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2023-03-10 调研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1

  我县总工会积极落实《关于认真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工会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按要求做好我县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我县工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县工会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挥,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体计划。

  二、做好宣传教育

  我们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为630元,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获得合法报酬的必然需要,我们各级工会应该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上多做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全体职工享受正当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享受到各项国家规定的福利。把工会真正建设成职工之家,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此我们把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新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我县的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各用工单位和个人知晓,为使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得到较好落实提供了舆论支持。

  三、开展督促检查

  我县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个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到各个用工企业进行检查。各工作组共走访调查了近20个单位的5000多名职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约有一半多的用工单位执行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部分用工单位没有执行该项制度。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企业自身运转困难,不能保证正常工资发放。

  我县总工会今后要将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坚持开展下去,对有能力却不执行该项制度的用工企业加大督查力度,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都暂时没有能力落实该项制度的企业,也要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出现企业作假的行为。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2

  根据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年初市政协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确定为今年的重点专题议政课题。九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组成调研组,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形成各类文化经营实体824家。其中,核心层:新闻、广播、电视和电影服务类2家;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类包括数字影院、印刷企业、音像制品、图书租售145家;文化艺术服务类包括民间艺术社团、协会及艺术教育培训网点57家。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类主要为网吧91家;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包括旅行社、会展公司、酒吧歌舞和游戏游艺场所280家。相关产业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类,主要为打字复印、书画文玩219家。另有a级景区6处,星级饭店13家,星级农家乐11家。文化产业总体吸纳从业人员近万名。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全市把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大举措,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之付出了可赞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旅行社组团来XX市旅游奖励补助办法》、《促进服务业发展暂行办法》和《优秀艺术作品奖励办法》等政策。

  二是制定了发展规划。

  先后编制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星海湖文化产业园规划》和《星海湖南域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规划了沙湖—— 天河湾——陶乐影视城——平罗玉皇阁——黄河古渡坊——矿山博物馆的东线旅游线路,沙湖——星海湖休闲度假区(五七干校)——贺兰山北武当寿佛寺的北线旅游线路。并向有关部门申报并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其中市级22项、自治区级8项、国家级2项。2012年,星海湖文化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三是建设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

  先后投入近30亿元,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四级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全市共建成文化馆4个、图书馆3个、文化艺术中心2个、博物馆4个、影剧院4个,“三馆一中心”成为XX市地标性建筑。

  四是争取和引进了一批文化示范项目。

  2013年,实施了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引进中基浩泰等民间资本,正在建设中华奇石山文化旅游城、星海银河景区、星海之星和星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等项目。举办了星海湖全国露营大会、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划水赛活动,举办了第二届黄河大合唱邀请赛并成为文化部该项赛事永久承办地。

  201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52.83万人次,实现收入13.24亿元。2014年,我市前三季度接待国内游客194.19万人次,总收入11.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40%和14.10%。

  三、主要问题

  我市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培育阶段。由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包括集体的文化氛围、成员的文化素质、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等因素所致,历史积淀、地缘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所限,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2012年,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29%,低于全区2.21%的指标。2010年—2012 年,本市居民文化包括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1.27%、10.12%、10.10%,呈逐年递减态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定位不够准确。

  在已经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文件和具体工作实践中,对文化产业的形态与业态定位不明晰;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与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分类与指导不够;对人文精神与自然资源、项目开发的契合和彰显不够。自治区将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态定位为4种,即回族文化、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和红色文化。而本市对文化产业形态的提法有8到12种之多,定位缺乏前置要件和灵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向迷惘,无所适从。

  (二)规划不够科学。

  在既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对文化市场的发展方向、消费趋势,对文化产业的理念和形态、内容和形式缺少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主导业态不突出,与全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战略结合不够紧密;各种相关业态聚集度不高,产业聚合效应、延链效应发挥不够;产业项目少,吸引力不强;由于体制障碍,境内仅有的一处5a级旅游区沙湖对本市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强。

  (三)政策不够配套。

  本市先后出台了一些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但含金量不高,执行力不强,加之没有专门的、具体的、配套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吸引社会资本的多元投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民间发展文化产业的意向和冲动,因缺少合适的投资项目和平台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而受到抑制。无论是已经形成的业态,还是正在建设的项目,投资热度低,经营效益也低。

  (四)市场不够成熟。

  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多处于自娱自乐状态,创新不足,发展乏力;文化要素市场,包括文化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还没踪影,文化产业多处于粗放型、零散型经营,规模小,档次低,同质化。文化产业实体,近80%经营的内容不是网吧、酒吧,就是歌厅、舞厅和打字复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旅游业属于季节制约型、资源依赖型、要素匮乏型的产业,分布零散,点面脱节,景区与景区之间没有形成共生、伴生的协作体系,游客消费项目少、逗留时间短暂,导致“游玩在沙湖,食宿到银川”。

  (五)人才不够充分。

  一是既有的没用好,流失严重;二是没有的又难寻,引进不易。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50%,而发达地区这一比例为3%—6%。全市文化事业单位人员329人,其中,初级职称124人,中级职称94人,高级职称仅有20人。在11个类别和文化有关的专业协会中,共有会员926人,其中市级776人,自治区级120人,国家级仅有30人。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极为短缺,远不能适应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在推进产业、生态、民生三大转型的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既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又能创造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聚集财富和实现就业的需要,也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因此,应以更加深刻的文化自觉,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文化发展。

