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2024-06-09 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1

  今天一大早,在农工蚌埠党委的组织领导下,10余名农工党员一同前往怀远荆芡乡小学,做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一路上满眼的高楼大厦,宽敞的道路,繁华的商铺一家紧挨着一家。郊外的农田已变为门类齐全的工厂。虽然道路不断加宽,拥挤的车流还是让我们只能蜗行。

  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一边在想:改革开放确实让我们国家得到了腾飞,人民群众也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城郊的荆芡乡也应该是鸟语花香,人民生活富足的桃园吧。

  来到怀远县,仅拐了一个大弯很快就到了荆芡乡小学,说明学校离县城很近。一进校园,让我的眼前一亮,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校区满大的,比我以前对农村学校的印象好得多,能看得出,整个学校是重新建立的,校区宽敞明亮,一尘不染。前院可能是操场,空旷,简单,整洁。后院有一栋新建的教学楼,非常气派,作为小学使用,无论从面积还是结构,都足够用了。

  当地的领导和学校的老师对我们的调查工作都很重视,一早就等在那里了。因为是暑假期间,没有一个学生在校。离校的学生,大多也都去外地与父母团聚了。所以调查对象无疑落在了留守老人的身上。

  陆续请进来的老人多数确实很老了,就像孔林的柏树,脸上的邹纹像老树皮,腰弯得像枯藤,说话的声音像昏鸭,词不达意,答非所问,而且地方口音很重,通过翻译才了解了令人震撼的现实??

  荆芡乡地处县城西南,交通便利,老师下班都是回县城居住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属于偏远农村的学校,百分之60到70都是留守儿童,而他们的监护人就是上述的老人。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婆,自己生活都很难自理,还要负责4个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兄弟两人因为爷爷住院了,奶奶也去了医院陪护,这兄弟俩都还不会作饭,不用说学习了,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还有不少是单亲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更大。

  还有不少留守儿童是委托亲戚、朋友照看的,这些亲戚、朋友只能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对于学习、心理、生理、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培养,则做得很少,如果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很难进行管教。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调查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怎样去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已经有很多提案,比如强对留守儿童关注,各级政府、学校都要采取切实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等,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化造成的,所以,要想根本解决问题, 就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制度。不过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在这之前,还有其他方法来补救,比如:

  1、 实行M形就业,就是在生育和哺乳期,甚至在整个儿童阶段都不就业,或就近就业,在此前后的阶段可以选择外地就业。在此期间,国家可以给予生育补助。

  2、 城市的心理医生轮流定期去农村小学做心理辅导,及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 鼓励建设民工子弟学校,千万不要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拦,如办学条件不具备--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等。民工子弟学校是从无到有,就不可能万事具备。

  4、 鼓励城市的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其实,随着计划生育的作用体现,现在很多城市的小学都招不满学生,不少学校因此都合并了。

  5、 代理妈妈,让留守儿童的妈妈们轮流看守这些儿童,尽到做妈妈的责任,同样能起到父母的作用。代理妈妈也可以是志愿者。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2

  一、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该市农村留守儿童约为1.2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标准: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保护工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及省民政部门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着力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有力推动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分类保障,涉及生活、医疗、教育、监护、救助的方方面面,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必须要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上级和我市关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该市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在20xx年10月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包括关工委)的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促使多部门、多措施共同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各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密切沟通,形成了工作合力。该市20xx年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将积极开展好圆梦行动、暖心行动、普法行动、维权行动、守护行动“五大行动”,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二是开展摸底普查,建立档案台账

  根据省厅转发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该市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小组。组长由市民政局一名正处调研员担任,组员由事务科相关同志担任。市局和个别县区专门更换高配计算机,并安装民政部留守儿童数据采集软件,通过软件分级汇总并上报。每季度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归类建档,进行动态管理,准确、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础数据。为解决留守儿童实际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三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实帮扶政策

  为进一步拓宽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大社会化保护服务力度,使困境未成年人得到应有的庇护和更多的关爱,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是该市首个“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该基地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川流中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畅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渠道,更有效地推动全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进程。今后,将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开设法律讲座,设立心理咨询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安装亲情电话让学生多与家长沟通,并且通过其他一系列的救助帮扶行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xx年全年在全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民发〔20xx〕198号)精神,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具体做法:

