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反思

2024-07-28

《雪》教学反思

  《雪》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示了自身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进动力。

  《雪》虽然是《野草》中色调相对明朗,最适合中同学阅读的一篇,但同学在解读上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该如何基于同学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沛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让同学走进文本,协助同学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和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再进而走近鲁迅的生命,去感受他那在孤独中仍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身去坚强面对今后的人生。

  教学之后,在“如何让同学走进文本”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1、个性解读铺基石: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阅读也应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其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扼守对话的底线、不时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

  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测”。《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有学者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八年级上的农村初中同学,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假如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同学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孤独与战斗精神”这种解读。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和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示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实际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同学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同学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优秀教案的立足点定位在协助同学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战斗精神。

  2、巧设问题走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不论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随同着一些问题。同学通过阅读考虑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同学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同学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必能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发明性的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 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 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同学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同学,要获得认识必需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同学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一起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同学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考虑笼统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只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达。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身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实质,所以同学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同学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同学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而不只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3、适时点拨排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同学答非所问”、“同学游离文本”、“同学死钻牛角,不能自拔”以和“同学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同学重读课文,回归文本。那什么是“点拨”呢?蔡廓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同学自学的一种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处地方进行了较好的点拨:

  ⑴ 句子“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中“闹”字的理解;

  ⑵ 句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中“孤独”的理解;

  ⑶ 在同学提和“雪的战斗精神”却无法理解“雪的战斗精神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此时教师让同学在文中找出体现雪战斗精神的词语,并让同学阅读资料“鲁迅的故事”,引导同学从“雪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生平”这一角度去理解。

【《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9

岳飞教学反思03-19

赵州桥教学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