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的总结

2022-06-21

十三五规划的总结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目标,坚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不动摇,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不松劲,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面推进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建设,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始终保持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96万亿元,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5亿元,提前两年完成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2.9万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7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达到540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发展质效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5∶48.6∶37.9调整为2015年的11.2∶45.7∶43.1。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较“十一五”末提高6.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8%提高到54.9%,全省市场主体总户数达到412.78万户,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两圈两带”、“一主两副”等战略稳步推进。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启动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等跨省合作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9%,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地级市由“十一五”末的3个增加到10个,武汉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襄阳、宜昌均超过3000亿元。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区域协调互动、多极带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省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管道、邮政、城市交通)五年累计达到513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06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200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1738公里。汉宜、石武高铁和武咸、武冈、武黄三条城际铁路建成营运,武十高铁、蒙华铁路全面开工。武汉新港成为长江中游首个亿吨大港,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启动建设,神农架、武当山机场相继建成。武汉轨道交通建成4条、在建12条,投入运营里程达到125公里。举全省之力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8.2万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江汉运河、兴隆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建成运行,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启动,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实施,灌区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速,宽带网络出口达到7000G,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3244万户、比2010年增加70.7%。全省发电装机达到6411万千瓦,电网建设、改造五年累计投入约590亿元。油气管道新增1500公里,总长度达到6740公里。

  民生福祉日益增进。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大幅增加,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左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051元和11844元,年均增长11%和13%。五年累计新增就业突破4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合并,连续11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县域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5%。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实现省内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大批富民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改造)193万套,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80%,建制村基本实现客车通达。

  生态文明加速发展。大力推进美丽湖北建设,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生态省建设等重大规划,十堰(含神农架)、宜昌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咸宁市、郧阳区、石首市、京山县、罗田县成为国家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扎实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五小”企业关停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22%左右。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共创建6大类19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的任务。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交易量稳居全国首位。长江、汉江、清江、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梁子湖、洪湖等重点流域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提前一年按新标准监测并发布全省空气质量。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41.2%。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90%。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一大批重大改革事项取得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累计取消、下放和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268项。全省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建成运行,武汉城市圈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国企、金融、财政、价格等领域改革步伐加快。东湖高新区、襄阳高新区、宜昌高新区率先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十条”,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居全国前列、中部领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新增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和黄石棋盘洲、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武汉开通至东盟四国集装箱试验航线、至日韩集装箱快班和“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天河机场开通国际航线37条。武汉在中部率先实行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全省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分别达到292.2亿美元和89.5亿美元,均比“十一五”末翻番,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由“十一五”末的87家增加到241家。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达到14家。

  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平安湖北和法治湖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政府、社会、居民“三位一体”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武汉百步亭社区管理、宜昌网格化管理成为全国先进典型。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增强。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的第三方调解组织初步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实现“三调对接”。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重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宜昌、武汉先后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酝酿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力量逐步趋向平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有利于我省充分利用总体和平环境,整合各方面资源谋求发展。国内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有利于我省分享整体良好环境,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我省作为中部重要省份,国家层次战略机遇累积,宏观层面全局使命叠加,省域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清晰,发展环境优化,发展气场强大,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我省抢抓机遇,发挥各方面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优势,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强与沿江及周边省市合作,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我省将科教优势更大程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我省发挥内需前沿优势,激活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有利于我省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形成东西并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进,不仅能把现有机遇、基础、条件、优势等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还将通过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等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升华荆楚儿女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加快构建促进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长期存在,化危为机、变不利为有利的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挑战更加严峻,全国各地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不断培育和增强发展竞争力的任务艰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颠覆重构传统发展模式和增长格局,“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趋势导致要素大跨度流动,我省发展的传统优势受到挑战,培育新优势的任务艰巨。新形势下,我省发展不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不高的省情仍然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巨大,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不佳的问题依然存在,面临总量扩大和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开放型经济发展偏弱,民营经济不强,科教优势发挥不够,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面临创新驱动不足和要素驱动减弱的双重压力;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偏弱,“四大片区”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艰巨,面临四化同步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责任;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省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蓄能量释放期、综合优势转化期、四化同步发展加速推进期,也面临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正确判断形势,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 相关推荐

【十三五规划的总结】相关文章:

大三规划总结(精选11篇)10-26

三年规划回顾总结范文(通用11篇)10-19

规划和计划的区别介绍03-31

公司战略规划报告优秀范文03-30

城市规划工作实习心得及收获(通用5篇)03-01

社区居委会年度任期目标规划计划(通用11篇)12-08

find的用法总结04-13

灵芝的功效总结08-10

电场公式总结06-08

总结电热的作用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