  (一)明确产业定位,科学制定规划

  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全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格局之中考量,置于中阿博览会平台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节点之中考量,置于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石嘴山的总体规划之中考量,主动与自治区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对接,起动编制《XX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修编现有文化园区和项目发展规划。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遵循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重属性的客观要求,准确进行产业形态定位和业态选择,可考虑将本市文化产业发展形态确定为移民文化、山水文化和回族文化,打造既与全区文化形态相呼应又体现本市特色的文化产业板块;充分利用沙湖既有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将本市文化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确定为以沙湖、星海湖和北武当景区为依托的旅游业。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原则,把握旅游业日渐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的方式,把握散客游、自助游、智慧游的趋势,迎合游客审美、愉悦、健康、文化、求知和精神需求。在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利用方面,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自然资源选择地貌景观和水域风光,人文资源选择民俗风情和饮食购物。以旅游主体大众化、需求多样化、开发规模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人性化、运行科技化和质量标准化进行规划设计。

  紧紧抓住农垦集团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寻求利益契合点,积极参与沙湖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使沙湖的资源品质、资源效用和开发条件统筹化,与星海湖开发建设相结合,与民俗风情相结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与城市规划经营相结合,依托沙湖景区承接游客。在客源定位上,以市外游客为主,面向中东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实行园区化或街区规划,并使之一园包多园、一街含多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将园区或街区打造成综合性的聚集产业园、文化性的康乐产业园、人本性的.体验产业园和社会性的民生产业园。

  在景点建设、线路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应该独辟蹊径,以无限的创新、创造与创意突破有限的资源束缚,以市场导向,充分考虑形态与业态、内涵与形式、灵魂与载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地居民休闲与外地游客观光的关系等因素,突出特色,切忌简单复制和拷贝。

  (二)统筹资源配置,打造品牌产业

  在旅游要素开发建设和经营上,坚持地方化、特色化和新品、精品原则,以独特满足猎奇,以灵感增强吸引,以综合拓展功能。以“游”为节点和牵动,围绕游、购、娱、食、住、行诸要素,提高多样化选择和综合效益,为游客提供看点和体验。

  通过延伸沙湖旅游景区线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平台。建设融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五七”干校文化园、中华奇石山文化园于一体的国家级星海湖文化产业园;复制“清代廉臣俞德渊”祠堂等文化平台。

  融创意、创造和零售、批发于一体,建设专业商场,打造品牌产品。经营碳素环保制品、沙湖绣、泥哇呜、沙枣核、柽柳、芦苇画等工艺品,枸杞、锁阳、丛蓉等药品,羊肉、糕点、亚麻油等食品,枸杞汁、酸枣汁、八宝茶等饮品,以及穆斯林用品和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工艺品。

  在文化产业园中建设演艺园,表演阿拉伯风情歌舞和回族歌舞;开发贺兰山拓展、攀援等体验项目;开发艾草等中药材薰蒸、洗浴等保健项目。

  在产业园中建设清真传统饮食园,借鉴福建XX县、青海撒拉、西安回民巷等地经验,将本市近百种清真传统小吃进行挖掘整理,以地道、系列、集群为方向,使之正宗、特色、多样。同时,改造完善或规划建设能够满足穆斯林游客宗教活动需要,并符合其风俗习惯的宾馆。

  (三)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发展环境

  应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系统性、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由各级政府牵头搞好规划,并投资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宽市场准入, 降低办文化企业的门槛,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投融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国家、个人、外商和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我市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可以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返还或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将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及品牌拥有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入股可达企业股份的70%,以利益驱动招揽文化人才。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和扶持文化企业发展。设置“一个窗口解决问题”之类的部门,使兴业者方便投资,减少附加成本,并保障其合法权利。

  (四)完善市场体系,创新经营机制

  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文化产品流通,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建立无形资产交易平台,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市场信用制度和文化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市场拉动和推动,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产生资本集聚、消费导向、产业示范、利润增值等多重效应。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以管理规范化、服务个性化、运行科技化和质量标准化为要求,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和便捷化服务。在卖看点、卖商品的同时,卖体验、卖服务,并以优质的服务作为产业吸引和支撑。在加强执法管理的同时,重视并提高行业协会管理服务能力,成立或健全旅游、餐饮、宾馆、演艺和客运等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清真食品都必须通过ha|a|认证,符合国际标准;所有的清真餐厅都必须通过专门审查,符合穆斯林要求;所有的行业都必须通过验收和检查,符合行业标准。建设自驾车、房车服务设施,同时,建立旅游服务网站、景点和服务项目gps定位、微信查询等现代手段,使服务方式智能化。

  文化产业是明天的经济。文化产业培育周期较长,欲速则不达。我市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在理论上、政策上的诸多层面正在破题,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承东启西”的宁夏“两区”建设,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西的“民歌效应”,甘肃的“《读者》现象”,云南的“丽江模式”,宁夏的“影城奇迹”,贵州的“侗歌范型”,陕西的“乐舞视窗”等,为本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只要上下同心,我市的文化产业定会风生水起、扬帆远航。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3

  今年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园和项目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区人大监督指导下,按照《文化与文化产业规划》统一部署,深入推进“文化”战略实施,始终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发展,齐抓共管,不断壮大了产业规模,保持了文化工作蓬勃发展态势。

  一、基本现状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通过不断营造市场发展环境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区文化产业规模得到壮大,截止至日前,摄影博物馆、乌木艺术馆等一批投资过亿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在谈的文化产业招商项目达到5个,协议总投资250.2亿元。日报传媒集团分社实现年营业收入19009万元,广播电视总台实现年营业收入20106万元,成为传媒业的排头兵。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对经济贡献在持续扩大。

