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故乡》教案

2022-04-26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故乡》教案范文

  【教学构想】

  《故乡》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名篇,可圈可点可评之处实在太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抓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有鉴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解读文本,紧扣精神家园和情感主线去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结合本文内容实际,我想在教学时关键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本文的探究重点应该是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而要探究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字来阅读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等的分析去探究人物的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明确主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忧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对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课前预习:本文较长,需要学生充分预习,在教学之前应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再通过反复朗读加以体会,这是解读本文的重要一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导语。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确,“故乡”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词语,自古以来她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她又让多少墨客骚人深唱低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我”回故乡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2.请学生交流各自熟悉的反映思乡之情的诗词歌赋,由此导人课文。

  (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课文,在感情上缩短与小说内容的年代距离,然后逐渐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地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检查预习

  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解决生字难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的全面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学生提前“预热”课文的情况,由于本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易感受,因此,这一环节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我”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记忆中的故乡: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

  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寂。

  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相去甚远,变化巨大,“我”对自己的这次故乡之行深感“悲哀”,“我”的心情不禁悲凉起来。

  (这一环节符合新课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也是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细读课文,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品读重点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描写语句人手,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闰土的变化:

  ①肖像的变化:

  紫色的圆脸

  昔日小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

  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今日破毡帽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语言的变化:

  昔日:滔滔不绝,无所不谈。

  今日:称“我”为“老爷”,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③神态的变化:

  昔日:天真活泼、热情、富有朝气。

  今日:像石像,像木头人。

  ④性格的变化: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小英雄变为一个麻木迟钝的木偶人。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故乡》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07-08

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09-24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06-19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06-08

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复习卷06-12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重点07-02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综合卷07-02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模拟卷07-03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07-03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