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物质概念的基本含义;
(2)宗教观念的本质;
(3)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高二教案(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复习教案 )_政治试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界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2)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3)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4)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5)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6)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7)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或联系个人经历,比较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8)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9)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运用意识反作用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系;
(3)联系个人成长讲述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体会。
4...通过复习使学生提高能力的方面
(1)学习第一节时要着重训练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基本事实的分析,能逐步抽象出“客观性”的含义,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既要肯定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性,又要承认意识在改造自然社会中的作用,即用辩证思维理解世界的客观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2)学习第二节要着重辩证思维训练,既要承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又要看到意识形成是主观的,在看到主观性时,又要承认它仍根源于客观物质性。还有既要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也要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段意、框题中的层次、框、节的联系;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的分析思路,要帮助学生领悟“要从实际出发”的分析叙述,要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叙述;
(5)通过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5. .通过复习使学生提高能力的方面
(1)进行无神论教育,鲜明地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迷信;
(2)进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要将思考问题的基本点放在国情之上;
(3)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因而是正确的。
复习重点
(l)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说明党的基本路线与国情的关系;
(3)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复习难点
(l)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3)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与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课型:
复习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逻辑结构
(这个问题由老师讲述)
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题、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从实际出发,所以讲好本课对全书教学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2.本课的逻辑结构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 “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明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
1. 本课的基本概念
①物质P13 ②意识P14 ③宗教P16 ④感觉P16 ⑤抽象思维P17 ⑥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P24 ⑦一切从实际出发P29 ⑧唯物主义P37 ⑨唯心主义P37-38
2. 基本原理
①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6—13;
②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14—28;
③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P28;
④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P29—33;
⑤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P33—37;
⑥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P40—41。
3.基本常识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11
②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P21—23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表现P19、24—26
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P37—38
⑤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27
⑥主观主义的表现及危害性P32—33
⑦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原因P38—39
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P38—39
⑨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P37
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39—40
三.教师讲解复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呢?
回答是否定的,政治试题《高二教案(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复习教案 )_政治试题》。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2.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那么,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40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3.“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对人们的行动会有什么影响呢?
它会使人们放弃认识世界的主观努力,从而使改造世界的活动失去正确的指导。我们青年学生将来都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要参加改造世界的实践。为了正确有效地进行实践,我们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4.从主观方面看,人们为什么犯错误?
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其次,从主观来讲,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可能发生错误的认识。从客观来讲,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和许多方面的总和,并且客观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客观历史条件和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发生片面性,也可能发生错误。
第三,过于强调主观的作用,忽视了客观事物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忽视了事物运动性和特殊性,都容易在实践或认识中犯错误。
5.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对学生来讲,有多方面意义。
⑴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⑵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⑶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6.为什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因为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要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7.通常说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通常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是指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这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正确揭示。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决定哪个?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对这两方面的正确回答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可见,这里所回答的第二个内容,与前面说的第二个内容不是一回事,两处说的“关系”是有不同之处的。
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史的总结。历史上的哲学,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新的高度上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进一步科学地指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8.意识的反作用,也包括对人自身的调节作用。
健康的心理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人奋进,使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情感。如果认为唯物主义者只是关心物质生活,不追求精神生活,那是对唯物主义极大的曲解。”这是针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对学生造成的影响而作出的回应。同时,在该框题中还明确表述了“人们的意识领域,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这个观点,并以如何对待网络文化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9.关于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教材在本课运用有关理论用了较多文字分析了这个问题。其中在第27页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热点点击
1.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与三峡工程蓄水、行船、发电成功。
[热点] 2003年6月1日9时,随着一声令下,三峡4个开启的泄水底孔其中的一个被关闭,标志着三峡蓄水下闸成功。几代人魂牵梦萦的“高峡出平湖”的景象,终于初现姿容。
2003年6月13日上午,三峡船闸首次试闸试航成功。7月9日、15日三峡大坝左岸2号和5号电站相继发电成功。
[点击] 第一,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既然人类在实践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说明原有的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二,适当作一些理论补充:一是客观事物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这给人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从认识主体看,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大脑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三是从认识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三峡工程蓄水、行船、发电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
2.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热点]五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是在特定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我们始终坚持经常性预算不打赤字,建设性预算赤字不突破年初确定的规模。在银行存款增加较多、物资供给充裕、物价持续负增长、利率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发行国债搞建设既可以利用闲置生产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银行利息负担,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一举多得。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使用中,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教育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点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同形势,实施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就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而正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因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则又体现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道理。
五、单元复习效果考评(另附)。
六、本课知识结构简图(略)。
- 相关推荐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复习的教案04-25
复习课教案05-30
复数复习教案06-02
《拼音》教案复习06-10
《“统计”》的复习教案06-08
总复习的教案07-11
语文复习教案09-14
微笑着面对一切的教案06-21
生活与消费的复习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