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调研报告的结构,欢迎大家分享。
调研报告的结构 1
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我委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县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了畜牧养殖、茶叶、蚕桑、食用菌、高山蔬菜、干鲜果、笋竹两用林、中药材等八个农业主导产业。
到20xx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基地2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个,面积2.8万亩;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17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33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民从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903元,比上年增收568元,增幅达42.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主导产业散乱。
第一,八大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各个产业20xx年的产值基本在1亿至2亿之间,其中蚕桑产业年产值是0.81亿元,食用菌产业年产值是1.62亿元,茶叶产业的产值是1.41亿元,最大的畜牧产业,20xx年产值也只有2.26亿元。
第二,市场影响力不够。一方面是中药材等多个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不高,最有名的是禽业的"均得利",也仅仅是省著名商标。
另一方面像茶叶产业品牌太多,共有十几个品牌,但没有一个品牌在全国,甚至在全省有影响力。
第三,主导产业太多,有的起不到主导作用。比如中药材产业,笋竹两用林等产业,一直缺少管理和扶持,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一方面,本县农业产业缺乏深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另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规模都比较小,起不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如全县12家茶厂绝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最大的企业日产量也只有几百公斤。
3、产业发展资金缺乏。
一是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20xx年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资金仅有300万元,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求的资金投入差距很大。
二是贷款困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产业发展都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但由于抵押担保和信贷规模等问题,缺乏金融部门的支持。
4、农业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管理技术人员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存在管人与管事脱节现象;农业部门、乡镇政府缺乏技术人员,有的产业根本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影响对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农民的收益,从而影响产业的提升。
5、产业用地制约多。
第一是缺少规划,目前农业产业用地管理无序,出现"农民想批,土地部门不敢批;发生乱搭建,土地部门不好管"的现象;第二是土地指标制约,目前整个用地指标对农业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项目得不到扩大,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务之急,须着力做好几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主导产业。
农业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要通盘考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提倡发展生产成本低,适宜全县普通农户种养的产业。继续扩大蚕桑规模,解决集中连片问题;整合茶叶品牌,打响"仙都笋峰"牌子;培育畜禽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稳定菌业生产,着力开发多菌种,尤其是草腐菌;挖掘笋竹潜力,增加产业效益;提升蔬果档次,解决深加工问题;弘扬传统特色产业,如黄花菜、土索面、蕃莳片等一些传统农产品,代表着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一定要注意保护。
(二)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意见。
农业产业只有规模发展,才具有最大的市场效应和效益,必须改变我县"零星、分散"的现状。因此,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切实破解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的问题。
(三)尽快出台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
产业发展要紧紧依靠标准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出台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提高全县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要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解决他们的生产要素制约问题,尤其要优先解决他们项目发展用地。比如茧丝绸的中心茧库用地。
(五)建立农产品加工功能区。
农产品加工对空气和水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集中加工区,以优化农产品加工环境,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约集聚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延伸农业发展产业链。
(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政策扶持。
要重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户增收问题,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要对他们发展效益农业进行政策性扶持,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增加收入。
(七)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除香菇和茶叶产业有规模市场外,其它主导产业没有专业市场。必须重视农产品销售问题,加大投入,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经营环境。
调研报告的结构 2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落实袁书记的讲话精神,打造我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实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7月29日,我乡召开关于“围绕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大摸底、大调研、大讨论”动员大会。组织30名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填写《万泉乡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摸底入户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确定我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8月1日至8日,2名包村干部组成调研队伍前往桥上村驻村入户走访,通过大力宣传、召开户代表座谈会、入户问卷调查等,了解该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基本情况
桥头村位于万泉乡西南方向,孤峰山阴坡,海拔800余米,距离县城不到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5个居民组,1250户,950余口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共有深井4眼。
二、摸底汇总情况
桥上村总户数250户,入户183户,占73.2%,并户17户,占6.8%,无劳动能力(常年在外)50户,占20%,从事农业生产476人,占63.47%,经商打工63人,占8.4%,旱地2575.4亩,占总耕地78.04%,其中,水果1306.6亩,占50.74%,蔬菜724.9亩,占28.15%,粮食474.4亩,占18.42%。在你认为种植什么作物效益高,见效快问答中,同意种植西红柿133户,占72.68%,大葱7户,占3.83%,苹果40户,占21.86%,梨1户,占0.55%,玉米1户,占0.55%,桃1户,占0.55%。通过调查,76.51%同意将蔬菜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在你认为制约发展农作物的主要原因问答中,认为缺水179户,占97.81%。缺技术144户,占78.69%,缺资金98户,占53.55%,缺市场30户,占16.39%,缺组织10户,占5.46%,缺地1户,占0.55%。通过调查,认为缺水和缺技术是制约该村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你需要政府从哪及方面予以扶助问答中,认为需要灌溉179户,占97.81%,技术指导144户,占78.69%,小额贷款101户,占55.19%,拓展市场29户,占15.85%,劳动力32户,占15.3%。通过调查,认为政府应从灌溉、技术、小额贷款几方面进行扶助。
在你愿意加入哪种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从事生产销售问答中,同意加入西红柿合作社110户,占60.11%,大葱10户,占5.46%,苹果51户,占27.87%,梨1户,占0.55%,养殖7户,占3.83%,桃1户,占0.55%,蔬菜1户,占0.55%。通过调查,有户同意加入蔬菜合作社。
三、效益分析
通过为期一周的进村入户调查,桥上村主要发展蔬菜,其中以西红柿为主。目前,我们大力推广发展的西红柿正常情况下亩产在2万斤左右,以去年平均价格0.6元/斤计算,年收入1.2万元/亩,除去投资3000元,纯收入在9000元左右,如果水利能保障、技术措施能跟上,我们的发展前景会很乐观。
四、前景规划
利用五年的时间,我们的西红柿发展将会产业化、规模化,如果按人均0.8亩西红柿种植面积计算的话,人均纯收入可达7000元,这样到十二五末,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调研报告的结构 3
最近,市水泥行业协会对我市水泥行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结构调整后我市水泥行业的生产、市场、运营状况和水泥生产企业面临的困难,并就我市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我市水泥行业现状
我市水泥行业起步于70年代,到80年代全市先后建成8家水泥生产企业,总计生产能力只有50万吨。“九五”期间进行了第一轮整合改造,生产企业由8家减为5家,但生产技术和设备仍是落后的机立窑,“九五”期末实际生产量仅为65万吨。20xx年富阳登城尖峰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市水泥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结构调整期。目前,浙江三狮、杭州钱潮水泥公司投资的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浙江光宇集团投资的两条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至此,全市熟料生产规模达到600万吨,加上机立窑改造的粉磨企业,全市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
二、我市水泥行业面临的形势
1、在总量扩大之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20xx年以来,我省先后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70条,生产能力5500万吨,在建生产线10条,加上原有的机立窑,全省总生产能力将超过1亿吨。而20xx年全省水泥实际需求量为8000万吨左右,富余生产能力约20xx万吨。预计我市“十一五”期间年水泥需求总量约在800万吨左右,全市每年将有200多万吨水泥需要寻求外埠销售市场。但是,由于各地水泥生产能力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致使供求关系失衡,水泥市场出现激烈竞争。在建德、桐庐等周边市场已经被安徽海螺、浙江三狮等企业占领的情况下,我市水泥企业只得与山东、安徽、江苏和省内的其他水泥企业争夺浙东水泥市场。但是,水泥销售受辐射半径制约严重。与竞争对手相比,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在运输上处于劣势,只有运价高、运量小的公路运输一种方式,运输成本大,如我市某企业销往天台等地的水泥每吨增加销售成本25元左右。
2、在供求关系失衡之下压价倾销不可避免。近三年我市水泥销售市场经历了较大的起伏,但仍处在企业盈利空间内。20xx年至20xx年每年10月的水泥出厂价分别为230元/吨、380元/吨、220元/吨,期间全市年水泥总产量分别为65万吨、90万吨、170万吨。从20xx年第二季度开始,为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水泥生产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各地水泥企业纷纷采取压价销售或赊账铺底销售等措施,导致市场价格急速下滑,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如我市某企业为打开杭州市场,垫资进行铺底销售,导致亏损3000余万元。随着水泥企业采取的各种压价销售措施,使得水泥市场秩序无律可循,资金风险加大,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利润急剧下降。
3、在生产规模扩大之下能源和环保压力加重。水泥生产能源消耗高、运输量大、废气粉尘排放多。我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4条生产线每年需耗电8亿瓦、原煤200万吨左右,比调整前增加消耗100余倍。在当前原、燃材料紧张的情况下,如果运输等配套设施不能跟上,将进一步加剧原、燃材料的供需矛盾紧张。据测算,我市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总运量大约在20xx万吨左右,按每辆汽车装载40吨计算,每天需要有1440辆车次来完成运输任务,巨大的运量将加剧我市公路运输负担。从环保方面分析,虽然新型干法水泥比机立窑在废气和粉尘排放上大为减少,但仍有一定程度的排放。同时在运输和开采矿山过程中,也会造成废气和粉尘污染,加上开采矿山破坏植被,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问题。
三、对我市水泥行业发展的建议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若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调控,可能会使我市部分水泥企业陷入新一轮的困境。为使我市水泥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控制水泥粉磨总量。我市已批准的年水泥粉磨总量已达400万吨。而现阶段我市年水泥消耗总量为150万吨左右,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水泥消耗在150—200万吨左右,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本地需求量。水泥在粉磨过程中按质量要求可添加30的混合材料,并可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水泥销售收入越大退税额就越大,导致水泥销售收入与当地财政收入不成正比。如果我市现有的水泥熟料全部粉磨成水泥,虽增加了我市工业产值,却相对减少了财政收入。外埠投资者在享受了政策的优惠后,把应当当地的税收转化成利益带走。因此,必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控制水泥粉磨总量。
2、控制熟料生产总量。我市现有的水泥熟料生产,已经给当地资源带来了供求矛盾。另外,熟料产量的急剧增长,必然会加速我市优质石灰石资源的消耗。应该坚持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适度限量开采。对外销的石灰石,采取保护价和加大征收资源税额等措施进行限量保护。同时,通过控制熟料生产总量,也可减轻运输和环保压力。
3、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目前水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和调控职能作用发挥非常有限。政府应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指导,进一步增强其调控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调研报告的结构 4
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近日,黟县人大会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宏村镇木坑竹海景区、金家岭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打鼓岭景区和洪星乡长春村长坑村民组等地,考察了解农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旅结合的情况,同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认真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好下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要求,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旅结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万亩,桑园面积3.6万亩,茶园面积3.2万亩,其中经认证的优质无公害茶园面积2.63万亩;果园面积0.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11万亩,有林地面积95万亩;生猪饲养量9.4万头,家禽36.8万羽;农村经济总收入28.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9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135元,工资性收入2467元,各项惠农政策转移性收入438元。
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县突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蚕桑,茶叶、木竹、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有五里为中心的3000亩水蜜桃基地;以五溪山为中心的2800亩有机茶基地,以黄姑为中心的l2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以碧东、叶村为中心的千亩高效桑园基地;以洪星为中心的47000亩竹木制品原料基地;金家岭、同川村的50000羽蛋鸡基地,碧山村60000羽肉鸡基地,柯村乡皖南花猪和黄山黑鸡保种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植专业示范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黄姑村、宏潭乡宏潭村及碧阳镇五里村荣获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营销收入达7.04亿元;华盛集团和杉森木业两家企业营销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中从事茧丝绸业的3家,从事食品加工业的6家,从事粮食加工业的1家,从事竹木制品生产的9家。五溪山茶厂有限公司利用宏潭五溪山优良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投资建立有机茶园2800亩、有机茶转换茶园2000亩,开发出“五溪山”牌生态有机茶省级知名品牌,茶农鲜叶价格大幅提高,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双赢效果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我县蚕桑、茶叶、粮食和木竹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在蚕桑、茶叶、木竹、蔬菜、养殖、土特产品等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家,其中蚕桑类14家、茶叶类15家、木竹类20家、果蔬类4家、畜牧类9家、粮食加工类3家、其他类11家,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2%。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培训,种子、苗木、肥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单一经营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黟县碧东漳溪蚕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4、农旅结合有了新突破,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前景喜人。开发了木坑竹海、塔川秋色、西递鸳鸯谷、美溪打鼓岭、黄姑小桂林、柯村油菜花等一批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景点,涌现了“竹海人家”、“五里农庄”、“秀里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宏村镇星光村木坑组过半数农户利用本地的“竹海”资源开办“农家乐”,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旅游服务,户均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农旅结合还带动了竹笋、茶叶、香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了黟县民间徽菜技艺的提高和传承,广大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诸多实惠和效益。
