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时数:2课时
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生平。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2.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家)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人名),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词语积累
乙醚(mí)虫豸(zhì)硌(gè)犁铧(lí)(huá)
脐带(qí)真谛(dì)噎(yè)筛糠(shāi)(kāng)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芸芸众生)
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筛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
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作者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
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⑤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2.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3.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4.很幸运,最后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他曾写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
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
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向我们展示的人生意义,行动价值,心灵底蕴究竟是什么呢?老师在他身上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
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
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三、质疑探究,理解关键句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四、拓展延伸
1.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3.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
五、课堂小结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也不是一帆风顺,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该得到尊重。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要记住:面对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着地一路欢歌。
教学反思:
《荒岛余生》是新选入我们的课本的,这位法国作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自己冒险的人生。所以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两点: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关注主人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为人类飞行事业所负的责任感。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作者的每次飞行,那么这位作家笔下的变幻风光,他的冒险生活,乃至献身精神等英雄行为和大无畏精神及意义都会大打折扣。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在阅读时会有种若无其事的轻松,而且也不可能真正估量这位作家在这篇中所体现的这种责任感。
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通过对文字的推敲,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2、寻找“缝隙”,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我们对这些“矛盾”进行细读、阐释,就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3、比较对照。我们可以把文本与原文对照,可以把文本跟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从比较中寻找文本的独到之处。
4、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范文10-03
《荒岛余生》的教学设计范文06-17
课文《荒岛余生》教学设计10-04
《荒岛余生》优秀教学设计10-02
小学语文《荒岛余生》教学设计09-21
语文课文《荒岛余生》教学设计10-01
七年级《荒岛余生》教学设计10-20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学设计09-04
观看荒岛余生感想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