  一是根据八部委关于“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工作的有关要求,20xx年XX月XX日全市下发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内容,落实家庭监护责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多渠道报告机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让每名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包括动员部署阶段、集中行动阶段和巩固深化阶段。下一步将严格落实“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帮扶工作。

  二是20xx年初,全市各县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本区县的工作要点,细化职责分工、进度安排、组织保障等要求,严格按照既定时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取得的成效。各县区集中开展专项行动,1月份重新进行了摸底排查确认工作,分类型建设留守儿童花名册、将花名册报送相关联系单位;2月份各相关部门按照报送花名册的实际情况,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展开部门联动,帮扶解困。

  三、全市留守儿童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没有设留守儿童专员,动态管理难度较大。留守儿童在校外期间容易发生问题和风险,因此必须要在村(社区)落实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相关工作。但现阶段基层工作人员普遍数量有限,基层力量薄弱。不少基层未设专职统计人员,留守儿童数据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是缺乏长期帮助的力量。不管社会组织或是个人,即便是都有帮扶,但帮扶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专业的志愿者力量等。每到春节、六一儿童节,前来献爱心的人特别多,几拨人轮流来送书包、文具,但是过了这个时间点,留守儿童鲜有人问津。

  三是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在开展工作中无经费保障,工作人员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在需要救助帮扶时无法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是项部门联合性较强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合的力量,政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社会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督导检查、效果评估、责任奖惩、完善机制等职责。

  (二)突出联合力量,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动员和组织相关部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各类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明确工作职责和协作程序,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热心人士提供捐助和社会保护服务,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完善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体系,形成社会各界保护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力。

  (三)强化督导作用,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保护工作责任意识,定期开展督导和绩效评估,落实监督检查,确保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健康开展。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3

  当今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纷纷崛起,这就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开放的城市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使得年轻的劳动力难以在农村生存,因此诱发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热潮。

  但这些农民工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付出的却是远离子女的代价。在农民工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于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属于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料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此,启东市妇联以汇龙镇爱新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概况

  拥有3000多人口的爱新村,儿童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20%,约有180人左右。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与母亲住一起的25.6%,与父亲住一起的有15.8%,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一起的有35.6%,与叔伯婶姨住一起的有12.9%,其余寄托在其他人那的有10.1%;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一年之内见过父母1-2次的占56%,见过3次以上的占15%,一年内未见父母的有29%,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

  二、存在问题

  以上数据说明了农村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2.学习与认知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上课不专心,下课沉溺于网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全面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师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定期家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了解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学校应开展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针对个人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会。政府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大对农村娱乐场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制定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地开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优质的入学条件,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和关爱;村妇女儿童之家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劳动知识培训,让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各界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完善家庭教育志愿队伍,成立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站,从生活、学习、思想、安全上关心留守儿童。村干部实行包片负责,组织老教师做好代理家长工作。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我们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希望各级组织、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共同努力,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强大。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4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5的青少年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随着农村武功家庭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日益严重,其教育和成长都存在这许多问题,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留守儿童心理的现状

  以我市宿城区为例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该区少年儿童有410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9653人,特别是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身心不健康。受调查的1000多名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33%,有8.37%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两项指均高出全国,表现为躯体化、焦虑、忧郁、强迫等。躯体化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无故头晕、胸闷,精力下降,做小动作,全身不适等占20.5%;忧郁表现为自卑,做事、学习没兴趣等占18.5%;焦虑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紧张、烦躁、恐怖等占10.3%;强迫表现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做无意义的动作等占9%。

  2、成长多烦恼。调查中有23%的感到有烦恼,1%的学生有明显的消极现象。有43%的学生采用沟通的办法解决烦恼,而有21%的学生感到想沟通而没有合适的对象,以致压抑和回避。有54%的学生认为烦恼主要来自学习压力,还有51%的学生感到被排挤,同学间的沟通困难。调查中发现还有4人,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存在想结束生命的意识。

  3、学习无目的。55%的学生选择“如父母所愿上大学有个好出路”,有27%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有5.7%的学生感到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4、心理有障碍。在调查中,被调查的社会各界人士认为,目前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理想,集中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嫉妒,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诱惑及影响;人际关系紧张,沟通能力差,还有性早熟、早恋等。有54%的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难教育、难管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父母外出务工,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二是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措施缺位是重要原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疑惑和问题,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等方面教育。调研中,皂河小学提到举办了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参加活动的主要是期末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孩子,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一些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们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是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目前,我市很多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针对这样的错误家教观念,要创新家长学校机制,传播科学的家教理念。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进一步更新监护人的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建立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培训制度,加大对外出务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特殊性的认识,提高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是构建学校监管建设机制,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