5、“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了新的平台。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就是将“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的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近年来,共开展农村“阳光工程”培训132场次,培训新型农民4635人;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0场次,培训农民工2438人;举办新春企业用工招聘会7场次,达成就业意向的1721人次;相关部门为农民工在计生、户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务。通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大多数农民工都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和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外出务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2100人,其中到外省市县务工的9380人,在本县从事二三产业的27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农村产业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化,附加值不高,企业带动作用力不够强。
2、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管理滞后,与我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够协调。
3、农业科技队伍人员缺乏,服务职能弱化,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4、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品质量提升,依托结构调整促增收。要充分依托自身资源条件,不断增加投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蚕桑、茶叶、粮食、果蔬、木竹、养殖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大幅提升。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组织农产品质量有机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2、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支持农民创业促增收。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申报成功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我县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徽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黟县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带动效应,依靠科教兴农促增收。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及时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增收。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尚发展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高技术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调研报告的结构 5
一、xxx村的自然环境和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金峪镇所在地以南4公里处,地处渭北高原,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90米,辖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年日照2400小时,年降雨量500毫克,无霜期190天。交通便利,王皇公路、黄侯铁路穿境而过,通村路基本覆盖全村。
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辖5个村民小组,306户,1151口人,耕地面积3xx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苹果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养猪、牛为主;年外出务工人员150人次。全村共有大小运输户8户,个体工商户xx户,民营企业两家。20xx年人均纯收入5526元。
二、产业发展现状。
xxx村的产业结构以典型的传统农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中全部为第一产业,
二、三产业基本空白;在第一产业内部,畜牧业产值占15%,种植业占85%;在种植业内部,传统玉米种植业占84%以上,经济作物比重很小。
在20xx年以后,我村的产业结构才了有明显的变化。至今,在果园建设方面,杂果林樱桃、核桃栽植已初显成效,但苹果树的面积逐年减少,花椒成为退耕还林又一经济效益。其次农田和蔬菜发展方面,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已成为副二代的经济作物,小麦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以背河大葱辐射带动的蔬菜也成为我村发展的一个方向。更多的还有一些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不明显的产业也在零星散落,同时在全村的经济指数上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
来源。
三、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在近一两年内,我村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培育品牌,没有抓住从根源上栽植优质产品的意识,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村虽然已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牵头,乡镇相关站所、中心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村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68.5%,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服务手段落后,全村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名。另外自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全村农业技术推广
体制不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或者被抽调到其他部门,无法开展农业专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近几年来,我村着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人民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五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村虽然有两个厂带动村经济,但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还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提出建议及规划。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
要在全村组织开展一次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全村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要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二是使全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三是提高全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增收致富这个道理。四是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区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以正确的思想认识与时俱进,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2.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总结我村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可试行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即:广开劳动力资源市场,放宽土地使用范围,取消一切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在投资方向上,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要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市场的力度;既要加强有形项目的建设,更要加强信息服务等无形项目的建设。
3.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
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当前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4.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我村地理位置优越,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xx~30%。
5.运用和推广科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向市场经济意识转变,变“要我种”为“我要种”,积极性不断得到发挥。推广适用科技,促进农业生产。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我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调研报告的结构 6
农业大市,也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来,玉林市供销社上下主动适应新常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创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换挡升级,对开展“三农”工作,助农增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农民合作社率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玉林市供销社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63个,其中,种植业类合作社128个,养殖业类合作社118个,农资农机类合作社9个,社会化综合服务类合作社3个,其它类型合作社5个。玉林市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具备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
一是数量众多,占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的7.54%,占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6.5%,是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数量较多的一种主体;
二是辐射范围广,覆盖了全市100%以上的基层社和2/1行政村近1/4的农户;
三是总体来看已有一定的实力,20xx年销售总额达2.1亿元。玉林市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民合作社率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法和成效主要有四点:
(一)推动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经营体系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生产体系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创新农民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托管创效益。玉林市供销社大力创新农民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向规模生产要效率,向合作经营要效益。20xx年以来,玉林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与系统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农合联),为联合社的各个成员社和入社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农资、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目前全市系统已建成“农合联”19个,通过“农合联”引领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已流转和托管土地面积7373亩,建立了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牧水产、林业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如陆川县米场供销社牵头组织米场新英食用菌、米场叹可养殖、陆川县一品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成立的合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服务型土地托管和承租型土地托管,通过发展田螺养殖基地400多亩和食用菌种植基地85多亩,百香果种植基地520亩,返聘农民承包种、养,为农民提供一系列托管服务,20xx年就为农民实现增收800多万元;同时,该“农合联”还租用山地1200多亩,种植火龙果建设休闲农庄,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目前该项目已投资300多万元,果园、道路等设施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将实现助农增收500万元。
2、鼓励合作社流转农民承包地解决系列问题。玉林市供销社鼓励合作社成员通过转包、服务、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扩大生产经营面积,解决土地碎片化和产出能力低下等问题。支持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实现统种统收、统防统治,带动单个小农户参与规模经营。如北流市供销社通过农民专业合社开展的无人机植保飞防服务,为农民、种植大户提供水稻、水果防治病虫害、施肥等服务,通过在城区建立飞防服务中心,在乡镇建立飞防服务站,已签订和意向签订土地托管面积2、3万亩,创出了服务“三农”向社会化、系列化、规模化的新模式,为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农民进城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目标走出了新路子,预计此项业务每年可增销售收入20xx多万元。兴业供销社通过农民专业合社与广西丰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玉林客家商会已达成,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合作意向,目前,已在山心镇葵峰山托管土地7000多亩,预计将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
3、大力发展以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把过去一味追求高产、过多追加要素投入、超过合理边界的一块投入降下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收益。目前陆川县珊罗供销社富农韭菜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一是产前举办技术培训班,聘请农技人员免费培训社员,传授科学用肥用药知识和标准化生产管理知识。二是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田间管理,科学防治病虫,确保韭菜环保、安全,品质好。三是提供销售信息,收购韭菜统一外销玉林、南宁、广州、深圳、贵阳等城市。四是打造品牌,韭菜经包装后进入了玉林、南宁等城市的超市,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农超对接,增加产品附加值,既帮助会员解决了资金紧缺、技术缺乏、销售难的问题也降低了生产和销售的成本。20xx年,全市供销系统农机合作社为早稻、晚稻提供机耕、机插、机收等农机服务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等。
(二)鼓励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改善库存结构。玉林优势特色农产品丰富,有着“南方药都”“三黄鸡之乡”等称号,也是南菜北运菜篮子基地、亚热带水果重要产区和广西粮食主产区,但产业链、价值链是短板。着眼补齐这个短板,玉林市供销社引导农民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就地初级加工和优势区域精深加工,促进加工转化,加强仓储物流,从源头上改善库存结构。
1、扶持合作社加工生产能力,解决“卖难”问题。推动合作社从单一种植向综合型发展转型,玉林市供销社加大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着力提升合作社的加工生产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以加工的途径解决初级农产品因“卖难”而引发库存问题。目前,全市系统共有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23个,涉及水果、粮食、中药材等产业。
2、推行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解决库存压力。玉林市供销社鼓励在大宗农产品优势产区的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和订单加工,推行合作社“基地产+加”带动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模式,缓解单家独户小农经营的库存压力。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83个,农产品加工基地3个,订单带动农户8万户。
3、提升农产品仓储和流通能力,解决流通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建设冷库和开展冷链物流,加快发展仓储物流,全面提升农产品仓储和流通能力。目前,全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有仓库80个,其中冷库7个。大力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合作社直接进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大宗农产品流通,玉林银丰中药港是全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桂东南大宗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
(三)引导合作社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品质品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促进生产端和需求端的有机衔接,使生产切实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升级。结合市场需求的升级和供给改革的需要,玉林市供销社以农民合作社为重要载体,多措并举发展品质优质、质量安全的优势品牌农产品。
1、推动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编制水稻、中药材、水果等10多项地方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动合作社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或组织订单农户开展种养,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率先试点示范。全市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
