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测量的教学反思

2022-06-25

图形与测量的教学反思

  篇一:图形与测量导学案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有关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和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为了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号召,我采用导学案的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活动问题设计重在“导”

  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教材的难点、疑点给出恰当的学习提示。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比如导学案的预习部分,我要求学生整理所学过的单位及公式,学生不仅要查找资料、自学课本、尝试记忆,还要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检测问题设计胜在“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检测成为可能,那如何精选练习也就成了学案中值得推敲的一项内容。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使用了学案,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没有了挑战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分档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基础题、提高题、挑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

  导学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应立足于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教学概念易混淆处、内容归纳总结处;导学问题要着眼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我觉得有两个不足的地方: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2、学生看情境图,并不一定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因此导学案的提问的方式要多斟酌。

  最后,这节课的重点是复习与整理计算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方法,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计算上不存在问题。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1、进一步明确周长面积体积的意义。2、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二: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许正因为传统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

  对于图形我们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学生怎样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思考在认知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空间关念。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

  一、让学生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中,学生通过双杠、单杠等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垂直与平行”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运动生活有机融合,既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建立起图形的鲜明表象,更引发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考。

  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

  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许多规定性的知识,在部分教学上老师往往都比较传统,一般都是采用老师告之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那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一)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

  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

  (二)测量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比如在“步测”中,首先孩子选择出了最佳测量工具为软米尺,接着为了步测更接近平均水平,孩子们通过交流又选择出“让一个孩子至少走10米或几米远,以总长度除以步数的方式测一步的长度”的最佳策略。这样的测量活动体现了自主性,也培养了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优选意识。

  (三)推导公式的操作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渗透“转化”思想。首先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一转化一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转化时特别重视用多种途径与方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公式都是利用这一思想推导而成的。

  三、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提升空间观念。

  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拓展和运用新知。

  五、让学生在观察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篇三:《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图形的周长”一课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跑步、游泳池、树叶、数学课本封面、足球场、花坛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探究欲望。

  二、概念教学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课伊始利用Flash动画演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会跑步这一生活情境,通过3位小学手跑步路线的比较,初步感知物体面的边线与一周,紧接着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找一找游泳池口、树叶、数学课本封面以及身边各种物体一周的边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周的认识,其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找到的黑板面与空调面边线长短的比较,让学生

  初步认知一周的边线是有长度的,紧接着ppt课件出示生活中更大物体面的边线,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到纸上就变成了这样的平面图形,由物抽象到图形,最后让学生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从而引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学环节步步深入,周长概念跃然纸上。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节课中,学生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及时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初步为理念及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在练习环节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各给磨课教师的建议下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因为用的是别的班的同学,课前没有去熟悉学生,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情感交流不够,自己也感觉本节课激情不够。其二,上完后本节课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开始与学生互动不够,二是由于时间原因,后半部分处理起来节奏明显加快。三是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四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五是学生测量出现误差时没有给学生解释。

  总之本节课也成功也有不足,各位磨课教师也从不同的观课维度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下一步我会进一步修改教案,争取将不足变为出彩的环节。

  篇四: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交流,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在平时你都有哪些爱好呢?

  生1:我爱好滑旱冰。

  生2:我爱好看电视。

  师: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同学们的爱好非常广泛。我呢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把看到的美的事物拍摄下来也喜欢收集整理一些好看的图片。十一假期,我发现很多地方都摆出了漂亮的花坛,所以我不但拍摄了还收集了一组关于花坛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生:好。

  师:图片欣赏完了,想说点什么?

  生1:那么多的花坛真漂亮!

  生2:真美丽!

  师:看得出来大家都为生活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庭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用学生亲切、喜欢的花坛图片为切入点,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既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活动二:创设情景,感受周长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都感觉到我们的城市非常漂亮,你知道吗,为了让校园变的更加美丽,我校也在校园里建造了各种形状的花坛。今天老师把花坛的图片也带来了,一起看一下吧?

  (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师:这么漂亮的花坛,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吗?

  生: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师指生说)

  师(指到扇形):那么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像不像我们夏天用到的(师手势演示扇的动作)扇子?它就叫做扇形。

  师:这么美丽的花坛,要想保护好里面的花草,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次小组讨论: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1:按时给它浇水。

  生2:不进去踩踏。

  生3:在花坛一边竖上牌子,写上:爱护花草。

  生4:可以给花坛安上护栏。

  生5:派监督员在一边看着。

  活动三: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看来大家都觉得给花坛安上护栏比较妥当,我们就用这种办法来保护这些美丽的花儿吧。根据我们学校的花坛情况及刚才提到的保护方案,如果你是护栏设计师,护栏要安在什么地方呢?(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师: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护栏是在什么地方安装的。

  生1(圆形花坛):我是围着花坛安一圈。(师板书:一圈)

  师:你能把小手举起来,边指边说,慢一点,让下面的同学听清楚吗? 生2(长方形):我把护栏安在花坛的四周。

  师:你说得真好,花坛的四周(花坛的一圈)也就是花坛的一周。(板书:一周)谁能来说一说这个扇形花坛它的护栏在什么地方安装?

