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10-04 调研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1

  围绕临沂市旅游业发展课题,对20xx年我县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沭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县旅游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动力,以“作好山水文章,实现红绿结合,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休闲乐园”为总体目标,以苍马山旅游度假区、冠山仙境旅游区、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三个旅游开发项目为工作重点,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一)临沭旅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已形成苍马山、冠山、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等骨干景区(点)。20xx年7月24日,苍马山旅游度假区盛装开业,冠山风景旅游区试营业,目前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布展工作接近尾声。沭河古道、金滩栗海、蚩尤部落文化园、红石地质园等旅游景区(点)已进入规划招商阶段。今年2月份,新发现的恐龙遗迹、构造遗迹等稀有地质资源,都已逐步得到保护和利用。临沭街道和苍隆居分别顺利通过省旅游强乡镇和特色村检查验收;朱仓乡和月庄村分别顺利通过市级旅游强乡镇和特色村检查验收。

  (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全县已发展AAA级旅游区2家,AA级旅游区3家,三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4家,二星级餐馆2家,旅行社4家;评定省级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商业步行街)1处;新开工建设4星级酒店(临沭国际大酒店)和地方特色小吃一条街各1家;新增花卉旅游示范点1个;20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35万人,旅游总收入687.88万元,占GDP比重0.052%,全县旅游从业人员增加至3000余人,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持证导游20人。旅行社20xx年以前全部是向外地发团业务,20xx年实现地接业务“零突破”,今年已地接游客218个团队,8000余人,其中首个最大团队500余人。

  (三)营销促旅逐步升温。苍马山景区和冠山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临沭京鲁新春文化庙会”、“冠山旅游区新年祈福”等活动;特别是近期成功举办了“日照、连云港—临沭一日游”旅游推介会,为临沭引来大批游客;县旅游局制作了《临沭旅游》专刊,目前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报道,策划并实施的《沂蒙晚报》沂蒙湖专栏“临沭旅游文化”系列报道,已连续9个月刊登文章40余篇,对宣传临沭、促进临沭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主要做法

  (一)全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为加快苍马山、冠山和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的开发进度,在挖掘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突出打造新、奇、特项目。苍马山旅游区的鸟语林打造为童话世界,鸟类王国;欢乐谷的飞行塔为国内第一台,过山车、欢乐风火轮、植物迷宫等为鲁苏北仅有。冠山风景旅游区的长春观道教文化、绿色文化、泉水文化都独具特色,“冠山仙境,福地洞天”更是充满康体休闲之韵味。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作为全市“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打品牌是“滨海根据地,少奇沂蒙情”。目前,布展工作已接近尾声,争取六月底开园。

  (二)稳步加大产业招商和资金投入力度

  20xx年2月份与临沂客商签订冠山景区旅游开发协议书,目前,总投资已达6000万元。浙江森禾集团分别投资8000万元和2.5亿元建设森禾花卉旅游示范园区和临沭国际大酒店。启动红石湖景区开发,已拆迁60户,房屋还建和红石湖景区建设共计划投资10亿元。规划实施苍源河休闲旅游区开发,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督促香港合众国际旅游投资公司对苍马山开发新到位资金3000万元。

  (三)积极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依托“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积极与本市及周边县市做好衔接,组合旅游精品线路,搞好捆绑式宣传营销,构筑资源共享、市场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开拓省内外市场。由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在苍马山旅游区举办了“世界旅游小姐鲁南赛区冠军决赛”、首届临沭“京鲁新春文化庙会”等活动,在冠山景区开展了“新春祈福”、“板栗采摘节”等活动,为打造出临沭旅游品牌,提高我县景区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鲁南苏北“旅游名县”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不断提升旅游队伍建设和旅游市场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推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等办法,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精通、优质高效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组织全县导游进行导游证年审换发和新办导游证上岗培训;指导并督促县内5家A级景区顺利通过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和A级景区质量复核检查;认真贯彻落实《“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在全县旅游行业中形成浓厚的好客山东氛围;积极组织苍马山旅游区申报山东省自驾游示范单位;切实做好旅行社地接业务和租用车统计上报工作;全县旅游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三、存在问题

  虽然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开发起步晚,差距大。临沭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全市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明显。

  (二)景区建设速度相对缓慢。由于旅游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工作在临沭尚属新生事物,在景区的建设推进速度上还不够快。

  (三)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景区的建设打造和管理方面,缺少专业性人才,旅游系统的管理执法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

  (四)旅游宣传经费不足。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政府纳入预算的旅游宣传和管理经费还有差距;重点景区还没能融合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游市场中,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宣传营销机制。

  四、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全县旅游业发展思路:

  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纲领,认真贯彻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旅游产业“从小做大,从大做强”,膨胀壮大临沭城市体系,真正成为临沂城市的后花园,成为鲁南苏北旅游名县。

