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和表达交流有机结合论文

2022-06-23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和表达交流有机结合论文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达到掌握相应知识、解决疑问、培养能力、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得以优化的学习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力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思考,并且不求统一答案,甚至不作评判,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

  同时,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予无疑处生疑、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敢于质疑精神;尤其是让学生带着更感兴趣的问题离开课堂离开课本,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信息,7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其动态教学流程为:创设问题情境——将目标转化成问题——白读探究,交流合作(或引导点拨)——整合加T,解决问题——评价反思,迁移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作相应的启发、引导、点拔与帮助外,主要是靠学生个体独立自学、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与群体交流互动来完成。无论是学生个体独立自学或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讨论,这两种交叉综合的学习活动过程,都是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对探究问题的生成一般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和来源:一、探究的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在学科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二、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三、完全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以自主探索为主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从提出或发现问题开始,以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启发为中介,以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束,这些都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梳理和熟悉课文内容是进行课文内容深层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否则探究活动只能流于形式,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经过探究性学习后,有了白己的学习心得,但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平台,通过同学之间对探究结果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同学们有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充分发挥生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习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达到知识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从而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并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互补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交流形式:

  (1)学生自身的交流,即人本对话及学生自身内在的对话。

  (2)生生交流,即同桌或前后桌之间同学讨论疑难,交流体会。

  (3)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即学生面向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探究心得。

  (4)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即解决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并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总结。

  下面以《项链》为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和表达交流有机结合在一起。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能激发其学习欲望的情境中,使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从而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把目标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小说围绕项链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2、根据小说的情节内容,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

  3、本文设置了那几处伏笔?小说的高潮出现在什么地方?

  4、在文中划出玛蒂尔德心理描写的句子,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给足学生白读课文的时间,为他们搭建对话的平台,通过学生自身内在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以及与作者编者的对话,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钻研、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收获,这是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的前提。否则就是赶着鸭子上架,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学生无法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也毫无学习乐趣可言。

  在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后,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能把课堂教学推向深入的问题供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授《项链》时,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的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作者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

  2、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何以见得?

  3、读罢本文,你感受最深的(如思想、结构、表达技巧等)是什么,请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的探究,想方设法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只是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示,拨开学生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把握“引”的度,从而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绝不可越俎代庖,而应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锻炼能力,收获学习的乐趣。

  学生有了探究心得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成果得以展示,并使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满足和快乐。并且,在表达交流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见解,鼓励学生的创新,发扬学生的主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和表达交流有机结合论文】相关文章: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03-30

激发学习兴趣转化语文学困生论文03-30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07-08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学习心得体会总结07-03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中对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探讨与实践论文07-12

从阅读中汲取力量论文07-27

在合作中促交流教学反思08-13

《生活中的冷色》课堂教学反思07-09

《灾害中的救助》的课堂教学反思07-17

精益造船JIT中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的应用研究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