  生3(扇形)(边指边说)我也是围着花坛安一圈。(一圈也叫一周)

  师:大家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都是沿着花坛的边从一个点出发转一圈再回到这个点围成的。 生2:围了花坛一周。

  师:回答得非常好,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了花坛一周。

  【评析: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指一指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围花坛一周”的方法,对“一周”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形象易掌握。】

  活动四:深化感知,认识周长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护栏安在什么地方了,那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动脑筋想一想。

  生:只要知道花坛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所以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这节课我和大家一块来学习的问题。(板书:图形的周长)

  师:有关周长,你想说点什么?

  生1:什么是周长?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

  生2:周长到底有多长?

  生3: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师: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和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贴圆形花坛) 生:(边指边说)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从起点围绕图形边沿一圈再回到起点)

  师:你说得真好,对,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哪位同学能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几个图形的周长?(贴正方形、长方形、扇形)

  生(边指边说):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扇形的周长是它一周的长度。

  【评析:将求护栏的长度转化为求花坛一周的长度,在不同的学习资源中进一步体会围“一周”的概念,让学生在说一说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定义。】

  活动五:合作探究,理解周长的含义

  师: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什么是周长,怎样知道图形的长度。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呢?

  师:有同学说用测量的办法,下面咱们就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

  (第二次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哪个图形的周长。

  生1:我们觉得测量圆形可以用绳子。

  生2:测量较大的图形周长可以用步量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想到了用绳子测量圆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根绳子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做好标记,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方法,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好)简直太棒了。关于圆形谁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生1:我觉得可以用米尺。

  生2:还可以用直尺,让它围着圆形转圈。

  生3:还可以用纸条,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测量圆形周长的方法,其实,同学们在无意识中用到了一种数学思想。有知道的吗?(学生摇头)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师:那其他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先用直尺测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只测量相邻两条边就可以了,因为它的对边相等。 生3:正方形只测一条边就可以,他们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测量方法越来越简单。扇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 生1:可以用绳子。

  生2:用软尺。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测量方法,那么像圆形、扇形这样的图形,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围一围的测量方法来求它的周长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评析:概念的应用,新旧知识的综合;知识的拓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调动其心灵深处的思考,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同时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六: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通过测量我们就能知道学校花坛的周长。我想同学们会很快买回适合花坛长度的护栏。下面请用你们学到的本领来看看这些图形吧。

  1、新知学习,边说边做,用小手边指边说各种图形的周长。例如:扇形、长方形、圆形、大树叶,贴在黑板上,让孩子到前面来描出周长。

  2、感受周长,请学生用软尺测量同学头围、腰围并记录,还可以测量课桌面周长、讲桌面周长,其中两人测量,一人记录。

  3、走进生活,逢年过节,把教学楼安装上彩灯,教学楼一共需要多少米彩灯灯线?

  4、动脑筋,激发孩子学习周长和数学知识的兴趣。

  5、理解体验,分别请几列小火车的同学围着某一排同学的座位步测周长(两步是1米)。

  课堂小结:

  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

  1、开始导入,用到的花坛图片太多,孩子们很喜欢看但是不会想到主题,于是删除大部分;

  2、软尺量周长,更是乱极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软尺、什么是头围、腰围,量的乱糟糟,分工也不明确;

  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这节课的小结,如果改变以往的问法:“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那就更好了,以后我就这样

  篇五: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反思一: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是北师大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直线、射线、线段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几何图形。它既是线段内容的延续又是其它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内容的铺垫,所以学好它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导课的形式,以前学生已经接触到角,对角已有初步的认知,而钟表中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又是学生所常见的,通过钟表引入角,再说一说生活中的角,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角的表示"的课堂设计,角的表示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上写得既分散又含糊,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探究提示自学>总结:角有哪些表示方法,每一种表示方法需要注意什么?再根据两个小题让学生具体表示角,通过表示角对每一种表示有了具体的感知,然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清楚每一种表示方法的注意点,我认为效果还是较好的。

  第三、比较好的应用了"五步释疑"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当然,这节课后,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角的定义这一部分,学生认知角,没有给学生指明,我们经常说的角在没有特别指明的话应该是0°~180°之间的角。

  第二、缺少一些激励性的肯定性的语言。如课堂上一名男生说:大角可以用一个字母,小角不能。其实角的表示是一种规定,书本上也没有写得很清楚,此时应该能及时肯定学生的思考:"你认真思考了,只是角的表示在数学上不是这样规定的",这样学生自己虽然说的不正确,但因为乐学、善思而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积极思考的参与热情会更高涨。

  反思二: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借助角的第二个定义,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几何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5.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反思三: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习,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反思四: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

  好的重难点。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习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 "度", 用符号 ' °' 表示";" 把半圆分成 180 等份, 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记作 1°"。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 相关推荐

【图形与测量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较图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11-07

《图形的魔术组合》美术教学反思(通用6篇)09-22

北师大版四年下册数学《图形分类》的教学反思03-08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通用11篇)09-30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通用10篇)05-27

教学反思大全06-24

教学反思的作用10-28

seasons教学反思04-27

《惊蛰》教学反思03-07

《登山游戏》教学反思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