2、支持合作社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引导合作社重视品牌建设,积极注册商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及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生产更多优质、高端农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农产品市场需求。全市系统合作社注册商标86个,建设“三品一标”基地25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6个。陆川县珊罗供销社富农韭菜专业合作社在通过“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后,以“珊罗”为注册商标注册了该合作社种植的韭菜,并按照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打响了“珊罗韭菜”无公害品牌,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每公斤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4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证。
3、鼓励合作社创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支持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通过合作经营、统一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优势,从生产环节开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田头到餐桌的“舌尖上的安全”。20xx年,玉林全市供销社系统例行监测合作社蔬菜、水果样品10多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100%以上。
(四)支持合作社开拓新兴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新理念、信息新技术等涌向农村,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现代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迎来了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玉林市供销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
1、推行合作社“互联网+”行动。玉林市供销社以合作社为主力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农业云”等先进技术,让农业、农村、农产品更好地搭上电子商务“无形之网”,连上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建设“网上供销合作社”,玉林市供销社系统在全市合作社中已开展电子商务的社有企业6家,注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5家,还有2家正在申请注册中,电子商务业务也逐步开展。20xx以来,全市已实现网上购销金额120多万元。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玉林市供销社引导合作社在特色种养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特色,发挥抱团优势,包装打造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把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带动农民更多地参与到农业价值链之中分享增值收益。在合作社引领带动下,玉林市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创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各类农家乐350个,休闲农业从业人员7、1万人,总收入超12亿元。
二、进一步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玉林从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玉林补齐“四化同步”短板、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之举、决胜之策、攻坚之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玉林市供销社进一步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一条主线”,着力“两个重点方向”,实施“四大抓手工程”。
“一条主线”: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有效性,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两个重点方向:即构建区域全产业链、发展综合型合作社。
1、着力构建区域全产业链。玉林市供销社一方面以合作社为桥梁纽带,上接市场下联农户,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衔接,促进区域内产业间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全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链延长和价值链延伸。另一方面加快探索发展系统内外合作社联合社,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围绕产业,突出优势,推进县域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同产业合作社抱团经营或区域内一二三产业合作社联合发展,破解合作社单打独斗竞争力不足的难题和产业链价值链不长的困境。
2、积极发展综合型合作社。玉林市供销社推动农民合作社由生产合作向土地合作拓展,由资产合作向资本合作拓展,由专业合作向综合性合作拓展,引导、支持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合作社由单一生产功能向产前、产后功能延伸,向加工、销售功能拓展,发展综合型合作社。加强农业项目库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扶持建设一批产业梯次合理、分工精细、合作有序的.重点合作社。力争到20xx年,全市供销社系统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综合型合作社达50家;农民合作社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辐射带动农户达75%以上。
四大抓手工程:即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品牌农业。
1、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玉林市供销社系统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力助全市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优势。推动合作社进入示范区发展,以示范区为平台集聚资源要素、整合优化产业,增强合作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实力。力争到20xx年,全市系统有超7个合作社成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主体。
2、大力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基础实力的合作社发展壮大,着力培育成为有规范的章程、良好的运行机制、严谨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较强的服务带动能力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力争到20xx年,全国总社示范社达7家,自治区供销社示范社达15家,市级示范社达200家。
3、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和市供销社与广西丰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已于20xx年8月份挂牌成立),对全市系统合作社示范社领办人或带头人进行大轮训,培育一批有文化、知政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CEO。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推动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合作社参与经营,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生力量。力争到20xx年,全市系统合作社管理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新型职业农民比例达80%以上。同时计划年将培训农民5000余人。
4、创新发展品牌农业。鼓励供销社系统合作社通过文化内涵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借助文化创意塑造品牌农业和进行品牌营销,利用品牌溢价效应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力争到20xx年,每个产业整合推出2—3个品牌基地和知名品牌,每家自治区级及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出1—2个知名品牌产品。推动合作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牌;力争到20xx年,全市市级及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均有“三品一标”基地或产品。在合作社中率先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认清“三农”工作在整个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农业稳则基础牢。玉林市供销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先后运用好《中共玉林市委员会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玉发〔20xx〕10号)、《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玉政发〔20xx〕8号)、《玉林市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托底支撑。
(二)要发挥好市场的导向作用。当前,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生产与需求错位、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好市场的导向作用,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农业供给侧的转型升级。玉林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中的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带动农户抱团闯市场,实现了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的有机衔接。同时,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的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产业向提质增效调整,更多的资源要素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开发,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大主体,同样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市场进行导航,还须农民进行把舵。传统的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生产经营,经济实力差、市场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有限,难以支撑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合作社既是一种经济组织、市场经营主体,又是一种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民之间最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玉林市供销社把准农民合作社的这种特殊地位,在农民合作社中率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好地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凝聚了强大的改革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2:
“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促进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大厂农商行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着力开展资金支持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一、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组织重塑为保障,激发我行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再平衡。
(一)改革信贷管理模式
将个人贷款营销主体由分部改为支行,打破存贷分管考核模式,实行存贷管理一体化。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自身发展转型有机结合,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为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链条,促进授信审批工作良性发展,我行创新推出了授信审批官制度,即根据行长授权书权限,将授信审批工作分为一人审批、审批小组审批、审批委员会审批的三级审批模式。
(二)信贷产品“微创新”
以“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各支行深入各村进行前期调研,为后期开展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为有效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省联社宝系列产品为载体,推出了“易农贷”、“安农贷”、“富农贷”、“新一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原则,为农民致富提供帮助,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大服务创新力度
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20xx年,经过我行与土地局沟通协商,对辖内国有土地的价值由本行自行评估,以此降低客户融资成本,从实质上支持特色种养殖、蔬菜水果采摘、农牧产品加工等行业,有效满足生产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带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我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联结城乡的优势,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入园区、入市场等拉网式营销方式,挖掘了不少潜在优质客户。20xx年,我行共召开两次银企座谈会,并组织客户经理对夏垫工业园区、陈府农业园区和潮白河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进一步推动了我行信贷投放的稳步增长。
(五)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当地人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采集平台合作力度,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搭建集“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为一体的创业综合平台。同时,我行积极助力省联社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工作,构建完整的信用体系建设,达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支付体系建设中,我行完成了二代支付系统顺利切换上线,涉及柜面、网银、EPOS、支票影像等多个渠道业务。
(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为适应个人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我行大力积极推进消费者金融服务创新,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和新服务渠道的运用。开通大厂农村商业银行“微信公众号”,微信号为:hbdcnsh,在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拓展有效营销措施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2、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汇报
3、20xx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4、20xx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5、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
9、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结构 7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消费结构则是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居民3919.31万,占总人口数的56.8%,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对全省居民的消费情况有着重大影响。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xx.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xx)。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进一步提高文教娱乐服务质量。人们对文教娱乐的重视,体现出居民更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文化素养,是科学技术水平进步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充分表现。提高文教娱乐服务的质量,引导居民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消费,对于全省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更新消费观念,提升消费水平。省农村居民吃、穿、住三大基本类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0.7%,即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仅限于一般的生活支出。消费层次和消费观念都比较落后。应大力推广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提高农民对信贷的认识,让农民能够利用信贷享受新的消费形式,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调研报告的结构 8
我这次通过与村支部书记以及两委干部座谈、个别农户走访的方式,对常庄村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主要经济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尤其是对我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下面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于今年开始成为大张家镇常庄村主任助理,我村已多次召开规模不等、范围不同的座谈会,并深入户农户进行走访,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全面掌握该村生产、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本镇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接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纠纷,帮助解决或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问题,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在自己作为镇建设办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力求加快该村的基础设施和新建工程项目的进程。
