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教案

2024-09-18

《光》教案

  整体感知

  这篇散文基本上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及其带给人的感受。作者关于“光”的感受极为细密,导致整篇行文也十分精细、绵密。全文共九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晨光,第二部分(二至四段)写阳光,第三部分(五至八段)写光与黑暗的关系,第四部分(第九段)写夜晚的声音。

  作者从黎明写起,黎明是通过光来显现的,“只有窗口模糊灰白的一小方天”,“不过是灰白的晨曦”。此时作者尚在“刚醒未醒之间”,感觉是混沌的(这种处于临界点的混沌感觉在后面多次出现),这晨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灰败冷寂”,因为它掀起了“昨天的愁烦”。不过,作者认为“晨曦最活泼闪烁”,只是不易被人觉察罢了。接着,作者拿阴天的灰色和晨曦的灰色相比较,随后进一步指出“晨光比其余的光羞缩胆怯”。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展示黑暗与阳光的对峙、天空中蓝的微妙变化,勾画了早晨的“可爱”。

  接下来,作者描述金红的阳光取代晨光,驱散了“隔夜的黑影,梦境里的幻象”。作者自问:“到底阳光带来的是希望还是失望?”沿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路,作者对阳光的“伟大”和“缺陷”(对应着“希望”与“失望”)进行了剖析,抓住“日光能暴露一切事物的根本”,以对比的方式显示了日光的犀利、“深入”,以及“富有”和独立。作者既写了阳光的“色”,也写了阳光的“声”──“活泼蓬勃的声气”,并借助于成人与小孩的对比,写出了阳光的活泼好动与天真无邪。由此作者把话题转到人们“越要显得庄严,越向暗里退缩”而使阳光受到约束,引出了关于光与黑暗的联想和议论。

  随后的四个段落,都是围绕光与黑暗的关系所展开的议论。作者先是以月光“带来无数黑影”、闪电过后“广大得漫无边际的黑暗”、蜡烛光使影子“真正得了生命”为例,点明了光与黑暗的“分不开”;接着谈到了黑夜带来的“静穆”,其中以闪电为最,它“轻疾冷静”“孤高脱群,来去无踪”;然后指出虽然“光和黑暗永远在相追随相角逐”,但月光、星光、雪光,还有地上的小白花“像浇不灭的火星”,不能被黑暗“完全掩灭”;最后谈到光与黑暗如何“融为一体”,认为“只有黄昏的一刹那,光和黑影才真正的融合成一片”。巧妙的是,随着“黄昏”的出现,“暮色”“夜色”也相继降临了。

  最末一段,作者将关注点转向了声音。在夜色的笼罩下,“声音从四方浮来”,“四周的动静,都由听觉来分析体会”。这一段简直是声音的海洋,“整个宇宙是个庞大的乐器”,“有节奏,有韵律”。其中“最好的还是人的声音”。于是,作者重又进入“半醒的状态”,直至伴随着“最爱的声音”坠入梦乡。全文以朦胧的晨曦始,以“温柔亲切”的声音终,仿佛完成了一次生命感觉的循环。

  问题探究

  一、这篇散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本文主要是写“光”,但不仅限于 “光”,还写了黑暗(黑影)、声音等与“光”紧密相联的事物;作者也没有单一地写“光”,而是写出了“光”的不同变体,如晨光、阳光(日光)、月光、闪电、烛光等。作者显然是注意到了“光”的丰富多样,譬如日光“不停地把自己蕴藏着的美丽借给别的东西──它把颜色借给云雾,成了晚霞和虹彩,借给瀑布,成了五色的水花,它把温暖借给空气,成了最迷人的熏风,把光借给一个极不足道的小卫星,成了千古为人歌咏的月亮”。

  二、本文体现了作者写作思维的什么特点?

  作者的思维是发散型的,常常由某一点联想开去,引出了许多相关的话题。例如在谈到阳光驱散“隔夜的黑影”和“梦境里的幻象”时,作者将思绪转向了“黑影”和“梦境”的形成;在谈及阳光的“热闹好动”时,作者由成人与小孩在阳光下的对比,很快想到光亮的被约束所造成的幽暗静穆。这种发散思维一方面导致了行文的密集,另一方面使得作者的情感和意绪──譬如对阳光的礼赞和对人世间的揶揄,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

  三、如何看待本文的对比方法?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例如,写太阳只垂顾大自然的万物而无暇及于人为的事物,对比十分鲜明:“在朦胧中显得古色古香的点缀,在日光中只觉得陈旧破敝,在月光下显得神秘艳异的装饰,在日光中只觉得荒谬可笑,在灯光下显得娇艳欲滴的美人,在日光下每见得脂粉狼藉……”这种对比突出了太阳的“犀利”“深入”;为了说明“越是光线小弱,越能照出变化无穷,奇伟突兀的影子”,也采用了对比:“烈日下的人影,瘦瘠短小得全无生气,到夕阳西下,人影已随着长大变活,蠢然欲动,点上蜡烛之后,影子才真正得了生命……”这样的描绘十分准确、传神。

  语言品味

  这篇散文感觉细腻,语言繁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生动的、富于形象感的拟人笔法。值得品味的句子有。

  写晨光的“羞缩胆怯”的样态──“它不停的抖动闪烁,欲言又止,欲进又退”,这一描绘可谓灵动可感;

  写烛光下影子“真正得了生命”──“它活跃跳动,来去无定,忽而臃肿肥矮,忽而修长灵活,你回观壁上,为这黑魆魆的巨人所惊,转眼间,它又倏忽不见,再转身时,它又悄无声息的偷到你身后,你不动,它隐隐对你奸笑,你稍一转侧,它张爪扑来。你向前,它悠悠地向后退,谦虚地缩小了身子,你退后,它又复伸展得庞大可怕”,其密不透风令人惊绝;

  写阳光的“声”──“下了百叶窗,你简直可以听见阳光在外面抵门,你闭着眼不理,眼前只见一片红,在闭紧一点,就是一片绿,窗外的温暖随着颜色的诱惑透进来,逼得你不能不开窗,于是一片耀目的白光从外面直泻进来,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每个角落,活泼泼闹营营的把室内的肃然之气都赶跑了”。这样,“活泼蓬勃的声气”“从四边腾身而起”的景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此外,“失去了夜间的专制”的黑暗“轻悄乖觉的向后退缩”,青天“都不敢蓝得放肆”,“一两颗小星”“完全失去了隔夜的淘气”,“孤高脱群”的闪电“幽然淡笑”,“地下开着的小白花倔强地举首鹄立”等,皆是拟人笔法的妙用。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杨必(1922—1968),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曾就读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解放后在国际劳动局担任英语翻译,1952年院系调整,任教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68年因病去世。其翻译的《名利场》(英国萨克雷著)享有很高的声誉。

【《光》教案】相关文章:

《司马光》教案示例02-09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6篇)04-07

《司马光砸缸》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11-10

司马光教学反思03-19

七色光的教学反思03-19

光伏行业背景及发展报告三篇02-15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

《牧场上的家教案》经典教案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