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的基本知识

2024-06-12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吧!知识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掌握知识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朗诵的基本知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本知识1:

  一、节奏

  古诗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归园田居》其三),“夕露/沾/我衣”(同上),这主要是因为中间的这个词是动词,与后面的构成了动宾结构。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和“四、三”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同上);“水面初平/云脚低”(同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他们的区别在于意思的连贯性和成语的连读上。“水面初平”是主谓结构。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词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划分。如“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这是按照动宾之间划分。更应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的“对”“渐”字必须停顿并重读。

  二、语速

  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语速的快慢可根据诗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或情节发展灵活处理。一般情绪欢快、情节紧张时快,情绪悲伤、情节舒缓时慢。例如,杜牧的《江南春》、朱熹的《春日》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语速可稍快些;陆游的《示儿》表达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情绪悲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抒发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诵读语速可稍缓。

  三、语调

  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

  四、重音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古诗的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它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也可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中,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中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一个“绿”字写活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诵读时用重音来突出“绿”字,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

  古诗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均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重音。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重捶只是其中一种,轻读轻吐、拖长、快中显慢、高低相间、虚实互转、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所显示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等和(去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而速度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抑闷、沉重、语音缓慢、偏暗;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这几种技巧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基本知识2:

  朗读训练应采用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五步法”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一步是基础训练。选用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要求是: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不添字,丢字,不读错字,按标点符号要求进行恰当的停顿。

  第二是过渡训练。选用二、三百字的文章朗读。在第一步训练的基础上,过渡到通顺流畅,且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句子的不同语气、语调。

  第三步是巩固训练。选用五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重点练习朗读技巧,并结合听范读巩固前两步的训练成果。要求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句中的轻重缓急,且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恰当而自然地带者感情去朗读。

  第四步是综合练习。选用八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将分项训练中得到的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到朗读中去。要求语言流畅,语气连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五步是发挥训练。选用千字以上文章朗读。着重在感情运用上下功夫,感情表达准确丰富,声情并茂,使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与朗读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朗诵的速度,是指朗诵中音节的发音时间长短,或者说单位时间里吐字的数量。大体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快速。一般用用于表示紧张、激动、惊奇、恐惧、愤怒、急切、欢畅、兴奋的心情,或者用于叙述急剧变化的事物与惊险的场景,或者用于刻画人物的机警、活泼、热情的性格等

  中速。一般用于感情与清洁变化起伏不大的场合,或用于平常的叙事、议论、说明、陈述等。

  慢速。大多用于表示沉重、悲伤、忧郁、哀悼的心情,或用于叙述庄重的情景。

  不论快速、中速、慢速,都有一个:“度”。比如,快速,也不能像放鞭炮似的,使人耳不暇接;慢速,也不能慢慢腾腾,半天一句,使人听起来十分吃力,等的不耐烦。一句话,就是快慢要得体。

  朗诵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取决于内容和情节。从结构上来说,朗诵中一般既有快速,又有中速、慢速,有张有弛,起伏跌宕;从内容和情节来看,陈诉速度慢于抒情速度,抒情速度慢于议论速度;情调低沉的叙述、人物对话应该慢些;急切的呼吁、愤怒的谴责、热烈的争辩、激昂的陈述、紧张的场景描述应该快些。内容和情节本身的客观要求,是决定表达速度的最主要依据。

  二是取决于表达者的年龄。显然,朗诵同样的内容,少年儿童快于年青人,青年人快于中年人,中年人快于老年人。

  三是取决于听众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一般来说,对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或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听众,或听众普遍对某些内容感兴趣,不少人都想将其记录下来的时候,应该把表达的速度放慢些。

  快于慢都是相对的。无论是快还是慢,都须以表述得清晰明了,听众听的真切明白为基本出发点,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间。

  基本知识3:

  1、呼吸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人们发声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改变口腔或鼻腔的条件,音色就会大不相同。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3、吐字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或考官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4、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心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②、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③、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5、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③、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6、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7、语调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基本知识4:

