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街报告

2022-06-09

水浸街报告精选范文

  篇一:关于界涌水浸问题的调查报告

  香洲区城管局:

  界涌村是水浸黑点,每遇上暴雨就会造成水浸,引起了区领导的特别重视。1月15日刘宏常委亲自到现场,明确指出要解决界涌村的水浸问题。于是我司派出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经过详细的调查,我司初步推断界涌村水浸是以下原因所造成的:

  1、雨水管管径偏小。在调查中发现界涌工业园D区旁的雨水管在晴天的时候D800的雨水管水位已高过管中(附图一),而且水流速度很快,因此在下雨时水位很快漫过管顶,导致排水不畅,造成水浸。

  解决措施:在现状雨水管较小的实际情况下,重新复核该区域的汇水面积,重新铺设雨水管或雨水渠。

  2、下游堵塞严重导致排水不畅。界涌村排洪渠很多都是在居民房中穿过排洪渠中,加了盖板的暗渠各种垃圾显而易见(附图

  二),这些垃圾推积起来会造成排水不畅,导致水浸。

  解决措施:尽快对排洪渠进行清淤,清通现状雨水渠,可缓解水浸情况。

  3、雨水口数量少。沿路调查发现界涌村沿路的雨水口非常少,雨水口是雨水进入城市地下的入口,收集地面雨水的重要设施,缺少雨水口下雨就会积水导致水浸。

  解决措施:增加雨水口的数量,让雨水顺利进入雨水系统,

  可减缓界涌村水浸的问题。

  针对现状情况,采取以上解决措施可大大缓解界涌村的水浸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排水设施,减少工程的投资。请设计单位根据界涌村现状的水浸情况,收集相关的资料,根据界涌村的防洪规划和汇水面积的计算,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并确定该工程是否纳入全市污水管网建设工程中,确保在2015年汛期来临前解决界涌村水浸问题。

  篇二:河源市中心城区水浸街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引言

  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面是东江与新丰江的汇合处,是两江冲积而成的盆地。中间是低丘陵地带。南面为东江冲积而成的埔前小平原,地势平坦。西面是桂山山脉,东面是流经源城区全境的东江。因地势较低原因,加上目前城区没有设置有效的排涝设施,城区每当洪水来临时易积水成涝,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生产工作的进行,现有易涝面积为

  3.8万亩。在2005年6·20水灾时,东江水位源城段达37.1m,而鳄湖最低点高程为36.5m,在外围江河洪水的顶托下,区内洪水根本无法排泄,造成老城的街心花园、长塘路一带严重积水,不但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工作,也威胁及市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随着河源市区防洪减灾、两江四岸堤防工程建设,源城区的排涝任务亦逐渐加重,特别是随着东江梯级开发,风光、沥口两电站建成后,源城区的排涝任务越发严重。

  二、水浸街主要原因分析

  河源市中心城区,每年夏季或多雨季节城区的部分地区便会出现水浸街,老百姓深受其苦,不胜其烦。据统计,共出现典型的水浸点26处。

  (一)城市排水设施缺乏系统规划

  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它需要上下游的协调,近远期的控制,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的配合。一般来说,一座城市的排水首先要编制总体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分别进行各区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或者专项规划,然后才是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一步一步地实施。

  河源市的东江两岸地势平坦,东西两侧为山体,特别是东江两岸的新区进行三通一平而形成的平坦地区,标高一般较低,地形上是没多少自然坡度可利用的。雨水是自排还是强排取决于受纳水体的水位。东埔河、黄子洞河等,平均水位都较高,大范围雨水自流排放比较困难。因此,十分有必要编制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规划,明确不同受纳水体的雨水排放方式。

  但到目前为止,河源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城市江河流域规划和雨水系统专业规划。大的规划没有出台,各地块开发编制规划时,往往因为无大规划的指导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很难保证各地块雨水排水系统的合理性,也无法明确它与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关系,必然导致施工图设计依据不充分,排水工程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有的工程在未有全局规划的情况下,为赶进度,在设计时仅考虑道路两侧很小范围的雨水,造成排水管的设计管径偏小;有的是建设一段设计一段,没有考虑上下游的衔接,甚至出现大管接小管的情况;有的没有规划或干脆不按规划实施,造成管网首尾不相接,管线绕弯路,雨、污水管混接。

  (二)排水管网系统不合理

  1,建设年代不一,标准不一。河源市的下水道,从老城区的合流制到新规划区采用的分流制,从石砌方涵到钢筋混凝土管,其建设年代和设计标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受投资限制,一些雨水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迫于投资资金的压力,有时不得不降低排水标准,缩小雨水管设计管径,致使暴雨时期雨水排放困难。

  3,设计标准偏低,参数选值过小。通过对现有市水管道校核时,发现有的管段设计标准偏低,重现期小于1年。

  4,在计算暴雨强度时,对地面雨水流行时间,管内流速及设计重现期的考虑,和在计算雨水流量时对径流系数中值的选取及汇水面积,这些参数都有可能因主观的取值,而使计算管径偏小。以径流系数为例,径流系数与地面情况有关,取值一般小于1,如果设计时未考虑地区的城镇化开发建设,仅以现状空地、田地去考虑、取值,待开发建设后,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这必然导致地面雨水径流量大幅增加,雨水不能够及时外排。

  5,市区范围内的河埔大道、河源大道、东环路、西环路、万绿旅游大道等公路建设项目只按要求配套建设公路路面排水设施(如排水边沟、暗渠、管道),没有配套建设市政排污管道,两旁建筑雨污水混接现有公路排水设施,管径偏小,暴雨期间无法满足公路沿线地带的排水要求,地势低洼路段容易出现“水浸街”现象。

