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调研报告

2024-07-30 调研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调研报告1

  由副主席带队,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会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县的局部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观察、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引起了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20xx年xx月xx日至x日,由副主席带队,深入县的局部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观察、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17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对三个县的书面汇报资料和相关资料也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演讲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xx亿元,实施土地治理xx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xx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xx个乡镇,xxx个村,受益农民达xxx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xxx多元。

  开挖疏浚渠道xxx公里,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xxx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xx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xx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xxx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xxx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xx万亩,培训农民xx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xx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xx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xx万亩,改善灌溉面积xx万亩,新增除涝面积xx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xx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xxxx万公斤。

  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xx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xx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xx油脂厂xx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xx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xx个。年新增总产值xx亿元,新增利税xxxx万元。

  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惩办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xx万亩,财政投资xxx万元;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xx万亩,财政投资xxx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效果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认为,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时提高。

  并每年有所增加,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证。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贮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着;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胜利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xxx万亩左右。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1开发规模较小。市的产粮核心区有xxx万亩水田。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xx个左右,财政投资xxxx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集中连片”原则,2区域差异较大。依照“先易后难。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单薄,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别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别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别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方法,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规范已明显偏低。同等投资情况下,4投资规范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单薄,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管护主体虚设,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1整合涉农资金。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依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缺乏和项目建设交叉安排,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方法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贮藏工作,2做好项目储藏。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演讲,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依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规范组织实施,3加强项目管理。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顺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平安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平安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解决筹资投劳难题。临时以来,4采取多种措施。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需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当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需坚持农民自愿,并料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5重视建后管护。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效果,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外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利息核算,确定收费规范,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6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时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生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

农业调研报告2

  本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由某某县农业局编制。本报告包括基本情况,具体推进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等八部分。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xx年1月1日起至20xx年12月31日止。本年度报告在网站和某某县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全文公开。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某某县农业局联系。现将某某县农业局20xx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我局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中心工作。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农业项目建设、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等政务公开重点,运用科学管理理念,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力度,加快电子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步伐,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电子政务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参与的电子政务与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局办公室为机关电子政务及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负责工作机构,其它相关股室协助工作。

  (二)强化制度建设。为认真做好信息保密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政务信息发布公开制度,确保了公开与保密两不误。

  (三)强化信息审查。我局信息发布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信息来源由局机关各股室、乡镇农技站提供,重点反映农业新特色、新思维、新发展,信息审核实行层层审核,严格把关。审核完成后,信息交由局办公室专人发布到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四)强化学习培训。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县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保密工作制度。全局干部职工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增强了上网信息保密审查意识。同时,开展保密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保密意识,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保密的良好氛围。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渠道。

  一是通过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某某县农业信息网发布工作动态、政府事项信息等内容;

  二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政务公开栏等媒体平台对我局机构职能、总结计划、农业工作信息等进行全方位宣传和公开;

  三是做好便民咨询工作。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数量。20xx年,我局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共17556条,其中发送农作物良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供求等手机短信17439条,报道农业动态信息105篇,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2条。

  四、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20xx年,我局未发生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

  五、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20xx年,我局未发生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六、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xx年,我局未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情况

  (一)存在问题。

  我局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信息公开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官方网站急需改版升级;

  二是信息公开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

  三是政务公开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改进措施

  1、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一是围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农民职业培育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着重对支农资金投入情况、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建设项目进度情况及时收集报送,涉及投资规模、运作程序、责任主体、工程进度、实施效果等信息都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

  二是围绕行政效能建设。对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

  三是围绕服务为民,稳定大局。妥善处置各类农业突发事件,特别是权威信息和敏感信息,要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全面客观介绍事件进程及工作措施。

  2、进一步做好政务信息报送工作。

  一是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正面宣传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突出宣传在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举措、成效和典型事例;

  二是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资料。围绕“三农”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到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

  三是注重政务信息时效性。进一步加快信息撰写、审查、发布速度,对重大事件宣传报道不滞后。

  3、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结合农业重点工作,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技术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指导,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千家万户。

  八、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农业调研报告3

  根据市政府研究室和区政府相关领导的指示,7月下旬,鹤城区政府经调室组织相关人员,对鹤城区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经过多年努力,鹤城区农业科技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鹤城区农业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农业科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基础性作用。

  一、鹤城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建区以来,鹤城十分重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科技部门加强指导、农口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全区积极开展科技支农服务活动,科技支持新品种的开发选育,加强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做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取得较好成绩。

  (一)领导重视,部门合作,农业科技发展的氛围良好

  区委、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把农业科技的研究、创新、推广渗透到效益农业的各个产业。一是制定多项规划。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鹤城区“一线一圈”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鹤城区林业发展规划(20__—20xx)》、《关于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把农业科技工作被纳入《鹤城区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鹤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__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1﹪。二是实施多项重点工程。几年来,全区集中力量,开展了城郊高效农业精品工程、“一线一圈”生态经济圈建设工程、生态经济园建设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程等,初步形成了石门高效农业示范园、杨村绿色农业示范园、鸭嘴岩良种畜牧繁养小区三大科技农业板快,培育了林果、蔬菜、畜牧、药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认定5.2万亩、产品认证15个。三是加强部门配合。各部门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科技部门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农业部门开展农业科技的示范和推广,新闻媒体积极传播农业实用技术,宣传科技致富典型,从各个环节保证鹤城效益农业在科技的推动下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队伍健全,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扎实

  目前,全区共有农业科技科研、推广、服务机构47个,农技人员683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201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45人,林业技术人员130人,农机、农经等技术人员80人;有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63人,农业科技队伍较为健全。近年来,农技部门想方设法努力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一是抓业务培训。由农广校举办了大专、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中专等学历教育培训班6期,493人。同时,还经常性地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为农口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岗后专业素质培训。到目前为止已开办畜牧兽医、农业推广、农学、园艺、植保等专业18个,毕业学员376人。二是努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智力和技术。先后与湖南农大、省农业科研院、省蔬菜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协议,聘请了15名外地专家作为顾问,并邀请专家来我区讲课,传授拱架高产礼品西瓜、无公害蔬菜培植等专业技术。目前,全区100﹪的农技人员已达到中专或大专以上学历。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将农业科技研究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通过各种渠道,确保农业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

  (三)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农业科技攻关的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优良品种的培育力度。建区以来,全区共培育新型杂交水稻品种鹤城1号、鹤城2号两个;培育新型花卉品种红桂花、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日香桂、黄花槐等8个,推广种植面积2500亩20万株,培育油茶、无核枣、金秋梨等经济林品种4个,推广种植400余亩6万余株,实现产值220万元,果农年均增收726元;培育雪峰鸡、鹤城青脚鸡、快大青脚鸡、湘黄鸡等优质家禽品种5个,年出笼106万羽,20__年产值达2600万元,实现税收12多万元,利润80多万元,带动300余农户年户均增收400余元,培育三元杂瘦肉型猪等新家畜品种2个,年出栏8万余头,20__年产值达到9100多万元,实现利润750多万元。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建区以来,全区共引进推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新品种4个,分别为优良牲猪,年产量达6万头,年产值4800万元,优良水产品如加州鲈鱼、工程鲫、美国大口鲶等,产量630吨,产值1200万元,全区农民年均养殖业收入1176元,超级稻系列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8万亩,产值达到3860万元,为农民年户均增168元,蚕桑种养生产加工,种植面积1500亩,产值750万元。建区以来,引进先进技术27项,其中畜牧15项,林业3项,农业4项,农产品加工企业5项,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实施市级星火计划2—3项,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3—5项。

  三是积极扶持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28家,其中畜禽15家,蔬菜10家,水产2家,林木198家,中药材3家,实现总产值2.2亿元,其中规模企业15家(具体情况见表格),省级示范龙头企业3家,总产值1.6亿元。

  鹤城区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一览表

  加工单位名称年产值(万元)利润(万元)税收(万元)

  区山水胶合板厂105102

  瑞帮森工木业20__20__0

  林融木业有限公司50010020

  天扬床具有限责任公司100010020

  福湘木材加工厂100102

  怀化市金氏木业加工厂100102

  绿兴源糖业16000(预计)5000(预计)1000(预计)

  盛源油业120__012

  富园油业1400408

  怀化鸿大禽业260060020

  “湘西情”腊制品公司600808

  鑫龙鱼腥草公司3439903

  石门清水井蔬菜加工厂1000501

  春芳中药(正在筹建)3000(预计)1200(预计)98(预计)

  怀仁制药(正在筹建)8000(预计)4500(预计)400(预计)

  四是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单位帮扶等措施,全区科技示范户数量增加较多。目前,全区有农村科技示范户689户,其中年收入50万的有146户,其中从事农业开发的科技示范大户有8户,分别是杨村的彭先文,主要从事鱼腥草种植、加工和销售,年收入达90万元,创税收3万元;盈口的单战刚,主要从事畜禽养殖和良种开发,年收入达53万元;杨村的陈汉平,主要从事花卉生产,面积达300亩,年销售收入达200万元;黄岩的杨英兰,主要从事花卉生产,面积达80亩,年销售收入达60万元。

  (四)强化推广,示范先行,农业科技发展的手段更加丰富

  在发展我区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突出抓好三个层次的示范样板。一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在石门清水井、鸭嘴岩溪坪、坨院的坨院村等地分别建立1000亩示范基地,对示范基地内的田、沟、渠、路、林进行综合治理,建成高标准农田,引进高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种养模式,开展试验、示范。在杨村、石门、鸭嘴岩等地分别建立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万元田”模式已经呈现,并辐射带动了全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了全区效益农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共有规模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8个,主要是:石门清水井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产值1200万元;罗家湾生态农业示范园1000亩,产值300万(预计);杨村鱼腥草种植基地5000亩,产值2500万元;杨村桑蚕养殖基地1400亩,产值700万元;杨村花卉苗木基地300亩,产值240万元;红岩溪特种水产养殖基地100亩,产值500万(预计);黄岩金银花种植基地3000亩,产值900万(预计);大康牧业养殖基地年生产商品猪50000头,种猪10000头,产值1100万元;花背麻鸭养殖基地年出笼麻鸭18万羽,户平103羽,产值180万(预计);鸿大禽业养殖基地年孵化种鸡160万羽,产值2600万;石门力头元优质杨梅生产基地1000亩,产值1000万(预计);凤坪杨梅生产基地3000亩,产值300万(预计);黄金坳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产值300万(预计);芦坪礼品西瓜基地3000亩,产值120万(预计);芦坪八角界吴茱萸药材生产基地200亩,产值200万(预计);黄岩反季节蔬菜基地400亩,产值320万(预计);鸭嘴岩长远鹌鹑养殖基地,年生产种鹌鹑6000对,产值18万(预计);凤坪的牲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10000头,种猪3000头,产值130万(预计)。二是抓科技示范村建设。根据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盈口乡团结村、红星村,石门乡金海村、清水井村、双村村等为市级生态科技示范村,全面实施改水、改厕、改路、改气,建立专家咨询大院,加强生态技术知识培训,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抓好乡镇成校、村农民学校培训阵地建设。三是抓好科技示范户。各产业均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户,以科技培训为先导,以农技人员“联大户(示范户)、增效益”活动为载体,推广先进种养技术76项,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科技骨干860多人,带动了千家万户效益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培训,建立网络,农业科技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区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区农校)负责区乡农技人员及区级科技示范户培训,10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则成为传播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负责农业技术人员和各类种养大户的培训,38所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室作为村级培训阵地,广泛开展“一户培一劳”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建区以来,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523期,受训人数达78152人次,发放《农业科技信息》等种养技术资料8.7万份,开展各类技术咨询服务8.9万人次。“一户培一劳”共开设了无公害蔬菜培植、“猪—沼—果(菜)”、水果套袋、测土配方等30多个专业,110个教育班,培训243期,受训学员16770人次,发放教材1.2万套。发放科技资料35240份,接受技术咨询25060人次。通过多层次、多专业、大规模的科技教育培训,使全区农民由劳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全区已有9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到目前为止,全区有100余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农函大毕业学员有100多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有6个,会员246人,区级以上科技示范户689户。形成了以区、乡镇科协为枢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基础,广大科技工作者、农民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阵地的`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二是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区委、区政府为确保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区里自20__年以来,从相关职能部门抽出100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组建了园艺、农作、花卉、特种水产养殖等6个科技下乡,每年下乡开展大型的科技服务8—10次,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和面对面地为农民群众传授农村种养技术。