  2、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区经营性文化产业企业(单位)已达710家,个体户96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其中文化制造业单位61家,占8.58%;文化贸易业113家,占16.05%;文化服务业单位536家,占75.35%。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单位38家,其中工业增加值为63776(千元),服务业增加值为362937(千元),贸易业增加值为42367(千元),合计4.69亿元。初步形成了由娱乐业、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旅游会展业、文化传媒、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撑下,印刷业、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服务业吸引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涌现了博广文化传媒、嘉木醇文化传媒、天河国际影城、金逸影城、拓杰科技有限公司、神工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国贸大酒店至尚娱乐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目前,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印刷、文化用品制造销售、广告节目制作、演出娱乐、出版物分销等行业,民营资本投资活跃、所占比重较大。

  4、产业集群趋势日渐明显。文化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特点。区加大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突出休闲文化与商务旅游服务主题,对文化特色街区、商业特色街区进行了整体策划包装,文化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趋势逐步形成,成为一个包括娱乐、旅游、休闲、会展、广告、健身等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二、主要措施

  1、全面普查,摸准家底。今年以来,区文体局为全面准确掌握辖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系统开展了行业普查工作。一是组织专班推进。区文体局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岗位科室,安排了专人,专项开展普查工作。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先后组织全区文化干部举办了三场文化产业统计培训班,对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xx)》标准,系统进行了培训学习。三是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与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与数据比对,及时进行增补入库与统计认定。

  2、重点推进,骨干支撑。一是以“三园两馆”建设为重点,狠抓骨干项目建设。对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园、中华鲟文化产业园、钢琴文化产业园、摄影馆、乌木馆等重点园区和项目建设,开展企业走访协调服务和跟踪推进。目前,“三园两馆”项目已相继进入规划完善和土地平整阶段。二是以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为契机,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坚持走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融合道路,加强规划引导和产业聚集,重点抓好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工作。目前,该中心已入驻14家文化产业企业,涵盖数字传媒、动画制作、游戏设计、建筑设计等业态。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型业态。以城市会展、演出经纪、文化娱乐、创意设计为重点,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引导行业自律发展,培育新型文化消费,辖区文化企业先后举办了“宋祖英演唱会”、“房产文化节”等活动,使市场业态不断丰富。

  3、精心培植,壮大实力。一是实施市场主体培植工程,壮大市场主体。按照“新增一批、转换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有潜力、有市场、有前途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加快培植,采取全程代办、一线服务等方法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共新增市场主体475家。二是加强项目招商服务工作。重点做好对“铜易新”文化用品、国贸大酒店至尚娱乐有限公司、美邻假日酒店唛霸KTV等项目的协调服务、信贷支持及产品创新工作,推动项目及早建成。三是广泛搭建平台,加强政策扶持。抓住深圳文博会、银行政策性信贷等机会,积极进行项目包装和推介,并协助企业做好政策性退税工作。

  三、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园与项目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处在起步阶段,服务性企业较多,产业总量偏小,产业结构欠优,产业链接不紧,新兴业态发展滞后,对经济贡献率仍然偏低,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主要变现为: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意义与战略地位认识不足,规划引导不够,文化产业意识不强,存在“重事业轻产业”的倾向。二是文化资源优势富集但未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尚未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三是文化产业多表现为传统的门类业态,因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配套,特别是税收、融资、土地等相关优惠政策,制约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四是受现有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协调的任务重、难度大、调控手段有限,对外各项政策争取难,配套缺乏手段。五是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缺乏产业化开发,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力不强。

  (二)建议

  1、进一步突出文化产业重要地位,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上升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结合各区域之间发展竞争态势和自身发展空间及规划制约,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重点地位,把文化产业战略上升到全区重点战略,对文化产业发展实行高位统筹推进。

  2、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业绩考核,并作为评先争优的重要条件,科学设立和划分文化产业考核指标,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体系。研究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配套政策,形成激励配套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3、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投入。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研究设立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具体实施细则,采取贴息、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4

  日前,市政协成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课题组,围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市政协课题组认为,我市在文化产业管理上还存在双头管理、责任难以到位、国有文化资产与全社会文化资产相分离等深层次问题;尤其是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现有的文化产业的规划、优惠政策、文化产业资金配置,都并没有明确的绩效要求和清晰的评估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为尽快改变我市文化产业小、弱、散的状况,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提出了《关于通过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一:

  改变多头管理现状

  对现在分散在各部门的文化产业管理职能、人员、资源实行职能归一,在此基础上组建独立责任机构,以改变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多头管理、又管不到位的状况。在确保文化产业具有健康的社会属性的前提下,对该机构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以促使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资源的配置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建议二:

  运作好国有文化资本

  建立以资本化运作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制。要把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从“政策性资金支持”为主转变为资本运作为主。关键是筹集并运作好国有文化资本。国有文化资本可从四个方面筹集:把全市现有的用于文化产业的各类政策性资金部分或全部转化为经营性投资基金;市国资委或国有企业入股;市财政先期投入;全市文化产业税收按一定比例投入。

  建议三:

  统一管理国有文化资产

  建立国有的文化资产、资源统一管理、支配或引导的体制。除已划归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管理的`报业、广电、演艺等国有文化资产外,属于国资委控股或参股的文化资产,如华发、九州集团下属的文化传媒公司,亦可通过占有一定股份的方式,发挥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的影响力。对国有文化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的基本目的,一是更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通过体制改革、资产重组等方式,对国有文化资产盘活;三是减少开放国有文化市场的阻力,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力引进社会资本进入。

  建议四:

  建设强大文产发展平台

  建设强大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要改变我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抓手过少的状况,就要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强大平台,使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成为能够真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千手观音”。要建立几个关键性平台。一是要建立起创新孵化及产业化平台。二是建立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建立资本运作平台。北京文化产业之所以做得风生水起,关键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建设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平台。在对国有文化资产、资本、资源整合之后,我市还应建立相应的开发利用平台。

