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语文检测题测试题练习题A

2022-06-11

第 Ⅰ 卷 (共28分)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霎(chà)时虐(nüè)杀简陋(lóu) 猝(zú)不及防

B.睿(ruì)智揣(chuāi)测 恪(gè)守潸(shān)然泪下

C.应(yìng)付 修葺(qì) 屏(bǐng)住懵(měng)懵懂懂

D.淳(chún)朴 惩(chěng)罚 孤僻(pì) 蜚(fěi)声世界

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狼籍踌躇一劳永逸相题并论

B.诀别静谧刮目相看毫不气馁

C.妥胁懈怠兴高彩烈雷厉风行

D.履行像征浑然不觉指高气扬

3.对下列选项中两个加点字含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了解——了然于胸

解说:两个“了”字意思相同,都是“明白,懂得”的意思。

B.交通——博古通今

解说:两个“通”字意思不同。“交通”的“通”是“没有障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的意思;“博古通今”的“通”是“懂得,了解”的意思。

C.道路——微不足道

解说:两个“道”字意思不同。“道路”的“道”是“路,方向,途径”的意思;“微不足道”的“道”是“懂得,了解”的意思。

D.解决——善解人意

解说:两个“解”字意思相同,都是“调和,处理”的意思。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父亲……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茶房,甚是仔细。

(2)(在火车上)他嘱我路上小心……又茶房好好照应我。

(3)父母都去世多年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在我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

A.嘱咐嘱托浮现B.嘱咐嘱托闪现

C.嘱托嘱咐闪现D.嘱托嘱咐浮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B.他那和蔼可亲的容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C.他的报告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会场里立刻响起了激烈的掌声。

D.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但接着,便有了。接着便。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让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

① 沙沙哗哗的阵雨

② 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③ 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①③②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

理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先提出盘古身子有多长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这样可以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启发思考。

B.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船长的冷静沉着、临危不惧,令人肃然起敬。

C.(七个小矮人)用他们的七盏小灯照着白雪公主,发出惊讶的呼叫:“哎,我的天!哎,我的天!多么漂亮的小女孩啊!”

理解: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七个小矮人对白雪公主美貌的惊叹以及对白雪公主的喜爱之情。

D.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忠于职守,忘我救人的船长比作雕像,说明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8.下面几项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小儿辩日》——《列子》——中国

B.《“诺曼底”号遇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天上的街市》——朱自清——中国

D.《背影》——鲁迅——中国

二、填空题(共8分)

9.默写(5分)

①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在《使至塞上》中,“,”一联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然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很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10.名著阅读(共3分)

《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是(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论述学而思关系的语句是“,”。

三、综合性学习(共4分)

近年来,“公民科学素养”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让学生了解“公民科学素养”,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作为本班活动组成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协发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材料二】

近日,北京日报记者来到13中分校、161中学和159中学,随机询问约50名学生“你们认识北斗七星吗”,结果,没几个学生认识北斗七星。不仅如此,听说过今年最重要的天文事件之一“金星凌日”的学生还不足一成。

【注】公民科学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了解程度。

11.分别概括这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2.依据上述材料,请为本班的宣传活动设计一个主题。(1分)

第 Ⅱ 卷 (共32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完成13—15题

扁 鹊 见 蔡 桓 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3.翻译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②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

③不治将益深益:

④立有间有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使人索扁鹊翻译: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翻译: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扁鹊的慧眼识病(2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课内文章阅读,完成16-18题(10分)

风 筝 鲁迅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A]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⑤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B]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⑥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⑦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⑧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⑨“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⑩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11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2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写于1925年1月24日)

16.请从“我”的角度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3分)

17.从文中[A][B]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⑧段两个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3分)

(二)课外文章阅读,完成19-21题(12分)

尘 缘 张晓风

①大约两岁吧,那时的我。父亲中午回家吃完饭,又要赶回办公室。我不依,抓住他宽宽的军腰带不让他系上,“你系上这个就是要走了,我不要!”我抱住他的腿不让他走。

②那个年代的军人军纪如山,父亲觉得迟到之罪近乎通敌。他一把抢回了腰带,还打了我——这事我当然不记得了,是父亲自己事后多次提起,我才印象深刻。父亲每提及此事,总露出一副深悔的样子,我有时想,挨那一顿打也真划得来啊,父亲因而将此事记了一辈子,悔了一辈子。

