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回顾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2、教师明确要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
②决定(选择)
③选择后的惆怅
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小草——
粉笔——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合作探究,交流领悟。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
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
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3、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 立 — 决 定 — 怅惘 —回顾、叹息
(思索) (选择)(选择之后)(多年后)
篇二:《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作者介绍 诗歌理解 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很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留马行处”行路难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作者介绍
现在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字音等等。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
3、现在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 4、现在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考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
三、具体分析
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考,诗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那作者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说明了作者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遗憾,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么?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该走哪一条呢,很犹豫,他的犹豫也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这一小节就主要写到了诗人在认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犹豫。)
2、犹豫着的诗人到底选择的哪一条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诗人选择的路是怎样的?抽同学回答总结:杂乱的荒草长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但是也显得很诱人很美丽。这一小节就写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幽寂、诱人的路。
3、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归纳总
结: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也就意味着选择放弃了另一条路,他心想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去涉足,但是他又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延绵不尽的路,“恐怕”一词也表达出了作者的惆怅心情。这一小节也就写到了人生之路不能回返,告诉我们一旦选择就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4叹息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5、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通过最后两句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诗共四节,
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6象征与比喻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象征”?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如红色象征喜庆、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象征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统摄全篇。
同学们有时候可能会把象征和比喻区分不开,比喻是用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和象征相比比喻只是在个别语句中起作用。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到“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舞女的裙(喻体)。
四、总结拓展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着身隧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篇三: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⑵ 《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 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
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提示:
- 相关推荐
【文章未选择的路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雷锋的文章教案06-04
《蚯蚓的选择》教案06-20
花未眠教案设计06-08
《花未眠》的品读课教案08-13
花未眠品读课教案09-11
看海文章的教案设计06-04
关于文章落日优秀教案精选06-16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06-20
信息高速路的教案06-19
统计图的选择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