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优秀教学设计

2022-07-09

《小狗包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阅读,使学生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的勇气与度量,感悟人格、人性与道德;

  2、用作品中的思想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3、学习借鉴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本文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借鉴。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预习

  ①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将语段或语句划出并认真体味);

  ②找出作者过渡的语句并体会其妙处(圈点勾画,简要点评);

  ③找出描写的小狗(尤其是包弟)讨人喜爱(令人感动)的地方和令人悲伤的地方,并仔细体味;

  ④找出写作者对包弟的感情变化的地方并体会其心理变化过程;

  ⑤找出作者悲伤自责的语句并认真思考。

  一教学导入

  金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巴金先生的一篇叙事散文《小狗包弟》,穿越历史云烟,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了解那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解读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感受巴老给我们带来的勇气和力量。(板书:小狗包弟)

  二、作者简介

  ②巴金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材料。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有《新声集》《随想录》《赞歌集》(5集)

  三新授

  1“1966~1976年”

  “同学们,请你们抬头看看黑板上写的是什么?”

  “1966~1976年”

  “没错,是1966~1976年,那你们知道这十年在历史教科书上称为什么吗?”

  “文化大革命”

  2、“文革”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细节进行分析。

  明确:

  ①“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谎言成风

  ②“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混乱无序

  ③“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人情冷漠

  ④“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人人自危

  ⑤“‘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

  “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血腥暴力

  ⑥将原本心爱的小狗送上解剖桌——人性扭曲

  ⑦“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冤狱充斥、没有法纪

  教师小结:作者将对“文革”的揭露溶入在一些细节的描绘里,看似不写实写,这就是作品高妙的地方。而这样一个“非人”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它给人民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3、走进特殊时代(出示幻灯片)

  关于“文化大革命”: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十年浩劫”。

  其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革命队伍里,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现象: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游街示众,武斗。

  当时的社会:十年浩劫,无辜者被迫害,是一个非人的疯狂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黑白颠倒。人心不如狗性。时代特征:血腥,暴力,混乱,颠倒是非。人性:人心冷漠,残忍,自私,心灵扭曲,

  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文革”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可写的事很多,作者通过写自己和一条小狗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故事虽小,意义却深广。让人看到“文革”的风云之一角。借小狗的故事,一则可以反映文革现实。二则可以表现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在动乱年代,当人情殆尽,亲友叛离的时候,一只狗的出现,温暖了人心,也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革中弱小、善良的生命被侵害的残酷现实;也能看

  到人性被摧毁,人格被扭曲的现实。通过小狗的经历,我们看到作者为保全自己一家人,而送走包弟的自私、也看到作者迫于形势明哲保身的无奈和软弱,更看到作者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真诚剖析自己,勇于自责的一面。

  板书6:小狗遭遇——文革现实

  以小见大

  自己行为——人性软弱

  板书7:文章来反映现实

  写作启示以小见大

  表达真情

  四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鲁迅的《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关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也是文眼。什么叫文眼?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4.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为什么一只小狗会引发作者这样深痛的自责?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巴金写《随想录》,就是要对“文革”做出深刻的个人反省。一条只小狗虽微不足道,但它的命运却与文革浩劫相连。那是一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人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解脱自己,他陷入煎熬和自责中。他由一条小狗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展示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这样自责为的是能唤起人们的良知,呼唤人性,引发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共鸣,从而认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警醒人们吸取历史教训。

  板书5:个人反省

  自责呼唤人性

  警醒人们

  一篇《小狗包弟》既有对狗的歉疚,也有对人的歉疚;既是在审视那个时代,也是在自我忏悔、自我反思。而这种反思精神不仅对个人、对民族、对世界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6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4.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多媒体显示板书二)

  五、

  1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

  探究一:从“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中看当时的社会与人性。

  探究二:从“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看作者的灵魂世界。

  探究三:《小狗包弟》的隐喻意义(作者歉疚的价值)与感悟。

  探究四:《小狗包弟》的艺术技巧

  2班级交流(20分钟)

  各小组成员轮流对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发言,相互补充。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指正或补充。