③那时,两岁的我不想和父亲分别。半个世纪之后,我依然耍赖,依然想抓住什么留住父亲,依然对上帝说:“把爸爸留给我吧!留给我吧!”然而上帝没有允许我的强留。

④当年的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留不住爸爸,半个世纪后,我仍然不明白父亲为什么非走不可。当年的我知道他系上腰带就会走,现在的我知道他不思饮食、记忆涣散便也是要走。然而,我却一无长策,眼睁睁看着老迈的他杳然而逝。

⑤记忆中,父亲总是带我去田间散步,教我阅读名叫“自然”的这部书。他指给我看螳螂的卵,他带回被寄生蜂下过蛋的蛹。我对生物的最初惊艳,来自父亲,我为此感激终生。

⑥然而父亲自己蜕化而去的时候,我却痛哭不依。他化蝶远扬,我却总不能相信这种事竟然发生了,那么英武而强壮的父亲,谁把他偷走了?

⑦父亲91岁那年,我带他回故乡——滁县。我们用轮椅把他推上飞机,推入旅馆,推进火车。我一路问父亲,现在是哪一站了,他一一说给我听。奇怪,平日颠三倒四的父亲,连刚吃过午饭都会旋即忘了又要求母亲开饭,怎么一到了滁州城附近就如此凡事历历分明起来?

⑧去家离乡59年,父亲的迷糊我不忍心用“老年痴呆”来解释。而父亲的二堂婶用乡下人简单而大声的语言宣布:“他迂了!”

⑨乡人说的“迂”,就是 “老年痴呆”的意思,我的眼泪立刻涌出来,我一直刻意闪避的字眼,这老妇人竟直截了当地道了出来,如此清晰而残忍。我开始明白“父母在”和“父母健在”是不同的,但我仍依恋不舍。

⑩幼小的时候,父亲不断告别我们,及至我17岁读大学,便是我告别他了。我现在才知道,虽然我们共度了半个世纪,我们仍算父女缘薄!

11有一年中秋节,母亲去马来西亚探望妹妹,父亲一人在家,我不放心,特意南下去陪他,他站在玄关处骂起我来。我有点不知所措,但愣了几秒钟后,我忽然明白了,这个铮铮的北方汉子,他受不了柔情,他不能忍受让自己接受爱宠,他只好骂我。于是我笑笑,不理他,且去动手做菜。

12父亲对母亲也少见浪漫镜头,但有一次,他把我叫到一边,说:“你们姐妹也太不懂事了!你妈快70的人了,她每次去台北,你们就这个要5包凉面,那个要一只盐水鸭,她那里提得动?”我们每次就想要点美食来解乡愁,只有父亲看到母亲已不堪提携重物。

13有一次,我们一家到鹭鸶潭去玩,晚上便宿在山间。我把身份证拿去登记,做生意的老兵叫了起来:“呀,你是张家闲的女儿,副校长是我们老长官了,副校长道德学问都好,这房钱,不能收了。”几经推让,他们打了折扣收钱。其实他们不知道,我真正受惠的不是那一点折扣,而是从别人眼中看到的父亲正直崇高的形象。

1489岁,父亲做白内障手术,打了麻药还没有推入手术室,我找些话跟他说,免得他太快睡着。

15“爸爸,杜甫,你知道吗?”

16“知道。”

17“杜甫的诗你知道吗?”

18“杜甫的诗那么多,你说哪一首啊?”

19“我说《兵车行》,‘车辚辚’下面是什么?”

20“马萧萧。”

21“再下面呢?”

22“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23我的泪直滚滚地落下来,不知为什么,透过一千多年前的语言,我们反而狭路相遇。

24人间的悲伤,无非是生离和死别,战争是生离和死别的原因,但衰老也是啊!父亲垂老,两目视茫茫,然而,他仍记得那首哀伤的唐诗。父亲一生参与了不少战争,而与衰老的战争却是最最艰辛难支的吧?

25父亲去时是清晨五时半,终于,所有的管子都拔掉了,94岁,父亲的脸重归安谧祥和。我把加护病房的窗帘打开,初日正从灰红的朝霞中腾起,穆穆皇皇,无限庄严。

26我有一袋贝壳,是以前旅游时陆续捡的。有一天整理东西,忽然想到它们原是属于海洋的。它们已经暂时陪我一段时光了,一切尘缘总有个了结,于是决定把它们一一放回大海。

27而我的父亲呢?父亲也被归回到什么地方去了吗?那曾经剑眉星目的英武男子,如今安在?我所挽留不住的,只能任由永恒取回。而我,我是那因为一度拥有贝壳而聆听了整个海潮音的小孩。

19.文章写了父亲的几件事,阅读⑤-24段,补全下面相关情节。(4分)