  (二)全县旅游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为全县旅游产业的快速提升阶段。到20xx年,全县A级景区达到8家,其中4A级2家,3 A级3家,2 A级3家;三星级以上饭店达到6家,星级农家乐达到20家;旅游购物街区和商店达到10家以上。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亿元。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实现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以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争创省级旅游强县,20xx年争创国家旅游强县。

  (三)发展措施:

  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保障重点旅游项目顺利实施;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景区景点的建设,用市场手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继续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走出去,请进来,使招商引资工作在景点打造、星级酒店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二是切实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继续贯彻实施沭政发200944号文件《关于公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范围的通知》,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对沭河栗海、红石地质园、岌山地质园等旅游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临沭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2

  按照邵局长对云南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指示精神,中国旅游研究院组成了以戴斌院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对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全面调研。期间,专家组先后考察了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博集团、石林5A级旅游区以及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点)和企业,并召开3次座谈会广泛征询和听取了昆明市各级领导、主要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又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召开了2次内部研讨会,最终形成了《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一)主要成就

  1、旅游业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51倍和1.52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1年,昆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突破百万大关,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00.4万人次,同比增长16.66%;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达400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29%。旅游总收入达到367.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95%,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12.8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昆明市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稳步加强

  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导向下,昆明市培育了一大批以石林、阳宗海为代表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区和以世博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具有较好投融资能力的产业主体,洲际、豪庭、豪生、希尔顿、索菲特、温德姆华美达等国际酒店品牌也相继落户昆明,昆明市成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3月,全市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开工在建重大旅游项目达23个,计划投资额6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37亿元。有力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旅游业在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3、旅游业对“春城”城市形象品牌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昆明市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就在国内外游客认知体系中形成了“春城”的城市品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昆明市不断通过举办世博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方式,强化游客对这一品牌的认知。春城”、“好客春城”、“浪漫春城”等口号和四季如春的城市旅游形象不断在游客群中得到传播和强化。昆明市先后被评为“欧洲人最欢迎的中国旅游城市”、“ 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荣誉,知名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不断的得到提升。

  4、旅游业成为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支撑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昆明新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南亚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一方面,昆明对省内西双版纳、丽江、腾冲等主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客源组织与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昆明作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的作用日益强化。另一方面,昆明市作为中国连接东亚大陆腹地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以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门户,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扩大昆明与东盟国家的联系,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作用持续加强。

  (二)主要经验

  1、发挥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昆明市历届市委及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并重的原则将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要持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成立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方式,发挥该机构的牵头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充分利用昆明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旅游业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权。这些措施为昆明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对旅游科学发展的指导功能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编制完成了《昆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项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方面统一了全市上下对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地位的认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昆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发挥规划在整合资源,实现省会城市区域集散中心和“龙头”作用的同时,促进了昆明市与周边区域旅游合作,为云南在东南亚旅游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圈、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旅游圈发挥主导作者用创造了条件,为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

  3、持续通过重大事件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以来,昆明积累了通过重大事件、节庆活动持续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除了两年一届的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之外,近年来,昆明市还通过承办2008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亚太旅游协会2008旅游战略论坛等大型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云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旅游魅力。以这些活动为契机,昆明市一方面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提升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4、不断寻求旅游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衔接

  按照昆明市加快构建以“一湖四片”、“一主四辅”为骨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新格局的空间布局,昆明市不断寻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功能完善与提升的衔接,城市旅游景观的打造与城市化过程的结合。先后打造城市南部湖滨旅游景观带和海埂、大渔两大旅游休闲度假片区以及城市北部的世博新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随着大量城市旅游新景观和新地标的出现,已经形成了“湖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独特城市景观,在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的同时,为昆明市民创造了游憩空间,创造了城景交融的和谐发展模式,并形成高原山水旅游城市建设的典范。

  二、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面临的新形势

  1、国家战略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定位提出新要求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云南省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地位正式确立。随着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泛亚铁路和昆曼、昆仰公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将由我国国土的西南边缘变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印经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昆明不仅要在省内经济发展中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更要在国家战略体系中承担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功能,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不断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国民休闲福祉提升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功能完善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更关注健康,更追求有益于身心的休闲度假旅游在成为新趋势的同时,也成为国民福祉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即将出台也将为这种福祉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昆明市在云南省旅游目的地体系中长期承担着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枢纽的功能,在国民休闲逐渐成为生活福祉的背景下,以往主要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吸引物服务的旅游发展目标,将向着同时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满意度共同提升的方向转变,昆明市旅游也发展面临着功能转型的任务。

  3、市场需求多元化对昆明的城市旅游产品更新提出新要求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的旅游消费者正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兴起,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大大增强,游客的出游方式逐渐形成了随团旅游、自驾车、自助游等多元化格局,旅游消费需求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昆明以“春城”的城市品牌著称,石林、世博园等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知名度较高,但随着休闲度假成为国民福祉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由观光旅游独大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存,由主要服务于外地游客向与市民共享将是未来昆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城市的休闲服务功能,昆明市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变。