二、常庄村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常庄村有村干部8人,中国共产党党员51人。全村269户,户籍人口1044人,其中劳动力832人。全村共有1100亩土地,人均1.1亩。我村近几年,响应上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除了发展传统种植业外,还新建温室大棚100余亩,引进高科技技术,主要种植瓜果蔬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尽早致富发家。另外,我村发挥自己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有陈龙食品厂、鑫达塑钢有限公司、服装厂、编织袋厂、机械加工厂等5家中小型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我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所以我村与其他村相比,外出务工人员较少。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群众对他们的工作反映良好。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村设有幼儿园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98%以上,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村里建有自己的电视、广播网,有2个医务所、3处文体活动场所和1个村委会图书室。我村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不惜自己投资,大力支持村小学的教育开展,重视教育事业,认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造福村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我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站)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二)、招商引资不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意向多于合同,合同多于审批,审批多于开工。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使内容更扎实、更丰富。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每个区县市每年能够洽谈4-5个项目,审批2-3家三资企业,开工1-2家三资企业,就可以说在实效上下了功夫。
(三)、在农村文化生活上,农民反映文化生活馈乏,在农村看电视是农民的唯一文化娱乐,农民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和扶持乡村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的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四)、科技作用得到广大农民认知,但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建设有待加强。
据调查,农民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共同的认识。相信科学,渴望技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但农民感到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少,学而所用和用而所学之间还存在差距和矛盾。看电视是农民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农业频道是农民最喜爱的节目。但农民反映“电视播放农业科技知识时间短,记不住,理解不透”。农民希望村里有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能有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多发放一些科技书籍和科普光盘,增加致富信息来源渠道。农民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普及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多举办一些类似“科技之冬”活动。农业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项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全方位推进,各方面配合,我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职能表现为:
(1)、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农业的首要职能。
(2)、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指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农业基础部门和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给予科学指导。
(3)、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我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我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我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历史的结论,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科
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
(三)实现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
我村招商引资效果显著,走在我镇前列,我们应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引进外资,促进我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我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是乡镇企业的方向。现在,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成为共识,但龙头企业的发展只是乡镇企业的一部分,在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浙江等省份也是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全面开花。甚至好多企业就是家庭作坊,对此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小企业是龙头企业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是乡镇企业活力所在。龙头企业的作用不用多说,但龙头企业的数量毕竟有限,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业时,重心应该向小企业偏移,发展这些小的行业可以节约资金、解决就业,也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五、调研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我基本掌握了我村的社会经济情况,摸清了农民的经济来源,分析了我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就是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总结,为我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工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调研报告的结构 9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手段,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和载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支撑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是标志农业结构调整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章丘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根据章丘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对章丘市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基本情况
截至到20xx年底,全市农机总值达到7.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24万千瓦。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型拖拉机总量达5230台,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2610台。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全年可完成机耕作业面积xx7万亩、机播155万亩、机收153万亩,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6%以上,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以秸秆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农机服务业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达到24家,其中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明星合作社4家,入社成员526户,拥有各类农机具1650余台,资产总额6600余万元。
2、当前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
(1)全市农机总动力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但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粮食机具较多、经济作物机具少,“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2)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在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
(3)农机专项资金所占比例少。
(4)农机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5)基层农机工作人员的管理、编制尚未理顺,大部分乡镇农机管理站资产被平调、挤占、挪用或处置,人员老化、知识匮乏。
(6)举办专业技能培训能力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受到影响。
3、加快农机化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和对策
3.1、突出抓好种植业生产机械化,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章丘市的实际来看,应主要抓好三大类农业机械的`发展。
一是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当前要在巩固和发展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着力在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上下功夫。
二是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即大葱机械化。
三是抓好大棚及高科技的设施农业机械化。
3.2、突出抓好加工业机械化,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两个渠道,
一是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从目前来看,要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就要以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为切入点,引导农机服务向深度、广度发展,延长服务链,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3.3、突出抓好养殖业生产机械化,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
养殖生产机械化,不仅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在养殖业机械化生产方面,要继续发挥章丘市在机械化养猪、养鸡、养鸭等技术方面原有的优势,加大已成熟的工厂化养猪、养鸡、养鸭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投入,稳定猪、鸡、鸭生产。
3.4、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把千家万户大市场衔接起来。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发挥农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广泛应用。
二是要加强信息中介服务。
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
3.5、突出抓好农机购置补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推广。
章丘市自20xx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9年来累积落实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200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9600余台(套),补贴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截至20xx年底,全市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比例由20xx年的1:2.42提高到20xx年的1:1.1;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xx20台,比20xx年增长了10倍,
二是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章丘市玉米机收面积、秸秆还田面积、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迅速增加,秋收秋种速度明显加快,农业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3.6、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把农机结构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农业部门在农艺、土地经营模式调整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机械化调整因素,搞好农机与农艺的有机配合。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农业机械要给予信贷支持;市财政要加大对全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农机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服务。各级各部门出台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和方式方面的政策,都要将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予以统筹安排,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从而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总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无不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呼唤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大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调研报告的结构 10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组:
根据丘政办发200811号《丘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丘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新店乡高度重视,组织了农、牧、林、水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今后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认真的定位和思考。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中央“三农”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新店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农村工作的首位,协同全乡所有力量,结合新店实际,以畜牧养殖业、种植业为工作重点,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及畜牧养殖贴息贷款的发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等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终确定畜牧、林业两项产业为全乡的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业为基础性产业,冬季农业(冬早蔬菜)、烤烟、甘蔗、辣椒、西瓜为开发性产业。目前,畜牧、林业、农业各项工作重点和布局已成雏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进一步凸现。具体布局情况是:畜牧以新店、大路边、冲头3个村民委为主;林业以小平地、冲头、蚌厂3个村民委为主;冬季农业以小江口、蚌厂2个村民委低热河谷地区一带为主;烤烟以新店、大路边2个村民委及冲头村民委的部分村寨为主。各项工作重点是:畜牧以养殖山羊、生猪为主;林业以红豆杉为主,辅之以花椒、膏桐、核桃等品种。截止2007年,共有生猪存栏14037头,山羊存栏27209只,大牲畜存栏10908头,家禽存栏37830只,肉牛出栏1552头,家禽出栏38557只。实现粮食总产量796.3吨,粮经比例从2006年7.2:2.8调整为6.9:3.1。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林业、畜牧两大优势产业,全力实施现有资源(水能、矿产、旅游)优势开发,狠抓基础设施、烤烟、集镇开发、扶贫四个工作重点,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新店。简称为“2142”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目标任务:到2012年,争取实现下列目标。冬季农业开发2500亩(主要以冬早玉米为主,1000亩)。甘蔗3590亩。林业以红豆杉、核桃、花椒、膏桐为主,红豆杉种植2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3000亩;膏桐14万亩。烤烟2500亩。人均出栏一头猪,户均出栏一头牛。粮经比例达到6:4。解决所有村寨的人畜饮水困难。
采取的主要措施: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农产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三、各项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林业产业。新店乡依托两个林场,是丘北红豆杉发展的起源地,目前,全乡共种植红豆杉6000余亩。实践证明,红豆杉在新店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分析,全乡的新店、小平地、冲头3个村民委24个村寨适宜发展红豆杉,面积约2万亩。在发展红豆杉和核桃方面,认为需要有以下政策扶持:
一是由政府制定政策,由政府或企业扶持种植户补助苗木费,等出效益后再从种植户的收益中扣除;
二是加大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做好哺育管理;
三是由企业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市场销售保障,减少风险。
今年初的冰冻灾害,使全乡大部分林农遭受了沉重的损失,据统计,全乡受灾面积3300亩,成灾670亩,冻坏幼苗10万余株,毁坏林木14.2万株,造成经济损失100余万元。结合实际,为做好灾后恢复工作,需要以下扶持政策:
一是希望上级林业部门提供苗木补助,帮助农户做好补栽补种工作;
二是给予解决所毁林木采伐指标,使被毁林木尽其所用,降低林农经济损失。
(二)畜牧业。
1、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地理条件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生猪发展缓慢,乡内能繁母猪较少(共有445头),优良种公猪缺乏(只有1头)。加之生猪饲养在高寒山区生长较慢,科学养殖水平不高,存在着与人争粮的现象,所以精料投入较少,生猪生长和发展缓慢。
二是在山羊发展方面形不成规模,农户实行散养放养管理模式,其品质个体较小和生长缓慢。
三是在大牲畜肉牛发展方面,大部分群众没有把肉牛发展作为商品化方面转移,多数农户只饲养一至两头牛作为役用,而且由于我乡群众散居,民族杂居,地势路途较险较远,肉牛杂交利用率较低,覆盖面较少。那种以“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为花钱”的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
四是没有较大的畜牧牲畜交易市场,牲畜市场信息闭塞,群众所养家畜到市场上卖,路途较远且交通不便,导致了牲畜贩卖户到家中收购,由于缺乏较大市场经济信息,所卖畜禽都比市场价低,其次我乡缺乏一个涉牧企业带动发展和经营,导致群众散养零卖,畜牧经济效益和回报较低。
