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的教案

2024-07-31

关于品质的教案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目标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目标难点】

  1、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2.语言知识

  【音形辨识】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鬈(quán)曲

  赊(shē)账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

  褶(zhě)皱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皆有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周国平《灵魂的在场》)

  灵魂即品质。看一个社会如何,最准确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这个社会能否提高人的品质;看一个群体的进步,品质的提高才是证明;从品质着眼,比较容易发现人的原形。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高尔斯华绥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质》(1911年)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之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画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通过“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在作了一般性的介绍之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

  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

  以下一段话是作品中重要的内容,也是人物命运发生转折的原因。——“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他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

  小说主题深刻。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三、重点语段品读

  1、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品味]靴子还能有“灵魂”?谁见到过这“靴子灵魂”?恐怕都只有双肩一耸、两手一摊,无从回答。但假如格斯拉能从作品中走出来的话,他一定会大声地争辩:“不,先生们,靴子是有灵魂的,它就在靴匠的心中!”高尔斯华绥笔下的靴匠是一个最渺小不过的小人物,但一旦赋予他“靴子灵魂”的见证者,那么可以说他比任何英雄伟人都还要来得伟大,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压倒世上一切人。平淡中的神奇更是了不起的神奇,这也许就是像桂林独秀峰那样平地拔起直耸蓝天给人们留下不可忘怀的印象的原因吧,自然界如此,文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体会]从这个词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是的,高尔斯华绥确实把格斯拉这个形象和他的职业、他的精神糅在一起了,使人们无法把他从中分离出来,甚至连他的外貌也与靴子紧紧地连在一起。

  2、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品味]这幅肖像描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二是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揭示上。这是一段令人神往的文字。试想,读了这段描写之后,我们的眼前是否会出现这样一个皮肤“黄皱皱的”、有着“整齐的皱纹”的老头,手中拿着一双他刚做完的靴子,在得意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心灵的满足和理想的喜悦?

  我想是会的。

  [体会]刻画格斯拉先生的外貌特征:僵硬和迟钝,缺少活力。“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句话,是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句。

  3、……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霎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品味]“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这些对眼神的描写,突出是刚从聚精会神的工作中醒转来,写了格斯拉先生对制靴工作的投入。

  [体会]本句描写了格斯拉先生刚从工作间出来的衣着和神态,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格斯拉兄弟在工作时的那种忘我投入的精神状态。

  4、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品味]“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做靴工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

  [体会]“没有……也没有,……连……也没有……”极尽铺陈,从此句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是手艺精湛、品质高尚的人。

  5、“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品味]“体面”原指外表和面子,在这里指为人真诚的处世原则。

  [体会]格斯拉先生对大公司这种只顾赚钱,而以次充好,为追求时髦而做出坑害顾客利益的行为予以抨击,同时,其实在无形中也反衬出了格斯拉兄弟从不损人利已的高尚品质。

  6、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品味]在本句中,作者连用两个“惨痛”,体现出格斯拉先生支撑店铺的劳累与艰难。

  [体会]精湛的手艺,诚实的品质,也挽救不了他店铺的生意。这句从侧面反映出资产阶级社会中竞争的残酷。

  7、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在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她的账单。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但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品味]账单的变化,预示着不祥。

  [体会]不到四季结账日不会开出账单,而这次却是例外,说明格斯拉先生生活已困窘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了。为下文格斯拉先生之死作了铺垫。

  8、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品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以看作是对鞋匠一生的总结: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不讲究速度只讲究质量的经营理念最终带来了毁灭,作为悲剧性人物的鞋匠体现了康德所说的物质进步和文明(道德)倒退的二律悖反,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体会]从此句可以看出,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斯拉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实和信誉,换用劣质皮革。从“他经常断炊”、“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斯拉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橡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2)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纯”、“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术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3)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靴子上。他对自己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双靴子的工钱”)。

  (4)面对大公司精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活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

  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这是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五、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

  高尔斯华绥的散文往往以抒情的笔调,再现人物的性格面貌,速写出一幅幅神形毕肖的肖像画,渲染一种意境而至散文诗般的优美深邃的境界。本文对格斯拉的描写就是这样。作者这样描写他的外貌精神:“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中国式白描的手法,多么像肖像画中的速写,背有点儿弯,脸庞黄皱皱的,僵硬和迟钝,这些特征是长年制靴劳作的结果。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单从相貌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敬业精神。

  对格斯拉言行的描写,又是极其细腻动人,如:“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对他的工作状态、他的行为及神情的描写,如此细腻,把一个痴迷自己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显现在读者面前。

  面对大公司用次等皮革做的不合脚的靴子,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他认为利用广告把质量不好的靴子卖给顾客是“不顾体面”,是“可耻”。

  这样,一个热爱自己工作,迷恋制靴事业,视质量如生命,对不顾质量的行为认为可耻,终生遵守自己做人原则的老靴匠的形象,就鲜活地立在了我们面前。

  (2)明净、简洁、抒情的风格。

  高尔斯华绥在文中表现出的语言风格,首先是明净、简洁,毫不给人拖泥带水之感,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极有用处,不可简省。例如开头第一段,只用两个句子,时间、地点、人物、“我”与人物的关系,介绍全了。人物肖像描写上边已经谈过了,请看一看对话描写是如何简洁:“我清楚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微笑。”再如:“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对不起,它响了。’‘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我想没有吧。’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对话的简洁,自然一看便知,特别是后一句:“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这就是叙述中的抒情语言,这样的抒情语言在文中有很多。再如:“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等等。

  (3)叙事线索清晰,材料多而不显零乱。

  这篇文章我们之所以愿意把它当散文读,主要因为它没有一个像小说一样的中心故事,所叙述的制靴匠的半生时间很长,内容又较多。但我们读来却感到很完整、很动人,这首先得益于叙事线索清晰,那就是;自始至终以“我”让老靴匠做靴子为线索,通过做靴子的所见所闻,去刻画人物;加之又极有抒情性,所以文章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读者。

  (4)采用双线索的叙事方式。

  本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线是店铺的兴衰历程。

【品质的教案】相关文章:

《品质》课文教案(精选10篇)09-26

公司品质革新月活动计划03-0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0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0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0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0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0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0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0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