  4、区域旅游竞争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市场拓展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周边省份对旅游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昆明市的旅游业也面临着来自于省内外各种类型旅游目的地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四川省、广西省均将旅游业纳入到全省重要的产业形态中,不断开发出九寨沟、阳朔等新兴旅游产品,冲击着云南省既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另一方面,随着丽江、腾冲等一大批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建设,昆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地位更加强化,进一步弱化了昆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昆明欲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中占一席之地,面临强大的国内和省内竞争压力,需要适时调整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向和战略。

  5、旅游投资不断加大改变昆明的城市旅游项目支撑体系

  “十二五”时期,昆明市计划投资近千亿元,将一批经过长期建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品牌,整合提升或新兴开发为国际旅游精品,包括石林-九乡旅游区、昆明世博园及新区、环滇池旅游圈、昆明轿子雪山旅游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将一批经过一定建设或已具备较好开发条件、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项目,培育提升或新建开发为全国旅游精品,包括五华环翠湖文化休闲旅游区、盘龙城市商务聚集区、官渡生态湿地公园旅游区、西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等。通过开展精品旅游吸引物建设工程,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战略,昆明市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体系格局将面临重组,昆明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支撑将发生重大变化。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昆明市是国家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前沿,是联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各国家和地区的枢纽,是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的区域旅游中心。但一方面,受到出入境签证政策的限制,没有能够较好地发挥桥头堡的作用,融入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东南亚旅游的格局中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也没有理顺昆明旅游与各地州的旅游竞合关系,主要承担了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建设和吸引力打造明显不足,甚至落后于一些地市州的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中心潜力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优势,龙头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

  以石林、世博园为代表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成为赴昆游客的首要旅游吸引物,并占据昆明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中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长期以来对观光旅游产品的路径依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城市旅游旅游综合吸引力的提升,造成旅游产品和项目结构单一,对“春城”的城市旅游品牌支撑不够等问题。随着市场资本的不断注入,尽管先后有滇池旅游度假区、阳宗海度假区等新兴旅游度假项目的不断出现,但这些品牌的影响力在昆明属于观光型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认知情况下,仍与石林、世博园等传统品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市场最终表现为留不住客人,单位游客的旅游花费较低,经济效益差。

  3、产业要素发育不均衡,游客满意度水平有待提升

  昆明市旅游业的各产业要素发育程度不一,呈现结构性失衡的状态。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昆明旅游的“吃、住、娱”认可度较高,但对“行、购、游”的认可度则较低,特别是对散客服务的满意度较差,对旅游性价比、旅行社、交通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景区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能力不强、购物环境差。315热线、人民网旅游投诉平台、各类微博等非官方渠道针对昆明市的投诉数量较多,投诉比率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样本城市中相对较高。尽管2010年以来,昆明市游客满意度呈现提升的趋势,但总体排名仍然不高,在样本城市仅处在中游位置,与知名旅游城市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4、缺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配套与创新体系

  缺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配套与创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旅游行政管理分属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和多个企业负责,各地区和部门之间。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3

  摘要: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近尾洲镇位于湘江河畔,与常宁市隔河相望。近尾洲水域区内怪石林立,千姿百态,不仅适宜水产养殖,而且风景优美,并且交通非常方便。该文就近尾洲旅游业现状进行调研,并对近尾洲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近尾洲,旅游,莲湖湾,荷花,生态环境

  1.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时间:20xx年12月29日-20xx年2月

  调研地点:湖南省衡南县近尾州莲湖湾

  调研对象:近尾州莲湖湾居民、游客

  调研目的:如何发展近尾州莲湖湾的旅游业

  调研方向:近尾洲莲湖湾的生态环境、旅游、日地形地貌

  调研方法:访问法、观察法

  调研人员:李有粮

  2.近尾洲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2.1近尾州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

  近尾洲水域区风景秀丽,尤其以石头的奇形怪状,婀娜多姿出名,是近尾洲的风景名胜区,水域区内水质优良,水产养殖条件极佳,是投资水产养殖与休闲综合开发的宝地。现已5000万元人民币项目投资,兴建了度假村,以及其他部分配套设施。近尾州镇的莲湖湾是湘江上游依托近尾洲水电站而形成的美丽河湾。水域面积4000亩,其中荷花种植面积1800亩,岩石1500亩,砂土1000亩,河滩500亩。该区域内空气清新,夏季“莲动下渔舟”的胜景,被誉为湘江上最美的乡村。

  通过调研分析,近尾洲具有如下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一是水域面积庞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近尾洲水坝抬高后,莲湖湾就成了水淹区、库区,居民身份也变成了移民,但老乡们的生存能力很强,身份从以往的农民变成了现在的渔民,水给了近尾洲库区活路和财路。近几年的库区开发,莲湖湾有6000亩水面,已种1800亩荷花,生态养殖大闸蟹10万只,有100条渔船。到了赏荷的季节,一队队渔舟载着游客去采莲,场面很是壮观。