2、养殖大户扶持情况。全乡扶持养猪户10户,秸秆养羊户20户,养牛户10户,养禽户2户。乡畜牧兽医站对以上养殖示范户采取定期免费防疫注射、驱虫、健胃、畜厩改造与消毒,及科学饲养管理等,走“以点带面、以户带村”的科技示范路子,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畜牧业发展思路。根据全乡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适宜养殖的品种有黑山羊、牛、生猪、家禽等。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建一个牲畜集转育肥场,把全乡各地瘦弱牲畜集中育肥后转卖,并以该场为中心组织外调、销售活动,扩大全乡畜牧产品流通规模。同时,突出山羊、生猪发展重点,以村民委为单位,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学饲养率,努力使畜牧养殖最终实现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4、今后发展建议。
一是由政府牵头引进畜牧发展企业,以企业联动市场,扩大市场流通。
二是建议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每年开展两次技术培训会。
5、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出台和制定有关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配套相关项目和资金,扶持农户和企业,夯实全乡畜牧业发展基础。
二是增加基层技术岗位编制,壮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力量。提高村室兽医防疫员补助,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农业产业。
1、灾后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2008年小春作物遭受了严重的冰冻灾害,受灾面积14324亩,其中,小麦5635亩,蚕豆1182亩,洋芋110亩,豌豆6880亩,蔬菜527亩,小春作物大面积减产已成定局。鉴于上述情况,目前群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小春受灾严重,大部分颗粒无收,使得群众生活更加困难;
二是今年由于各种农用物资涨价,群众在春耕生产的备耕上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由于2007年遭受洪涝灾害,部分群众的土地受到洪水的冲击,现已无法耕种,群众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给春耕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下步工作中,主要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带领群众认真开展好灾后重建工作;
二是争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帮助灾农做好春耕生产,尽最大的努力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是建议上级党委、政府再加大给予受灾群众农用物资补助力度,共同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四是争取建设资金,对水毁农田严重的村寨修建防洪沟和防护墙,确保粮食安全。
2、各种农用物资调供情况。2008年,共调入种子21500公斤,销售16000公斤,储备5500公斤;农药调入1000公斤,销售130公斤;农膜调入500公斤。
四、农田水利。
1、基本情况。辖区集中供水水源点47个,因受水源点分散、各寨为点的条件限制,加之大部分村寨以小水窖为主要蓄水方式,没有统一管理,均由各村寨自行维护。其中,水费征收的有冲头和乡机关驻地2个,其余为群众投工投劳自行管理。2007年度,水土流失的面积为4000多亩。全乡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约为25000亩。当前,农田灌溉率为零,人畜饮水解决率72.3%。截止目前,全乡尚有缺水人数1150户5318人。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急需兴建的项目。
一是机关自来水供水水源点因流量小,枯水期严重缺水,需建小二型水坝;
二是花园、沙沟及蚌厂沟因遭受洪水冲击面大,且每年都受灾严重,需修建防护墙3道,造林15000亩。
3、对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大对小水窖建设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加大对管引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三是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确保农田灌溉。
五、烤烟生产。
1、基本情况。2008年新店乡烤烟生产收购任务是3300担,对扶持政策及奖惩办法无意见。在今年的烤房建设中,因为补助政策不变动,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烟农的积极性,县下达的2群烤房群,只完成了1群18座。由于全乡坡地较多,烟农种植地块分散,很难集中连片。尽管如此,乡党委政府还是下了很大决心,采取挂钩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分片挂钩、干部职工到点包干的方法进行,努力使具备连片条件的地块尽量集中。同时,提高连片补助标准,50—100亩的连片每亩补助50元,提高烟农的积极性。在平衡收购过程中,由于路途较远,给群众增加了劳力、财力负担,影响了群众的种烟、交烟的积极性。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新店增设1个烟叶临时收购点,以方便群众交烟。
2、下步工作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主要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一是加强烟叶烘烤、分级扎把和入户预检等工作环节的指导和督促,做好烟叶交售相关的服务协调工作,最大可能地保证烟农的切身利益。
二是建议县委、政府加强对山区烤烟产业发展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加大对烟水工程和卧式烤房群建设的补助,促进山区烤烟产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建议县委、政府在我乡设立一个烟叶收购点,以方便群众交烟,减轻群众负担。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硬件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群众自筹能力相当有限,给整个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协调。同时,由于后续管理力度弱,项目村在产业开发促农增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困难。另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易地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方面,建议多投入项目资金,加大力度。
调研报告的结构 11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xx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20xx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xx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
调研报告的结构 12
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坚持走少种精养的路子,不断提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效益和水平,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金融机构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取得了推进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自身效益的双赢。本文通过对正镶XX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调查,探析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一、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服务呈现“双赢”。
近年来辖区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紧紧围绕全旗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了农牧业基础建设、草原生态植被建设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在支持农牧业项目上,人民银行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的调控作用,全力推进和改善对农村牧区的金融服务工作,引导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20xx年至20xx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向辖内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26400万元,年均3771万元,极大地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能力。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信贷支农方式,在支农中发展壮大,20xx年末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8655万元,较20xx年增加14795万元,年均递增14.28%。使辖区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达到有贷款需求户的80%以上,为辖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从20xx年至20xx年连续七年实现赢利,共创利润569万元,年均递增37.42%。
畜牧业开始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xx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67.2万头,比20xx年下降21.22%,从20xx年以来,大小牲畜总头数每年以5.9%的速度递减,虽然牲畜头数呈下降态势,但是大多数效益指标增幅明显。20xx年,农牧业总产值突破20500万元大关,占全旗生产总值的26.5%,牲畜出栏率52.7%,商品率达到50.5%;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1个,固定资产总额6450万元,产值22300万元,实现利税220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727%、359%和817%。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带动农牧户增收,20xx年牧民人均纯收入2238元,增长16.0%;农业人均纯收入2120元,增长7.7%。
农业加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压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获得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以西瓜、南瓜、蔬菜和订单农业为主的绿色、特色、优质、高效种植业规模达到8.34万亩,占到全旗总播面积的43.2%;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仅为4.87万亩,共联系种植订单2750亩,目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构成比为24:27:49。农产品销售收入由“九五”末的2765万元增加到20xx年末的4333万元,增长56.7%,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益正逐步显现出来。可见信贷资金的大量投入,推动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银企双赢的效果。
二、存在问题
1、农牧业结构调整资金需求大,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20xx年XX农业方面加大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牧业方面畜种改良引进良种的力度也继续加大。据调查,全旗计划引进西门达尔良种牛3000头,按每头牛平均价格是4500元计算需资金1350万元,新建棚圈1.8万平方米,需资金396万元,新建温室大棚200座,需资金120万元,仅这三项就需资金1866万元,预计全旗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总量为6500万元。从统计资料上看,农牧业贷款占用余额较大,截至6月末,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0969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9.99%,但农牧业生产资金使用周期长,流动性慢,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少,尤其是在生产旺季,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大,自筹资金不足,金融机构又很难满足需求。据测算农牧民自筹后,尚有3500万元资金缺口,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2、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瓶颈,制约了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
目前,在边牧地区旗县普遍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形成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金融格局。国有商业银行在县级机构的撤并,弱化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在过去,XX农行和信用社按乡、苏木划分,几乎每个乡苏木都有网点,随着农行机构改革力度的加深,网点全部撤出了乡苏木,只剩下信用社,而信用社由于受规模、效益等制约,部分牧区信用社撤消、降格,弱化了对当地农牧业的支持。由于缺少信贷投入,缺乏政策资金扶持,龙头企业不能做大做强。金融对全旗经济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全旗产业结构的调整。
3、良种母牛引进成本高,良种比率低。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全旗存栏的4.8万头牛中,实际良种牛比率仅为10.47%;存栏的41万只羊中,实际良种羊比率为95.12%。可见牛改良慢。一是引进成本高,要加快土种牛的良改步伐,关键是大量引进西门达尔母牛,据调查,按现行价格计算,引进良种母牛每头需4000-4500元;二是改良养殖成本大,养殖一头西门达尔牛平均一年的支出是1860元,而养殖一头土种牛平均一年的支出是794元,两者相差1066元;三是农牧民收入水平低,20xx年末,全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38万元,比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209元,低1971元,可见,如此低的收入水平难以负担改良所需的较高费用支出。
4、落后的生产资源及生产能力制约了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是种植蔬菜等受水源缺的影响,规模难度大。20xx年末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9.3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仅为1.3万亩,占6.73%;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作业仅以“小四轮”为主,生产能力很弱;三是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有限,农民从中获益不明显。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产品产量的增长空间,制约了农民有效增收,更制约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
5、信贷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农牧业生产资金紧缺。
全辖到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为29107万元,较年初增加XX5万元,增长了4.1%,各项贷款余额为20683万元,较年
初增长了39.9%,存贷比例是71%,较为适中,但由于贷款增幅与存款增幅差距太大,贷款增幅高出存款增幅35.8个百分点,辖内贷款存量大,不良率偏大,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6190万元,不良率为30%,很大一部分资产难以有效运作,导致辖内信贷资金相当紧缺,特别是春耕备耕,绒毛等农副产品上市之际,信贷形势紧张的局面相当严重。
6、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畜牧业是XX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据调查,畜牧业在全旗农牧业中的比重为51.7%.全旗奶牛、肉牛、肉羊优良品种少。肉牛大部分是本地黄牛,而且70%左右的肉牛、肉羊分布在牧区,一方面给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畜牧业特别是牛羊育肥的发展。另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仅为草原伊盛公司,对广大农牧民生产经营的拉动幅射作用不够,如全旗20xx年出栏羊45万只,而该公司仅加工10万只,占全旗出栏总数的22.2%,不能够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7、农牧业抗风险保障机制滞后。
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农牧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收入预期稳定性差。近年来,正镶白旗种植业和养殖业受自然灾害、瘟疫侵蚀造成的损失非常大,但苦于没有保障机制,使农牧民的损失得不到补偿。目前,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严重滞后,这与迅速发展的养牛、养羊、养鸡业成为明显的反差。由于受保险业务滞后的影响,农牧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另外,政府部门至今也没有出台农业抗风险保障制度。这些问题客观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建议
1、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满足农牧业结构调整资金需求。
针对全旗三农三牧资金需求大,投入不足较为突出的问题,建议一是整合国家通过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项目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资金效用;二是商业银行尽快溶入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三是修改完善再贷款的投放方式。针对再贷款期限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适应的情况,建议上级行贷款结构能适应畜牧业生产周期,许可由中长期周转,真正落实金融信贷政策促畜牧业经济生产发展的作用。四是农信社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进放贷方式,在牲畜良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草原生态保护、饲草料基地建设、畜产品加工、牧区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优质的金融服务和充裕的信贷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紧缺问题。
进一步推进农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积极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牧区金融机构,并对民间融资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使其成为牧区融资的合理补充,切实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金配置、产权关系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风险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做到农村金融服务与订单农业相结合,与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市场化的农村经济运行体制相结合。此外,要限制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防止把农村资金转移到其它地区或产业,这样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紧缺问题。
3、加大科技支牧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牲畜良种改良比重。
一是对于牲畜良种改良基地建设按照优先扶持项目进行信贷支持。二是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降低抵押条件,延长贷款周期,扶持养殖大户引进和繁育良种牛。三是加大对延长肉牛育肥业产业化链条项目的扶持。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和辐射农牧民加大畜种改良力度,使之成为畜牧业产业化的生产第一车间,巩固和发展壮大黄牛改良的基础地位。
