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兴办乡村旅游情况现状的调研报告

2022-05-23

关于农户兴办乡村旅游情况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旅游的根在乡村,基础在农民,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旅游进程中来,让农民真正受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根本保障。农户的参与既是旅游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又是“三农”发展的延伸。如何激发我区农民参与兴办农家乐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如何提升我区的农家乐乡村旅游整体竞争力,合理引导、扶持、规范“农家乐”旅游的健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区政协港澳台侨委在戴玉英副主席的带领下,利用多种形式深入有关乡镇、村、农家乐经营户进行了走访和调研,研究并提出发展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优势特点

  屯溪作为XX市中心城区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水质清澈,山、水、古村落、森林构成了绿色、生态、健康、美丽的人居环境,是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理想场所。近年来,我区以‘观光在黄山,休闲在屯溪’为目标,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主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积极探索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式”发展,在加快农旅结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培育出一批赏花、采摘、摄影、民宿、垂钓、徽州美食等特色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优美生态、感受徽风徽韵、体验农家风情“享受慢生活”的乡村休闲旅游圈。在改变城郊风貌、丰富农业业态、带动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从事“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有36家,其中:以经营山野菜、乡土农家菜、徽州风味菜等特色餐饮的有13家;以经营采摘园、园地认购农事参与体验的有8家;以观光园、垂钓园等特色农业休闲的有15家,2013年“农家乐”接待人数16万人次,从业人员800余人,销售鲜活农副产品320万元,年营业收入达 2000多万元,已成为我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景区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业。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平台,充分挖掘生态、农耕、产业等资源,把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 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可供游客和市民放松身心、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如:以新江蔬菜基地、徐村蔬菜基地、新潭金星蔬菜加工厂为代表的蔬菜产业;以九龙蓝莓生态园、果亭山桃李基地、新潭草莓基地为代表的水果产业;以一品有机茶业公司、屯溪实验茶场、胡氏茶厂为代表的茶业产业;以植物大观园、碧桂园苗木基地为代表的花卉苗木产业;以农家乐徽菜美食一条街为代表的餐饮产业;以鬲山市民开心菜园、黄山嘉顺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代表的农事体验区。

  二是XX市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为我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开辟了快车道。随着XX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去年游客接待游客已达373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4.5亿元。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农家乐休闲旅游只要从各景区引流拓源,做到与景区互相配套,就能够取得良好的业绩。很多农民都从旅游产业中得到了实惠,有的村更是走上了集体致富的道路,广大农户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对发展乡村旅游充满了热情和期盼。一批乡村观光休闲、餐饮、农事体验和鲜果采摘项目应运而生,应势而上,且生意日益红火兴旺。

  三是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随着XX市大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特别是黄山高铁的即将建成通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已逐步形成,我区将更紧密的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经济圈、城市圈,处于长三角地区人口较为密集、经济十分活跃的城市群之中,交通便捷,客源充足。最终形成到杭州、上海、宁波、合肥、武汉、南昌和厦门等中心城市都在2到4小时之间。来自长三角地区游客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黄金周”和周末,自驾车排队已成为我区旅游旺潮的一大亮点。

  四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两年,我区着力在美好乡村建设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开发的合理嫁接上做文章,把乡村旅游开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硬件建设上,要求在区域环境融入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与区域硬件建设一体化。围绕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等关节点,逐步扩大油菜、莲藕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策划茶叶制作、开心菜园、瓜果采摘等农事体验活动,推出一批徽菜、山野菜、特色畜禽等农家美食,培植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特色村。打造农旅结合的示范点和样板区。示范带内首批5个中心村依托项目带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如凤霞的“凤起霞飞”、三充的“醉美三充”、云村的“都市云村”、东关的“生态东关”、朱村的“绿色朱村”。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在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区农户参与经营农家乐休闲旅游初显成效,前景喜人,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总体上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个性化不够,季节性明显。与XX县、XX区、XX区兄弟区县相比,我区具有较大影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很少,推进乡村旅游的相关组织、管理、服务、宣传、策划等都处于较低水平,乡村旅游热在我区尚未真正形成。其主要原因:

  一是推动乏力、认识不到位。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无论是对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还是对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实际工作中,各地认识并没有真正统一、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乡村旅游热情不高,工作推进力度不大,工作支持不到位。目前,我区许多的农业旅游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竞争力和吸引力都不强。

  二是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缺少一个覆盖全域、涉及各种类、前瞻性强的全区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发展的目标不具体,思路不清晰,区域、功能定位不明确。我区农家乐休闲旅游基本上是以村镇、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各镇的旅游开发建设都没有制定具体规划,大多数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也有的是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自觉的情况下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开发上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合理的布局,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农家乐休闲旅游线路,景点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和统筹安排,不同景点的功能没有相互补充,各经营户都是独立运作,各自为阵,难以发挥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是模式单一,缺乏发展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农家乐发展的严重制约。政府的各类政策性支农资金不足,民间资本投入不大,农民本身并不十分富裕,加上农民历来对投资心存怀疑,导致难以增加经营项目,提升接待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多数停留在低档次、低质量的层面,品种单一,致使许多乡村休闲和农业旅游资源“深藏闺中人不知”,很难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需求。

  四是产品初级,文化含量不够。文化内涵和农家特色是农家乐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农家乐乡村旅游参与市场竞争的王牌,我区乡村旅游的品种单一,真正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并不多,普遍停留在吃农家饭、喝茶、打牌、垂钓等常规活动,而对于那些有独特的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有文化内涵的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导致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影响发展后劲。

  五是设施滞后,服务质量水平偏低。当前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着农家乐旅游发展,特别是涉及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安全、环保等基础设施等级较低,公交、卫生、金融、超市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不足,存在错车难、停车难、公厕少、综合型服务缺失等困难,再者管理服务人才非常少,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不能为游客提供较为专业的优质服务,离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舒心”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

  三、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我区农家乐旅游发展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按照提质增效、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农家乐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把乡村旅游业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产业来打造。

  一是要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精神,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我区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要对这些地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二是要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努力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投资环境,要用足用好现有的各项支农和发展乡村旅游政策,特别是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整合各种资源,切实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积极性,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有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兴办乡村旅游,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要支持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提高农业旅游的组织化程度,组建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或合作社,发展一些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展。要积极引进专业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注入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营销理念。

  三是要挖掘民俗文化,展示徽风徽韵。加强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深度挖掘,尽可能体现出地方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使黎阳仗鼓、隆阜抬阁戏、舞和合、南溪南舞狮、汗山桥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得以发扬;着力挖掘鬲山和小龙山佛文化内涵,加快建设佛文化景点,高品位建设鬲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打造以农家乐徽菜美食一条街为代表的餐饮品牌,在“特”和“土”字上做文章;弘扬徽派建筑风格,保护修复好现存在乡村中的徽州“三雕”、楼阁和古民居,将徽派建筑的特征融入乡村基础设施和景观营造中,对于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要突出特色化经营、规范化服务,让游客身临其境,切实体验徽文化的氛围。

  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交通便捷、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知青年代、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细分市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产品体系,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发观光采摘、垂钓休闲、农事体验、科普民俗、生态疗养等特色化、多元化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我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 相关推荐

【农户兴办乡村旅游情况现状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户种粮收益情况的调研报告07-07

库区农户存粮情况调研报告范文07-02

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06-28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范文06-28

乡镇女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07-07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范文06-27

关于土地抛荒情况调研报告07-07

拆迁安置情况的调研报告07-07

关于小学英语学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07-02

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