  一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作用,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在生活、学习、思想上给予帮助,手拉手共成长。

  二要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三要进一步深化德育环境,创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关爱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

  三是加强和完善社会呵护制度,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落到实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加强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推动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由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要充分发挥儿童快乐家园的作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比如经济开发区黄河社区单独拿出一定的空间设计符合当地老百姓需求的活动中心,并专门出去学习外地经验;经济开发区城中居委会采取幼儿园与妇女儿童之家整合的方法,资源共享,也进一步满足了儿童的需求。宿豫区大兴镇新建的活动中心中,充分考虑了妇女儿童的需求,配备了5D放映室、网吧、健身房等娱乐设施,并对儿童免费开放。

  总之,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他们,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使他们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5

  为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连云港市灌南县妇联历时两个多月时间,深入新安镇、新集镇、三口镇、李集镇农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5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

  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

  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6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

  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

  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我们对部分中小学进行了专项调研。据抽样调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打架骂人等,成为 “问题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严重,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积极性、自觉性不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 15 %,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3—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等。韩集小学二年级学生马xx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他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大多数;极个别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这些监护人都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长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仍在探索实践阶段。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还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这样:

  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

  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

  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

  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

  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做好留守儿童建档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乡(镇)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8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农村的隐形失业问题就愈发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一步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则存在由于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生活都过少的介入,缺乏亲情等生活问题,导致其心理出现偏差,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方面也有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主要问题

  1、关注太少,导致孩子厌学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外务工,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水平较低,没办法帮助孩子的学习,即使有学习方面的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也很低。

  2、缺乏亲情的安慰导致生活问题

  多半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出外打工,他们希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给予,越来越多的孩子意识到家庭的完整和父母的关怀比经济更重要,因为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父母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但留守儿童往往没人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对其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建议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不但要从人文上,更要从法律制度上解决,将问题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只有把问题放大化,调查才不至于纸上谈兵,才能够治标治本。

  1、消除城乡距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关键的核心不是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与户籍关联的城乡差距,弱化各种制度,进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这是解决的根本所在。

  2、加大社会帮助力量

  社会组织,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帮助机构在我国还较为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也应该提到议程上,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作用,加强与社区沟通,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就当今社会现状来看,社会对于少年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基层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是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在社区教育中处于空白,而这些机构可以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组成;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现今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有的学习甚至没有寄宿的条件,政府应对于寄宿学习加大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留守少年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5、加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课程

  不但要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环境,还要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9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教育情况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是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学校教师虽然和留守儿童结对“成长导师”,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间,无法兼顾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遇到困难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师寻求帮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任性、压抑、敏感、不安、胆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辈的溺爱造成的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3、安全状况不容忽视。

  一是饮食卫生安全。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营养观念,中午不好好吃饭,喜欢到校外小摊上买些辣条、炸火腿肠等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成长;

  二是生活卫生习惯存在隐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

  二、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家庭教育和家长职责。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成长导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整合社会力量。

  一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通过实现农民增收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

  二是降低学龄儿童异地接受教育的门槛,让留守儿童能有机会跟父母一起生活;

  三是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是强化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监管网络,加强联系和配合,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10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后备力量,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问题,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落实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农村人口较多,随着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只好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亲戚照料。为探究我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一)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及父母的有效监督,易产生安全教育问题。在与某些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访谈时,得知这些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受影响的都是父母不在家亲自监护的女学生,给留守女童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

  三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而遭到失主的毒打,甚至致残。此外,由于父母的“缺席”,缺少亲情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有发生。

  (二)教育问题

  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由于祖(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一些亲戚也是觉得自己的责任主要是在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等,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往往都不能给予帮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守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家务劳动,也没有时间去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虽然在学习兴趣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区别不大,但父母进城务工对孩子的学习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觉得自己有责任用成绩来回报父母,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变得“自我封闭”。或是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过于放松,对学习产生散漫的心理,甚至厌学情绪;

  二是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学生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不少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自己的成绩变差了”。总体上,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所下降。

  (三)品行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的变化。这些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问题则更多。