  (三)排水设施管理不完善

  篇三:广州落雨大水浸街现状与原因分析

  广州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的各方面建设是比较完善的,所以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应该比较强,甚至应该不构成什么威胁,这样认为本无可厚非,也是对一个城市的信任。但事实是:每逢暴雨侵袭,广州都会面临水浸的尴尬局面。这让人怀疑城市建设的规划问题和城市治理能力,本文将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广州水浸街的现状和原因。

  因为广州的排水系统出现问题,引发落雨大水浸街问题,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踏入4月下旬,广州在连场暴雨冲击下,损失严重。广州市三防办初步统计经济损失超10亿元,死忙人数7人。气象资料也显示,近30年来广州市发生类似特大暴雨一共有四次,前三次分别为1975年6月14日、1989年5月17日和2005年8月1日。唯独2010年5月7日这一次出现了机场、地下停车场被淹的惨烈情况,44处路面严重水浸,影响范围和程度也是这次最为严重。水浸街的问题已经给人民的财产甚至生命带来了严重损失,水浸街问题亟待解决。

  暴雨带来的水浸问题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先是交通瘫痪,广州的一些主干道如广州大道、广园路等,有地方水深竟达3米,车辆、行人被困途中数小时,部分地铁线路停运,200多辆快速公交车(BRT)被困,白云机场138个航班被延误。其次是财产损失和生活秩序被打扰,少农田被淹被毁;很多临街商铺被迫停业,一些商品被水浸湿后报废;广州多个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遭遇“灭顶之灾”,成百上千车主面临修车、理赔甚至诉讼困扰;有些小区供水系统也在暴雨中受损,居民或将在一周左右无法正常用水。

  与国际上一些和广州相当的城市相比,广州水浸街问题明显严重,显示出广州治理存在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在5年以上),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水浸街较少。广州和新加坡两个城市都属于海洋性气候,年降雨量比较类似,广州年降雨量大概在1800mm,新加坡的年降雨量大约为2000mm。新加坡重现期为5年一遇的排水系统也是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排水系统之一。但当降雨超过设计标准时也水浸。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仅看地上,还要看地下,一场暴雨就可以检验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程度,只有经受得暴雨考验的城市,才称得上是一个文明发展的城市,水浸街的频繁发生映衬了广州城市发展和管理的不完善。

  那么导致广州频繁发生水浸街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有气候和天气的原因,亚热带的气候和龙舟雨的作用通常使广州面临水浸的考验。广东省主要降水期以4至9月为主,4至6月为前汛期,7至9月为后汛期。在前汛期的降雨天气系统中,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激烈降雨。以2010年5月6日至7日为例,广州市在3个小时内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10日,暴雨再次光临广州,12小时内降雨量达59.7毫米。14日至15日,大暴雨又一次“眷顾”已饱经“水患”的广州,累计降雨量达163毫米,再次使“羊城”变成“洋城”,中心城区50多处发生内涝灾害。三场暴雨集中在一周发生,累计降雨量统计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市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广州市一个星期就把平常三个月的雨都下掉了。广州这种气候特点无疑是加重了水浸街的可能性。

  其次,城市雨岛作用。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地表变得粗糙增加摩擦辐合抬

  升,大气凝结水气的悬浮颗粒相应增多。珠三角地区是大城市集中地区,城市雨岛效应也更加明显。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

  第三,排水系统自身的问题,这是酿成水浸羊城的重要原因。“目前广州一些地方的确存在排水标准不够,特别是当上游来水过多,下游河涌顶托时,排水系统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城市规划“短视”是广州这些年来城市发展的“短板”,过去广州道路规划跑不过车轮子,现在广州排水规划流不过水管子——广州排水设施设计标准实在偏低,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一至两年一遇,新城区的则按三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这对于北方干旱少雨的城市也许还可以,但对于多雨的广州并不合适。广州的雨水排水管网自从六运会前后对排水系统改造后,至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统调整,目前仍然沿用前苏联设计模式。根据市政府的通报材料,广州市现有排水管道有83%达到一年一遇的重现期标准,仅有9%达到两年一遇的标准,甚至还有少部分区域仅为半年一遇标准。广州部分停车场规划和设计的缺陷。比如很多停车场没有设置横截式排水管,也没有配置适宜容量的抽水泵。比如有两个小区的停车场仅一墙之隔,但历经暴雨考验后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原因之一,就是没进水的那个小区在市政规划之初就有充分的排水系统,从而有效阻止了雨水进入。

  第四,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给广州的排水系统造成破坏,加重排水负担。这两年,为了迎接亚运,200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排水负担。亚运会当前,一方面广州各项工程建设量庞大,另一方面广州汛期分期分批杀到,如何合理统筹,把“水浸街”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降到最低,如何下大力气弥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短板”,是摆在广州管理者面前的一篇大文章。

  第五,管理问题,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仍然欠缺,管理存在问题。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摸查发现,广州许多排水设施需要加强管理,比如落叶堆积封堵雨水口应该及时清理,而且过于集中的施工点也改变了原有的排水系统。据介绍,以往道路的排水口一般都位于道路平面的最低位,而近来的道路改造使部分区域的道路变得更加平整,原来为了收水形成的坡度也被人位抬高。

  最后,造成水浸街问题的原因还在于市民的文明意识和程度有待提高。由于市民随手丢垃圾的陋习,一些垃圾被冲进下水道,造成下水道的堵塞,从而加重了水浸街的问题。

  解决水浸街问题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智慧,考验着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当然,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靠管理者就行的,还要全民参与,提高公众的文明意识,共同维护整个城市的文明有序。

  • 相关推荐

【水浸街报告】相关文章:

银行扫街的总结06-22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

《快乐街》中班游戏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