4、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信贷支持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央行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窗口”指导作用,合理引导农村信用社为缺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农户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农村信用社要立足“三农”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帮助农民调优品种,调整结构。三是调整现有邮政储蓄存款政策,将邮政储蓄新增存款中来源于农村资金以支农再贷款形式返还当地农村信用社,以确保农村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四是要进一步发挥金融部门信息广的优势,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当好农民的金融顾问,切实支持农民增收。
5、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工作力度,缓解农牧业生产资金紧缺问题。
增加信贷的有效供给,盘活存量尤为重要。首先金融部门要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对一些沉淀贷款的回收,能通过行政手段催收的,不用法律手段催收,营造一个银企和谐的局面,齐抓共管,对钉子户、赖债户要争取执法部门的支持,促其协助金融机构清收贷款,通过与执法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改变“赢了官司、输了钱”现象的不利局面;其次农村金融机构要完善收贷、收息激励政策,制定贷款收回的奖励措施;总之,通过逐渐盘活资金存量,增加信贷可用资金量,扭转目前生产旺季信贷形势较为紧张的局面。
6、全力支持地方龙头企业,加大对XX县农村牧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建议当地金融部门加大对当地农牧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利益联结机制三个关键环节,重点支持肉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走深加工之路,对于其合理的资金需求要优先解决,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对信贷资金、利率等方面要予以倾斜。这样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后,一方面能解决牧民卖难问题,另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7、开展农业保险,建立保障机制,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
一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共同出资,建立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问题,消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二是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应建立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以规避风险。政策性保险主要指因自然灾害、瘟疫形成的损失。政策性保险费率要低于商业性保险费率的50%,这块资金由财政贴补。三是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按照市场运作的办法,成立自助性担保机构,由相关企业共同出资,集体运营,为出资企业借款提供担保。四是地方政府要把风险补偿基金损失按比例纳入财政预算,定期予以补偿。这样,就能调动农牧民种养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
调研报告的结构 13
(一)调研报告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所构成:调研概况、主要结论、样本概况、报告正文、营销建议、附件等。
1、调研说明
它主要对项目情况,包括项目的背景、调研区域与对象、抽样方法、主要调查内容、分析技术等主要内容;调研过程,主要对调研人员及具体操作过程的一个简单说明;质量控制,对公司的控制系统进行简单说明,为调研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佐证。
2、样本概况
主要对调研对象(即样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结论
它是对调研所得结果的一个简单、精练的综合性概述。
4、报告正文
它是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对调研内容的一个详细、客观的分析。
5、营销建议
是根据调研结论,对客户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可供采取的办法。
6、附件
包含问卷、图表、技术细节说明、统计输出结果显示、其他。
(二)调研报告撰写的原则
在具体的调研报告撰写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1、态度必须客观调研是市场信息的一种客观、科学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其结论是建立在客观的事实与数字的基础上的,因此也要求报告撰写人员以客观的态度来阐述调研结果。
2、结论必须鲜明由于调研结论是调研科学性的直接反映,因此,含糊、模棱两可的结果只能说明调研设计的`不科学及调研实施的控制不力。
3、论证必须充分结论的论证一般程序是论据论点结论。其中的论据一般为调研所得的客观事实或数字。
4、语言必须精炼由于调研报告的信息量较大,因此以最简短、精炼、明晰的语言对调研结果进行表述,将有利于减少客户进行分析时的工作量。
5、层次必须明晰它是就两方面而言的,一是论据、论点、结论之间的层次必须是明晰的;一是对调研问题的阐述必须是层次分明的,问题的阐述可以根据方案中调研问题设置的层次来进行写作。
调研报告的结构 14
巴川镇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川的教育举足轻重。它既是铜梁教育的窗口,也是全县教育的主导;它既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是牵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办好巴川教育,应当是我县教育重要工作之一。为此,今年3月教体文卫专委会就巴川城区教育结构布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学校,实地察看,查考数据,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形成了此报告。
一、巴川城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㈠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致使学校超负荷运转。
自1992年成立第一个城建指挥部,巴川城区已由3平方公里发展至9平方公里,人口从3万增长到5万。各类学校学生数从5468人增加到10776人(不含师范)。然而,学校数没有增加,学生数却增加了一倍,全凭挖掘学校潜力和超负荷来承受的。目前城区小学班均已达69.1人,初中班73.4人,普高69.4人。按国家规定标准,城区小学班额40-45人,初中45人(一类)高中50人,足见严重超额。据教师反映,由于超员,教室缺氧,特别是复天,室内高温不下,浊气难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法保证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㈡教学设施不达标,有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根据重庆市普九验收细则,抽出几个数据分析就可见一斑。县、镇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均16平方米,初中24平方米;运动场地:小学生均2平方米,初中生均2.5平方米;实验室24个班以上五间。而实际情况是:实验一小学生占地才9.6平方米,运动场才1.平方米,实验室差5间以上。巴川中学生均占地才11.9平方米,运动场3.6平方,实验室差4间以上。其它方面,其它学校也仍然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人数增加所致。
㈢巴川城区将长期面临入学难的问题。
从静态数据分析。一是在校生人数严重超额,小学60个班,有学生4198人,超额1498人,足够另开33个班;巴川中学30个班,有学生223人,超额887人,足够另开24个班;铜中、铜郭中学54个班,有学生3770人,超额1070人,足够另开21个班。二是全市科学兴渝战略规划要求,10年内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我县连续12年初中毕业生数均处于高峰期,年均高达11000余人,而我县现有各类高中阶段入学数是3000余人,按10年增长到80%入高中计,将达到8800人,净增5800人,年均将递增580人,足够开办12个班。从动态数据分析。一是小学目前各年入学基数比较,年递增25%,增加数显然是中途转入。二是按城市发展预测,每年增加4000人入城,按20%为就学人员计,即有80人,可开16个班,由此推算,5年就将增加80个班,10年即160个班。
综上两方面数据,即使只考虑扩大高中招生和城区人口增加两个因素,巴川城区现有学校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下的。学生入学难已是当务之急。涉及千家万户,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二、几点建议。
㈠尽快建好一所小学,规划一所小学。
目前,巴川镇已选定校址,建一所36班规模的小学,其中东郭中学转入12个班,实际净增24个班。可以解决3-5年新增入学数,3-5年以后,又将面临小学入学难问题。因此,现在还需要及时规划一所36个班规模的小学。保持与城市同步发展,不能因其它建设而打乱规划。
㈡两年内增设一个初中部,五年内建好一所高起点的高完中。
巴川城郊的三所初中,主要承担原四郭的`初中教育,可适量吸纳城区学生。城区初中入学问题,建议在新建的学校投一个初中部,来暂缓解巴川中学的压力。这也是符合国家“打破各类学校彼此隔绝”精神的。一个地区的高层教育宜设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中学校集中于巴川城区为宜。鉴于目前高中的发展势态,只宜逐步恢复2-3所原单设中学高中部,不宜全面开花。主要缓解铜梁中学、铜郭中学的压力,起暂时过渡的作用。建议在五年内建成一所高起点的高完中,校址宜定在个私园区,并及早作好前期规划。加上铜中、铜郭中学,10年内高中达到120个班规模。
㈢抓好多渠道,多层次办学
1、目前巴川城区24个幼儿园点,只有一所公办园。这是一个好势头,应于鼓励和扶持。近年社会力量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实力单薄,但大浪淘沙,必有生机,应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指导。
2、现有的公办各类学校,可以有选择的推行股份制,或租赁,或出售。可以置换部分资金出来投入新的发展。
3、新建的党校,可以办成一所综合型学校。既办成人教育,也办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㈣集各方之财,办教育为人民。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对巴川城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应有误区。它不只是巴川镇的“责任田”,也是全铜梁的“责任田”。应当举各方之财投入它。建议:
1、新规划学校的土地或无偿划拨,或实行优惠,优惠部分由几个指挥部分摊解决。
2、在企业改制中和其它国有资产中置换出来的资金,可以安排一定比例投入教育发展。
3、可以推行股份制办学模式,引入社会资金。
4、西部大开发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或融资。
5、走群众路线,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搞适量的捐集资。
6、争取政策,调整学校收费,挖掘学校自身的潜力投入发展。学校政策性收费已是多年未调整。如高中每生每期学费80元、住宿费20元,改善办学条件费50元,明显偏低,可以争取调整。
调研报告的结构 15
为扎实推进人大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按照学习实践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方案安排,县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组成调研组,于4月4日至6日就我县当前农业生产及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主要围绕种植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先后深入通州镇、卡罗乡、甘寨乡、平湖镇等乡镇开展调研。在听取有关乡镇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先后查看了通州镇平里河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金桥村的烤烟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种植、新星村的有机高梁育苗种植,卡罗乡卡罗村曾家寨田烟示范点等。调研中还与乡镇干部及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当前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困难和问题,认真收集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各项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县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州春耕生产等会议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做到“动手早、抓得实、形势好”,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任务明确。各乡镇在稳定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兴产业结构调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如通州今年春耕生产重点是抓好烤烟、早熟蔬菜和粮食生产,明确了今年烤烟面积4300亩,试种1000亩有机高梁,4000亩优质水稻,并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村。二是技术培训到位,群众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各乡镇始终把提高农民种植水平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力求科技备耕,农民的生产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认真惠农政策,群众春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受惠农补贴政策及粮食价格的影响,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群众生产积极较高。四是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储备到位、量足,各乡镇农用物资货源充足,农民选择余地大,完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的需要。五是强化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各乡镇主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新技术示范,生态家园循环农业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产业强村示范和建立培训基地等,使现代农业示范有新的特色。
在调研中,各乡镇反映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种植业生产方面:长期以来,我县的种植业产业化水平始终难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烟之外就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成规模地进入市场,而烤烟的产量质量由于受政策、投入和市场制约,要将其做大做强的空间小和难度大。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进行了许多实践,涌现出了大户承包、公司带动、科技示范、引进外资开发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推动了果蔬、苗木、中药材、蚕桑、茶、仔猪繁殖、土鸡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由于没有真正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所选项目没有很好地体现比较优势,特色不突出,许多项目都是跟着别人的尾巴走;二是规模小,基地建设滞后,由于规模小,产品在市场上根本占不了份额,没有规模效益,基地建设也就跟不上,由于没有规模,形不成专业市场,就更谈不上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不灵,目前发展的项目,大多数都把眼睛盯住县内市场,大家都在谈市场,但就是没有专人去闯县外市场,开拓市场,一些项目只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或价位走低,项目就更换门庭,而当市场需求量增加,价位回升时,又出现了无基地、无产品;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运行机制仍然在封闭保守的个体经营中徘徊,在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资金筹措,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基地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牢固,诚信原则坚持得不好,抵抗风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产业规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现阶段在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各种资源难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龙头企业搞好各种服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扶持政策不具体,有的政策落实难度大,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服务也不到位;六是产品加工升值滞后,由于我县交通路况很差、距中心城市较远,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原料型产品,由于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后利润空间很小,调动不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七是农用物资价格涨浮过大,大大超过群众的购买力,给春耕生产的科技推广造成严重影响;八是由于县内煤矿生产滞后,烟煤调运较困难;九是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和技术跟踪服务力度不够,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农技中心人员多,但专业人员少。
结构调整上: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经常出现“一年干一样”的情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远景规划,发展的措施不够具体有力;三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使规模产业难以组织实施;四是缺乏产业在全县的统筹发展,乡镇各自为战的状况未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乡镇缺乏对水利工程的管护能力,水利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职能部门因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对水利设施的管护力度不够,对病险水库、水渠的除险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损坏的山塘水库及沟渠短期内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群众意见较大。
畜牧产业方面:一是缺乏技术指导,群众养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成效不明显。二是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种贴息政策落实难,群众缺乏扩大规模的启动资金,规模养殖难以做大。三是缺乏技术人员,防疫工作服务难以到位,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
二、对策和建议
我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调研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足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山养、茶叶、蔬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油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在明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力度,并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不断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在注重“五抓”的基础上,着力从“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县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业在市场的知名度、占有率。
