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1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研范围覆盖附近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研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研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研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研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研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研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研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2
高校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直以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事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加强指导、畅通”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新,强化公共服务,采取各种,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今年5月,我们又根据省厅有关要求,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充分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全面情况,较为详尽地获取相关信息。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本科:南通大学(有主校区、钟秀校区、启秀校区三个校区外加建设中的启东校区)
专科:南通职业大学,南通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体臣卫校,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学院,南通农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南通技师学院,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院等.
从专业上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五个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英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人力资源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业率最低的五个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工业设计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从去向上来看,民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占比九层以上。
从性别上来看,面上是女性毕业生就业比例略高于男性毕业生。
据高校就业部门老师分析,主要得益于女生谋求工作的积极性高于男生。而从点上来看,有些专业女性就业率明显不够理想,如机械、化工专业,一方面由于存在女生课业成绩虽然优秀但动手能力确实不及男生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单位招聘时的隐性歧视。
从单位的满意度来看,南通职业大学曾对20xx年就业高校毕业生做过一次小型抽样问卷调查,从思想品质、素质、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综合评价五方面征求用人单位意见。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基本满意,认为毕业生总体素质较高,但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其实近年来,毕业生跳槽的频率不断增高,就业稳定性显得不够。从毕业生角度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盲目签约,毕业生对签约单位了解不多,对所从事的岗位了解不足,对工作环境了解不够;二是因故变迁,学生升学、事业单位招考、入伍、等等;三是就业准备不足,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较少。
此外,几所高校20xx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人数为595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7.3%。
预计未来三年内,毕业生人数继续呈连年增长态势,20xx年为10230人,20xx年为11814人,20xx年为12524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南通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xx年,南通籍生源应毕业生总数为14321人,接收南通籍生源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0053人,实现就业人数9159人,就业率为291.1%,超额完成南通籍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为保民生、促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20xx年,南通籍生源应毕业生总数为16771人,接受工作将于今年7月中旬开始,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二、我市促进高校毕业生主要举措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人事部门更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来落实,积极寻求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拓展新渠道、新载体。
专门成立了“充分就业促进工程”组织协调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县(市、区)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定期召开局务会议专题研讨“充分就业促进工程”进展情况,确保整体工作有序推进。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社会各界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共同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想办法、做贡献,特别是引导和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
(二)完善政策,加强引导,扶持自主创业
1、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力度。包括:农村和社区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计划;高校毕业生自主;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计划;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公共服务提升计划。
2、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面向基层就业。
3、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
该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规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贴息额度与资金来源、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资助、项目补助等方面明确了相关的优惠条件和举措。
这些政策紧贴大学生创业的主题,特别针对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资金难”,做出了积极的扶持。
如规费减免政策,据工商部门统计已有200多名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该政策,自登记注册之日起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如在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创业用房低租金的优惠,软件类项目还可入驻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软件企业孵化中心,孵化期内免交3—6个月的房租和设备使用费,等等。
(三)市场为主,实习为辅,拓宽就业渠道
1、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一是加大招聘力度。每年通过举办固定人才集市、大型人才招聘、网上交流和公益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着力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
20xx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316场次,提供岗位15.3万余个。二是强化信息引导。努力实现人才市场与全国、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市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实行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和年度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发布制度,每季度通过报刊、电视台、电台及人事人才网
站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为用人单位引才和毕业生求职提供信息服务。南通人才网推出毕业生招聘求职专栏,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信息通道。
在南通人事网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栏目,由“就业”、“就业指导回答”、“南通籍毕业生荐才榜”、“毕业生档案查询”等板块组成,让各类就业信息充分共享。
三是做好日常服务。积极协助毕业生办理报到、落户等手续或开展相应代办代理业务。重视和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户口迁移、档案保管、政策咨询等工作。
2、发挥实习、见习带动作用。一是建立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
不仅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不仅为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和职业训练搭建了平台,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大中专毕业生直接通过实习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三、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从总体上来讲,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不容乐观。因为,从毕业生“供”方来看,接下来的三年,从全国到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南通本地几所高校和南通籍生源毕业生也不例外,将连年创历史新高。而从用人单位“需求”方来看,经济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就业岗位的多少,未来三年经济增速尚不确定。
同时,受毕业生跳槽频繁影响,用人单位培养使用毕业生的兴趣不强,招聘时倾向于有工作的人才更为明显。
具体来看,三大主要矛盾影响着我市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一是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
我市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带来职业、岗位的变化,对学校而言,三、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三、四年后有可能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二是理念性矛盾导致定位不合。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业不就,认为到企业或其他非公有制单位工作不算就业。有的学生对就业的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单位性质等不满意而放弃就业,很少看重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未来发展前途。同时,一些用人单位选人时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对吸纳毕业生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
双方在理念上的不合,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三是体制性矛盾导致能力危机。我市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在管理体制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选人用人时基本没有导入技术,大都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属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他们相比外企、国有大型企业,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更愿意招能立即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