  (四)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由于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寄养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于托管的亲戚又外出,出现被二次托管的现象,因此这些孩子因为生活中缺失亲情,缺少及时沟通致使他们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为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自我为中心,调查中觉得自己在学校朋友很少的留守儿童占20%。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高,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比其他儿童低,不喜欢上学,同时有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政府的特别关注和重视。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家庭、学校、社会及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改革户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为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拥有平等的就学权利和环境,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同时,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以帮助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在比较集中的地区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者、办学环境以及学校的师资等方面应由具体的要求,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提供达标的受教育场所,可以减少公办学校的办学压力。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阵地建设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更多的流动人口的子女可以随父母进城。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第一,改善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及广大农民子女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吸引农民工将他们的孩子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以对留守儿童的管护。

  第二,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课余时间在儿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松,开拓了视野。

  第三,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四,成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并协调各方的关系,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第五,建设校外活动室阵地,利用镇综合文化活动室、村部等建设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三)调动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从所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好心理和行为,都可以从他们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第一,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第二,积极组织“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宣传和保护的责任。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留守儿童的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11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对象,关爱留守儿童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能和正常的未成年人一样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组织领导制度。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支书为副组长、办公室成员、各科老师为成员的"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支部书记)为副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并明确专人负责些项工作。

  2、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合理,责任到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管理。

  二、统计报送制度。

  1、每学期开学初,各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是单亲还是双亲外出、家庭具体情况等,做好造册统计并及时上报学校。

  2、各片区内学校要把本校规范的留守儿童情况统计表和电子报表及时上报到片区学校;片区学校和各中学由专人造册统计并在开学后一个月内上报中心学校。

  3、留守儿童的统计上报时要做到及时、准确、具体,做到不漏统、不重统,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留守儿童关爱制度。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和亲情依附者,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各校要教育引导外出家民工切实担负起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努力使留守儿童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2、发挥校园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针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实行代理家长制,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沟通情感、矫正行为,真正主教师成为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

  3、代理家长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每月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至少进行一次谈心、与留守儿童班主任交换一次意见,到留守儿童家中看望一次、检查一次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与留守儿童共进一次晚餐、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一次电话,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4、代理家长要认真填写亲情结对工作日记,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困难帮扶、情感沟通、行为矫正等工作,使代理家长成为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

  5、各校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和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为留守作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校园环境,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温暖的集体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四、档案管理制度。

  1、各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立档案,及时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补充和变更工作;要做到与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相符合,并要求专人管理。

  2、建档的主要内容上级文件资料、本校工作机构、工作台账、相关工作报表、宣传信息、活动资料等。

  3、留守儿童建档率要达到100%.

  五、信息报送制度。

  1、信息报送原则:

  (1)及时性原则。重要信息早发现,早收集,早报送。

  (2)准确性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符合实际,文字表述准确,用词严谨,分析恰当,数字精准。

  (3)时效性原则。以推动落实、促进工作为原则,及时提供真实、有用的情况,坚决克服形式主义。

  2、信息上报内容

  (1)要围绕"三关工程"的工作部署及贯彻落实情况报送信息,做到重大活动及时报送,成功做法和经验随时报送。

  (2)各校三关工作思路、工作情况进展情况、主要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每月报送一次。

  (3)各学校三关办召开的各项会议要及时报送会议图片、会议主要内容。

  (4)各学校要有专人负收集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及活动图片,每月25日前报送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根据收集情况向镇三关办和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三关办报送。

  (5)、每学期初各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拟定工作计划,期末要将本学期工作的开展情况写出书面总结。计划和总结要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到中心学校三关办。

  (6)在坚持上述信息必报的同时,鼓励报送包括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等在内的调研性信息。

  六、追踪监督制度

  1、适用范围

  (1)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作出的有关决定、通知的执行情况。

  (2)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在开展专题调研、指导检查、参见视察活动中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办理情况。

  (3)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认为有必要进行跟踪坚持的其他有关事项。

  2、被追踪的学校要自觉接受和主动配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报告执行或者办理情况。不能按时报告的,应当说明理由。

  3、对于不提交,没有正当理由逾期提交执行或办理情况报告,执行或者办理工作不落实,或者敷衍塞责的学校,中心学校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将追究被追踪监督学校校长责任。