  (一)朗诵形式分类

  诗歌朗诵形式众多,大体可以分为独诵、对诵、集体朗诵、诗组合等几种形式。

  独诵,是由一位朗诵者进行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独诵的适应面比较广,在朗诵会、诗歌比赛、联谊会等许多场合都可以进行,而且简单易行,适合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深为广大朗诵爱好者所喜爱。独诵的选材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从体裁上划分的古典诗词、现代自由体诗歌,还是从内容上划分的抒情诗、叙事诗,都可以采取独诵的方式进行朗诵。

  对诵,是由两位朗诵者进行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对诵有男女声搭配或同性搭配两种。在对诵中,两种艺术风格相近或迥异的朗诵结合进行,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风格既鲜明又统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由于有两个人参与朗诵,站位、搭配电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容易在朗诵者之间和朗诵者与听众之间加强交流,因此感染力也相应得以加强。

  集体朗诵,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朗诵者进行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这种形式经常在大型的朗诵会、晚会上采用,其主题一般都比较重大,内容大都比较丰富,容量较大,气势相对恢弘。在朗诵时,有个人的领诵,有两个人的对诵,也有多个人的合诵,变化丰富,对比强烈,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大型的朗诵会和晚会上具有较重的分量。

  诗组合,顾名思义,是由多种朗诵形式组合在一起进行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组合的形式众多,有独诵组合、对诵组合、集体朗诵组合,也有混合型组合,也就是说,在一个诗组合的朗诵中,多种朗诵形式可以同时出现,当然也可以只是一种形式的组合,比如,自始至终都是独诵的组合。诗组合往往具有较深刻的主题,但表现在形式上则是灵活多变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是连贯的,也可以是系列式的单元,这就好比是散文中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作品形式一般都比较新颖,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

  比如,曾经有一个学生们自己创作的诗组合《雕塑家和四个雕像》,诗中的四组雕像讲了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幻想孔子与屈原在天堂的对话,表现了他们人生的苦闷;第二个故事讲述了年迈的天使坠人人间后被失去良知的人欺负的故事;第三个故事讲述了狐狸为吃到铁栅栏里的葡萄而不惜把自己饿瘦以便能够顺利通过铁栅栏的阻挡,但为从铁栅栏里跑出来又不得不在吃饱后再把自己饿瘦,结果吃完葡萄的狐狸与没吃之前还是一样的;第四个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血液给孩子止渴以使孩子能够活着走出沙漠。四个故事看似互不相干,但由一位雕塑家将其贯穿起来,通过神、鬼、兽、人的一系列组合,赋予全诗以一个“希望”的主题,于是全诗的结构便显得完整起来,构思也显得愈加巧妙,同时由于四个组成部分各具特色,因此,诗歌的容量虽然很大,但听众接受起来丝毫没有冗长沉闷之感,朗诵效果非常好。

  (二)确定朗诵形式的原则

  朗诵形式众多,但不能为形式而形式,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朗诵作品内容而加以确定的。确定朗诵形式可以遵循相加、相减、和谐等原则。

  其一,相加原则。就是使朗诵构成的各个部分的优势和特色结合起来,发挥各个构成要素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为成功完成诗歌朗诵创作而出力。比如,一个重大的主题单靠独诵无法完成,或者特别浓烈的情感靠一个人独诵无法抒发时,就可以采取集体朗诵的方式,加大分量和容量。再如,一个深刻的主题靠一个单元无法表现时,就不宜采取独诵或集体朗诵的形式,而是可以选择诗组合的朗诵形式,将各个单元的要素结合在一起,深化主题,增加分量。

  其二,相减原则。相减原则不能简单理解为减轻诗歌的分量,而是减掉那些不能表现主题甚至于影响诗歌朗诵效果的因素,使最能突出作品特点的部分显现出来。比如,一部情感起伏大、内容对比强烈的作品,靠一个人独诵可能会暴露许多缺点,这时,就不如采取对诵的形式,一个人负责深沉含蓄文字的朗诵,另一个人负责高昂奔放文字的朗诵。这里减掉的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同时也就增强了两个人共同朗诵的适应性和艺术性。可以说,相减原则体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增加”——减掉劣势,突出优势。

  其三,和谐原则。和谐原则是为了使构成诗歌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融合、互相映衬、互相促进,使诗歌朗诵的整体艺术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和谐原则是一个核心原则,无论是相加原则,还是相减原则,都要以和谐原则为指针和目标,强强相加未必强,衡量的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和谐统一。

