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教学片段及反思
案例:
学生“顺利”学完了《荔枝》这篇课文后,我问他们:“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起初,教室里没有反映,沉默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犹豫地说:“老师,我觉得我懂了,可是我不理解肖复兴的母亲为什么明知儿子在安慰她而已,却依然很高兴。”这个问题,学生们刚才已经讨论过,现在她再次提出来,是为什么呢?我问其他学生:“你们明白吗?”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原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他们懂了,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们是不理解作者母亲的心理的。于是,我结合课后的一个选做题,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语言。”
习作课上,我问他们:“你们为妈妈洗脚,妈妈有什么反映?”教室里热闹起来,他们兴奋地说起了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
“我给妈妈洗脚,我妈妈特别高兴,说我长大了。”
“我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她一直夸我懂事了!。”
“我给妈妈洗脚,觉得她皮肤是那么的苍老,我感觉妈妈太累了!。”
“我妈妈昨天干活累了,我给她洗脚,妈妈问我怎么想到的,我说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同学说。
我一听,有趣,就问他:“你妈妈很失望吗?”
他说:“我以为妈妈会不高兴的,可没想到我妈妈还是很高兴。”
这时我瞅住时机,继续对他发问道:“既然母亲知道这个是你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做的,那她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呀!”
“是这样的。”别的同学插嘴说,“我妈妈也是这样的。我还问妈妈为什么明知儿子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那样做的,她却依然很高兴,我妈妈说,做母亲的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母爱。”
教室里又沉默了下来。我很欣慰,孩子们终于真切地理解了母爱,我说:“是的,母爱就是这样无私,你们高兴母亲就高兴,你们的孝心,哪怕是被动的孝心都会让母亲很高兴。母亲的爱天天如此,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用心去感受。”
然后,我请他们把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学生埋头写起来,一篇篇优秀的日记便交到了我的手里。
反思: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语者的思想感情,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忽视精神搞语言训练,丢开语言抓精神培养,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的这个教学案例,就是努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感受思想,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回顾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一、阅读文本,认识母爱。原定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认识母爱,他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以及教师的讲解,模模糊糊地感受母爱是这样的。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和阅历,让他们无法从情感上去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此结束,似乎也不能算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是多么遗憾!
二、创设情景,感受母爱。我根据学生的困惑让他们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孩子们很懂事,都认认真真地去做了,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母亲的赞许,感受到了自己的母亲同文中的母亲一样会为了孩子的孝心而高兴。其实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孩子们的身边发生,可是孩子们往往忽视,这个作业让学生认真地感受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同时许多学生也理解了做母亲的辛苦,当学生看到母亲赞许的眼神、幸福的表情,他们对母爱的感受深了一层。
三、实践中获得真知,理解母爱。学生亲身感受了母爱,再回到文本,他们发现原来母爱就是这样的,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原来的困惑消失了,他们终于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天下的母亲。这样的理解就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表面解释,而是透过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认同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发了孩子们心中深出的共鸣。
四、凭借语言,赞美母爱。如果在学生理解了母爱后,就此打住,那么,这将是不伦不类的课,学生在语文素养上的进益会很小。我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让学生依凭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进一步让学生写下来,让学生依凭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作文来自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幸福地赞美着自己的母亲。
- 相关推荐
【《荔枝》教学片段及反思】相关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9
岳飞教学反思03-19
赵州桥教学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