  二、鹤城农业科技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强化农民科技增收观念是基础。建区以来,鹤城强化农民科技增收观念的转变,重点在城郊的石门、杨村、盈口、鸭嘴岩等“一线一圈”生态经济区,大力传播现代农业新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新项目、新品种,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科技给自身带来实惠,使农业新项目、新品种的推广由过来政府强推转变为农民自觉自愿,由过来的盲目跟风转变为现在的市场运作,在不同程度上使农民的科技增收观念得到了加强。据调查,在上述四个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建区时的1980增加到4200元,而科技意识相对薄弱的北部四个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仍只有1400元,相差较大。

  (二)强抓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带动是关键。1999年,杨村彭先文试种鱼腥草0.8亩,收入达6000元,比种水稻的收入高出10倍以上,20__年,彭先文扩大种植面积20亩,收益10万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乡共发展鱼腥草种植面积5000余亩,创产值3000万元,带动5个村410余户户均增收7200余元。20__年,利用国家农业开发资金,启动杨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设50亩,20__年扩大到300文秘站版权所有亩,引进花卉苗木种植大户16户,在示范基地和外来种植大户的带动下,目前杨村乡共有本地花卉种植户90余户,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黄岩地处高山台地,温度较低,发展返季节蔬菜和特种药材很有潜力,但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自20__年拉通杨黄水泥公路以后,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返季节蔬菜迅速扩大到400亩,形成特种药材种植基地2个,面积达到1.3万亩,为当地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黄金坳镇里三元、潭家村等地有优质金秋梨500余亩,年产量达850万斤,优质高山葡萄50余亩,年产量达到30万斤,虽然达到了栽培技术要求,但由于交通不便,运输过程中损坏较多,只能贱价卖给批发商,与市场相差1—2元/斤,有些只能烂掉,农民损失较大。

  (四)形成规模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保证。在我区过去农业生产中,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农产品缺乏品牌和市场影响,农民收益不大。近年来,鹤城十分注重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规模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规模生产和科技生产打造地方品牌,形成了鱼腥草、金秋梨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如杨村鱼腥草已经发展到5个村400余户5000亩,成为南方地区最大的鱼腥草生产基地,9月份将申请国家药监局GAP基地认定,由于产品规模较大,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已大开了两广、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的市场,产品外销率达到50﹪,四川雅安、江西上饶等地的药厂纷纷前来定货,并主动提供资金、技术、人员,要求与当地建立新的种植基地。

  三、我区农业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各部门对科教兴农的认识不一,各地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平衡。

  (二)全区缺乏资金充裕、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服务机构。仅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生存艰难,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制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科技服务功能。部分乡镇农技、农机、畜医等站所人员老化、经费奇缺,基本上没有开展相应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三)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全区共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820人,其中教育、卫生3225人,涉农部门只有170余人,且大部分分布在相应的区直机关,真正一线从事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的人数只有20余人,自20__年以来全区没有引进农学本科毕业生。全区农民只有100余名获得了相应的技术职称。

  (四)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推广、培训设施简陋,经费短缺。如全区各乡镇涉农服务机构25﹪的人员为自收自支,35﹪的为差额拨款,没有工作经费保障,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我区财政压力特别大,科技三项经费每年只能安排13万,只占财政支出的0.09﹪,与规定的1.2﹪差距较大,远低于长沙等地2﹪的标准。

  (五)目前农民科技素质仍然较低,对诸如无公害生产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尚难以接受,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适应不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形势的需要。

  四、加强鹤城农业科技工作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建设和完善新型的农业科技发展体制

  为切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加快建设和完善新型的农业科技发展体制。

  一是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切实提高服务能力。稳定和发展区、乡两级专业农技推广组织,鼓励和扶持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兴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技人员、农民、农业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转变农技推广机制,应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场。切实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逐步推行农技推广从业资格证书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快以“农技110”和农业信息网为重点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农技推广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要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鼓励工商企业、农民投资效益农业,加强科技与金融的对接,拓宽农业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国家、企业、农民等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市场化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

  三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努力创建名牌农产品,提高我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建立健全农科教结合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按照“统一目标、各有侧重、互相配合、协作攻关”的原则,针对生产和科研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场及基地为依托,集科研、教育、推广单位的优势力量于一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我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

  (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一是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开展以种子种苗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根据粮油、瓜菜、花木、畜禽等种子种苗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选育、引进、推广一批优质、高产、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研究、开发种子种苗的快速繁育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技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化发展的种子产业体制,实现种子种苗生产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育繁推一体化的目标。粮油作物重点推广优质、高产晚粳稻,高含油量高产量双低油菜新品种。蔬菜、水果新品种的引进关键要注重特色、优势和品质,其中蔬菜重点选育适于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水果重点选育早熟、鲜食和加工兼用品种。畜禽重点是猪的肉质遗传改良、三元杂交商品猪推广应用、优质食草动物的引选、优质高产家禽良种引进及地方优良品种的开发利用。

  二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省工、节本和高产、高效为目标,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机械化配套的轻栽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低耗、高效种养结构及规模化生产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深化轻型栽培技术,进一步推广抛秧、旱育秧、直播等水稻生产技术。开展水稻高产增效节水栽培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研究推广稻田养鱼、虾、鳖等综合丰产技术。研究推广机械谷物收获、烘干技术,机械化肥深施、(精少量)机直播、机开沟技术,水稻工厂化育供秧及机械化插秧技术,设施农业配套机具及大棚作业机械。研究推广设施农业的新型覆盖材料、周年综合利用技术(包括保温栽培、避雨栽培、降温栽培、立体栽培、基质栽培)、新型棚架材料结构、高效节水微灌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等。

  三是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障食物安全、科学利用土地及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展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蔬菜、水果、大米等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综合运用设施栽培、有害生物治理和平衡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防虫网、滴喷灌、生物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等实用新技术。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广高效安全施药技术,开发和引进生物防治、设施防治等技术,加快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试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手动和机动喷雾机械及技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确保农产品安全,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推广农产品农药残毒速测技术。推广土壤改良培肥技术,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应用秸秆还田、冬种绿肥、豆科作物轮套种等技术。研究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各类作物专用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多功能复合肥、高效叶面肥、肥、CA肥、酵素菌肥等。

  四是围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和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为重点开展技术创新。主要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重点是稻、米的贮藏、包装,果蔬产品保鲜;水产品保活、保鲜及运输;畜禽产品的保鲜、保质;特色农产品的保鲜及包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包括粮油精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果蔬的精加工及综合利用等。

农业调研报告4

  调研中发现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农业为工业让路、村庄为社区腾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特色农业设施被废弃、拆除,一些传统生产技艺逐渐被现代技术替代。二是保护挖掘力度不够。目前已认定的遗产数量和类型远不能代表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总体面貌,还有很多农业文化遗产处于待识别、待发掘、待保护状态。三是传承利用手段与载体相对单一、保守,有的是碎片化静止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利用有待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的挖掘大有文章可作。四是顶层设计有缺位。该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少统一协调、统筹谋划的联合工作机制,形不成有效工作合力;还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国家已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我省还没有相关条例办法细则。

  经调研、协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依据有关政策,借鉴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力量;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主责意识和联动部门协同意识,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水利、文旅、自然资源、发改、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协作、重要遗产认定评选、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等的联席机制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计划,依据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出台我省管理办法及细则。抓紧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宣传弘扬、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护制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统筹,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普查范围、内容、标准,再进行一次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识别、大挖掘、大普查行动,全面查清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并加快推进普查成果上报汇总、档案建立和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尊重历史、依据现实、突出特色、彰显文化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技艺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保护范围、重点及目标,确定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创新保护载体,丰富保护手段,严格依规实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区(项目)。

  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农业、水利、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民俗、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坚持“优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决策建议机制和评估检查制度,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关系,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历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炼文化内涵,增强可持续利用底蕴

  一是支持、鼓励从事农遗相关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间组织,深入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照研究古农典籍等方式,对已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的46项遗产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利用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普查认定的项目进行再评估论证,对传统农耕文明优秀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实践。

  二是充分吸收、借鉴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化成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编纂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词典、名录、图集、文化丛书等;依托特有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农业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打造“全省农耕,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实施,引导树立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自觉意识,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农业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加快业态融合。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利用遗产地丰富的生物、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研学活动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机构与农遗项目、优秀农艺传承人对接,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丰富要素供给,发展多元业态,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全省样板的新路径。

  二是实施工程带动。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融入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非遗”保护工程、“非遗”助力扶贫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建设一批村史馆、民俗馆、乡村博物馆,培养一班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打造一片片美丽乡村,使乡村成为一幅幅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美丽生态、有人文传承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三是凝聚社会共识。创新宣传教育方式,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借助各级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村史馆、民俗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上课本、上媒体、上网络、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经过认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清单,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通过举办论坛、讲座、评选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我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社会共识与良好氛围。

农业调研报告5

  近年来,市按照“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产地准出保质量、市场准入促管理、体系建设强基础”的思路,全面加强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专项整治和安全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监测能力逐步增强、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部,辖2乡7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村8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市耕地面积33.65万亩,基本农田23.37万亩。XX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8.15亿元,农业增加值35.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15元。全市粮食面积37.75万亩,总产量11.03万吨;柑桔面积31.07万为亩,总产量55.2万吨;茶叶面积9.58万亩,总产量1.22万吨;蔬菜面积7.1万亩,总产量19.7万吨。农产品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6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5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较高。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XX年本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9.3%;XX年1-8月已抽检农产品样品1000个,合格率为99.6%。全省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采访团在我市参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农安监测点。

