照6个。详细点位情况见附表6.2。

  (2) 水质监测项目:水温、水深、透明度、pH值、盐度、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油类、总汞、铜、镉、铅、六价铬、有机物、苯并(a)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滤布放射性核素等;同时每年监测生物及底质。

  (3)监测频率和时间:海水水质每年监测2次,分别在5月和8月各监测1次,重点城市10月加测一次;生物及底质每年监测1次,其中生物在10月进行,底质在5月进行。

  (4)建设山东省海上重大污损应急监测系统

  围绕山东省海上重大污损应急反应系统,建设应急监测系统,对海上溢油、赤潮等突发污损事故开展应急监测,为山东省海上重大污损事故应急对策、善后治理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5)开展海洋生态监测

  到20XX年,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需要,按照统一计划、技术规范、标准方法、标准物质、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逐步开展海洋生态监测,摸清山东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为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提供标准与依据。

  20XX年山东省黄、渤海环境综合调查(第一次)

  1.调查范围

  (1)陆域调查范围:山东省沿海市地。

  (2)海域调查范围:山东省近岸海域,北起渤海滨州地区无棣县,南至黄海日照市东港区。

  调查的重点是港湾、河口及大中城市毗邻的沿岸地区。其中渤海近岸海域有滨州港、东营港、莱州港、龙口港;黄海有胶州湾、芝罘湾、套子湾、威海湾、石岛湾、桑沟湾、五垒岛湾、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石臼港、日照港等海域。主要入海河流和重点污染源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2.调查内容

  (1)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概况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近岸海域状况等;社会概况的行政区划、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城镇人口等;经济概况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林、牧、渔的产值,港口吞吐量,农田面积和农药、化肥使用量,城市给排水等。

  (2)入海污染源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入海河流、市政污水排海、工矿企业直排或混合排污及污水处置工程排海、沿海油田、港口排污等陆源污染源排海状况和海上流动船舶、海上石油平台、海水养殖等海上污染源排污状况调查。

  (3)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调查

  监测的河流(同重点入海河流、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常规监测)

  (4)海洋水质调查监测

  监测点位:同近岸海域海水、底质监测及陆、海水质准同步监测,详细点位情况见附表6.2。

  监测项目:同水质监测项目。

  (5)海洋沉积物污染调查

  监测点位:同海洋水质调查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粒度、总汞、铜、镉、铅、六六六、DDT、有机碳、有机质、石油类。

  (6)海洋生物调查监测

  监测点位:同海洋水质调查监测点位。

  调查项目:

  生物种群及群落结构分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生物污染指标测定:异养菌总数、粪大肠杆菌、弧菌、石油降解菌、叶绿素a、麻痹性贝毒、赤潮生物。

  生物体残毒调查:采样品种为贝类、鱼类、甲壳类和藻类四个类别,主要测定项目为总汞、铜、镉、铅、砷、DDT、六六六及石油类。

  (7)放射性污染调查

  测点布设: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位。

  样品采集及调查项目:

  样品采集:海水样采表层(水面下0.5米);沉积物采底层;生物样采集鱼类、甲壳类、藻类、软体动物。

  调查项目:水质为锶-90、氚、铯-137、总β、γ核素;沉积物为γ核素、锶-90、总β;生物为γ核素、锶-90、氚、铯-137、总β。

  20XX-20XX年环境监测计划

  一、目标:

  (一)实现各类污染源动态监测

  (二)全面掌握山东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

  二、行动:

  (一)主要入海点源、石油平台、海上船舶常规监测。监测因子、点位、频次同20XX年。

  (二)山东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第二次)

  环境综合调查点位、内容与第一次一致。

  (二)重点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

  1、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构成中包括点源(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流等)、海水养殖及面源、海上流动源、大气干湿沉降等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

  2、入海点源监测。监测城市直排口、混排口、排海工程、入海河流等,监测项目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磷和流量。

  3、海水养殖面积调查及氮、磷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包括如下方面:

  (1)滩涂养殖(亩数、按亩估算养殖废水、污泥排放量及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

  (2)浅海养殖,贝类(如扇贝)、藻类(如海带)、鱼类(如网箱养鱼),并按亩为单位,估算不同养殖类型的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量;

  (3)各种不同养殖类型的地域分布与亩数。

  4、海水流动源监测:主要监测商港、渔港、混合港及军港等进出港口的船舶排放的含油污水量及浓度等。

  5、面源入海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地表径流入海量及携带污染物入海通量的调查内容为:

  (1)分散径流入海量;

  (2)分散径流携带污染物成分构成特征;

  (3)分散径流携带污染物入海通量。

  通过上述4种监测与调查,实现河口、入海点源、面源的氮、磷入海口总量监测。

  (三)山东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监测

  通过例行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海洋沉积物监测、海洋生物调查监测、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划达标情况来确定山东省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

  (四)山东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监测

  通过例行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海洋沉积物监测、海洋生物调查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划达标情况来确定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

  (五)建成环境与赤潮灾害监测系统

  通过多年来的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建立典型海域三维潮流场的数值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海域各种污染源入海污染物及排放位置、水质监测数据(无机氮、油类、活性磷酸盐、COD),分别建立无机氮、油类、活性磷酸盐、COD浓度模型(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模型为非保守物质的水质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赤潮灾害等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监测。

  投资估算

  20XX~20XX年期间,山东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将投资2347万元,以加强山东省近岸海域海洋水质监测网的能力建设,保证海洋环境日常监测工作。

  效益分析

  山东省近岸海域海洋水质监测能力建设投入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等措施,降低价格,在投入最少的同时,保证仪器设备的种类、型号、质量的最优。

  山东省近岸水域海洋水质监测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带来的社会效益将是十分显著的。通过能力建设,将改变山东省环境监测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提高山东省整体海洋环境监测水平。由于监测能力建设紧紧配合山东碧海行动计划和“海上山东”建设,因此,必定会为山东省海洋环境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更加准确可靠及时的技术支持;也会为环境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状况,宣传“海上山东”,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 相关推荐

【环境监测计划】相关文章: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

环境监测站的实习心得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