  (三)确定朗诵形式的方法

  确定朗诵形式的方法是对其原则的运用,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这里大体从朗诵场合、诗歌主题、诗歌内容和朗诵者的声音形象条件等方面加以说明。

  其一,根据场合确定朗诵形式。

  大型的晚会或朗诵会,多采取集体朗诵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加气势,烘托气氛。

  艺术欣赏性的朗诵会,多采取经过精心加工的独诵或诗组合的形式,深厚的朗诵功底、巧妙的构思组合、深刻的主题揭示,都有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启迪。

  朗诵比赛,多采取独诵、对诵和集体朗诵。朗诵比赛多有时间上的限制,诗组合这种需要多个单元结合映衬的朗诵形式在较短的朗诵时间里往往会显得仓促和单薄,因此不宜选用。独诵是对朗诵者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的检验,须要朗诵者加强语言功力;对诵要综合考查搭档配合的是否协调,表现出的风格特色是否统一,形式与内容是否协调一致;集体朗诵则要考查各位朗诵者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并准确表达出作品内涵,是否能够协调一致,是否能够在富于气势的同时做到细腻有加。

  朋友聚会,多采取独诵的形式,这与朗诵者往往是即兴受邀而来不及商量排练有关。对于广大的朗诵爱好者来说,平时注意积累诗歌素材并经常进行朗诵训练是有效提高这种场合朗诵效果的重要途径。

  其二,根据主题确定朗诵形式。

  主题明确集中的诗歌,可采取独诵、对诵和集体朗涌的形式,使相对固定的朗诵形式和明确集中的诗歌主题协调一致。

  主题意义重大的诗歌,集体朗诵的形式更可取,因为众多朗诵者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和既可细腻温婉又可豪迈奔放的听觉影响力对于表现重大主题有着先天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题复杂深刻的诗歌,适宜采取诗组合的形式,一方面,这种形式可以使复杂的主题如剥笋般层层展现,另一方面又能由于形式多变而使听众避免因主题深刻复杂而陷入大伤脑筋的思索之中。朗诵者不能以主题深刻复杂为借口而不顾听众接受的效果。

  其三,根据内容确定朗诵形式。

  内容相对简单易懂的诗歌,适宜采取独诵的形式,这样朗诵者易于掌握和控制节奏内容,听众也比较易于接受。

  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诗歌,可以采取独诵的形式,不过它更适宜采取对诵和集体朗诵的形式,以多人之力合作完成。

  内容带有明显的两极化色彩的诗歌,适宜采取对诵特别是男女对诵的形式,男声可以朗诵豪放高昂的文字,女声可以朗诵温婉细腻的文字;如果有叙述性和角色性的文字,更可以通过男女声对诵的形式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增强其可听性。

  内容带有明显复合单元式特点的诗歌,不用多说,肯定更适宜采取诗组合的形式进行朗诵。一般说来,诗组合这种形式的选择,主要是受诗歌内容结构的影响来进行的。

  其四,根据朗诵者的声音形象条件确定朗诵形式。

  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对诵和集体朗诵这种有多人参加的朗诵。一般来说,同一朗诵中的朗诵者的声音形象条件最好比较接近,这包括音质音色、身高体态、气质风度等条件的接近,这种组合在进行诗歌朗诵创作时有利于每一个朗诵者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有利于整体的协调;不过有时在声音形象条件有较大反差的情况下,也会适合某些诗歌的要求,比如老人与小孩的对话、男性与女性的对话,等等,就可以选择这种声音形象条件相差较大的朗诵者来进行创作。这种组合有利于凸显出每一个朗诵者自身的特点,也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 相关推荐

【朗诵的基本知识】相关文章:

诗文朗诵比赛的总结07-02

五四朗诵比赛经验的总结08-05

教师朗诵比赛感想07-21

一次朗诵比赛的感想07-13

儿歌内容与朗诵儿歌的活动教案06-27

小学一年级的诗朗诵07-22

保护母亲河朗诵会的听后感08-05

中学朗诵比赛主持词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