  七、调研工作制度

  要围绕"三关工程"具体工作展开调研,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或提出好的建议意见。调查研究人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吃苦精神,改进工作作风,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调研报告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八、考核奖惩制度

  学校将把 "三关工程"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对工作重视且完成较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走形式的个人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在如今特殊的历史时代中,大量的农村劳力涌向城市,在这股社会洪流中,堡子镇这个小镇自然也融入了社会大潮。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走出了家门,只剩下了老人与小孩子们,留守的爷爷奶奶与留守儿童太多太多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牵扯着老师们的心,留守儿童的教育被学校高度重视,为更好地教育好祖国的新一代,让留守儿童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堡子小学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并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重点针对四、五、六三个年级进行,因为这些年级感知认知能力较强了,对于父母外出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且能表述清楚自己的感情。

  一、 堡子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堡子镇在会同县来说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镇,全校学生共861人,其中留守儿童有569名,占全校总人数的66。而四、五、六三个年级的留守儿童只这几个年级总数的58。出现了低年级留守儿童相对较多,高年级的相对较少的情况。老师行了分析,其原因可能有这些,首先是因为孩子的原因,因为长年的在外打工生活,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远了,起初并不太引起父母的关注,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因为长期缺少父母关爱而长大的孩子,性格方面与父母所期望的相差太远了,家长们感觉已经管不住孩子们了,想在他们这个时候努一把力,挽回一点,尽自己为人父母的心意吧。另一个原因是经过几年资本的积累,早年出去打工的父母现在有了一定的本钱,回来自己家乡发展了,少挣点钱,孩子是最重要的。

  本次重点调研的孩子在9到12岁之间,从孩子们生活的家庭环境、学习状况、心理状况三个方面进行调。首先家庭环境方面,在这些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了三分之二,这此孩子百分之九十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余是和亲戚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或者隔了一层山的教育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父母一年回来一次的占了百分之八十多,其余是半年回来一次,虽然孩子们表示自己的父母每个星期都给自己打电话联系沟通,但因为长期不见面,电话上的话有的也少得很。但另一方面又都强烈是自然地想念远方的双亲。但内心有的已经慢慢地疏远了。所以他们一遇到困难,就只能向同学和朋友诉说,很少选择向父母诉说的。而与他们玩得最多的是同学和朋友,父母远在天涯,而爷爷奶奶老了,有的还要照顾好几个孙子孙女,能管好吃喝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经过调研总结出留守儿童的特点有:

  (一)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

  因为留守儿童是祖父母与亲戚带的,他们一般只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没有精力出没有责任去管理孩子们的学习,学习上没有人督促与监控,加上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这种能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很容易形成学习上懒散的习惯。在学校违犯纪律,拖欠作业,不爱学习的留守儿童占的比例很多,是一大片。老师们感觉,现在教书压力很重,学生真的好难教。

  (二)性格孤僻但暴躁,内向而易逆反

  在调研中与老师们交谈中发现,每个班都有几个这方面极典型的例子,内向的学生一问三不理,与同学老师都不愿意交流,对一切失去兴趣。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却又不能冷静对待,而是以极端的方式发泄,或者更加沉默,或者极力反抗,有的甚至一怒就动武。就算是老师也一样的顶撞不误,长幼观念全无,难以疏导。

  (三)物质上的富有,感情和亲情的淡漠,

  其实他们本来就是在这种缺少关爱的环境下成长,尽管监护人如爷爷奶奶也疼他们,但哪比得上父母的爱呢?这是一种世间最亲最本能的感情,从小就让他体会得少,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对周围的人与事产生多么深厚的感情呢?有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们的亏欠,有的每天给孩子五元或者三元的零花钱。但这钱不是感情的缝合剂,只会让孩子养成对物质过分的追求与依赖,更加地缺少感情。

  二、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一些教育方法。

  其实这几年来,为了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学校是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具体大的举措有如下这些。

  (一) 开展“关爱贫困留守儿童,百名老师下农庄”的大型家访活动。

  这个活动已经在堡小进行了两年了,每个学期,学校规定每个班确定家访对象,特别是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家访对象,老师们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经过家访,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很不容乐观。祖父母表示对孙子孙女的教育力不从心,事务多,孩子们不听管教,反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学校。有的监护人则根本不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家访的`老师在田间地头找家长们说了几句话,他们又忙着去做事了,根本没时间和老师们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说随其自然吧。但有一部分还是起作用了的,家访的老师与监护人互相把孩子在学校与家庭的情况做了沟通,达成了教育共识,找到适合教育孩子的切入点,这样对留守儿童好一些。尽管如此,堡子小学一如既往地坚持大型家访活动,终于让家长们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答应与老师共同管理好孩子。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加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个性了,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了,而是想办法耐心疏导与教育他们。