  建议五: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建立全面、科学、长效的考核机制。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意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在此前提下,要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要能够准确评估我市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状况,以及文化的引领、融合作用。要解决干部任期制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长期培育、长期布局的矛盾。需要建立既有短期、中期(5年左右)指标,又有长期考核指标的综合考核体系。

  建议六: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并行不悖地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实际就是一次观念变革:它使以前全部作为公共事业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分离出一部分可以赋予产业属性并按照经济规律去运作的内容。公共文化,不仅承载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般需求,而且,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源头,存在着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巨大可能性。因此,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尤其是发展具有引导潮流性的文化事业,非常重要。在职能上,须把文化产业管理与公共文化管理区分开来,使用不同的考核和发展标准。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5

  一、XX市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工作情况

  邹城是“邹鲁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文化经济特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发挥作为南部主战场的重要作用,以实施“文化突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发展为目标,以实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争创儒家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区、全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目前,我市城乡文化产业已形成古玩书画、网吧经营、图书音像、歌舞娱乐、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出版印刷等10余条文化产业链,共有文化产业项目99个,专业文化市场4处,其中3个省级文化产业项目(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XX市峄山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XX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省级文化产业经营单位铁山书画市场);XX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邹城万佳文化产业园、博美广告装饰有限公司、XX市飞鸿传媒文化有限公司、邹城在线、钢山剧院艺培中心、铁山公园书画市场、两孟管理处、峄山管委会、文化馆群星艺术服务中心、动感地带娱乐商务会所、北关科技文化苑);XX市级文化产业文明经营单位 3家(新华书店、钢山剧院、大世界娱乐有限公司);现有院线电影2家,电子游艺厅12家。

  经初步统计,目前注册和掌握的我市文化产业重点经营单位为838家。XX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4256人,其中人才数为13600人。从行业分布上看,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广告业等行业,图书、音像制品销售及出租、工艺及收藏品业及会议及展览服务业等行业人才则相对缺乏。

  分析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市场构成逐步扩大。上个世纪80年代,XX市文化产业经营项目还比较单调,当时的经营主体是电影以及少量的舞厅,经营单位数量不超过10家。90年代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文化市场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了歌舞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演出、印刷、音像、图书等十余个门类,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二是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我市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正由过去国有、集体经营为主向个体、私营、股份制经营为主转变,形成了个体、私营、股份制、国有、集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其中非公有制比重逐步提高,发展势头迅猛。全市文化经营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85% 以上。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迅猛发展势头。自去年我市被列入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尤其是去年七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文化突围”工作会议之后,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工作目标十分清晰,各镇街结合各自实际,规划明确了各自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有了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市的科学协调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二、XX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gdp的贡献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低。XX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小。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差距较大,处于落后地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数量虽然不少,但是总体规模小、发展慢、效益低,没有在地方经济中起带动作用的文化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低。

  二是文化产业规模效应不够,没有形成支柱型产业。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规模偏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支柱性产业的增加值要求占gdp的5%以上,我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达不到2%,整体发展比较缓慢,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聚集效应,文化产业发展载体不成熟,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的差距太大。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孟子故里,儒风邹城”已成为我市独有的“城市名片”。但是我市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产业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亮点。

  四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对gdp的贡献率不大。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科技产业乃至制造业的融合度不深,造成文化产业的服务性功能也不是很突出,溢出效应没有受到重视,并由此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升级改造和集约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对全市gdp的贡献不足,文化辐射力更是有限。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专业运作人才紧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文化产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不足,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营养不良。

  三、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推动文化产业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硬任务,必须想实招、求实效,抓重点、求突破,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研究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国家、省、市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国办发〔2014〕 15号)、《山东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5号)等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经济政策,为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规定,从我市实际出发,尽快研究和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结构好、布局好、效益好、可持续,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融资、产品交易等方面的高效服务,吸引社会资金和人才向文化产业流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出版、数字舞美等新兴文化业态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编制、专家论证等工作。

  二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中短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市尚没有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充分结合全市的整体规划,尽快制定出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产品生产加工、出版印刷等新兴文化业态纳入园区发展,努力打造成为鲁西南地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等产业的融合,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富有特色、又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域。以旧城改造为契机,规划编制特色文化街区,以广告策划、文化科技、娱乐游戏、网吧影城、艺术培训、花鸟书画等特色街区为重点,引导传统文化产业集中集聚联片经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三是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项目带来的是大投入、大产出,有没有大项目,有多少大项目、好项目,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质量和潜力。利用好现有政策和阵地,尤其是青岛保税区邹城功能区文化板块,实施对外合作战略,通过文化专题招商,用好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在邹城进行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领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加速推进峄山整体开发,将规划中“山城园”逐一落实实施,打响“儒家文化第一山”品牌;通过对“两孟”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带动“三孟”景区项目;精心打造邹东生态休闲游、邹西湿地游,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同时,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新兴文化产业品牌。

  四是要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支撑。我们要像发展工业、农业、城市建设一样,抓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积极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和指导目录,把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纳入考核体系,逐步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比重。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形成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主动为文化企业排忧解难,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审批、管理、扶持、奖励服务体系,营造全社会关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是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显着特性,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一要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尤其是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争取金融支持更显重要。第二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联系非常紧密,要加强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演艺品牌。第三要推动文化与现代工业、农业以及体育、交通、房地产等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6

  根据区、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局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

