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反思

2024-07-21

《分类》教学反思

  《分类》这块内容属于《数学课程标准》安排的四个学习领域中的“统计与概率”领域。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教版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内容,包括单一标准分类与多种标准分类。本节课是“分类”这一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也就是按单一标准进行分类。实际上,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分类的内容,教学时就已经开始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如“认识物体与图形”这一单元中,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就是要求学生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

  一开始时,我认为只是局限于“学生能否按照分类的标准把所给的事物进行分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觉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了。但随着备课的深入,我认识到了: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而不是由老师提出分类的依据,而这正是教学时容易忽略的。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认真阅读了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文具店”,虽然教材所提供的是孩子最常见的文具店各种学习用品摆放的情境,但是感觉一张已经按单一标准分类好的静态图,并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而且学生生活中的“分类”也是无意识的,只是会用肤浅的标准进行分类,并没有提高到“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基于这些思考,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体会分类的意义,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到事物一般特点与本质特征,即自己提出分类的标准。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动口分、动手说。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利用情境,感知分类;

  (二)小组合作 尝试分类 ;

  (三)边分边议 完善分类;

  (四)联系生活,运用分类。希望以这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上完本节课后,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知识。

  、本节课,我对主题图作了这样的修改:在第一个环节“利用情境,感知分类”中,我利用孩子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机器猫”,设计了“机器猫带领孩子参观大雄的房间(里面的东西杂乱无章、零乱地摆放)”,让孩子说一说看到后的感受,再以小组为单位以“你会怎样帮大雄整理房间?”展开讨论,并汇报。接着再让孩子说一说自己家里物品的摆放情况。

  反思:在此环节中,我用一个充满童趣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代替课本里的文具店图,激起学生的兴趣,以“你要怎样帮大雄整理房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整理前与整理后两种不同的效果(整齐与零乱)让孩子进行对比,以此让孩子感受分类的含义与必要性,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因为条件的限制,在让孩子“帮大雄整理房间”时没办法根据孩子的回答,及时移动画面中的物品,而只是孩子说完后,老师呈现一张分类完的图片,因为没有分类的动态过程,学生对于“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就显得体验不是太深。

  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学习,帮助理解知识。

  在第二个环节“边分边议 完善分类”中,我制作了各种不同种类的物品图片,包括零食、日用品、服装鞋帽、电器、学习用品等,创设了“请你当一回超市员工,负责分类,把商品一层一层放在货架上”的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将准备好的图片进行分类,并贴在事先准备好纸货架上,最后把分类好的结果进行展示,并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反思:在学生领悟了分类的含义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超市分类实践活动。学生在对这些物品进行观察、整理、分类的过程中,

  正是对“分类”这一概念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动手分分,动口说说,让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分类的一般方法,在集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并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内涵。

  在第三环节“边分边议 完善分类”,是当学生把这些物品分类后,让学生把这些货架分别摆放在不同的楼层,并依据物品不同的特点与用途给楼层取合适的名称。此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调整各楼层货架活动,让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加深学生对分类概念的理解。

  反思:在此环节中,按原本的设计是要再进行二次分类的,即按副食类、日用类、文具类、家用电器类再次分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再进行分类时,就已经把物品按着副食类、日用类、文具类、家用电器类这样的不同种类进行了整理。可见,生活经验在这个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让学生取合适的名称时,有的学生一下子就说了“电器、食品”等名词,所以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教学活动及在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是多么的重要。不足的是,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组织得不是特别地好,学生不能有序地进行分类,老师的指导没有及时跟上,整个过程显得比较乱。这与平时小组活动开展得较少有关。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意了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最后一个环节“联系生活,运用分类”,让学生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回家帮妈妈整理鞋架或帮爸爸整理书架,再让爸爸妈妈打分。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类的知识,同时通过引导也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学科。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分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新《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12篇)03-09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9

岳飞教学反思03-19

赵州桥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