  (二) 对留守家长开培训会,让他们掌握教育留守儿童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学校每个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其实就是留守家长会议,会和留守家长们沟通,建议几种能让他们接受的一些教育子女的建议,如提醒他们,要怎样不溺爱,做到爱得有度,孩子们使性子爷爷奶奶一定得怎么办等。学校还召开了寄宿生家长会议,因为寄宿生其实基本上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了,而寄宿的话有老师管理,有的还有生活补贴,干脆放学校寄宿算了。这些留守儿童是最让老师们费尽心思的学生,对于调皮的难管的学生除了学校就没地方管了。于是又专门召开寄宿生家长会议,让学生辅导员与家长面对面谈话,互相了解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做好家校教育的衔接工作。

  (三) 师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

  每个老师都指定两名到三名左右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就象母子父女一样,抽一定的时间陪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好有的放矢进行及时的教育,让他们的困难得以及时有人发现,有人诉说,有人解决,尽量让问题儿童不成为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不光是老师的问题,也是全中国的问题,是时代造成的,但原留守儿童时代早日结束,还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社会也会更加安定和谐。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13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儿童远离父母。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日益突出的心理、社会等问题,寻求救治良药,我们对全镇18个行政村1个社区的留守儿童进行系统调查。

  目前全镇共有2589名外出务工人员,416名留守儿童。调查了260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童130人,女童130人。调查中,我们感到缺失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从而导致其情感孤寂、道德教化缺失、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不健全以及人身安全度不高等问题。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1、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本身素质不够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而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主要是学习自控力较差以及心理问题干扰造成的,80%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2、留守儿童亲情需求较强

  根据我们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大好。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次数也普遍较少,仅在春节回来的占45%,还有11.4%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调查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下滩村一组的孙某夫妇告诉我们,他们夫妻走的时候孩子还是抱在怀中,回来时已是满地乱跑,孩子连爸妈的模样都不记得了。两年甚至长时间不照面;我们在走访中还接触到康宁社区的一个名叫王甜的女孩,她的父母也是常年在外,她几乎是独自一个人生活,姑姑偶尔会过来照顾一下她,她自己平时经常是吃点冷菜冷饭,身体极度瘦弱,跟人接触也都是怯生生的,低着头不言语,这些孩子往往感情漠然,不与人交往,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心理上有很大的创伤,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心灵的伤痛。

  3、监护状况不容乐观

  监护人情况:根据调查,88.3%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照看,他们的年龄基本上在50岁以上,行动不很方便,做三顿饭都感到困难,孩子衣物难洗,对于照顾孩子,只要不冷着、饿着就行了;由于存在代沟,孩子的逆反心理、懒惰心理、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根本不听长辈的话。留守儿童中10.7%由亲戚代管,1%由别人托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

  家庭教育是监护的重要部分,父母在家庭内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它对人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儿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发展以形成个性、个人理想和发展志趣。在留守儿童身上,这一部分被无情地遗漏。

  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严峻的现实使务工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主要是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他们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建议和对策

  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滑坡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建议父母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

  建议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及教育问题。各中小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分类管理。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等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并建立成长记录卡,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对农村学校教师的特殊培训。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为学龄儿童。在这些留守学生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承担起一部分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些直接有效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减少生活风险、提高他们发展能力的家庭功能。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不够。所以,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并把这些培训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培训的重点一是关于提高儿童生活技能的培训。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由农村涌入城市,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带养,农村“留守儿童”队伍越来越大。针对这个特殊群体,xx区妇联联合相关部门于采取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就全区的“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xx区是省扶贫困区,也是劳务输出大区,全区总人口43万,总户数113158户,儿童总数57670人,其中留守儿童数达31000人,父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数9300人,单亲外出留守儿童数21700人。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监护的2790人,由亲戚监护的372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原因分析:

  1、监护不周。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监管的,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教育失调。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