  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

  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

  以乐居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

  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

  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

  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

  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7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xxxx年xx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家,其他印刷品家,打字复印家,出版物印刷x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x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2家,歌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家,网吧家;书报刊经营单位家。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我市印刷业十分发达,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x年产值达亿元,比x年递增%,职工达x人,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茅。

  但是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不包含印刷行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难,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起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优化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⒋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视正面引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⒌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近期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竞争发展更加有序、管理法规更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文化消费,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兄弟县市水平。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演出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与海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和能力显著提高,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市GDP中的比例要有较大的增长,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积极拓展节庆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能作用,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利用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办会方式,打造精品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积极打造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准、高品位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培育演艺娱乐业;要充分发挥名角、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总量平衡;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建成1—2家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场所;要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新建海宁市影视中心城;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提高书刊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3)培育发展艺术品业。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发展灯彩、皮贴画、布艺画、皮影戏、剪纸、书画以及现代艺术品的生产经营。建立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艺术品销售和交易市场,建立合法的进出口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准,培育买方市场。

  (4)加快发展传媒信息业。要以信息化、城市化为契机,将全市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为宽频数码互动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加快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利用各种网络优势,开发市政、交通运输、社保、医疗、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促进网络经济发展。

  (5)扶持发展体育产业。搞活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市场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要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及社会体育健身设施,开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要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彩票销售市场;要发展体育经纪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文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发布文化信息,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产业行为;要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设,优化资源,确保重点;要建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2)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进行改革。

  (3)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放开放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潮头,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要放宽准入领域,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一步降低门槛,允许引资进入,同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团体的转制改造以及文化产品的印刷、发行及流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等。要制订和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把已经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到实处,并研究制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改革审批制度,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帮助民营文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氛围。

  (4)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现有文化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对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运作。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经验,推动文化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现代流通体制,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发展文化中介,全面推进文化经纪人资质证书制度,建立文化经纪人资质标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院被拆迁,于乡党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彝、壮族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切实加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4个村会共有文化室6个、农村文化户14户、文艺演出队5支;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xx年龄偏,知氏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9

  镇在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虽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包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

  河包镇综合文化站于20xx年7月开工,20xx年12月完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总投入150万元。建筑面积1197。74 m2,占地面积1035 m2。镇上建有标准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电影放映厅等,其中藏书3000余册,还有光盘、投影仪和vcd等硬件设施。所辖3个社区、3个行政村,每个村(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分别藏有图书20xx余册

  (二)文化资源现状

  1。物质文化。河包镇具有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中西文化集汇一体。一是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的报恩塔,又名白塔寺的白塔,距今800多年历史。该塔于1992年3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该塔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严重,塔身西、南面通体裂纹最宽处达18公分。市文物局于20xx年进行过一次修缮。现正在申报成为国家文物。二是斜塔。其倾斜角度约为30度,远远超过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的清代年间的斜塔,目前正在申报成为县级文物。三是真原堂。这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法国人修建的一座25米高的砖木结构双钟楼的教堂,占地2300平米,是大足、荣昌天主教又一活动场所。并于20xx年申请成为县级文物,正在申报成为市级文物。此外,还有明朝景泰七年塔等文物。

  2。非物质文化。河包镇非物质文化也较丰富多彩。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姑娘出来收衣裳》、《稀烂背篼眼眼多》、《送郎》、《天阴落雨又落沙》等;同时河包人民还创造了肉龙、儒龙、火龙、小金龙、草把龙、板凳龙、亭子戏、缠丝拳、小洪拳、纸扎工艺、车灯舞、高跷狮子舞等。其中肉龙是河包镇人民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耍龙舞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喜庆色彩。1984年,河包肉龙代表XX县参加XX市舞龙比赛并获得金奖;20xx年,河包“肉龙”代表XX县参加XX市元宵节龙舞汇演,获二等奖。肉龙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目前我镇正在以金凤山公园为开端和依托,以报恩塔、斜塔和真原堂等文物古迹为亮点,着力打造河包镇金凤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来,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

  二、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老百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没有较系统较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虽然我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优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对我镇的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的探索。没有围绕文化产业进一步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也没有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品牌来充分发挥我镇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作用,更别说引入企业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不明显。从目前的体制和情况来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紧紧依靠镇财政的支持,而没有市、县财政的支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齐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等。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传承、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经营性文化产业一片空白。我镇目前从事文化信息方面的企业仅一家小网吧,其它有些零星的照相馆和打印部,规模和效益之小几乎可以略为不谈。

  (五)缺乏综合性的文化体育广场。目前河包镇正在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广场事宜,此广场占地20亩,功能设施齐全,资料已报市体育局。目前正在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

  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发[20xx]3号文件精神,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等要求,认真分析我镇的文化资源优势,理清我镇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和引领全镇文化产业发展。

  (二)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我镇应重点培育和发扬光大肉龙表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留住精英,引进战略伙伴。依托报恩塔、真原堂、斜塔、景泰七年塔等几个市、县级文物,打造河包旅游亮点。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

  (四)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树立人才是文化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10

  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符合形势发展要求、体现我县文化发展方向的战略思想。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对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在于建设小康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公益事业发展文化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崛起是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20世纪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将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报刊、影视、出版、艺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借助于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甚至超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们综合县力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要成为综合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与经济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来进一步使群众接受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和传承下去,使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必须依靠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文化产业,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实现。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传播的。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建立社会主义XX的文化优势,增强我县在竞争中的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影响着文化领域的竞争。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可能使一些意识形态问题被表面的经济现象所掩盖。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将经济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和信息网络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与经济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文化经济的硬件设施,如广播影视设备、印刷出版设备以及电子网络等,却是一种物质性的产业形态。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的统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又要用经济头脑来经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等特性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对精神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变成广大群众的消费品。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导向,结果必然是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导向虚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检验就是群众检验,远离市场就是远离群众。要坚持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

  实践证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特性或产业形态特性的倾向,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要解放思想,推动文化产业观念创新。要破除孤立强调宣传导向的观念,确立在正确导向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确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先进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谈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破除发展文化经济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政府职能主要是“管”不是“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市场的观念。

  (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文体体制的改革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借鉴,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们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属性,要求文化产业的改革既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既要借鉴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又要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中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改革体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我县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处于滞后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我县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外来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内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市场主体的定性,即文化单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主体,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部门,是一个与市场无关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市场主体的定位,即文化产业部门是政府还是文化单位,是政企不分、管办合一,还是政企职能合理分开、管办职能适当分离?