  (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在编8人,负责对全市农安工作协调及监测监管;成立了市农业执法大队,在编9人,负责全市农业投入品管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仪器设备113台套,负责全市农产品检测工作。全局农安工作专职人员17人,拥有农残监测车、执法车各一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的牌子,明确两名工作人员专职开展工作。

  (三)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被列为全国柑桔标准化示范县市,XX年被农业部纳入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有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稳步实施。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现及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按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严格查验农产品入市材料,主要农产品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农安检测室,每日检测,在显著位置挂农产品公示牌。

  三、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我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下发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府定期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市农业局召开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安检测培训会,与各乡镇农安监管站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质量承诺书。

  (二)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活动载体,利用新闻媒体、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网络平台、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田间、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开展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农民主体培训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化”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到户,管理手册到户,生产技术培训到户。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8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5万份,对1.24万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使用投入品等安全知识的培训。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了“蜜柑”和“天然富锌茶”地方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柑桔、茶叶、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内容的“三品一标”产业,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强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认证申报,全市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已达到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形成了蜜柑、天然富锌茶、宜红工夫茶、土老憨食品、天峡鲟等一批精品名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全市建立柑桔标准园30万亩、茶叶标准园10万亩。

  (四)实施产地准出制度。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等18家农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生产的农产品做到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农产品自检合格证明、有包装、有标识,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行建立以标准化生产记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以及包装、标识为门槛的产地准出制度。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建立了以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组织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等四大体系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对种植户严格执行编码追溯责任制,实现了柑桔精品果追溯到户。

  (五)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督促全市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质量检测室,逐步健全检测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督促各农产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初步建立以建购销台账、查证验票、自律性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公示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今年来已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27期,抽取样品1000个,在电视台发布农产品监测公告27期。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自检样品13900个。制定了农业投入品台账及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市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重点加强对国家禁限用农药排查,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高毒农药及农药中违法添加成分监管力度。对全市380家农资经营门店、25家渔药、渔饲料经营店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重点抽查,今年已抽检农药样品18个、种子样63个、肥料品种7个、水样4个、鱼样5个、渔饲料样20个,责令改正违法行为24起,立案查处12起。全市农业投入品监测合格率99.5%,监测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农产品量安全投诉受理率、执法查处率均达到100%。

  四、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生产经营者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由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存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生产投入随意性、无记录、质量无法溯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不高,对于质量安全、有毒有害等科学知识,缺乏常识和判断。

  (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落实不够。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殖大户的生产记录不够规范,多数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检测室,无检测人员。合作社对社员的管理、服务不到位,生产过程完全由社员自行管理,社员自行购买投入品、无发票、字据、记录,无统防统治制度,无统一的技术服务或生产模式,收购农产品未检测,大多上市销售的农产品无包装和标识。农贸市场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残检测方面缺乏主动性,人员、经费、设备无保障。

  (三)监管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农产品检测中心缺经费、缺专业检测人员,市场监管人员缺装备、缺少办案经费的制度性保障。目前检测中心运行经费还未纳入财政预算,现有人员年龄老化,难以操作大型精密仪器,造成部分设备闲置,迫切需引进年青的专业检测人员;农业执法人员执法装备差、执法经费无保障、没有参公管理职称评定又无解决途径,造成工作不安心,影响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监管体系建设需完善。乡镇监管站的人员编制及经费未落实,各村及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网格化管理要完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如下:一是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二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三是不断引进年轻的专业检测人员;四是解决执法人员的参公管理、执法着装、执法装备等问题;五是解决乡镇农安监管人员编制及经费。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措施,强化监管,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作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监管机制;建设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监测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培育农产品精品名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农业调研报告6

  ___县地处___省北部,北临太行山,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南部是平原,适合粮食等作物的生长。截止20__年底,全县总人口26万元,其中农业人口23万。20__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全县实施了降低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农业税率降低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基本情况

  20__年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全县农业税税率降低4个百分点,由原来的7降至3,其中:国家实施降低3个百分点,市财政补贴1个百分点。由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20__年粮食直补资金为431万元,全县农民人均补贴18.74元。

  二、农业税率降低和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实现减负增收目标。

  根据县财政局统计数据,20__年全县农业税及附加为724.1万元,比上年减少637.1万元,人均减负为27.7元,减幅为,人均负担31.48元。20__年粮食直接补贴431万元,人均补贴18.74元。通过降低农业税率和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20__年农民人均负担降至12.74元,比20__年人均减轻46.44元,减幅为78.47。

  (二)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难卖,价格持续下跌,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__年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及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粮食收购价格大幅上升,提高了粮食生产积极性,涌现出很多种粮大户。据统计,##县高村乡20__年新增粮食种植面积20__多亩,由此增产小麦100万公斤。

  (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一是粮食收购价格增幅较大,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由于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价格每公斤分别同上年相比上涨37.6和45,全县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157元。

  二是养殖产品销售价格增幅较大,拉动农民大幅增收。如生猪和鸡蛋销售价格,平均每公斤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54和28。家禽家畜存栏和出栏量比去年都有较大增长。据畜牧局提供的数据,按照现行价格每头增收213元计算,可增收6548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207元。

  三是降低农业税率和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落实,全县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46.44元。

  仅此三项,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410.44元。这是近年来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也是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一年。与此同时,农民增收之后,农民不仅会增加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还会把手中的部分资金用于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以至更长时间实现增收创造条件。所有这些都会繁荣农村市场,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实施农业税率降低和粮食直补等政策后,基层干部的工作重点逐步从催粮催款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上。积极寻找发展项目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发展种植优质小麦、建立养殖基地等。20__年全县新建养殖基地12个,鸡存栏新增5万余只,猪存栏新增3万余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群众好评。农民群众拥护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配套措施建议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政策,控制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幅度。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农民增收幅度,为此各级政府采取措施严格执行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得到有效控制。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全国大部分省、区农业税的免征,县乡财政困难的局面日益凸现。应在降低县乡财政运转和管理成本的同时,需要上级财政加大对新建和维修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加快县乡机构改革,控制财政供养人口,防止乡镇变相加大农民负担。

  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清理编外人员。撤销不符合规定设置的县乡机构,对超编人员和不符合规定的已安排人员,要坚决彻底清退。建立责任追究制,凡属清退范围的人员,不考虑其背景和关系,一律清退。

农业调研报告7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与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点和中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

  一、产业链培育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产业高质高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目标,认真落实“五个扎实”和“五项要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来看,有五个方面的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xx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面积广,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资源禀赋优越。光、热、水、气等生态气候条件完全符合苹果优生区“七项指标”要求,处于中国苹果产业带的核心位置。纵横交错的沟壑山川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防疫隔离屏障,吸引了新希望、东方希望、伊利集团优然牧业等企业集团投资建场;1100多万亩洋槐林和500多种蜜源植物,是业界公认国内最大的优质洋槐蜜蜜源基地和全国四大中蜂保护区之一;依托山地资源建成的“95式”日光温室,比川地温室光照xx60-90分钟,夜间棚内最低气温提高3-5℃,采光更好、保温性更强;夏季气温凉爽,气候干燥,露地菜品质好,香菇花菇出菇率高,具有反季节生产的优势。

  二是规模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苹果为主、现代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为两翼、区域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粮食面积产量持续稳定在220万亩和70万吨左右;以xx苹果、xx苹果为主的绿色果品基地达到331万亩,今年产量达到400万吨;以生猪、湖羊为主的规模养殖场达到1575个,正在成为全省生猪、肉羊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蜂群规模达到25万箱;以“南泥湾”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基地达到26.9万亩,播种面积达到46.89万亩,是全省千亿级设施农业六大板块之一。

  三是装备优势。20xx年以来,以苹果产业后整理为突破口,累计建成了103条最先进的苹果智能选果线,农产品冷气库储藏能力由80.1万吨提高到158.8万吨,增长了96%,占到苹果产能的40.3%,产业化整体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陕西xx苹果有限公司建成的3万吨冰温立体气调库,实现了仓储保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先进的水果保鲜气调库。xx区推广的“小冷库+电商”“xx有我一棵苹果树”等新型产业模式,让小农户分享了产业链延伸的收益。与此同时,蔬菜的分级包装加工、畜产品的分割冷链配送等也先后在xx、xx、xx、xx等县区落地,进入了产业链延伸拓展的新阶段。

  四是技术优势。建立了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全产业链的《xx苹果标准综合体》和《xx小米标准综合体》,累计制定苹果、蔬菜、食用菌、畜产品、马铃薯、中药材等绿色、有机标准和操作规程100多项,而且通过示范带动和技术培训,将一项项技术传递到了千家万户。苹果主栽品种经过两轮更新换代,引进响富、烟富、瑞雪等新优品种30多个,果园豆菜轮茬增肥成为全国主推技术,坑施肥水、坑式熏烟防冻等技术全国领先,xx、xx和富县整区域通过国家绿色和良好农业生产基地认定。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免间苗、免中耕、免除草、全程机械化)加快普及,日光温室病虫害绿色生态综合防控技术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五是品牌优势。目前,全市农产品累计注册商标1203件,涵盖了苹果、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有40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保护产品,6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xx苹果、xx红枣、黄龙核桃、常泰制药、胜利山醋、轩辕酒)。“xx苹果”以73.62亿元品牌价位值列全国果品类区域品牌第三,“xx苹果”以687.27亿元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水果类价值榜首。今年,又双双入选20xx中国苹果产业榜样区域品牌。

  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当前,“三农”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审视,我市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还不匹配,有的优而不多,有的多却不优,优质不优价;产业链仍不完整,产前农资供应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产后营销体系不全、精深加工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仍然面临诸多新挑战。

  果业方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全市防雹网面积28.2万亩,果园节水灌溉面积25.95万亩,分别仅占总面积的8.5%和7.8%。关联产业发展滞后,果袋用量200亿只以上,但只有14家果袋厂,实际生产能力仅有92.77亿只;果箱用量约为3.3亿个,我市的4家纸箱厂年生产加工能力不足2800万个,仅占8.5%;20xx年进入高端市场的份额只有32.1%,鲜果出口仅为0.18万吨。目前全市还没有上市的果业企业,产值过亿元的只有4家,而烟台达48家,“农”字号上市企业18家。果品精深加工能力56.4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14.1%,受市场价格波动制约还很明显。

  畜牧业方面,上游饲草供应链资源丰富,载畜量可达856.7万个羊单位,但未能有效转化为草产品,全市尚没有一家专业化、规模化饲草加工企业,饲料年需求量近200万吨,基本依靠外调解决。养殖环节虽然先后引进了新希望、东方希望等大企业集团,但产业的整体经营规模仍然偏小,规模化率仅为44.8%,低于全省10.8个百分点。屠宰分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精细分割销售比例不足15%。以生猪为例,12个屠宰厂年屠宰量仅为21.3万头,只占到设计产能的21.5%,产业增值效益随着鲜活畜禽运输流向了市外甚至省外。