  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保护缺失。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部分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育、公安、妇联等20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倾情关爱。我区调动区关工委、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团委等部门的力量,在全区招募了200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实施社会关爱行动。在全区21个乡镇开展“让梦想更闪亮--爱心陪护营”大型公益活动,由3至5名志愿者组建志愿团队帮扶一名留守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为陪护对象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广泛开展与农村留守对象的“手拉手”活动。让城市孩子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通过互赠文具及学习用品、写信、打电话、走访等形式,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共同健康成长。

  2、济困扶助。大力实施济困扶助行动,对留守儿童提供帮扶援助。一年来,区妇联为33名在校特困生发放慰问金13000元,联合区妇幼保健院对30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团区委向200名农民工子女捐赠学习日常用品2000多件,金额2万余元;区人口计生委和区计生协会联合开展爱心助学和帮扶活动,为158名留守困难学生发放“爱心助学”金43200元。

  3、净化环境。大力整顿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经营秩序,区综治办组织开展23次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关闭黑网吧14家,查处容留青少年网吧16家次。区关工委成立了网吧义务监督队伍。开展校车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全区107辆接送学生(幼儿)车都已办好校车证,办证率达100%。同时,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1、政府层面

  留守儿童问题在本质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内地和沿海、农村和城市、中西部和东部等等地域性的不平衡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问题。要减少留守儿童,首先是需要发展我区经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学校层面。在学校的常规管理方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父母的相关情况,与监护人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更新档案。加强寄宿制管理,解决学校经费和生活老师配置不足的问题。在心理教育和咨询方面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学校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指导老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以及指导老师的“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诉说氛围。可以采用“家长学校(或监护人学校)”的方式,提高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意识和认识;依托家访和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和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尽量弥合家校之间的隔阂。由在校老师、优秀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责任分配到人。

  3、社会层面。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在部分困难留守儿童的资助方面,需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号召全社会为留守儿童集资献爱心,帮助他们能够在学校正常地生活和学习。要重视社会力量,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民间力量的社会支持作用,加深社会力量帮助与参与程度。鼓励各类社会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同时引导社区热心人员、志愿者、退休教师等社会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服务。

  4、家庭层面。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和监护人都应该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倾注关怀,经常和孩子保持心灵沟通,及时化解孩子的各种问题,满足孩子的亲情需要;和学校要保持经常联系,监护人和外出的父母之间也同样需要保持经常联络,及时了解孩子的各项表现,做到有的放矢。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15

  调查时间:20xx年暑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

  调查对象:部分留守儿童、部分外出的农民工、部分中小学教师以及周边地区人员

  调查方法: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调研原则,采用实地考察典型、

  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发放调查问卷以及网络、资料搜索等。

  调 查 人:何家余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峻。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在留守家庭中,隔代教养、单亲照顾、亲朋监护、无人监护, 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农村里的留守儿童数量也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凭借暑假的机会,就徐闻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现状的不容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二、调查分析:

  首先请看看我们的调查数据(前山镇北松村)

  a、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b、北松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人数及比例:

  情况分析: 调查

  显示,北松村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6—12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使之亲情关系逐渐淡化。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以爷爷奶奶为主的隔代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北松村留守儿童中大部分处于6—12周岁,这正是他们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自然而然的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多通过电话这一单一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对北松5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该村大约有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例达到64.8%,甚至有8.7%与父母没有联系。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不容乐观性

  由于受父母出务工的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成绩普遍较差。从对吴阁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的调查情况来看,该校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课下,没有父母的督促, 自制力差, 甚至难以完成课堂作业, 根本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 学习成绩显著下降, 厌学情绪严重, 最终逃学甚至辍学。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时期, 而且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造成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特别是在以隔代监护为主的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且大多数的关爱仅限于物质上的、生活上的满足,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甚至严重的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对该村200名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有说谎、偷窃、暴躁行为的,分别占64.6%、28.2%、40.6%。另一方面,农村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书刊、黄色碟片等无不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少留守儿童经常光顾此类场所。这必然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留守儿童安全隐患较多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以爷爷奶奶为主的隔代监护人安全知识的匮乏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五)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其监护情况的严峻性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有三种情况:

  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

  二是亲朋监护型(占10%),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第一位,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顺其发展。

  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六)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不足,使留守儿童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问题。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不稳定因素。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12-14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02-01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通用12-13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10篇)12-1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01-18

对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2-11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07-10

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04-04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