②父亲回故乡后竟凡事历历分明。

③父亲责骂特意南下陪伴他的我。

④父亲抱怨我们姐妹不体谅母亲。

20.文章第⑨、23段,有两处描写“我”落泪。联系上下文,分析“我”落泪的原因。(4分)

  1. 文章中第27段的“贝壳”和“整个海潮音”分别指什么?并结合全文分析划线句的含义。(4分)

第Ⅲ卷(共40分)

六、作文(40分)

22.请选取升入初中之后,你经历的一件事,以《初中生活之初体验》为题,书写你的初一生活。

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1000字之间。

(3)完成一篇记叙文。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丰台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初一语文参考答案 2013年1月

一、选择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D

A

D

C

B

A

二、填空题(共8分)

9.(共5分) ①天涯若比邻(1分)②杨花落尽子规啼(1分)

③潮平两岸阔(1分)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分) 评分说明: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0.(共3分)

儒家(1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分)

评分说明:填写错误或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综合性学习(共4分)

11.(3分)参考答案示例:

材料一: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

材料二:随机调查的北京学生天文知识贫乏。(或随机调查的北京学生没几个认识北斗七星、听说过“金星凌日”。)

评分说明: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1. (1分)评分说明:内容与“公民科学素养”有关,语言表达简洁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共10分)

13.(共4分) ①还:回转。②是以:因此。③益:更加。④有间:一会儿。

14.(4分)①(桓侯)派人寻找扁鹊。(2分) ②桓侯特意派人询问他(扁鹊)。(2分)

评分说明:①句式1分,“索”1分。②“故”1分,“之”1分。

15.(2分)

示例一:扁鹊初见蔡桓公时,“立有间”写出扁鹊正在留心观察蔡桓公的病情,然后得出“君有疾”这个结论。

示例二: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他的病情,从腠理发展到骨髓,最后果然桓侯因病情不断加重而死去。

评分说明: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10分)

16.(3分)参考答案示例:“我”小时候不喜欢弟弟放风筝,毁坏了他的风筝,(1分)长大后很后悔但又无法补救。(2分)

17.(4分)参考答案示例:

我选【A】句。

分析:这句话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张着小嘴儿,呆看空中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在看放风筝时专心投入的样子,表现出小兄弟非常喜欢风筝。

我选【B】句。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铅块”是凝固的,沉重的,把我的心比作铅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沉重的心情,表现了我因做错事极其悔恨。

评分说明:选句1分;分析3分。

18.(3分)答案示例:第一句是当“我”想到去讨弟弟的宽恕时,希望听到弟弟说这样的话;(1分)第二句是“我”向弟弟说起少年时代的糊涂时,想像他在听到我的道歉时所说的话。(1分)这两句话充分表现了“我”想得到弟弟宽恕的迫切心理。(1分)

(二)(12分)

19.(4分)参考答案示例:

①父亲带我散步,教我阅读“自然”。

⑤父亲手术前,打了麻药,仍能清楚记得《兵车行》的诗句。

评分说明:每点2分。

20.(4分)参考答案示例:

第⑨段:当听到二堂婶宣布父亲老年痴呆时,“我的眼泪立刻涌出来”。“我”不愿接受父亲衰老患病的事实,我不仅希望父母在,更希望父母健在。(2分)

第23段:当听到父亲说着《兵车行》中的诗句,“我的泪直滚滚地落下来”。此时“我”正准备推着打了麻药的父亲进入手术室,“我”的感受与《兵车行》中描述战争时人们面对生离死别的感受相同;父亲一生参与了不少战争,因而对生离死别的感受尤为强烈。正因为这种相同的感受,我才忽然真切地理解了父亲,所以留下了眼泪。(2分)

21.(4分)参考答案示例:

贝壳,喻指父亲。整个海潮音:指“我”生活中父亲给予“我”的丰富的生命体验。

从父亲的为人处世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子女的呵护关心、对母亲的细心体贴,父亲在朋友眼中的正直崇高,父亲面对生离死别时的平和坦然……因为父亲带给“我”这样丰富的生命体验,所以我为拥有这样的父亲感到幸运、幸福。

评分说明:第一问2分,第二问结合内容1分,分析1分。

  • 相关推荐

【初中初一语文检测题测试题练习题A】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五六单元字词检测题测试题06-08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七、八单元字词检测题测试题06-08

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试题练习题百题(字词积累)06-05

初中八年级上期语文半期检测题试题试卷06-05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检测题07-02

一年级语文随堂的检测题07-02

一年级语文期末检测题精选07-02

二年级语文随堂检测题07-03

二年级语文期末检测题07-03

一年级语文园地4检测题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