  二是气候独特,生态环境资源丰富。近尾洲冬季降雪充足,夏季凉爽多雨,年均气温18℃,昼夜温差不大,日照充足。全乡林地面积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6%,更有庞大的荷花群。近尾洲春天有桃有李有油菜花,夏秋观荷,冬天近尾洲虽没有景,可是画家、摄影家、诗人却可三五成群而来,划着乌篷船,守在残荷边寻找着他们的禅境诗意,便如我等偶尔下乡,泡一壶茶,蹲在屋檐树下或江岸水边,晒晒,打个盹,做个闲人。

  近年来,随着投资项目的增加,境内已拥有生态农庄、农耕文化馆、十里莲荷、钓鱼岛、纱帽岭夕照、管山洲渔歌、牛皮滩月桥等诸多环境优美的自然景区,景区内林木葱郁,草甸丛生,花卉锦簇,每年吸引众多登山、野外探险旅游爱好者。

  2.2近尾州生态环境的保护现状

  如今,很多人在巨大的经济价值背后容易忽视甚至是漠视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在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使旅游业能否长期发展的挑战。近年来,社会各界在对近尾洲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对于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也得到了重视。

  (1)人口。人是自然界的过客,是风景区的客体,也是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规划区内村民居住点应限制规模扩大及人口增长,尤其应限制人口机械增长。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景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以规划的环境容量为依据,严格控制风景旅游区的建设规模。根据景点容量控制,对人流进行合理疏导和分流,避免客流在某一景点的过多集中。

  (2)水域。水是整个风景区的灵魂所在,水量和水质直接影响到风景区的景观质量,系统的保护水域是维持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有着庞大水域的近尾洲更是重中之重,养殖业以及荷花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加大力量控制。采取积极保护措施,并结合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管理,对流域内造成环境污染的村民居住点进行治理、搬迁。景区服务中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污水应经污水处理厂处理集中排放,定点、定区、定向排放,不得违反排污规范。同时严格控制产生新的污染点。

  (3)动植物资源。景区现状植被覆盖较好,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封山育林工作,丰富植物类,加强风景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效地保存植物物种资源,保证风景区绿化的多样性。建立绿色走廊,搞好防护林带建设,做好防火工作。防治景区内竹木的病虫害,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4)政府支持力度。衡南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历年来缺少资金投入,旅游业在当地还没有形成气候。近两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旅游开发的投资和宣传力度,昔日鲜为人知的衡南风光逐步引起旅客和投资商的注目,投资开发近尾洲库区已成为众多投资商明智之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总收入1600万元,可实现年利税400万元。

  2.3近尾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综合分析近尾州区位、交通及自然资源的基础上,2005年以来,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对近尾洲地区进行了生态农业的开发。由于景区景色迷人,原始韵味浓烈,很快便闻名遐迩,成了衡阳周边地区夏日旅游度假、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年接待游客0.9万余人次,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0余万元。目前为止,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旅游区累计投入投资800余万元,其中:建设8000平方米停车场一处,直径40米蒙古包(餐厅)一座,木制别墅11座,欧式别墅32座,水泥旅游路2.2公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均全部配套,为下一步招商引资,全面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近尾洲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与意见

  3.1加强环境保护,完善景区管理。

  近尾洲风景区建立环境监测中心,随时监景区的环境质量,以便采取相应对策,同时强化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保宣传工作,指定近尾洲风景区的环境治理技术措施并指导实施、监督执行。按照环境保护目标对策一致的原则,对近尾洲景区划定若干级环境保护区进行管理。建设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站、公厕,健全环卫机构,完善环卫设施。因地制宜修建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严格控制排放标准。

  3.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

  一是在中国著名旅游网上精心制作关于近尾洲旅游业宣传的网页,及时通过互联网将旅游信息传向世界各地。二是在省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在旅游电视、报纸上进行滚动式轰炸宣传,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并巩固外界对近尾洲景区的注意力。三是策划组织开展富有创意的节庆活动,并辅之以发扬文化氛围为中心的比赛,以节造势,扩大近尾州景区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四是加强与近尾洲主要客源地的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到其他城市宣传促销。五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六是征集确定旅游形象标志,在入境处、主要景区及城区游客集散地凸显出来,给游客以深刻的烙印,同时继续办好本地媒体的专题节目,强化对内宣传,增强市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营造旅游良好环境。

  3.3搞好旅游规划。

  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近尾洲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强化资源保护;消除近尾洲景区内及进入近尾洲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搞好生态建设;要将水保、退耕还林、天保等国家扶持的项目向旅游区倾斜,并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