  设施农业方面,主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大部分蔬菜直接采收入市,无品牌、无包装,缺乏市场竞争优势。集约化育苗能力还比较弱,种苗需求量在3.5亿株左右,即使每株按0.8元计算,就有近3亿元的产值,而目前自给能力还不足30%(目前育苗能力1.02亿株)。采后预冷不及时,贮运设施设备落后,生产流通环节腐损率高。目前只有xx、xx等县区的10家企业开展净菜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70%左右的蔬菜通过菜贩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从产业要素保障来看,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制约。

  一是劳动力短缺。目前形成的产业格局基本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优秀青年流失、青壮年劳力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逐年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必须走高素质农民培育和社会化托管服务相结合的路子。

  二是产业投入不足。20xx年,市级财政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总额约为3.5亿元,其中78%为面向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实际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只有7700多万元,在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产业资金需求增加与财政投资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截至20xx年11月底,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贷款(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50.4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212.49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了11.43%和16.71%,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39%和18.42%。因此,积极争取中省政策支持,创新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金融资本,是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的重要方向。

  三是成本价格挤压。一方面,劳动力、土地流转、生产资料、物流运输等成本“地板”不断攀升,2015年至20xx年,果业亩均生产成本由4200元增加至5200元,仅套袋成本每亩就增加了300元。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断加剧,20xx年库存苹果平均销售价格较2019年果季每公斤低1元左右,20xx年中早熟品种销售均价在4.4-5.2元/公斤,较上年同期每公斤低0.9元。20xx年-20xx年,生猪价格从最高的34元/公斤最低跌破亏损临界点(16元/公斤),挤压了农业效益提升空间。

  三、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聚焦苹果、畜牧业、蔬菜、食用菌等四个产业,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纵向拓展农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横向拓展农业新功能、融合农文旅,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苹果产业链。前端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牵引,巩固提升22.6万亩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和100万亩带动区、200万亩辐射区,整县整区域推进绿色、有机果园创建,建设xx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同时增强xx国家苹果种质资源圃和xx县楸子种质资源基地功能,推进品种培优。中端全力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全面推行冷藏保鲜、分级分拣、分类包装,积极引进企业做强精深加工产业,鼓励生物(有机)肥、果箱、果袋、果网和防雹网等关联加工业生产。后端以国家级xx苹果批发市场、xx县仓储冷链库群、陕果和农投配送体系以及销售市场前置仓为载体,构建从产地到市场直接配送的流通网络,着力做强“xx苹果”“xx苹果”公用品牌和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支持发展订单生产和果树认养,20xx年创建xx县百亿级和xx区、富县、xx县50亿级全产业链重点县,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畜牧产业链。以生猪、肉羊肉牛、家禽、蜜蜂为重点,前端以龙头企业引领为核心带动提升养殖规模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发展规模养殖,着力增强良种繁育、饲料饲草加工和疫病防控能力,打造高效养殖和优质饲草产业带;中端重点提升畜禽屠宰分割能力,在主攻方向上,生猪、肉禽以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速食产品等生产加工及肉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肉羊肉牛以生鲜分割肉、预冷肉、精包装及熟食制品为主,禽蛋在增加精品蛋供给的基础上,依托xx劳山鸡业和食品烘焙行业发展精深加工,蜂产业以精品蜂蜜、花粉、蜂王浆、果酒等加工产品为重点,鼓励新希望、东方希望等企业配套屠宰加工项目,支持黑萨牧业等企业提升屠宰分割能力,促进屠宰厂向现代化深加工企业转型;后端围绕畜产品营销,培育企业品牌和冷链物流配套企业,加强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等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发展专业化授粉蜂场,促进养殖场与有机肥加工厂合作联营。到20xx年,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500万头、50万头和500万只,家禽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蜂群40万箱,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0亿元。

  蔬菜产业链。前端以基地建设和种苗供应为重点,依托山地资源,新建改造10万亩设施基地,发展节地节能、大空间、高性能棚室和黄龙、xx高山冷凉菜,研发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和自动化调控设施,在提升xx、xx、xx等现有育苗企业供苗能力基础上,根据种苗需求再布局10个左右育苗中心和一批专业化育苗基地。后端突出企业引领,引进和培育一批联农带户的“链主”企业,引导万亩以上基地普遍开展蔬菜分等定级、清洗包装等产地初加工,配套健全采后预冷和冷链物流体系,发展采摘、休闲等新业态,培育xx茄子等品质优、销售好的高端精品蔬菜。与此同时,着力培育发展设施钢架制造、保温被和棚膜加工等产业链。20xx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种苗供应能力达到需求量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

  食用菌产业链。前端的菌种、原料、菌袋等向xx县、xx县、xx县、xx县等资源聚集区集中,发挥菌需物资供应、菌棒生产企业的作用,重点强化菌种选育和集约化制棒弱项,组建食用菌产业研发中心,建设20个左右菌棒加工中心。中端的栽培生产向基地和农户分散,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重点发展规模化的香菇、平菇种植,提升设施化和标准化水平,培育“花菇”等高端鲜菇。后端的分级营销、加工、菌渣利用等向企业和合作社集中,培育壮大新隆菌业、嘉康菌业等本地企业,着力补齐贮藏、烘干、冻干等短板,开发高端食用菌加工产品,培育菌渣有机肥产业链。20xx年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1.5亿棒,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

  四、产业链建设的重点任务

  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入手,从科技、绿色、品牌、质量全要素集成,实施产业链培育发展九大行动。

  (一)标准化水平提升行动。按照新“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面向高端和特定市场,加快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适产业结构,扩大高端功能苹果生产规模、打造精品畜产品和鲜菜订单直供基地,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围绕四个重点产业链,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加快推进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带动产业基地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以鲜苹果、苹果汁等有出口基础的农产品为依托,认定并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行动。统筹发展冷链分级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20xx年翻一番。初加工以产地为重点,就地就近建设苹果、畜产品、设施瓜菜等生鲜农产品清洗分拣、预冷保鲜、净菜鲜切、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产业链和食用菌烘干设施,减少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精深加工以培育领军企业和园区建设为核心,依托产业链资源优势,提升xx苹果、xx农副产品和xx、xx、xx等农产品加工集聚园区,启动建设xx、xx、黄陵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吸引关联企业投资,推进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综合利用加工重点推进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畜禽粪污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三)农产品品牌打造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产业链品牌体系。着力打响“xx苹果”“xx苹果”“南泥湾蔬菜”“地椒羊”“洋槐蜜”等公用品牌,争取列入国家农产品品牌目录,创建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树立一批名、特、优、新高端精品品牌,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深层次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创新品牌营销推介方式,通过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以及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四)产销地市场衔接行动。提升国家级xx苹果批发市场、xx农产品交易中心、xx新区中国农批、xx区慧丰、黄陵隆坊、xx白家川物流园等市场引领和价格调控能力,确保功能充分发挥。组建重点产业链产销合作联盟或行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者,批发市场、物流基地等流通中介,集团消费、连锁超市、大中型餐饮等销售终端紧密合作,发展直销直供、物流配送、认养认购等新业态,提高产销对接效率和应急供应能力。拓展农产品线上流通渠道,汇集京东、一亩田等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直播带货,推进网络营销。

  (五)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以产业链为载体,以节本增效、质量提升、产品研发为主攻方向,依托8个院士团队和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或产业联盟,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品种更新、产品研发、农机农艺融合、工艺改造提升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借力秦创原(xx)创新促进中心,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供需精准对接的科技推广机制,健全覆盖所有乡村、服务到户到田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六)基础设施装备升级行动。启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统筹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提升,攻克“连作障碍”,推进水肥一体化,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地力水平。围绕四个重点产业链轻简化生产和管理,促进农机装备升级换代,发展绿色高效智能农机及配套技术,打造一批机械化程度高、农机农艺融合的示范园、示范场。以管理高效化、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便捷化为目标,推进物联网、遥感等信息技术在产业链上的示范应用,拓展我市智慧农业大数据采集、监测、共享、分析、预警等方面的功能。增强重点产业链抵御冷冻、风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探索形成预警预防、群防群控和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机制。

  (七)现代经营制度创新行动。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支持供销、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推动托管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以服务规模化带动经营规模化。鼓励发展产业联盟,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联合体,每条产业链至少建设5个示范联合体。支持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分享全产业链经营收益,打通小农户从生产向加工、流通、营销等二三产业环节链接的路径。

  (八)绿色生态农业推进行动。着眼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做好农牧结合文章,统筹产业间规划,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产业间循环链接。做好农水结合文章,坚持蓄水、引水、提水多措并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集雨窖、棚面集雨等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做好农环结合文章,实施清洁田园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粪污、秸秆果枝、废弃农膜、果渣菌渣尾菜等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打造黄河流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九)多元业态融合促进行动。按照功能多元、业态多样、服务创新的思路,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劳动体验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人文等产业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重点打造环xx城区休闲采摘、黄土黄河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自然景观、现代农业观光等50条精品线路,促进休闲农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

  五、工作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统筹推进,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工作专班推进,落实四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及其专班工作职责,逐级制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明确产业链建设重点方向、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

  (二)强化财政支持。统筹用好中省预算内农业方面的投资、中省市农业专项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把产业链建设作为优先保障领域,加大资金投入。

  (三)强化人才支撑。邀请产业链中种养、加工、营销、标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每个专家团队明确一名组长和一名联络员,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

  (四)强化工作调度。年初对各产业链专班和县(市、区)下达目标任务,纳入县域经济、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年底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工作调度会、专题会和推进会,对四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情况按季度进行监测、评估、调度。

农业调研报告8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组:

  根据丘政办发200811号《丘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丘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新店乡高度重视,组织了农、牧、林、水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今后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认真的定位和思考。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中央“三农”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新店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农村工作的首位,协同全乡所有力量,结合新店实际,以畜牧养殖业、种植业为工作重点,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及畜牧养殖贴息贷款的发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等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终确定畜牧、林业两项产业为全乡的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业为基础性产业,冬季农业(冬早蔬菜)、烤烟、甘蔗、辣椒、西瓜为开发性产业。目前,畜牧、林业、农业各项工作重点和布局已成雏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进一步凸现。具体布局情况是:畜牧以新店、大路边、冲头3个村民委为主;林业以小平地、冲头、蚌厂3个村民委为主;冬季农业以小江口、蚌厂2个村民委低热河谷地区一带为主;烤烟以新店、大路边2个村民委及冲头村民委的部分村寨为主。各项工作重点是:畜牧以养殖山羊、生猪为主;林业以红豆杉为主,辅之以花椒、膏桐、核桃等品种。截止2007年,共有生猪存栏14037头,山羊存栏27209只,大牲畜存栏10908头,家禽存栏37830只,肉牛出栏1552头,家禽出栏38557只。实现粮食总产量796.3吨,粮经比例从2006年7.2:2.8调整为6.9:3.1。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林业、畜牧两大优势产业,全力实施现有资源(水能、矿产、旅游)优势开发,狠抓基础设施、烤烟、集镇开发、扶贫四个工作重点,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新店。简称为“2142”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目标任务:到2012年,争取实现下列目标。冬季农业开发2500亩(主要以冬早玉米为主,1000亩)。甘蔗3590亩。林业以红豆杉、核桃、花椒、膏桐为主,红豆杉种植2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3000亩;膏桐14万亩。烤烟2500亩。人均出栏一头猪,户均出栏一头牛。粮经比例达到6:4。解决所有村寨的人畜饮水困难。