  首先,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一手抓好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这两大类都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从文化单位来讲,不能脱离财力、脱离市场谈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文化实力的核心和推进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按照产业体制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投资文化产业中符合政府规定的有关行业,实现文化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要转变宏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坚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第三,调整结构,组建集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的规模对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缺少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文化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区的文化集团和文化品牌。

  组建集团要抓住四个要点:一是做好管办分离工作。按照有利于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实力的要求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二是按照现代文化集团的组织结构理顺集团内部关系,实现“化学反应”,不搞“翻牌”集团,使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三是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团在资源、投资、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运作;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打破壁垒,强强联合,提高整体实力。

  第四,转换机制,培育新型市场的竞争主体。当前,文化单位内部都在推行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因此,要明确文化单位改革的目标,围绕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推进内部改革。另外,内部改革还要与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联系起来,保证内部改革的向前推进,促进市场体制的完善。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11

  今年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园和项目建设工作在区、区政府领导下,在区人监督指导下,按照《文化与文化产业规划》统一部署,深入推进“文化”战略实施,始终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发展,齐抓共管,不断壮了产业规模,保持了文化工作蓬勃发展态势。

  一、基本现状

  1、产业规模持续扩。通过不断营造市场发展环境和加招商引资力度,全区文化产业规模得到壮,截止至日前,摄影博物馆、乌木艺术馆等一批投资过亿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在谈的文化产业招商项目达到5个,协议总投资250.2亿元。日报传媒集团分社实现年营业收入19009万元,广播电视总台实现年营业收入20106万元,成为传媒业的排头兵。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对经济贡献在持续扩。

  2、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区经营性文化产业企业(单位)已达710家,个体户96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其中文化制造业单位61家,占8.58%;文化贸易业113家,占16.05%;文化服务业单位536家,占75.35%。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单位38家,其中工业增加值为63776(千元),服务业增加值为362937(千元),贸易业增加值为42367(千元),合计4.69亿元。初步形成了由娱乐业、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旅游会展业、文化传媒、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撑下,印刷业、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文化体制的推进,文化服务业吸引了量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涌现了博广文化传媒、嘉木醇文化传媒、天河国际影城、金逸影城、拓杰科技有限公司、神工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国贸酒店至尚娱乐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目前,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印刷、文化用品制造销售、广告节目制作、演出娱乐、出版物分销等行业,民营资本投资活跃、所占比重较。

  4、产业集群趋势日渐明显。文化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产业带动作用的特点。区加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突出休闲文化与商务旅游服务主题,对文化特色街区、商业特色街区进行了整体策划包装,文化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趋势逐步形成,成为一个包括娱乐、旅游、休闲、会展、广告、健身等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二、主要措施

  1、全面普查,摸准家底。今年以来,区文体局为全面准确掌握辖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系统开展了行业普查工作。一是组织专班推进。区文体局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岗位科室,安排了专人,专项开展普查工作。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先后组织全区文化干部举办了三场文化产业统计培训班,对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xx)》标准,系统进行了培训学习。三是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与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与数据比对,及时进行增补入库与统计认定。

  2、重点推进,骨干支撑。一是以“三园两馆”建设为重点,狠抓骨干项目建设。对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园、中华鲟文化产业园、钢琴文化产业园、摄影馆、乌木馆等重点园区和项目建设,开展企业走协调服务和跟踪推进。目前,“三园两馆”项目已相继进入规划完善和土地平整阶段。二是以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为契机,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坚持走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融合道路,加强规划引导和产业聚集,重点抓好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工作。目前,该中心已入驻14家文化产业企业,涵盖数字传媒、动画制作、游戏设计、建筑设计等业态。三是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型业态。以城市会展、演出经纪、文化娱乐、创意设计为重点,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引导行业自律发展,培育新型文化消费,辖区文化企业先后举办了“宋祖英演唱会”、“房产文化节”等活动,使市场业态不断丰富。

  3、精心培植,壮实力。一是实施市场主体培植工程,壮市场主体。按照“新增一批、转换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有潜力、有市场、有前途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加快培植,采取全程代办、一线服务等方法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共新增市场主体475家。二是加强项目招商服务工作。重点做好对“铜易新”文化用品、国贸酒店至尚娱乐有限公司、美邻假日酒店唛霸KTV等项目的协调服务、信贷支持及产拼新工作,推动项目及早建成。三抒泛搭建平台,加强政策扶持。抓住深圳文博会、银行政策性信贷等机会,积极进行项目包装和推介,并协助企业做好政策性退税工作。