四是突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特色农业发展带动能力。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载体,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健全特色农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对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农产品品牌培育推介扶持补助和考核奖励力度,建立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和激励机制,落实政府扶优扶强政策,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调研报告的结构 16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促进了工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20xx年以来,我区先后建设了29个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277个,合同投资金额247.7亿元,已落实项目199个,落实率达72,已动工项目45个,已投产项目154个。
一、成效与做法
我区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点: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快区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各街、镇切实加强领导,相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办,源潭镇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帮助投资者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等系列工作。
2、合理规划,明确定位。我区根据各街、镇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明确工业发展定位,将源潭、龙塘和石角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在工业发展定位上明确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陶瓷、纺织制衣、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冶金制品、玩具饰物等7大支柱产业。
3、科学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在工业布局方面,我区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根据各街、镇的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我区科学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其中,龙塘镇以发展电子电器、铝形钢材加工、汽车配件为主;石角镇重点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为主;源潭镇以发展建材陶瓷为主;东城街办以纺织制衣为主;凤城街办以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为主。
如源潭镇,该镇以清佛公路和银英公路为中心轴。规划建设清佛路两旁连片开发,形成工业走廊,把新马至大连、秀溪段约20xx亩建成为建材、五金、皮革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的金沙滩工业小区;秀溪至大挞段约15000多亩建成为建陶工业小区、高桥工业小区。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源潭镇充分利用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以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该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吸纳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业落户,签订合同投资金额30多亿元,计划150多条生产线。现建成投产有50多条,在建的有22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石角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镇从事废旧五金、塑料拆解的企业有1000多间,开展五金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铜材10家、铝材1家、钢材4家,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2。最近该镇又引入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计划在2——3年内把全镇五金加工回收行业纳入统一经营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业发展,形成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5、突出重点,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在优化工业布局中,区委、区政府十分强调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尤其注重是引进“全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落户城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区成功引进了以生产钢材、不锈钢制品为主的香港圣力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精密电子、数码相机、电子玩具为主的香港和记黄铺集团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配件的马来西亚杰雅帝有限公司;以生产陶瓷系列产品为主的广东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国际体育运动器材为主的香港嘉士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合同投资额都超亿元以上,而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利大。通过对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羊群效应”。
二、困难与问题
我区在优化工业结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进项目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的'项目有277个,但10亿元以上规模的较少只有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项目不多,缺少“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在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产业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纷纷实施产业转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较高的企业在当地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急于转移。此外我区的个别街、镇与这些企业欠缺联系、沟通,致使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产业集群层次低,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除了陶瓷工业城和再生资源基地外,其它的工业项目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首先,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廉基础上;其次,个体、私营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低质产品比重大。再次,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包意识”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集群内,尽管行业特点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少细致分工。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没有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五是地方网络不健全,企业没有扎根的土壤。有的产业集群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个别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一是因为国家严格用地审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证至今仍未能办好手续,阻碍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资力度。二是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不到位未能真正为客商解决问题,部分地区客商对此反映较大。
4、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未真正完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园区建设进度放慢,同时部分在建项目贷款难以到位,企业建设困难加大,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进度。二是市个别部门通力合作办园区的氛围还不够浓,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三是园区征地难,部分农民要价太高,导致街镇未能按时交地给投资者,如龙塘的富源、盈富工业小区,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个别街镇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与建议
1、明确招商重点,提高项目质量。一是要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是否引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税多的大型项目上。同时,要注重引进项目的社会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大专院校“攀亲结对”,广泛接触,争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城区。
2、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我区优化工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市的协调沟通,借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产品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以外包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三是加快传统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新发展的园区主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和目标,已有的园区要进行整合,搞好分工协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企业在区域内配套给予一定奖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目前我区项目的落实进度普遍不快,已签约(含03、04年)未动工的项目还比较多。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尽早产生效益。
4、加大资金筹集,完善园区建设。建议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区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同时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多给予支持,使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促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推动城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调研报告的结构 17
东城镇位于望城区北端,南邻铜官窑,北抵湘阴,西临湘水,全镇呈半丘陵区半垸区(苏蓼垸)分布,是八百里洞庭的边缘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距市区只有22公里,现辖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5593户,总人口1962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360元,有水田1490公顷,旱土260公顷,林地1551公顷,水面面积1733.33公顷。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东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努力提升东城农业整体水平,致力于建设“高效、生态、服务性”的现代农业。20xx年,全镇完成水稻种植面积近42000亩,优质稻34000亩,实现水产养殖4800亩。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势喜人。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思路中的“四基地”(精品粮油基地、名特水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突出高档优质稻、名特水产、休闲农业、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致力于打造农业休闲品牌,通过大力实施办企业、建基地、树品牌、带农户的战略,引进了东城生态农业、高家庄特种水产养殖、绿辰科技及泽伟农家乐为典型的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涌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xx年底,共有家庭农场总数55个,其中50亩以下的只有一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1.3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31%,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952万元,共吸纳劳动力总数206人。截止目前,我镇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农业公司4家,带动农户2000余户。
2.生态农业品牌不断彰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我镇注重农业品牌化经营,重点打造东城“花园式村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了以“生态稻、生态油、生态椒”为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出了享誉三湘的东城生态椒等省内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产品质量与品牌包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做活“稻”字文章,着力建立苏蓼垸的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与金霞米业等粮食企业结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灯文大米进入省农博会。做活“山”字文章,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共建万亩油茶基地,并成功引进雪峰山油茶,雪峰山油茶嫁接新技术获林业部科技司认证。做活“水”字文章,突出特种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了黄龙河、夹河、铁炉湖等几个特色鲜明、品种多样、竞争力强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今,东成生态、金丰科技、湘立农业、群英蔬菜、隆平粮社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态休闲农业品牌成了东城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3.科技支农成效显著。我镇通过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功能,配合区农业局、科技局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支农活动,让农民在助农专家和企业的指导下,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东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镇农技站的帮助下,利用科技助农直通车专家讲座和“科技下乡、服务企业”活动,引进了“无公害早熟辣椒”栽培技术,并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xx年,我镇早熟辣椒栽培达1000多亩,仅通过农户掌握早熟辣椒栽培一项技术,全年解决相关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栽培示范户每亩增收达4000元,户增收达2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镇农业的投入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镇域经济尚不发达、财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对政府的期望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水利设施方面,东城粮渔主产区为湘江环绕,常年面临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和物资技术储备的不完善,增大了扩大投入增加生产的风险,制约了现代规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全镇路网建设还也欠完善,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拉大了与主流消费人群的距离感,不利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2.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从产业规模上看,全镇家庭农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情况显示,1000亩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分别只有1家,500亩以下占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具规模,全镇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大多在10—50万元之间,整体效益不高。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一是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还为数不多,全镇10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只有1个,除“雪峰山油茶”“东城生态椒”等少部分规模化农业企业(合作社)形成了品牌外,绝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本村本组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二是生产技术先进、转化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全镇的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仅200户左右,还没有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4.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存在思维误区。东城属长沙市区近郊,全镇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长沙市区经商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于发展规模化农业存在着劳力、管理及科技因素的制约,全镇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欠缺。加上受传统思维误区的影响,群众普遍存在重进场务工、轻在乡农耕的思想,个别农户甚至直接将土地抛荒,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氛围和思想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意见