  采取的主要措施: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农产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三、各项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林业产业。新店乡依托两个林场,是丘北红豆杉发展的起源地,目前,全乡共种植红豆杉6000余亩。实践证明,红豆杉在新店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分析,全乡的新店、小平地、冲头3个村民委24个村寨适宜发展红豆杉,面积约2万亩。在发展红豆杉和核桃方面,认为需要有以下政策扶持:

  一是由政府制定政策,由政府或企业扶持种植户补助苗木费,等出效益后再从种植户的收益中扣除;

  二是加大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做好哺育管理;

  三是由企业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市场销售保障,减少风险。

  今年初的冰冻灾害,使全乡大部分林农遭受了沉重的.损失,据统计,全乡受灾面积3300亩,成灾670亩,冻坏幼苗10万余株,毁坏林木14.2万株,造成经济损失100余万元。结合实际,为做好灾后恢复工作,需要以下扶持政策:

  一是希望上级林业部门提供苗木补助,帮助农户做好补栽补种工作;

  二是给予解决所毁林木采伐指标,使被毁林木尽其所用,降低林农经济损失。

  (二)畜牧业。

  1、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地理条件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生猪发展缓慢,乡内能繁母猪较少(共有445头),优良种公猪缺乏(只有1头)。加之生猪饲养在高寒山区生长较慢,科学养殖水平不高,存在着与人争粮的现象,所以精料投入较少,生猪生长和发展缓慢。

  二是在山羊发展方面形不成规模,农户实行散养放养管理模式,其品质个体较小和生长缓慢。

  三是在大牲畜肉牛发展方面,大部分群众没有把肉牛发展作为商品化方面转移,多数农户只饲养一至两头牛作为役用,而且由于我乡群众散居,民族杂居,地势路途较险较远,肉牛杂交利用率较低,覆盖面较少。那种以“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为花钱”的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

  四是没有较大的畜牧牲畜交易市场,牲畜市场信息闭塞,群众所养家畜到市场上卖,路途较远且交通不便,导致了牲畜贩卖户到家中收购,由于缺乏较大市场经济信息,所卖畜禽都比市场价低,其次我乡缺乏一个涉牧企业带动发展和经营,导致群众散养零卖,畜牧经济效益和回报较低。

  2、养殖大户扶持情况。全乡扶持养猪户10户,秸秆养羊户20户,养牛户10户,养禽户2户。乡畜牧兽医站对以上养殖示范户采取定期免费防疫注射、驱虫、健胃、畜厩改造与消毒,及科学饲养管理等,走“以点带面、以户带村”的科技示范路子,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畜牧业发展思路。根据全乡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适宜养殖的品种有黑山羊、牛、生猪、家禽等。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建一个牲畜集转育肥场,把全乡各地瘦弱牲畜集中育肥后转卖,并以该场为中心组织外调、销售活动,扩大全乡畜牧产品流通规模。同时,突出山羊、生猪发展重点,以村民委为单位,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学饲养率,努力使畜牧养殖最终实现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4、今后发展建议。

  一是由政府牵头引进畜牧发展企业,以企业联动市场,扩大市场流通。

  二是建议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每年开展两次技术培训会。

  5、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出台和制定有关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配套相关项目和资金,扶持农户和企业,夯实全乡畜牧业发展基础。

  二是增加基层技术岗位编制,壮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力量。提高村室兽医防疫员补助,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农业产业。

  1、灾后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2008年小春作物遭受了严重的冰冻灾害,受灾面积14324亩,其中,小麦5635亩,蚕豆1182亩,洋芋110亩,豌豆6880亩,蔬菜527亩,小春作物大面积减产已成定局。鉴于上述情况,目前群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小春受灾严重,大部分颗粒无收,使得群众生活更加困难;

  二是今年由于各种农用物资涨价,群众在春耕生产的备耕上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由于2007年遭受洪涝灾害,部分群众的土地受到洪水的冲击,现已无法耕种,群众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给春耕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下步工作中,主要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带领群众认真开展好灾后重建工作;

  二是争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帮助灾农做好春耕生产,尽最大的努力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是建议上级党委、政府再加大给予受灾群众农用物资补助力度,共同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四是争取建设资金,对水毁农田严重的村寨修建防洪沟和防护墙,确保粮食安全。

  2、各种农用物资调供情况。2008年,共调入种子21500公斤,销售16000公斤,储备5500公斤;农药调入1000公斤,销售130公斤;农膜调入500公斤。

  四、农田水利。

  1、基本情况。辖区集中供水水源点47个,因受水源点分散、各寨为点的条件限制,加之大部分村寨以小水窖为主要蓄水方式,没有统一管理,均由各村寨自行维护。其中,水费征收的有冲头和乡机关驻地2个,其余为群众投工投劳自行管理。2007年度,水土流失的面积为4000多亩。全乡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约为25000亩。当前,农田灌溉率为零,人畜饮水解决率72.3%。截止目前,全乡尚有缺水人数1150户5318人。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急需兴建的项目。

  一是机关自来水供水水源点因流量小,枯水期严重缺水,需建小二型水坝;

  二是花园、沙沟及蚌厂沟因遭受洪水冲击面大,且每年都受灾严重,需修建防护墙3道,造林15000亩。

  3、对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大对小水窖建设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加大对管引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三是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确保农田灌溉。

  五、烤烟生产。

  1、基本情况。2008年新店乡烤烟生产收购任务是3300担,对扶持政策及奖惩办法无意见。在今年的烤房建设中,因为补助政策不变动,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烟农的积极性,县下达的2群烤房群,只完成了1群18座。由于全乡坡地较多,烟农种植地块分散,很难集中连片。尽管如此,乡党委政府还是下了很大决心,采取挂钩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分片挂钩、干部职工到点包干的方法进行,努力使具备连片条件的地块尽量集中。同时,提高连片补助标准,50—100亩的连片每亩补助50元,提高烟农的积极性。在平衡收购过程中,由于路途较远,给群众增加了劳力、财力负担,影响了群众的种烟、交烟的积极性。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新店增设1个烟叶临时收购点,以方便群众交烟。

  2、下步工作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主要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一是加强烟叶烘烤、分级扎把和入户预检等工作环节的指导和督促,做好烟叶交售相关的服务协调工作,最大可能地保证烟农的切身利益。

  二是建议县委、政府加强对山区烤烟产业发展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加大对烟水工程和卧式烤房群建设的补助,促进山区烤烟产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建议县委、政府在我乡设立一个烟叶收购点,以方便群众交烟,减轻群众负担。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硬件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群众自筹能力相当有限,给整个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协调。同时,由于后续管理力度弱,项目村在产业开发促农增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困难。另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易地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方面,建议多投入项目资金,加大力度。

农业调研报告9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衡东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近期,衡东县档案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乡镇及部分涉农单位,采取现场查看、会议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衡东县是革命老区、农业大县,辖24个乡(镇),561个行政村,7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目前,全县建有23个乡镇档案室,1个乡镇档案馆(霞流镇),4个村级档案室。

  我局一直重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有领导分管,有工作措施,有业务指导工作班子。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年对农村医保、社保,农村低保、计生、户籍及新农村建设等档案进行上门指导,尤其是全县林权制度改革档案,我们更是把它当作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6月下旬,我局派出6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县林改办进行业务指导,至目前,时间持续3个多月未间断,帮助指导整理林改档案5万多户,极大是促进了全县林改档案的规范整理,得到了市、县林改部门的高度评价。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客观条件等诸多原因,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相对于档案工作的其他领域而言,仍然显得较为薄弱,尤其是村级建档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要搞好这一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如何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民生,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人员、经费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农村档案工作才能巩固成果,稳步发展。

  二、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总的来讲,就是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和业务规范,概括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部分乡镇没有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有的即使有分管领导,也是挂个名,心里不想档案工作,眼里没有档案工作,嘴里不讲档案工作,更谈不上把档案档案工作列入乡镇工作议程、写入乡镇发展规划,造成档案工作没有经费保障,没有专职人员管理,没有可靠的保管保护设备设施,不能发挥对村级档案的监督指导作用等等。

  2、档案管理不规范。当前,尽管加大了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部分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档案意识有了一定提高,开始收集、保管一些重要资料,然而,由于多种因素,档案工作还是相当滞后,无论硬性设施还是软性条件都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档案管理不集中,文件材料往往是谁办理谁留存。二是档案收集不齐全,整理欠规范,也不向县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据了解,我县各乡镇89年以后形成的档案,目前全部存在各乡镇档案室,没有向县综合档案馆移交。三是档案保管条件差,保管保护基础设施十分简陋,根本谈不上防火、防潮、防盗等“九防”,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四是人员变动不交接,造成责任不明,档案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3、档案形成难,留存少,利用率低。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档案意识严重缺失:一些村干部一是把工作看得过于简单,会议上作“口头报告”,矛盾调处搞“口说为凭”,没有书面材料和记录;二是形成的文字材料不归档,如一些上报材料、村务公开材料、工程建设材料等,工作一完,档案不管,使得村里各类档案存留相对较少;三是虽然保存有部分档案资料,但只是在处理重要事件,或者解决切身利益和矛盾冲突时才想起来利用,平时很少有人问津。

  4、档案人员多为兼职且业务素质不高又斢动频繁。一方面,乡镇、村一级的档案工作人员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很少进行岗位培训和系统的业务学习,缺乏基本的档案业务知识。如乡镇多是办公室秘书等兼任,村委会则是会计兼任。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只能完成本职工作,完全无暇顾及档案工作,履行的只是一个资料保管员的职责。另一方面,乡镇档案员斢动频繁,有的甚至是一年一换。由于新手不懂档案业务,想整理档案也无从下手,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造成档案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村级建档用档意识不强。当前,对于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不仅广大农民认识不够,就连很大一部分乡镇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也认为可有可无的。村干部和有关人员缺乏基本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知识,不能做到安全有序科学地保管和利用。

  二是没有专项档案管理资金。现阶段,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其财力主要用于农业的再生产,真正用于档案工作的几乎为零。这是造成一些乡镇和行政村没有档案管理必要的设备设施,没有培训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要原因。