  三、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园与项目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处在起步阶段,服务性企业较多,产业总量偏小,产业结构欠优,产业链接不紧,新兴业态发展滞后,对经济贡献率仍然偏低,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产业具有很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主要变现为: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意义与战略地位认识不足,规划引导不够,文化产业意识不强,存在“重事业轻产业”的倾向。二是文化资源优势富集但未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尚未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三是文化产业多表现为传统的门类业态,因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配套,特别是税收、融资、土地等相关优惠政策,制约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四是受现有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协调的'任务重、难度、调控手段有限,对外各项政策争取难,配套缺乏手段。五是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缺乏产业化开发,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力不强。

  (二)建议

  1、进一步突出文化产业重要地位,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上升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结合各区域之间发展竞争态势和自身发展空间及规划制约,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重点地位,把文化产业战略上升到全区重点战略,对文化产业发展实行高位统筹推进。

  2、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各级党、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业绩考核,并作为评先争优的重要条件,科学设立和划分文化产业考核指标,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体系。研究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配套政策,形成激励配套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3、进一步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投入。加政府引导性投入,研究设立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具体实施细则,采取贴息、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12

  曲江,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是建筑、园林、绘画、诗歌、宗教等汇聚的“盛唐气象”典型代表。秦时曲江称“陔州”,意为临水的长洲。汉时建有皇帝行宫“宜春苑”,“因其水曲折,形似广陵之江”,便有“曲江”的美称。唐时,被辟为皇家园林,引终南山的水源,修葺扩充出千亩水面,建有芙蓉园、杏园、紫云楼、汉武泉、青龙寺、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等诸多景观,楼台亭阁绵延不绝。

  一、文化曲江的提出

  1993年之前,曲江新区这片区域还是一大片农田。1993年,基于曲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此开发旅游业,建立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从1993年至2002年,对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的投资共约6000万,由于与市区距离较近等因素,度假区一直发展缓慢。2002年初,“文化曲江”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曲江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曲江新区内历史遗存丰富,周秦汉唐文化都在曲江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始建于唐代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是曲江的文化标志,诸多文人墨客都在曲江留下著名诗篇,同时曲江还是“红叶题诗”、“寒窑故事”、“元白梦游”、“雁塔题名”、“曲江流饮”等多个千古流传的文化典故的发生地。

  其二,曲江新区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于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曲江新区认为自身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它们,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了解和记住曲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曲江新区还承载着西安市建设人文之都的责任,必须将曲江的发展与城市价值的兑现联系在一起。

  “文化曲江”这个概念对曲江新区后来的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明确了曲江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曲江新区确定了“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思路。 “文化立区”是指打造以盛唐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新区;“旅游兴区”是指通过旅游迅速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当时的曲江新区在国内知名度低、投资少,而旅游是让国内外大众认识曲江、了解曲江、感受曲江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最快捷的资金回收渠道之一。以“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为发展思路,曲江新区实施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其一,大项目带动。大项目带动效应强、辐射范围广,能够迅速提升区域知名度。曲江新区先后策划实施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使曲江的发展年年都有新亮点,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由于这些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曲江新区的游客总数从2002年的每年200万增长到目前的每年3000万,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总资产也由2002年的6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70亿元。

  其二,大集团引领。发展文化产业是曲江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大集团引领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途径。曲江新区先后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演出集团、大明宫投资集团六大文化产业集团,他们成为带动区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以成立于1995年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为例,它是由西安市政府批准成立、由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2009年集团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

  目前,集团下辖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演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曲江职业围棋俱乐部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梦园影视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楼观旅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1个全资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临潼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国际会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乐雅动漫有限公司6个控股企业。由集团的构成可以看出集团的投资领域已基本涵盖文化产业的各个重要领域。

  其三,大产业聚集。曲江新区借助大型文化集团引领,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创业服务等方式鼓励文化企业入区。目前,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影视投资、文化演艺、出版传媒、数字文化、国际会展、文化创意、文化体育休闲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日益凸显。截至2010年6月,曲江新区成功吸引了600多家文化企业。2010年1—6月,曲江新区固定资产投资125.8亿元,同比增长34.2%;财政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53.9%;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同比增长70.1%;实际引进内资55。3亿元,同比增长41。1%。

  二、解读曲江模式

  “曲江模式”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文化+旅游+城市”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即依托曲江物质文化遗产与精神文化遗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景区,形成文化旅游集群,带动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发展,通过创意、包装和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形成文化产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最终兑现和提升城市价值。

  1、人文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曲江新区内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雁塔、青龙寺、汉宣帝杜陵、唐长安城遗址)、3个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秦二世陵、曲江池遗址、唐城墙遗址)和数十个有史可考的文化遗址和民间文化传说发生地。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园区内的人文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

  将分散的文化遗产整合为集中的文化景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遗址、曲江池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秦二世陵遗址等都分布在曲江新区内,但相对比较分散。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保护和开发两种形式将这些分散的文化遗产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唐文化气氛浓厚的大曲江景区。

  同时,开发与景区配套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和商业设施,将曲江迅速打造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和游客集散地。

  整合有形的文物遗址与无形的历史典故。在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对文化遗址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将许多已在历史发展中消失的文化符号重新集聚,构建与文化遗址和历史典故有关的雕塑、房屋、庭院等,尽可能地复原历史原貌。当文化遗址被赋予了一系列可欣赏、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符号后,被现代人忽略的、荒芜的遗址便变成了易于现代人接受和理解的文化产品。

  例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设计完全反映唐大明宫的建制,充分展现唐大明宫的规模、格局与体制,其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担纲建筑设计的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筑造型尽量切近唐丹凤门的建筑特色和风采,在引发人们历史联想的同时,也能登高望远,北眺大明宫遗址群及园区景色,南望现代西安的繁华景象。再如唐城墙遗址公园,用书法雕塑的形式表现480首唐诗,并辅之以园林景观作为衬托,在公园内设立“吟诗坛”,让游客多角度感受唐诗文化。