1.建立现代农业管理服务机制。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对各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庄和合作社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一是改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加强行政公共服务,积极倡导“一线工作法”,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推动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三是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建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渠道广泛的信息网络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制度,确保有质量的信息能准确、快速传递,尽快在农业生产及流通中发挥作用。
2.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好四个基地,即油茶基地、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三品”的开发,一类是以鱼、蟹、虾等为主的特色产品,重点抓好苏蓼垸中各村发展此项产业,使高家庄等水产养殖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争取健康养殖达到5000亩以上。二类是以有机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品,把东城生态椒、东城红薯粉、浅池莲藕等品牌打出去,争创特色产品注册品牌3个以上,1个以上省级品牌。三是以优质稻米、良种油茶、有机蔬菜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力争成为全省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创建一个规模较大的良种油茶种苗基地,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
3.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积极与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等高等院校开展对口技术合作,建立建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例如对东城生态椒除进行鲜椒出售、整椒包装外,同时制作辣椒红素、辣味素、辣子油、以及辣椒营养粉等深层次产品。重点扶持雪峰山油茶基地,加大油茶种苗研究、开发及生产力度,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建成一个500亩左右的油茶种苗基地,一个10000亩的油茶种植基地,建设好一个油茶加工厂,形成毛油提炼、茶壳、茶粕综合利用的油茶深加工体系。
4.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我镇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和社会资金投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上重点扶持、政策上重点倾斜、人才上重点照顾”等优惠措施,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5.加快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充分利用我镇“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好苏蓼垸的“五纵十二横”水利景观建设,加大对黄龙河、铁炉湖、夹河的开发力度,逐步实施以“广种树、多栽花、不露黄”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绿色愿景工程”(绿化百条乡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万户农家庭院),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精心打造省会长沙旅游度假的新亮点,将东城打造为“人在林中、房在绿中”的河东绿色明珠。
调研报告的结构 18
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我委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县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了畜牧养殖、茶叶、蚕桑、食用菌、高山蔬菜、干鲜果、笋竹两用林、中药材等八个农业主导产业。
到2019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基地2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个,面积2.8万亩;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17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33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民从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903元,比上年增收568元,增幅达42.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主导产业散乱。
第一,八大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各个产业2019年的产值基本在1亿-2亿之间,其中蚕桑产业年产值是0.81亿元,食用菌产业年产值是1.62亿元,茶叶产业的产值是1.41亿元,最大的畜牧产业,2019年产值也只有2.26亿元。
第二,市场影响力不够。一方面是中药材等多个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不高,最有名的是禽业的"均得利",也仅仅是省著名商标。
另一方面像茶叶产业品牌太多,共有十几个品牌,但没有一个品牌在全国,甚至在全省有影响力。
第三,主导产业太多,有的起不到主导作用。比如中药材产业,笋竹两用林等产业,一直缺少管理和扶持,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一方面,本县农业产业缺乏深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另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规模都比较小,起不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如全县12家茶厂绝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最大的企业日产量也只有几百公斤。
3、产业发展资金缺乏。
一是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2019年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资金仅有300万元,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求的资金投入差距很大。
二是贷款困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产业发展都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但由于抵押担保和信贷规模等问题,缺乏金融部门的支持。
4、农业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管理技术人员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存在管人与管事脱节现象;农业部门、乡镇政府缺乏技术人员,有的产业根本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影响对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农民的收益,从而影响产业的提升。
5、产业用地制约多。
第一是缺少规划,目前农业产业用地管理无序,出现"农民想批,土地部门不敢批;发生乱搭建,土地部门不好管"的现象;第二是土地指标制约,目前整个用地指标对农业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项目得不到扩大,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务之急,须着力做好几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主导产业。
农业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要通盘考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提倡发展生产成本低,适宜全县普通农户种养的产业。继续扩大蚕桑规模,解决集中连片问题;整合茶叶品牌,打响"仙都笋峰"牌子;培育畜禽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稳定菌业生产,着力开发多菌种,尤其是草腐菌;挖掘笋竹潜力,增加产业效益;提升蔬果档次,解决深加工问题;弘扬传统特色产业,如黄花菜、土索面、蕃莳片等一些传统农产品,代表着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一定要注意保护。
(二)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意见。
农业产业只有规模发展,才具有最大的市场效应和效益,必须改变我县 "零星、分散"的现状。因此,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切实破解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的问题。
(三)尽快出台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
产业发展要紧紧依靠标准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出台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提高全县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要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解决他们的生产要素制约问题,尤其要优先解决他们项目发展用地。比如茧丝绸的中心茧库用地。
(五)建立农产品加工功能区。
农产品加工对空气和水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集中加工区,以优化农产品加工环境,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约集聚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延伸农业发展产业链。
(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政策扶持。
要重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户增收问题,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要对他们发展效益农业进行政策性扶持,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增加收入。
(七)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除香菇和茶叶产业有规模市场外,其它主导产业没有专业市场。必须重视农产品销售问题,加大投入,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经营环境。
调研报告的结构 19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落实袁书记的讲话精神,打造我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实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7月29日,我乡召开关于“围绕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大摸底、大调研、大讨论”动员大会。组织30名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填写《万泉乡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摸底入户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确定我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8月1日至8日,2名包村干部组成调研队伍前往桥上村驻村入户走访,通过大力宣传、召开户代表座谈会、入户问卷调查等,了解该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基本情况
桥头村位于万泉乡西南方向,孤峰山阴坡,海拔800余米,距离县城不到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5个居民组,1250户,950余口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共有深井4眼。
二、摸底汇总情况
桥上村总户数250户,入户183户,占73.2%,并户17户,占6.8%,无劳动能力(常年在外)50户,占20%,从事农业生产476人,占63.47%,经商打工63人,占8.4%,旱地2575.4亩,占总耕地78.04%,其中,水果1306.6亩,占50.74%,蔬菜724.9亩,占28.15%,粮食474.4亩,占18.42%。在你认为种植什么作物效益高,见效快问答中,同意种植西红柿133户,占72.68%,大葱7户,占3.83 %,苹果40户,占21.86 %,梨1户,占0.55%,玉米1户,占0.55%,桃1户,占0.55%。通过调查,76.51%同意将蔬菜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在你认为制约发展农作物的主要原因问答中,认为缺水179户,占97.81%。缺技术144户,占78.69%,缺资金98户,占53.55%,缺市场30户,占16.39 %,缺组织10户,占5.46%,缺地1户,占0.55%。通过调查,认为缺水和缺技术是制约该村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你需要政府从哪及方面予以扶助问答中,认为需要灌溉179户,占97.81%,技术指导144户,占78.69%,小额贷款101户,占55.19%,拓展市场29户,占15.85%,劳动力32户,占15.3%。通过调查,认为政府应从灌溉、技术、小额贷款几方面进行扶助。
在你愿意加入哪种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从事生产销售问答中,同意加入西红柿合作社110户,占60.11%,大葱10户,占5.46%,苹果51户,占27.87%,梨1户,占0.55%,养殖7户,占3.83%,桃1户,占0.55%,蔬菜1户,占0.55%。通过调查,有户同意加入蔬菜合作社。
三、效益分析
通过为期一周的进村入户调查,桥上村主要发展蔬菜,其中以西红柿为主。目前,我们大力推广发展的西红柿正常情况下亩产在2万斤左右,以去年平均价格0.6元/斤计算,年收入1.2万元/亩,除去投资3000元,纯收入在9000元左右,如果水利能保障、技术措施能跟上,我们的发展前景会很乐观。
四、前景规划
利用五年的时间,我们的西红柿发展将会产业化、规模化,如果按人均0.8亩西红柿种植面积计算的话,人均纯收入可达7000元,这样到十二五末,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调研报告的结构 20
今年“三下乡”活动的主题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新农村建设”,我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学习,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从7月22号正式出征,维持了几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了,辛苦而充实,沉重却又充满欣慰。几天的奔走,受益匪浅。我们团队在东郝村,给派出所带去了“警民共建”的警务文化长廊;给孩子们带去了知识;给市民带去了一些文明新风。我们带回了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一种深刻,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认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了解了民情及社会发展状况,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磨练了意志,奉献了爱心,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责任和使命不仅使大学生们忍受了从未有过的困苦,迸发出从未有过的热情,而且使大家在无私奉献知识和爱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无论是从警民共建、流动家长学校、还是科普知识进乡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科普知识进乡镇,为了让市民充分接受我们所带来的知识,我们耐心的讲解,以极大的热情为农民服务,并且给他们讲解农作物生长的原理,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对我们的活动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配合我们做好每一项活动,为我们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农民伯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的,当我走进乡村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豪华,普通,只有普通,人也是那样的普通,但就是这普通的人,却做着不普通的事;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家时,看到的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办饭菜,室内的摆设都是那样的简单,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却做着不普通的事,我向他们致敬!向农民伯伯学习,你们辛苦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是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专业服务、科学知识普及、流动家长学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再次是我们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基层,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基层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
虽然活动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客观现实给同学们的教育却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使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现实。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几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队员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受益匪浅。
整个活动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说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计划之下进行的,而且大部分的'计划都有较强的实效性,但是也有由于一些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以致我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小小的困难,比如由于我们队伍中外地人多,在语言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不顺利。
通过这整个三下乡活动,从真正地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事情的初衷到结束,我收获了很多:一群辛苦工作的农民,一伙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段难忘的经历。在这段日子里,我也学会了很多,比如独立坚强。一直以来自己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最远也只是去了个邻近城市读书。这次真正地去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体验生活。和那些孩子一起,我只能说自己是去体验生活。他们的生活在我看来是简单的近乎于纯粹,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也学会了简单。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特别单纯的生活,我却很充实。充实,因为自己是被需要的;充实,因为学生的渴望的眼神;充实,因为我和我的伙伴一起共进步。感谢这次三下乡,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了解自身,了解他人的机会,给了我一次奉献也是获得的机会。三下乡,让我认清楚自己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将会努力地去改进。
生活继续着,收获也将继续。感谢三下乡。
【调研报告的结构】相关文章:
结构调研报告12-20
调研报告的结构15篇12-19
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03-05
农资委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大纲10-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03-05
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3篇03-05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3篇03-05
统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7-25
消防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