  明确:

  问题一:

  当时的社会:十年浩劫,无辜者被迫害,是一个非人的疯狂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黑白颠倒。人心不如狗性。文化大革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请大家读第一段来分析感受。

  明确:时代特征:血腥,暴力,混乱,颠倒是非

  人性:人心冷漠,残忍,自私,心灵扭曲,

  问题二: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私,负责?残酷,善良?正直,虚伪?胆小,勇敢?真诚,矫情?文学大师,尘世凡人?)巴金也是文革中的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作家。巴金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随着他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千周、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问题三:

  a、呼唤民主,反对专制;b、呼唤人性,鞭挞邪恶;c、呼唤文明,揭露愚昧。

  问题三:

  ※关于特定环境的“狗性”和“人性”问题。

  A、狗在普通动物中最讲情义,这种动物的本性是忠诚于主人,护“主”,俗语有“忠实走狗”;它不见利忘义,也不明哲保身。它的反面典型是什么?(狼)“白眼狼”,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即可为证。

  B、人,高级动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分自我保护的本能甚至说自私的本性就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文革中到处是非颠倒,人情殆尽,世态炎凉。(当然也有不畏强暴、舍己为人、情义为重的)写文革,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衬人,明写狗之重情守义,暗写人性之弱点,人性之缺失,实质写文革之罪恶!

  ※关于写包弟的讨人喜欢与被送上解剖桌的问题。

  包弟讨人喜爱,人和动物本该和睦相处下去,是谁打破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局面?(动乱的社会现实)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动乱?巴金及其家人亲戚想保敢保吗?敢保能保得住吗?他没保且送出去了,说明什么?(人性弱点)该不该送?(策略)狗都活不下去说明什么问题?(衬托社会现实的黑暗)

  ※关于巴金的“轻松”与“沉重”。

  轻松:在那个社会环境把“麻烦”送出去,“轻松”是正常人的感觉。

  沉重:良心的自我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懦弱的羞耻感。

  这个心理变化表现了作者的心灵历程,首先说明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然后说明所处的时代缺少温情,缺少人性,充斥着残暴、淫威。自己甩掉了包弟的轻松与良心的沉重这一对矛盾,表现了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

  ※关于巴金为什么受“熬煎”。

  失去的永远失去了,面对黑暗,作者不能奋笔揭露痛击,自己还要承受无辜的良心谴责,社会缺少人性,自己人格受辱,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不感到是受熬煎呢?因为作者所受的是漫长的精神伤害。

  ※思考与领悟:本文的写作基调。

  作者在文革中作为主人失去了包弟,作为丈夫失去了妻子,作为本应备受全社会尊重的作家受到了迫害。作者要控诉那个时代,怎样控拆?作者没有选择痛斥、揭露、声讨、批判、鞭挞等等,而是选择了写对一条小狗的歉疚,对自己迫不得已的行为的忏悔。这一基调的确立,这种自我解剖比其他方式更有震憾心灵的力量,是自我反省,呼唤良知,呼唤人性的最深刻的范例。

  5、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4分钟)

  ①认识了一个畸形时代,人性被扭曲、精神受伤害的情况。

  ②明白了作者呼唤人性、讴歌人性的时代意义。

  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冯骥才

  1、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11-12)

  --①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作者的心时时刻刻“在油锅里熬煎”(想念、熬煎);

  ――②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随想录》一书。

  ――③“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哀草”“无缝的砖墙”有什么意味?

  ――哀草:文革之后思想道德理想的荒芜,人们的迷惘,精神的苍白。

  --砖墙:经历了这样一场浩劫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早已不是那曾经很柔软的小“篱笆”了,而是换成了互相隔阂的砖墙,文革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扭曲,不知道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够消弭。

  --可见反省、忏悔,重建精神家园,何等的急迫,任重而道远。

  6、巴金被中央电视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光荣称号,结合对《小狗包弟》中巴金的认识,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附: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秒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颁奖辞

  课堂总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让我们在巴金老人心灵之光的照耀下,继承他坚守良知、顽强求真的精神,去开创讲真话的美好未来吧!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