  3.4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着力夯实近尾洲基础设施。硬化或油化通往主要近尾洲景区的'公路,开通旅游专线客运。同时,要继续完善近尾洲景区的水、电、通讯、闭路电视、因特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建好旅游目的地。配套完善出的近尾洲旅游线路各个环节上的餐饮、住宿、购物、厕所、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

  3.5相关的创意性建议。

  近尾洲基本上由“山” 、“水” 、“地景” 、“人文景观”四大元素所构成,与湘江相连共波涛;湖面一涨一晃,船移景异,更妙在景中有景。“地景”上的农作物随季节变化,春季更是一片“战地黄花”分外艳。

  (1)增添自然景物元素。在湖边增栽本土树类,在山上增栽本土观赏类果树,如垂柳、桃、李、梨类树种。可营造钱松嵒式山水境界。

  (2)塑造、编写每个景点的人文记忆。笔者一路纪游可见、臆觉到“江心赏月” 、“拱洞闻涛” 、“荷海锦鳞” 、“铁铸江山” 、“摩崖观秋” 、“湖中三拱” 、“湖岛垂钓” 、“江村魚肴” 、“莲湾观萍” 、“白鹭祥云” 、“樟荫福地”等等。这些需要更多的文人骚客来锻造。

  (3)点缀本土、野趣景观,营造景区个性化特征。强调高品味,低技能;拒绝城市化、时尚化风格的融入。强调采用本土材质、地域风格来建造。如草亭、红砂片岩路径等。建筑物用低、矮、本土特色风格较适合,保持以自然为本。相应建立、完善水、陆游览路线。

  (4)将宗教、寺庙文化融入景区之中。管山村具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重塑、提升社会信仰因素。管山小学墙体所刊官山寺功德碑属光绪三十四年所建,有废弃遗址在。从田野、池塘中又可见散落青石立狮残件,可追溯到元代时期。

  (5)建立吃、住、行、玩等休闲娱乐经营配套设施。

  (6)可人为制造“动感人文景观” 。如“渔歌互答” 、“村姑浣衣” “管山舞狮” 、“牧童吹笛” 、“管山渔鼓” 、“管山巫舞”等等。

  3.6小结

  综上所述,近尾洲作为湘江河畔的风景名胜区,水域面积庞大,动植物资源丰富,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近尾洲因地制宜的发展需要每一位村名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大批有经验、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规划,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这样近尾洲才能快速的发展起来,迅速跻身于旅游界,成为旅游界的佼佼者。

  无论如何,作为衡阳的一分子,我们都希望近尾洲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喜欢;能够保持着它一直的平淡、平凡、朴实,却也生动、鲜活,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与乡村风情与江南风韵;希望远方来的客人好好的爱护它;希望在新的时间里做出新的改变,以便于更受欢迎和获得更大的知名度。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4

  为推动我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月下旬起,在区政协副主席陈忠尧的牵头下,区政协城建人资环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区旅游业发展,采取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视察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我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旅游局、区旅游发展公司及有关镇街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外狭义游客1511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狭义总收入153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5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0.4%,均高于全区GDP增幅。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7万人。

  纵观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目前,全区在建旅游项目36只,总投资28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50.6亿元。金沙·东方山水欢乐岛完成主体和外部装修,正在内部精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部分场馆可望在5月份试运行。大香林·兜率天景区已完工并开放运营。若航直升机场进展顺利。天马汽车休闲广场项目施工进度过半。鉴湖江沿岸环境改造基本完成,正在配套建设慢行道和骑行道。

  二是乡村旅游借势起步发展迅速。

  2015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发展南部山区乡村休闲旅游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南部山区全域“景区化”的目标和要求。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341万元,创建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民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汽车营地、台门旅馆、工业旅游等新业态逐步培育。

  三是有特色小镇谋篇布局势头良好。

  各镇街制定了有特色小镇创建计划,其中湖塘黄酒小镇、兰亭书法小镇、柯岩酷玩小镇已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平水养生小镇、安昌明清街区文化小镇、漓渚春兰小镇、滨海蓝印时尚小镇、福全创客小镇、杨汛桥智小镇等正在探索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是宣传推介借力节庆营造概念。

  在利用传统宣传营销手段的同时,全力办好香雪梅海梅花节、小舜江亲水节、大香林樱花节、虞舜文化旅游节等具有鲜明地域有特色的乡村节庆节会,策划开展驴友会、茶友汇、骑行赛、乡村马拉松等新概念活动。此外,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等互联网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五是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完善。

  目前,区旅游局负责全区旅游工作的行业管理和指导,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负责柯南区域的旅游开发建设,旅发公司负责区财政本级出资的资源类旅游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相关镇街负责其他景点的建设管理与乡村旅游的管理指导,其他民企负责非资源类旅游资产的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旅游业的地位作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明显,且具有高就业率、几乎无污染的优势。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虽然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2.7%,但仅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5.7%。

