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课改的总结
一、教师理念的转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只因“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意思是君王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其原因是社会改变了,时代不同了,变革也是应当的了,这是战国时代的吕不韦在《察今》中的名言。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的变革天翻地覆,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变革理所当然。教材发生了变化,学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人才观发生了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盲的定义是: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个未来就是今天,我们的教学观念能不改变吗?回答是不容置疑的,必须改变。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观念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导引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其次,新型的教师关系。“文人相轻”一直是存在于知识分子中的一种恶习,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种保守的思想观念大大限制了人们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尚且如此,教师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更应如此!“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这是过去的真理,更是现在的真理。群策群力,齐心合力,放眼未来,为国家为民族培养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优秀人才,我们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携起手来。
再次,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国社会一直注重“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要不要?我认为不能舍弃,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更有益于学生的成长、知识的接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师益友。
最后,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知识的取得更是有许多途径,我们必须向学生学习,自己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即使不能做浩瀚的海洋,也应该是一条清澈的河流。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其一,自主学习。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极大妨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新课改既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注重人文性。在学习中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主动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其二,合作学习。改变学生的观念,竞争首先是合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同学团结合作,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企业管理中有一种木桶理论:一支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短的木板。整体的水平提高了,个人的水平自然水涨船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
其三,探究学习。学问学问,学和问是不可分割的,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提出问题,能够广泛查阅资料,深入的观察研究,即使找不出答案,这个过程也是非常可贵的。
三、具体措施做法。
(一)集备空前加强。
在新课程改革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从来没教过的,资料极其缺乏大家群策群力,资源共享,事无巨细,随时讨论,研究,在三月份的教学质量活动月中,赵宾帆和楚振玲老师出示了两堂公开课,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也是集备的结果。大家深切的感受到:原来一路同行,风光无限。
(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每四人作为一个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四人小组团结合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问题提出来,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在课堂上共同解决。在预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问,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不敢大胆发言的同学,不好意思问老师问题的同学,因为起来回答问题可以代表个人,也可以代表小组意见,即使回答错了,也不会有太重的心理负担。
(三)阅读学习。
1、精读文章片断,重视语言品味、揣摩。
首先指导学生朗读,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导,品味词语、揣摩句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自身的体验,进一步感悟文章的内容。例如学习《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先让学生朗读作者的两个第一次,找出能够反映作者心情的关键词语,反复朗读、品味,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第一次,进而思考人生中的哪些第一次可以尝试,哪些第一次不能尝试?既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又加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的要领:其一,不出声(默读);其二,不会读(倒回去读);其三,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其四,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其五,姿势端正,注意力高度集中。掌握了这些要领,学生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3、“大阅读”观念。
语文学习,必须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发散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我们以青岛市的地方教材《语文课外阅读》作为辅助读物,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在阅读中注意比较学习,例如,何其芳的《秋天》、马致远的《秋思》、狄金森的《秋景》都是有关写秋的文章,但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所以文章的风格、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都不同,学生在阅读中受益匪浅。另外,中外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对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在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4、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举行“每周一诗”活动,重理解、诵读,抓住古诗语言凝练、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特点,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多角度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有不同的创意。以往的教学,过多的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限制。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从“我得到经验”的角度考虑,可以从“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我的好朋友杰利”的角度考虑,还可以从“其他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们畅所欲言,不断的撞击出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它融口语表达、写作、材料收集、材料筛选于一体,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七年纪上册第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这就是我》,初一新生刚入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很不熟悉,我们先做自我介绍,教师带头,我从自己姓名中的“楚”姓谈起,谈到楚庄王的“不飞则已,已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如有所悟。纷纷查资料,问家长自己的姓氏来源,我又和他们历史课本中的“姓氏来源”结合起来,学生很有兴趣,不再是空洞无味的自我简介,而是兴趣盎然,其乐融融。随后的作文更是下笔千言,汩汩而出,而不是提笔维艰,望文头痛。又比如,下册的“我也追星”,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应该追什么样的星?怎样追星?学生们不再畏惧作文,而是跃跃欲试。我们觉得综合性学习设计得非常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好设计。
(五)开放性口语测试。
结合新课程改革,我们增加了开放性口语测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用学生自己的话说“锻炼了自己的勇气,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给了我们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相关推荐
【语文新课程课改的总结】相关文章:
中学课改的总结(精选12篇)02-06
下学期课改语文的工作计划06-25
小学科学课改总结(通用12篇)02-24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改计划03-19
趣味语文活动课教案01-30
关于《别了,语文课》的教学设计02-14
音乐组展示课听课评课总结03-15
煤改气的工作实施计划03-01
开学第一课语文教案(精选20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