  三是制度不落实,监管难到位。一方面,村级档案工作制度不完善,村会计对有关制度不了解,因此档案工作制度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少、经费少、没有工作用车等原因,开展档案监督指导一般也只是到乡镇一级打止,村一级档案监督指导目前都是由机乡(镇)政府档案部门进行,而乡政府具体从事档案工作的一般是乡秘书,其对村级档案工作的监管或没有措施,或没有时间,或自己也是个“门外汉”根本谈不上指导和监管。造成即使有很完善的制度也不能督促落实的局面。

  三、加强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为切实解决农村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用好档案服务“三农”,落实好市局《关于开展“新农村档案工作基础业务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精神,我们认为,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解决现实问题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

  ⑴县级人民政府成立“农业农村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级党委或政府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担任,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⑵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工作班子,负责农业农村档案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⑶乡镇要明确一名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与县级人民政府签订农村档案工作责任状。乡镇和行政村要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制定工作措施:

  ⑴县级人民政府要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工作计划与建设内容之中,使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⑵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部门要把各乡镇和各涉农单位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并确定一个考核分值;

  ⑶明确年度档案工作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单位,新农村建设工作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解决实际问题:

  ⑴县级人民政府每年按村平1000元的标准,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解决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农业农村档案业务经费,并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⑵各涉农单位、乡(镇)、村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要保证档案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以及办公、培训、购置相应设施设备等所需资金;

  ⑶配备一台工作用车,确保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积极作为,多管齐下,大力搞好农村档案宣传工作。宣传是农村档案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增强基层乡、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的档案意识就成为农村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是可通过开会,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档案巡回展,利用农村赶集开展档案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

  二是利用档案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通过有关人员现身说法,开展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

  三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五老”(即离任的老村干部、退休在村里居住的老职工、老退伍军人、老党员、老模范或致富能手)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档案工作义务宣传员。多管齐下,多种形式,有目的地宣传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的意义和档案有关法规知识,达到增强群众档案意识的目的。

  第三,完善机制,加强监管,切实抓好业务指导工作。

  首先,要逐步建立乡镇一级档案馆,配备2名以上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并归口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从体制上、根本上解决对农村档案工作长期监管和指导的问题。

  其次,要健全制度,做到农村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档案人员变动后的交接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再次,建立“村档乡管村用”的村级档案工作机制。除条件特别好的村外,其他各村需要整理的档案资料全部移交到乡镇档案管理部门,由乡镇人民政府安排时间、经费、人员进行整理,并建立专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最后,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备工作用车,把村级档案工作纳入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和行政执法检查范畴,与县直单位、乡镇机关同等对待。

  第四,加大投入,改善档案保管保护条件。

  农村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富贵财富,保护好这部分档案利于国家,惠及子孙,否则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那些保管条件差,不能确保档案安全的单位,要根据档案法的精神,令其整改。县、乡镇、村都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应增加档案工作的投入,逐步配置、改善档案设备设施,使档案处于安全、良好的环境之中。

农业调研报告10

  摆贡村,地处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花溪党武乡的东南部,距党武乡镇府只有六里,距花溪中心区只有九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专指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适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 境内交通便利,有磊花 党冒 党翁 大洋路经过,连通210 312国道,光缆本人通讯本人络已全面开通添加,并有移动通讯站六座,18个行政村所有实现“四通”。淡水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储水4760万立方的松柏山水,水质优良 无污染。党武辣椒 紫皮大蒜享誉省内外。

  20xx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为7758万元,其中,产业增加值20xx万元;二产业增加值4785万元;三产业增加值为95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完成1625万元。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9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1.60元,增长6%。

  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松柏山水上乘水质山水的哺育,已经形成独

  特了党武辣椒独特的品质,它以肉质肥厚 色泽红亮 香味浓郁 辣味适中,除外多种丰富营养元而成为各种人们喜爱的佐餐佳品享誉国内外,年产量在300万斤以上,烘干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党武乡因而被誉为“贵州辣椒之乡”。

  摆贡村共有78户居民,除了户是苗族(五保户)外,其余均为汉族。其化程度普遍不高,基本是初中以下。目前,全村有12户居民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愿景。现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三户市民有五户,只占全村人口数的十六分之,且这五户是经济经济政策情况比较的种粮,并加入了花溪旅游协会,可以得到相应的积极支持。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养殖场 蔬菜粮食种植和外出暂住(主要是在近边的城镇)。蔬菜种植以豇豆 黄瓜 辣椒 油菜为主,其中豇豆 黄瓜 辣椒于老干妈等知名企业签订合约了收购合同,并制定了保底价以确保农民自身利益,油菜种植(有6名打农 药的联络员)主要是为了举办杜鹃花油菜花观光旅游节。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000元。

  从前的摆贡,农民常规满足满足于原始的农耕生活,欧式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和石板镶嵌建成,寨子里全是烂泥路,用当地老乡的话说是,你去乡里赶集,别人看你鞋上的泥就知道你是摆贡村的。20xx年3月,摆贡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点,经过5个月的改造后,摆贡已成为危房改造的示点,改造危房为统的灰白墙石板民居 美化庭院 修荷花池鱼塘 种植四季蔬菜瓜果 发展农家乐 修缮化本人广场等。

  20xx年8月22日,气候组织发起人 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与亚洲地区电影明星,“壹基金”李连杰来到摆贡参观并启动了贵州首个“太阳能led照明千村计划”湿地低碳经济发展,摆贡成为这个计划书的个示村庄。这对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又是观光旅游个难得的契机。

  摆贡村特设了健康发展理事会,制定了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寨规民约 卫生状况管理制度 红白喜事宴请制度等等。镇上建有图书屋及多媒体视讯室,以便居民增长丰富化知识,了解最新农业产业信息。

  政府对当地农户开展有舞龙及厨师培训(举办培训本人均有补贴资金十元补贴),此外

  中央政府对于种植补贴有种子及肥料补贴,对于劳动力质,还有五花八门的培训,对于庭院绿化 沼气建设 危房改造上均有相应补贴。

  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什么厕 水桶几乎是看不到的,可供游览的还原染料特色景点也很少。当地的农家乐可提供的就仅仅只是 打麻将 吃饭。菜色单,味道平凡,没有特色的当地终其一生吃,甚至有些是从外面买来的。还有服务人员态度职员不够诚恳热情,对你不闻不问,自己做自己的事。

  作为游客,来到摆贡,你会觉得很盲目,绝不知道有什么可做,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似乎就是去当地的农家乐打牌 吃饭,觉得很单调,不但钱浪费,还浪费时间。游客完全是被动性的,没有任何主动性,也没有可以用来和当地的.乡土气息相互动的媒介。多数农家乐像自己在过初样,没有丝新意,甚至还不如其他已有的其他地方的农家乐。我们健康发展应该发展自己独一无二的农家乐,非人类把民族风情和社会性结合起来,要有创新,要有吸引游客的地方。

  借着建设新农村的东风,布莱尔 张卫健等的到访以及媒体的参访宣传。摆贡出名了,成了示村。或是奇为探个究竟,或是为取经慕名而来。便有了眼下的旅游观光形式虚假繁荣。村民说:“你们又是来参观谈话的吗?”农家乐的位置预定出现了困难。在这种红火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询问下,这样的景象可以持续多久,或是还会继续上扬吗?

  以目前的旅游状况来说,答案是否定的,这里不仅没有良的住宿设施,连最起码的吃的东西都没有,只是自己家里的本人炒,没有什么特色的;还有他们的漠然不加思索给旅客的印象-----你们走吧,不要打扰我们。另外,其规划也不,走来走去就是条道,从这到这,政治性没有要让游客留下的半点意味,还有周围的绿化带弄得护栏也不,就是点平平常常的树,花草之类的都是“原生态”的,给人就是陈旧 脏乱的感觉,巴不得早点离开这。试问:这样的环境你还想再来吗?

农业调研报告11

  本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由xx县农业局编制。本报告包括基本情况,具体推进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等八部分。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xx年 月 日起至xx年 2月3 日止。本年度报告在网站和xx县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全文公开。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xx县农业局联系。现将xx县农业局xx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我局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中心工作。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农业项目建设、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等政务公开重点,运用科学管理理念,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力度,加快电子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步伐,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电子政务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参与的电子政务与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局办公室为机关电子政务及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负责工作机构,其它相关股室协助工作。

  (二)强化制度建设。为认真做好信息保密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政务信息发布公开制度,确保了公开与保密两不误。

  (三)强化信息审查。我局信息发布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信息来源由局机关各股室、乡镇农技站提供,重点反映农业新特色、新思维、新发展,信息审核实行层层审核,严格把关。审核完成后,信息交由局办公室专人发布到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四)强化学习培训。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县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保密工作制度。全局干部职工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增强了上网信息保密审查意识。同时,开展保密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保密意识,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保密的良好氛围。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渠道。一是通过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xx县农业信息网发布工作动态、政府事项信息等内容;二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政务公开栏等媒体平台对我局机构职能、总结计划、农业工作信息等进行全方位宣传和公开;三是做好便民咨询工作。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数量。xx年,我局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共 7556条,其中发送农作物良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供求等手机短信 7439条,报道农业动态信息 05篇,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 2条。

  四、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xx年,我局未发生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

  五、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xx年,我局未发生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六、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xx年,我局未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情况

  (一)存在问题。

  我局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公开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官方网站急需改版升级;二是信息公开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三是政务公开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改进措施

  .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是围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农民职业培育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着重对支农资金投入情况、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建设项目进度情况及时收集报送,涉及投资规模、运作程序、责任主体、工程进度、实施效果等信息都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二是围绕行政效能建设。对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三是围绕服务为民,稳定大局。妥善处置各类农业突发事件,特别是权威信息和敏感信息,要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全面客观介绍事件进程及工作措施。

  2.进一步做好政务信息报送工作。一是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正面宣传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突出宣传在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举措、成效和典型事例;二是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资料。围绕“三农”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到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三是注重政务信息时效性。进一步加快信息撰写、审查、发布速度,对重大事件宣传报道不滞后。

  3.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结合农业重点工作,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技术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指导,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千家万户。

农业调研报告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进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进义乌市现代农业发展,日前,义乌市组织50多人分成13个组,分赴13个镇、街道开展以法律法规宣传、春耕备耕情况调查、低丘缓坡开发农业、耕地抛荒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农业专项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深入抛荒、低丘缓坡开发等实地勘察,详细掌握基础材料,确保此次农业调研取得有效成果,为进一步细化扶农政策和开展农业工作奠定基础。

  一、基本现状

  1、贯彻市农村工作会议情况自市里的农村工作会议后,全市各镇、街均能行动迅速、宣传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开展传达落实。如稠城、稠江、后宅、城西、大陈等镇(街)多层次组织召开了农技员会议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会议,进行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市农村工作,部署了农业生产措施。佛堂、苏溪、廿三里等镇(街)已草拟出扶农政策初稿,总体上扶持力度不减、资金不降。