  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在不影响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引入易被大众接受的时尚元素,构建西安市民休闲的公共空间和吸引游客的旅游度假景点。曲江新区在大雁塔北广场建造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大唐芙蓉园引进了堪称世界一流的水幕电影;曲江池遗址公园拥有全国第一个载人氦气球等等;寒窑遗址作为王宝钏、薛平贵的爱情故事的载体,以真爱体验为主题,加入现代爱情元素,设立遗址区、婚庆区和商业区三大文化板块,让游客获得全景式体验。加入了这些现代时尚元素,曲江景区便不再显得因历史的厚重而缺乏活力,极大程度地满足现代人群将旅游与文化、娱乐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诉求。

  2、旅游业反哺文化产业

  经过上述三方面的整合与创新,曲江新区不仅梳理与整合了园区内的人文资源,而且搭建起了文化旅游平台。目前,由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六大遗址公园、五大演艺品牌、四个游乐体验性主题景区、五大高端酒店餐饮品牌、3个国家级4A景区,打造了30多个旅游文化大项目,建立了集文化主题景区、酒店餐饮、旅游演出、旅游商品开发、旅行社、旅游地产及旅游衍生产业链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是曲江新区的核心产业,而板块经营是曲江新区文化产业运营的主要方式。文化旅游与板块经营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文化旅游是板块经营的起始点,只要板块稳定存在,文化旅游就会反哺文化产业。以法门寺文化板块为例,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鼎盛于唐,明清以后逐渐衰落,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曲江新区管委会于2007年3月开始对法门寺进行维护与开发,于2009年5月建成开放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文化景区首先带动了影视产业——曲江影视集团制作了六集大型文化纪录片《法门寺》。而后通过建设四大佛文化村落带动了艺术产业和会展产业;通过建设以星级酒店、大剧院、购物一条街等为主要内容的二期工程建设带动餐饮娱乐业、影视院线等产业。

  3、曲江模式对城市价值的影响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价值也是曲江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价值包括硬价值和软价值两个方面。硬价值主要通过城市的有形建筑、设施、环境等表现出来,例如曲江新区通过在园区内建设与开发道路、景观、基础设施等,改善了园区及其周边的整体面貌和生态环境;而软价值主要通过城市文化氛围、市民的感受等无形的载体表现出来,例如曲江把“文物景点”变成“文化景区”,让“静”的文化“动”起来,营造了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发展新区。

  曲江模式从城市价值的角度,将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事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用文化产业的部分收入发展文化事业,用文化事业的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曲江新区在园区内建有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曲江电影城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曲江演出集团、西安秦腔剧院定期安排公益演出;曲江已形成5700亩开放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十余个市民休闲广场。这些公共文化场所和活动有助于强化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感,而随着有文化修养的市民数量的增多,就会间接推动文化产业的增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越积极地互动,城市价值就越快速地提升,这也正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回归到最本真的发展目标上。

  三、进行时中的全文化产业生态链构建

  2009年10月,《曲江新区二期扩区规划》获批,扩区后的曲江新区面积为40.97平方公里,比原有管辖面积扩大一倍。在新扩区域内,曲江新区将规划建设主题旅游与文化商贸区、会展商务与传媒出版区、影视演艺与科教创意区、遗址博览与生态创意区、娱乐运动与休闲度假区5个功能分区。在产业布局上,曲江新区把这五大功能分区又规划为出版传媒产业区、国际会展产业园、国际文化创意区、动漫游戏产业区、文化娱乐产业区、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区、影视娱乐产业园区、艺术家村落8个文化产业园区,加上原有的曲江文化景区,在曲江新区40.9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九大文化产业园区,基本涵盖文化产业主要门类。

  此次大规模扩区旨在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生态链提升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建设以文化、旅游、生态为特色的国际化城市示范新区。基于这样的主旨,曲江新区管委会提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概念,即以文化创意为产业发展的灵魂,以文化资源为出发点和依据,以版权为交易载体,通过文化创意激活文化资源,通过版权交易与保护促进文化价值流通,进而解放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产业增值。

  由于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门类齐全,不同门类的文化产业可以围绕文化创意和版权形成由上中下游构成的全文化产业生态价值链,见图3。修建大唐芙蓉园是用文化创意激活了文化遗产、带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典型代表。芙蓉园在秦、隋、唐代均为皇家园林

  为了展现盛唐风貌,曲江新区参考诸多历史文献,在其原址修建了大唐芙蓉园,采取了南园北池的格局,园中4个景观区展现了大唐12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大唐芙蓉园建成后,立刻成为游客数量仅次于兵马俑的旅游景点。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服务不断升级,每晚在大唐芙蓉园上演激光水幕电影《大唐追梦》和大型梦幻诗乐舞剧《梦回大唐》;同名电视剧也在大唐芙蓉园拍摄完成;销售大唐芙蓉园景观的微缩雕塑、唐代服饰、唐代生活用品等大唐芙蓉园的衍生产品;园内外的商位租赁价格也逐年提高。

  这说明经过文化创意整合的大唐芙蓉园,通过文化资源带动了旅游业,进而又带动了影视业、演艺业、衍生产品运营和房地产业。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本质就是围绕文化创意和版权而形成的所有文化产业门类的网状格局。在实践过程中,全文化产业生态链上中下游不断整合,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系统的自适应和反馈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竞争力、话语权及领导力。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02-11

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04-05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14篇04-06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精选20篇08-01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15篇)02-11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15篇02-11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通用15篇)04-05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集锦15篇03-08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汇编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