而我们高校的培养体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地精力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进入社会工作后不能又好又快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导致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产生信任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3
一、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三、 正文: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 “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xx年212万、20xx年280万、20xx年333万、20xx年413万、20xx年495万、20xx年559万、20xx年610万、20xx年631万、20xx年660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xx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自20xx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总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象公务员所享有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与公务员做对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现象就会隐退,从而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生活难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呢?什么都没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对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十大报告提出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了全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城市创业,却忽视了农村这片创业乐土。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农村创业环境有着不可预测的发展潜力,农村有着市场竞争力小、环境宽松、风险小等优势。党和政府应当积极号召、鼓励有志青年去农村创业,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农村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发展种植、养殖,新型科技产业等,争取利用自身力量带动、形成一个新型的就业群,这样也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另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限制。国家、政府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优抚。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应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创业资金、技术等问题。
最后,我认为,要切实解决好这些毕业生,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国有、私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产力的团体,而不是只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我们拥有真正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才能创造我们自己人生的辉煌!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4
近期,一篇名为《江苏4万20xx届毕业生未就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或更严峻》的文章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报道称: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xx届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已经有4个月了,20xx届新的毕业生也已经开始考虑找工作了。但目前江苏仍有4万名20xx届毕业生未就业。20xx年,新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3.2万人,比去年多6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0xx年应届毕业生求职旺季已经来到,为了避免企业过早进入校园招聘而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多数高校采取措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求职旺季。据统计,从20xx年毕业生求职者人数突破600万大关以来,求职者数量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仅江苏省XX届高校毕业生就有53.2万人,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笔者从知名社会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了解到,目前有很多XX届的毕业生由于在校园招聘中未解决就业问题,被迫把目光放到社会招聘中,而社会招聘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也导致很多毕业生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却依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此外,笔者还从上了解到一组数据,20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0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0%,仅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将达到65万-70万,不少应届毕业生甚至愿意自降身价,期望以降低薪资水平的代价求得一个工作机会。
对此,笔者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等招聘类网站上整理出四条求职建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个时常困扰大学生的问题是:我要进入怎样的用人单位?但却很少有人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用人单位为什么要聘用我?我怎样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大学生要找到工作,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何在?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不是教育机构,旨在让你进去进修然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机构,因为悲怜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的社会职责。它是什么?是劳动机构,是雇佣你进去“干活”的,因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劳动从而以工资作为交换的合作方式。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厢情愿地把用人单位当做配合自己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工具,喜欢就进去带着,不喜欢就一走了之。根据上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流失率竟高达50%,两年内更是达到了75%!
那么,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应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呢?
二,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三,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
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需求,大学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体力行。如果你能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而作出相应成果的话,你就有机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用。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
四,大学生要研究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
如果你希望在本单位有更好的发展,那就需要对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对用人单位的未来业务重点和岗位要求作出预测,并据此制定自己的中长期规划。
总而言之,虽然20xx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但是只要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职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顺利地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5
一、前言
【调查背景】: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2.【调查目的与意义】: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3.【调查时间】20xx年5月28日——20xx年6月7日
4.【调查地点】:沧州市
5.【调查对象】:沧州市各大高校学生
6.【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7.【调查过程】:首先调查问卷,然后到各高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完毕后,做数据分析,归纳与整理。
二、正文
1.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遍地都是大学生。每到找工作的时候,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得去招聘会挤,到头来可能有些人花了钱进入会场,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都如石沉大海,无声无息去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很多应届毕业生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慨叹。20xx年,据估算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很明显,我们人才缺口大和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一个矛盾,当高教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失调时,便会出现一个“扩招怪圈”: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层层扩招——就业矛盾“后推上移”——高一层次毕业生挤压低一层次的毕业生,层层挤压,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继续加速扩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容易引发教育通胀,由此带来的毕业生就业矛盾被“后推上移”,隐患将日益凸显。而且会加剧人才“高消费”现象,大马拉小车,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就这四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
(1)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2)自身原因
①、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②、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大学生素质与就业的调研报告07-14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精选08-05
大学生素质与就业的调研报告08-16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10-27
中国就业调研报告01-13
暑假就业调研报告01-15
就业前景调研报告02-21
2018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07-30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04-19
青年就业创业调研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