  2、土地抛荒情况全市存在连片抛荒隐患的面积为3491亩,涉及10个镇(街)88个村。其中抛荒隐患面积100亩以上的稠江、后宅、江东、城西、苏溪、稠城等7个镇(街),合计面积为3343亩,占全市的95.76%。主要原因为征而未用、项目工程建设造成配套渠系毁坏,农田整理后未落实到户等,也有部分是因种粮效益低下,农户自己不愿耕种又未及时流转,引起抛荒。

  3、春耕生产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今年春季作物面积169838亩。具体为早稻面积6840亩,落实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其中机插示范畈11个面积1307亩。春季蔬菜面积42883亩,其中设施蔬菜8955亩。西瓜XX3亩,其中设施栽培2612亩;甜瓜3612亩,其中设施栽培1904亩,并以义亭镇为主。田藕8041亩,主要集中在城西街道。茭白面积1165亩,糖蔗面积6545亩,果蔗17244亩,同比有一定增长。春大豆11251亩,春玉米5716亩,番薯10232亩,小麦1427亩,油菜16983亩,春马铃薯12888亩,蚕豌豆4898亩。

  4、土地流转及农业项目开发情况今年全市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项目开发有70处面积达11406亩。其中新增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赤岸、义亭、佛堂、廿三里4个镇(街),面积达7877亩。全市新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粮油蔬菜生产的为2634亩,占23.1%;用于种植水果的1035亩,占9.1%;用于发展花卉苗木的594亩,占5.2%;用于其它农业综合开发的为7143亩,占62.6%。

  二、主要亮点

  1、春耕生产亮点纷呈一是示范畈建设成效明显。在政策引导、效益影响下,农户对建立示范畈有较高积极性。统计显示,全市已落实50亩以上的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同比增长了600多亩。二是内部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品种优良、经济效益明显的'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农户对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种植均有较高积极性,全市预计种植面积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长在5%以上。三是作物区域性生产布局更趋明显。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传统种植优势,呈现出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趋势。如春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上溪、义亭等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66.1%。果蔗种植主要集中在佛堂、赤岸等地,占全市的85.8%,义亭、佛堂两地糖蔗面积达4297亩,占全市面积的65.7%。四是设施农业强势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效益,义乌市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纷纷增加钢架大棚等设施,生产大棚瓜果和反季节蔬菜,全市预计新增钢架大棚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义亭发展了大棚西瓜1400亩,大棚甜瓜1550亩。同时依托全市10家水稻、植保和农机服务社,早稻机插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已落实11个机插示范点1307亩,占早稻面积的19.1%。

  2、各地扶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调动农户发展农业积极性,部分镇(街)也明确了扶农政策,总体上与上年度扶持力度不减或略有加大。如上溪镇对粮食生产与沃土工程扶持上,按市财政补助1:1配套;稠江街道和后宅街道对50亩以上早稻示范畈均从20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后宅街道还将连栋大棚3亩以上的从15元/平方提高到20元/平方;农业机械和设备给予购置价的20%补助;廿三里街道对土地流转XX年100亩以上的,一次性给予500-600元/亩的奖励。

  3、有效尝试股份制土地流转开发稠城街道尚经村拟对全村土地进行股份制入股改造。尚经村现在527户1300多人,土地1300亩(含塘、路等),实际分到户有1000多亩。目前,该村两委拟对全村土地进行集中,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流转开发,并于3月下旬专门组织了村两委、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等30余人赴江苏华西村考察。考察后,基本明确了具体设想。目前村里已成立股份制操作小组。具体由村两委成员、监委会成员、老年协会会长、团支部书记、护村队长、出纳、文书共12人组成。并专门印发了告村民书,对入股后的效益、分红等事项进行广泛宣传,积极鼓励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便于村里集中流转。经初步测算,年分红田每亩400元,地每亩200元。从村民的反映看,普遍均能接受。但应在阳光大道以内靠村边处,留部分土地用于自用种菜等,也为旧村改造预留用地。对于阳光大道外侧的田地则可集中流转。

农业调研报告13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引言

  从4月13日开始,宁夏银川金凤区农机局组织专人,深入到乡镇农机站、村、农机企业,召开了由农机销售大户、维修大户、农机手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基层关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当场解答,宣传了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摸清了该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分析了需要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

  1 金凤区农机化工作现状

  1.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机械化作业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金凤区农机推广成效显著,农机总动力迅猛增加,截止XX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25.60万千瓦,农机总值1.90亿元,分别比XX年增长6.80%和9.20%;新增各类农机具1 872台(套)。农机装备水平相应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型、多功能机械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受到农民群众青睐;二是产中机械迅速得到普及,农机已取代牲畜成为产中作业的主力,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农机作业的专业户;三是机械更新改造力度加快,一些尝到农机甜头的农机大户开始注重机械的更新换代。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功能的改进,促进了农机化作业能力的进一步增强。XX年全县小麦机播、机耕、联合机收三项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85%、95%、80%,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此外,玉米生产机械化也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当前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已达24台,玉米联合机收面积有相当程度地增加。

  1.2农机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机户享受到丰厚的回报,仅以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例,200台机械一季作业就可创收300万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农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3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

  XX年以来,金凤区农机局坚持立足源头抓农机安全生产,积极为机手保驾护航,优化环境服务,推动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健康开展。一是强化了农机手教育培训,加强了乡镇(街道)农机站、村级组织建设。二是坚持源头治理与田检路查相结合,强化监督管理,坚持重心下沉,工作前移,主动上门为机手服务的同时,深入农机作业场所,查究违章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农机安全监管氛围。三是“文明监理,优质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为更好地服务涉农对象,根据工作实际、业务特点和农机季节制定灵活的工作措施,对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瓜果蔬菜销售季节以及参与水利、道路、城市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农用车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路绿灯。在优化环境问题上,他们始终把握方向,超前考虑,落实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随时倾听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不足,取得了服务质量上的新跨越。

  2 当前金凤区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虽然金凤区的农机化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他们仍需清醒地看到,该县农机化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问题,突出表现在:

  2.1农机阵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巩固。部分乡镇农机站的办公场所被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有序运转,农机科技推广后劲不足,服务职能有待改进,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强。2.2 该县农业机械化大多局限于传统耕、耙、播收等产中服务,服务产业链有待延伸,需在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和产后服务上大做文章。

  2.3农机手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仍相当严峻,存在着一定隐患。

  2.4农机装备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目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机装备结构还不是十分合理,小型机具多、大型机械少;功能单一型机具多、复合式多功能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成为制约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瓶颈,玉米收获机械亟需发展。

  2.5农机化投入不足,农机推广、培训缺乏经费;农机作业市场混乱,管理不力;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对农民购机支持资金不足,农民购置大型农机仍较困难。

  3 农机惠农补贴资金助力“三农”发展

  在实地调研中,他们深切感受到农民对农机补贴政策的高度赞誉。XX年以来,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我县资金:XX年20万元、XX年20万元、XX年60万元;市级创新示范工程资金:XX年8万元、XX年7万元、XX年8.60万元、XX年8.70万元,市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万元,通过实施农机财政购置补贴项目,使该县玉米机械联合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严格按照省、市、县政策要求,广泛宣传发动,严格程序,做到实施方案公开、报名程序公开、报名结果公开,阳光操作,公平公正,达到了政府放心、领导满意、群众欢迎。

  近年来,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广大农民非常欢迎。在调研中,农机手对购机补贴政策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补贴额度太少,补贴机械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农民购机需求,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补贴政策上应予倾斜,在补贴机具种类上适当放宽,以利于适合当地实际,群众认可的多功能的中小型农机具能够进一步普及。广大农机手还希望金融部门在信贷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

  4 金凤区农机化发展需要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关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变基层农机人员被任意调配的状况。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危机感,进而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全面推进该县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营造宽松的农机科技推广氛围,让上级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给购买大型农机的机手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因为:

  4.1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该县农机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新突破。要下大力气结合该县农民需求、农业实际,制定适合该县生产实际的农机结构调整方案,积极引导农民购置高技术、多功能、多用途的机械,并适当发展其他亟需发展的多样化机械,力争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该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4.2创新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手段,重点在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和产后服务上做文章。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将购买机械的重点转移到产后服务上来,并积极研发本地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做好机械的选型定型,注意培植典型,促使产后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壮大。

  4.3设立农机化推广、培训专项经费;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赋予农机管理部门必要的管理手段,加大对农机作业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农机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广大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发展,使农机大户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农民购机的政策支持,增加购机补贴金额,出台购机贷款优惠政策,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

农业调研报告14

  根据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关于落实省领导对xx试验区批示精神的调研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任务和分工职责,拟定了《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方案》,并由委发展计划处牵头,组织畜牧办、科教处、种植业综合处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分2个调研小组,于20xx年12月22日―27日,分别深入到xx、xx、xx、大方县等地14个乡镇、16家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生产基地,详细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并与当地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举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xx地区辖7县1市,现有总人口79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9.62万人,农村劳动力455.6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412.11万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49.44万亩(其中,水田68.66万亩,旱地480.78万亩),保障灌溉面积43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1.75%)。

  (二)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1、预计20xx年,xx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资性收入85元,家庭经营收入1850元,财产性收入35.92元,转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农作物生产值情况:20xx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954.22万亩,产值190.73亿元,(其中,玉米257.24万亩、23.35亿元,铃薯5.3万亩、86.7亿元,水稻66.32万亩、5.76亿元,小麦92.29万亩、1.22亿元,油菜85.52万亩、2.41亿元;蔬菜253.98万亩51亿元,烤烟66.98万亩、13.49亿元,茶叶面积29.2万亩、1.38亿元,中药材20.7万亩5.5亿元。预计20xx年粮食产量263.0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3.65%。畜牧业肉类总产33.67万吨,其中生猪28.95万吨、产值55.4亿元,肉羊0.50万吨、产值2.4亿元,肉牛2.12万吨、产值7.5亿元,预计20xx年xx地区肉类总产33.67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的17.5%。

  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至20xx年12月,全区共有龙头企业97家,其中部省级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龙头企业97家,拥有资产xx亿元,20xx年营销总额9.5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3家,社员28945户,合作社拥有资产5.4亿元,流转土地87.3万亩。

  20xx年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1475万元,xx农村户用型沼气池5.1万口,大中型沼气池3口,沼气后续服务站95个,现全区建成农村户用型沼气池23.4万口,适宜建池覆盖率达到29%,综合三改配套率达到62%。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判断