  二是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研究不够。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产业,需要进行深入、长远、仔细的总体谋划、个案研究和市场操作策划。而目前我区旅游产品不多,功能不全,有特色不明;旅游配套要素缺失,旅游带动作用不强;旅游企业各自为战,合力不足;营销推介手段创新不多,效果不佳。

  三是旅游业综合性规划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旅游业是一门战略性产业,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把相关、相近、相似的行业规划、工作计划纳入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内,确立全区景区化、生态化的目标。而目前我区旅游业规划与新农村规划、水利规划、集镇规划等没有做到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规划实施时互相掣肘,造成浪费,贻误时机。

  四是研究型和创意型的高素质旅游业人才相对缺乏。

  要把我区的自然环境、人文优势和现代社会互动类、参与类产品转化为旅游资源,必须经过改造、包装、重组、推介,而这需要专门人才队伍来研究、运作。虽然目前有关镇街正在开展相关资源的'发掘与建设,但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需要抓紧研究。

  五是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要将相关、相近、相似的行业规划、工作计划纳入全区旅游业发展综合性规划内,就要有能够统领全局的机构来实施;要将各个旅游资源统筹运用,有机衔接,就要有能够跨越地域界限的机构来执行;要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长久培育和扶持,就要有拥有相应的政策手段和财物资源的机构来保障。而目前我区涉及旅游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虽已覆盖各个空间,但各自独立,各自为战,无法胜任这一任务。

  三、对策建议

  (一)全面深化旅游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旅游领域的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激发发展活力。理顺政府、行业中介机构和企业关系,严格规范权力清单,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发展中介组织,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在强化行业监督自律、推进标准化建设以及质量评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

  2.继续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类似于区旅游业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统筹全区旅游业发展和管理,强化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等方面的参谋功能;辖下组建相应的投资公司或由现有的旅发公司担纲,解决体制机制矛盾,资源要素制约,整合分散在其他部门的美丽乡村、文物景观、江河湖泊等及周边空间资源,作为投资公司,要充分发挥在旅游产品开发、重要旅游线路策划和重大旅游项目投资开发建设的作用。进一步调整一些重要平台和重要环节的运作机制,探索建立投资公司与所在镇街共同出资、封闭运作的管理机构,完善统筹协调、灵活高效的开发机制;大胆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3.不断扩大旅游开放。推动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自由流动,尝试国有资本合理的退出机制,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民营资本全面开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重组兼并等途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开发,吸引越商回归参与旅游开发,投资重大旅游项目,促进混合所有制旅游经济发展。放宽产业准入条件,建立完善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与周边区域和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旅游运营商和旅游专业集团投资开发。特别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大胆引入民营资本,让专业的力量从事专门的事业。

  (二)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1.打造中心城区一级平台。中心城区要重点建设“两带三区”:一是建设鉴湖风光旅游带。西至湖塘西跨湖桥,东至区界的鉴湖水域,依托柯岩风景区,尽早开设夜鲁镇,渐次开发沿岸沿河街区、名人故居、文物古迹、内河等旅游资源,布置环湖慢行道和骑行道,开发水上旅游项目。二是建设会稽山佛教旅游带。东至大雾尖香山寺、西至大香林龙华寺的城区南部山脉,以大香林及龙华寺、兜率天景区为依托,逐步完善服务设施,并采用游步道、索道、景区摆渡车等方式,联通各佛院景区,积极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三是建设印象柯桥时尚区。在东方山水欢乐岛附近选址建设大型室内馆,作为印象柯桥时尚区。馆内开辟轻纺布料零售区、服装创意展示区、个人有特色定制区、快递物流保障区,同时在淘宝网上建立相应平台,现场下单,网上支付宝预付,事后通过快递完成一手交货签收、一手网上最终支付,努力将印象柯桥时尚区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个人服饰定制中心。四是建设江南古镇体验区。以柯桥古镇保护开发为依托,以最完善的设施和最优质的服务,完成向江南古镇的完美蜕变。对原居民散留结合,大力引进古镇所需的各类人士和各类店坊,开设有特色水街、水上集市,开发有特色旅游纪念品,尽早完成柯桥古镇的开发建设任务。五是建设“两湖”市民休闲区。瓜渚湖和大、小坂湖是市民的休闲区,也是游客住宿市区后的消遣区。在“两湖”功能布局上,要充分兼顾两方面的需求。建议规划建设环瓜渚湖水文化娱乐休闲带,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扩大柯桥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打造镇(街)村居二级平台。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建设有特色小镇。在重点建设省级有特色小镇的同时,鼓励各镇街、平台建设有特色小镇。当前,要尽快实质性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选商工作。在建设有特色小镇中,要坚持实业立镇,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二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城区南部型塘、漓渚、兰亭片和南部平水、王坛、稽东片中,选择条件较好的村落,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其中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改造和拆迁拆违工作,引入民间资本负责民宿经济开发、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改造。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的客厅建设,以乡村客厅为纽带,加快集聚农家乐餐饮、运动、观光、休闲、农货出售、民宿等项目。三是精心培育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本土本乡已有的资源,依托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植入旅游元素,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适应游客多元需求,大力发展养生、运动、修学等旅游业态,培育自由行、分时度假等出游新方式,开拓自驾车营地、游艇邮轮、温泉疗养等新兴旅游市场。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1.健全旅游交通网络系统。加强旅游交通组织,合理规划旅游交通线路,加快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外部交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城市快速通道、地下交通、水路客运等立体交通网,解决交通进入性和旅游节点换乘问题,促进外部交通、城市公交与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半小时旅游交通圈”,全力打造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网络型的交通标识导向系统,开发智能化路网管理系统,实现旅游度假区和A级景区全覆盖。加快旅游慢行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好环鉴湖江慢行系统,做好导向指示系统、信号灯规划,在重要节点设置旅游咨询服务点。同时,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立体式停车库,增设旅游咨询服务点和旅行社超市,开通旅游公交班车,方便外地游客换乘,缓解景区及周边车辆拥堵状况。加快与各区、县(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组合旅游直通线路,实现游客互送。

