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2022-06-04

《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了解电离过程及概念。

  2.从离子观点建立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3.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分析溶液导电的内因和外因,电离与导电的因果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

  1.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酸、碱、盐的定义。

  难点

  从离子观点理解酸碱盐。

  教学用品

  NaCl、KNO3、NaOH、H3PO4、蔗糖的晶体及其溶液,无水酒精、酒精溶液、蒸馏水

  实验物质导电性装置

  教学过程

  [提问]

  (一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根据组成对下列各物质进行分类并写出化学式:

  氯化钠、铝、硫酸、酒精(C2H5OH)、硝酸钾、氢氧化钠、石墨、蒸馏水、蔗糖(C12H22O11)、铜。

  [投影]

  将上述各物质化学式按“类”列出,氧化物、酸、碱、盐待导入新课后再填入括号。

  [讲解]

  化合物种类繁多,到1990年已超过1千万种,如按分类进行学习,可以化繁为简。引入本章教材。从金属导电联系到化合物能否导电?什么样的化合物能导电?引入本节教材。

  [演示]

  实验“物质导电性”介绍试验物质导电性装置及原理,采用串联装置。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投影打出物质导电性表及思考题。

  物质导电性表按:被测试物质、灯泡亮否、能否导电、结论四栏设计、边演示边填写。

  [思考]

  1.灯泡亮、灯泡不亮说明什么问题?

  2.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而其水溶液导电?

  3.同是化合物,为什么有的导电(磷酸溶液)有的不导电(酒精溶液)?

  4.物质溶于水能否导电的本质是什么?与金属导电有何不同?

  5.化合物导电的内因和外因各是什么?有何辩证关系?

  参看课本有关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讲解]

  展示NaCl挂图

  电流是带电微粒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NaCl晶体中有Na+、Cl-,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水的作用可以消弱Na+、Cl-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故NaCl水溶液导电。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再结合H3PO4晶体、无水乙醇及他们水溶液的导电情况分析物质电离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板书]

  投影

  一、溶液的导电性

  1.电离(略)

  2.物质电离的原因

  (1)内因

  • 相关推荐

【《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军神》教学设计03-30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07-27

《灰尘的旅行》教学设计03-03

《邮票的张数》教学设计06-15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03-24

复习除法的教学设计03-30

环境问题的教学设计03-23

语文《因小失大》教学设计09-15

《长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精选12篇)07-21

《黄继光》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