  “十一五”期间,xx地委、行署认真落实xx试验区的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粮油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在粮油生产上,以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通过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在稳定粮油作物播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由250.52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263.05万吨,粮食单产水平由262公斤/亩,提高到276公斤/亩,全区粮食需求总量约322万吨,常年生产量达到270万吨,调入量17.46万吨(主要是粮食品种之间的调剂,其中大米约14万吨),调出3万余吨,总体看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油菜种植面积85.52万亩,常年总产xx万吨左右,单产xx公斤,并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了油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投入力度,以良种繁育为基础、基地建设为中心、标准化生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

  xx地区充分发挥具有污染小、天然草场面积大(620.33万亩),灌木林(630万亩)、林地(1800亩)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总量大(年生产量326万吨),绿肥种植广(300余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大(80万亩),饲料来源广泛(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等优势因素。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合作组织”的四项措施,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肉类总产由29.42万吨增加到33万吨(增加112%),畜牧业产值由40.61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加1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个百分点),养殖户由1.8万户发展到13.6万户(增加7.5倍),养殖业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稳定在3亿元,养殖户达12万户,肉类总产增加到50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养殖业收入达20xx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个,至20xx年,xx地区畜禽生产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加强马铃薯市场建设,加快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现xx地区成为国家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成为我省马铃薯最大产区。20xx年与20xx年相比:马铃薯总产值由34.1亿元增加到86.7亿元(增加2.5倍),种植马铃薯农户由40万户发展到86万户(增加2倍),马铃薯单产水平由1212.1公斤/亩提高到1278公斤/亩,马铃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5000万,种植农户达90万户,马铃薯总产值达xx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到xx家,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3、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丰富,交通(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等有利条件,通过强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172.1万亩增加到253.98万亩(增加1.5倍),蔬菜总产值由20.97亿元增加到51亿元(增加2.4倍),蔬菜单产水平由13.2公斤/亩提高到62.5公斤/亩,种植蔬菜农户由135万户发展到170万户(增加40万户),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蔬菜产业的资金达到1亿元,种植农户达180万户,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营销与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4、茶叶产业迅猛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资源丰富,宜茶面积大等优势条件,以茶产业作为生态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全面整合“乌xx”、“三xx”、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工程(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以新茶园种植及无性系茶苗推广应用为基础,加快准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认证,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茶叶总产值由0.365亿元增加到1.37597亿元(增加3.8倍),种植茶叶农户由3.8万户发展到7.6万户(增加2倍),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1.5亿元,种植农户达35万户,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5、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有利条件,以xx苹果、xx核桃等为重点,整合“三xx”生态保护项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和争取国家、省级精品水果项目,加大特色经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水果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特色经果业的发展。

  6、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

  xx地区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药材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体,加快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中药材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20.7万亩(增加2.5倍),中药材总产值由0.9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加6.1倍),种植中药材农户由1.6万户发展到3.5万户(2.2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规划至20xx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12万户,中药材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三)优势特色产业占农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不断发展成为xx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长点。20xx年与20xx年相比,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为农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时,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成度的不断上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凸显,为该区生态治理、脱贫致富,以及为xx地区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既是xx地区获得投入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xx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xx地区在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投入上,20xx年与20xx年相比,由0.4365亿元增加到7.2292亿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态畜牧业投入资金由1255万元增加至34887万元(增加27.8倍);马铃薯产业投入资金由20xx万元增加至4200万元(增加4.2倍);蔬菜产业投入资金由590万元增加至4580万元(增加7.76倍);经果产业投入资金由20万元增加至3180万元(增加xx9倍);茶叶产业投入资金由500万元增加至9460万元(增加19.92倍);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由900万元增加至985万元(增加17.8倍)。经果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成为投入增加最多的产业。

  (五)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优势特色的发展,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名特优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xx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龙头企业由20家发展到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784个。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固定资产达xx亿元的龙头企业有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xx55个。建成特色经过林130万亩、生态畜牧业人工种草基地113.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31.9万亩、茶叶基地29.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20.7万亩,较20xx年分别增长65%、87%、11%、217%和228%。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1个,面积56.31万亩;产品认证47个,年产量18.75万吨;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个;获xx名牌产品称号9个、省证明商标xx个,地理标识产品4个,专利授权4个;获xx省名特优产品27个,地区优质农产品认证130个。目前,全区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余个,初步形成以xx、xx为主的优质肉羊产业带,以xx、xx、xx、xx、大方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产业带,以xx、大方、xx、xx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以大方、xx、xx、xx为主的优质辣椒产业带,以xx苹果、xx核桃、xx樱桃、xx柑桔为主的精品果业产业带,以xx、xx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xx半夏、大方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此外,xx地区的xx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大方县获“中国皱椒之乡”及“中国天麻之乡”,xx县获“中国竹荪之乡”,xx县获“中国贡茶之乡”,xx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200万亩茶叶、2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xx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xx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xx]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xx]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xx]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xx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

  “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xx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xx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近年来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xx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5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xx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xx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xx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xx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xx万亩茶叶、xx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xx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对试验区支持力度。

  从中央、省级层面,要制定对xx试验区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xx试验区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试验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3、加大对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

  一是建立xx试验区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的专家团队制度,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为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获得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议xx试验区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确定的重点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部、省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组成特色产业专项考察调研组,深入试验区开展专项调研,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试验区各优势特色产业,再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措施,促进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衔接,强力推进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是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将xx地区纳入优先支持和建设范围。

  四是试验区政府、农业部门,要充分考虑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共同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调研报告15

  广陵是扬州城市的核心区,区划调整后,并入了5个乡镇。面对农业面积增加、农业人口增多、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的新形势,面对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新要求,近期,我们就如何推进广陵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模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稳步推进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特色都市农业雏形初现。一是体验农业渐成规模。100家体验农庄建设任务,已建成31个,在建34个,完成规划布点17个,并启动夹江绿色慢道建设。二是优势产业稳步推进。已建成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扬州城区提供了80%的地产蔬菜供应量,各镇也形成了具有镇村特色的产业基地。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现有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4家,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四是重要载体取得突破。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化比重达80%以上,设有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农业龙头企业和5家农民合作组织入园。五是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区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无公害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5%左右,成立了8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六是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创成三星级“康居乡村”16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61%,李典镇田桥村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

  虽然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整体规划进程偏慢;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基础设施配套偏旧;技术服务能力偏弱;休闲产品层次偏低等方面

  二、我区农业发展定位调整应努力适应全市“两融一同”新取向和江广融合地带新布局

  我区进行农业战略定位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四方面的实际:一是江广融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后花园”的打造和智慧产业的发展,要求区域内农业转型必须更加突出休闲、体验和生态特色,必须朝着“宜居、宜游、宜闲、宜创”方向发展;二是区位的重要性和区情的特殊性。作为核心城区,农业的贡献份额都在1.5%左右,我区农业转型升级,不能照搬其他城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三是我区农业承担着“三项任务”。服务城市任务、农业现代化任务、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四是我区农业承载着“三重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

  综合以上,建议我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

  1、围绕生产功能,打造“五大”产业基地。一是永久蔬菜基地。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时令蔬菜、高效设施蔬菜和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大力扶持大棚蔬菜和水生蔬菜。沙头镇将建立1.4万亩蔬菜基地。二是优质粮油基地。以区内2个优质稻米基地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把我区粮油业做成扬州市高端专用粮油产业的典范。三是农产品加工基地。以食品工业园为依托,把园区建设成集加工、制造、流通、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四是农产品物流基地。以商贸物流园为依托,确保农产品流通顺畅。五是现代渔业基地。以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为依托,按照长江特色水产品苗种繁育、沿江休闲渔业、长江特色水产品高效养殖、渔业捕捞体验四个功能区建设渔业基地。

  2、围绕生活功能,加快体验农业发展步伐。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合理化、景观优美化、道路循环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营,发展“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农业观光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欣赏农家民俗”的乡村农家乐体验旅游,以及“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农业科普教育旅游,努力提供“可欣赏、可展示、可参与、可体验、可食宿”的.体验产品。

  3、围绕农业的生态功能,强化生态涵养和抚育。我区水域面积近71平方公里,渔业养殖面积近3万亩,林地面积近8万亩,“七河八岛”区域,大部在我区范围内。要高品位实施生态基础工程,高起点引导产业集聚,高强度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坚持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体验农业为抓手实现我区农业“接二连三”转型升级

  1、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要载体为重点,加大农业“接二”力度。所谓“接二”,就是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食品加工为主导打通农业产业链。一是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招引“国”字号、“外”字头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我区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二是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高起点编制园区产业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议以自行车漫道为线串起玲珑水街、曲院风荷、开心农场、科技中心等点,以沿江路为线,串起育苗中心、配送中心、科技超市等点,以黄港路为主线,串起小虹桥村、人民滩村、育新村等点,形成南生产、中物流、北旅游的格局。三是以食品工业园为重点,接长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

  2、以注入体验元素、建设体验农庄为突破,加快农业“连三”进程。所谓“连三”,就是要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把农业当成旅游产品来开发。一是规划布局。区级层面上,制定区级整体规划,重点围绕廖家沟、夹江、北洲主排河三条轴线打造贯通南北、横穿东西的三条特色体验农庄带;乡镇层面上,依托各自资源进行个性化设计。二是典型带动。一方面,着力招引、培育、建设一批体验农庄精品;另一方面,力争每个乡镇都有能够引领本区域体验农业特色发展的典型。三是错位发展。建议沙头镇建设集观光、认种、采摘、餐饮等为一体的体验农庄集聚区;泰安镇建设以温泉度假和温泉养生为核心的休闲体验农庄;杭集重点做好廖家沟、夹江、芒稻河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及夹江沿线湿地文章;头桥重点发展垂钓、餐饮、休闲、娱乐和葡萄采摘、银杏园观光等项目;李典重点发展休闲渔业、薰衣草花田休闲旅游观光和生态农庄,并做好为船舶工业园商务需求配套的文章。四是形成合力。要调动乡镇、村组和村民的积极性,帮助乡镇、村组做好区域规划,协调解决好土地、资金、项目等瓶颈制约;要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保证农民利益长期稳定,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五是整体营销。集中区级各部门、各镇、各企业的营销渠道,对全区休闲农庄进行整体策划、整体宣传、整体推介;举办经常性的时庆活动,吸引人气、积聚财气。六是有序推进。体验农庄的推进必须精耕细作、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3、以提高农业发展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创新。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全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广陵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组织保障。要建立联合工作制度。既要要做好资金、土地、人力的统筹使用工作;又要明确相关工作的管理主体和具体落实部门,及时研究协调规划定点、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和服务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事项。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既要把争取上级资金作为主攻方向;又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项目上的投入,同时要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要健全完善统一、高效科学的全区涉农服务管理机制。既要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利用鼓励性政策、争取优惠性政策和突破限制性政策;又要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二市场三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等平台建设,健全区、镇(街道)两级公益性农技服务组织。要引入农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激励竞争机制。要组织区、镇负责同志和村干部到农业现代化先进地区观摩学习。要鼓励并扶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要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完善对各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绩效考核机制。把重点项目建设、特色品牌打造、体验农业发展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目标责任制,加大对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的考核力度。

【农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业调研报告01-13

农业园区调研报告03-29

农业服务调研报告03-16

关于农业调研报告12-03

村农业调研报告12-09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6-26

农业农村调研报告11-14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2-08

乡镇农业调研报告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