  2.实施智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以信息化为引导,以智旅游为手段,大力推进旅游“电商换市”,发展旅游智服务、智管理、智营销,重点培育在线旅游企业及淘宝旅行等第三方服务平台,扩大我区旅游在线交易的市场规模。积极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开发虚拟旅游系统,分层次构建静态地理信息系统、网上虚拟旅游系统和区域电商交易系统三大平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同时,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与携程、同程等国内知名旅游在线企业的合作,发展网上预订、在线支付等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智景区、智旅行社、智酒店等试点工作。加快中心城区、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基站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合推广市民卡,加快景区电子门禁应用,开发语音服务系统、景区流量监测系统,对景区游客量实施实时监控,在高峰时段发布景区承载量信息。推广旅行团队管理服务系统、旅游在线咨询投诉系统和导游管理年审网上系统,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发挥好旅游咨询、旅游服务、旅游投诉等作用,争取用三年时间建成旅游咨询网络系统,实现全区域覆盖、全系统联网。

  4.加强产业要素配套。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加强产业配套和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业泛产业化发展。适应旅游市场新常态,合理规划住宿设施的空间布局,继续发展标准性、引领性的高端酒店,调控一般性、普通型的星级酒店,鼓励发展文化主题型、休闲度假型、经营连锁型的有特色酒店,建设多层次组合的住宿产品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大型餐饮集团,引进国内实力餐饮企业进驻,培育形成餐饮有特色街区;鼓励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企业,重点开发具有绍兴地域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依托大型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规划建设集中的旅游购物市场或超市,鼓励在游客集中区域设立旅游商品购物店,在核心景区开设示范店,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挖掘绍兴历史文化潜力,发展各种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民间博物馆。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5

  【内容提要】目前,XX县正在积极实施“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本文在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XX县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探讨了XX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XX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

  XX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连环,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一个生活、工作的好地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为目标,在“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以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新村观光游、古豳文化游为四大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使我县旅游产业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2、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

  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工程建设,对包括马栏革命纪念馆在内的部分革命遗址进行了维护和重修,完成了马栏干部学院建设工程,马栏旅游景区直观坡面绿化,阳坡头关中分区旧址景区绿化、广场修建、窑洞维修,以及转角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建设项目民宅拆迁,窑洞维修等建设任务;先后建成了关中特区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库淑兰剪纸展览馆、石门山森林公园秦文化苑、西大门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使旅游景点有所增加,内容更加丰富。

  3、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产业增值明显

  我县先后在西安、深圳举行了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强与大型旅游集团对接,借力发展取得新进展。同时,注册成立了XX县首家红色旅游商品民营企业——红色马栏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旅游商品设计及研发、土特产品包装与销售,先后开发了10大类100多种独具XX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20xx年上半年,我县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XX宾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一些景区接待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我县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XX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XX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开发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XX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我县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或村庄中,普遍存在交通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道路等级低,迂回曲折,通行能力差。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连吃、住、行等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我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滞后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

  一是星级旅游产品少。二是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一些山水景点有看头、没说头,文化景区有说头、没看头。三是旅游形式单一,游览、购物和娱乐相互脱节,游客享受不到“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逗留时间短,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强。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组织管理松散

  由于我县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管理、策划、促销、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滞后,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调查了解,我县从事旅游景点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大多以实现就业为目的,懂旅游,爱旅游的从业者很少。一些景点管理松散,经常出现大门紧锁,无人值班的现象,让游客尽兴而来扫兴而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4、开发资金严重短缺

  XX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人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虽有大幅提升,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产业开发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以财政资金投资为主。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当地人民不免在观念上存在认识问题,社会资金不能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近两年,旅游招商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5、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由于受县域财力限制,旅游宣传促销范围有限,在周围各省媒体上未能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宣传促销不到位,策划的效果水准不高,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在外影响力不大。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开发价值与其知名度不相称,加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旅游市场拓展不力。

  6、环保意识淡漠,环境质量下降

  宜人的气候、整洁的城市、清晰的空气让许多游客对XX县留下了深刻印象,生态文明是我县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然而随着车辆的增加和煤炭工业的发展,这一优势将面临挑战。县城交通枢纽迎宾大道每日大量汽车高速行驶,从早到晚空气中尘土弥漫,市政部门没有洒水车配合清理,致使我县的空气质量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快XX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经济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可广泛吸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可促进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也被誉为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使一些濒临消亡或已经失传的民族歌舞、民间工艺得到抢救和挖掘,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发展好我们的旅游产业。

  2、突出重点,抓好“马栏——石门”两点一线的建设

  虽然XX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令人精神振奋。马栏红色旅游和石门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政府支持有力,发展势头良好;各界人士关注度和满意度越来越高,周边的环境也明显改善。我们要再接再励,抓好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加快建设旅游发展配套设施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改善接待服务条件,实现城镇硬件设施与旅游配套功能一体化。首先,要抓好以交通为中心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先安排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对现有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扩建。贯通县际之间的快捷通道,抓好旅游专线公路升级。二是在加强现有景区景点旅游公路管护的基础上,以全面实现油路改造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线路公路质量和等级,尽快修通景区与景点之间,景点与干线之间的公路通道,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三是要规划旅游专线和旅游循环线路,并设置旅游专线公交车,方便本地游客需求,大力拉动旅游内需。其次,要在县乡大力发展设施完备的宾馆、饭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家旅馆的建设,要注意农家旅馆的卫生条件,加强对农家旅馆的服务质量的监督;规范餐饮服务,逐步改善就餐环境,对现有餐饮的品种及种类进行改造,使之能够适应不同旅游者的口味,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XX饮食文化的内涵。再次,强化旅游行业优质服务。加强景区、景点的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6

  一、鄢陵旅游业资源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二、鄢陵乡村游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

  聘请省内有关专家和教授对全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开发、线路组合、宣传定位、发展步骤等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编制出《中国鄢陵农家乐旅游开发总体策划》。规划以“一花(鄢陵花卉)、一木(鄢陵苗木)、一水(陈化店水资源)、一草(草坪生产)、一果(樱桃、蟠桃等杂果)”五大资源特色为支撑,深入挖掘“彭祖养生文化、许由文化、三国曹魏文化、茶文化、鄢国古城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把美丽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结合起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和谐统一。

  (二)加快乡村游精品景区建设。

  1、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4、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2000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5、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三)加大乡村游宣传营销。

  一方面,把鄢陵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宣传的重点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几年来,通过新闻媒体刊发宣传稿件200余篇;在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以及周边地区电视台制作专题片30余期;在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报刊开辟广告专版;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通鄢陵旅游网站,全面介绍推荐鄢陵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宣传营销意识,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积极组织人员组成促销团到各地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营销;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和全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并积极参加“河南风”推介活动;极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记者、旅游界同行来鄢实地考察、踩线,推介旅游线路。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鄢陵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打响了鄢陵乡村旅游的品牌。

  (四)加强乡村游规范管理。

  乡村游虽然起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说明乡村游给人的印象就是住房档次差、环境卫生脏、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我们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旅游部门联合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交际礼仪、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质量、收费标准进行检查。积极组织经营者先后到栾川、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开扩眼界和学习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确保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使农家乐经营者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鄢陵乡村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鄢陵乡村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县乡村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够规范。我县乡村游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完善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有关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家乐”接待点的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较低,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队少,旅行社为其提供客源少。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两侧路灯、各种指示牌、景区内排水、排污设施及停车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农家乐的发展。

  (三)缺乏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少,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类同,产品单一,缺乏“农”的'特色和风格;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饭馆、一家旅店,缺乏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吸引力不够强。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层面,服务质量和档次不高,严重制约农家乐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把乡村游工作作为重点,对在乡村游发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对乡村游发展重点乡镇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点)开发的项目招商力度,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发展乡村游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重点扶持和发展几家乡村游休闲旅游示范点,作为全县乡村游发展的典范,切实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四是立足于长远发展,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特别是农家乐从业者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二)完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资源优势。

  在省、市“旅游立省”、“旅游立市”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按照鄢陵“旅游强县”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游总体发展规划,认真抓好实施和落实。一是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分步实施。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逐步完善。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尽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三)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鄢陵乡村游品牌。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不断规范农户乐接待服务标准,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大鄢陵乡村游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参加促销会、推介会及在各类电视台、报刊、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制作专题、刊发稿件等方式,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乡村游的影响力。同时,将乡村游、休闲旅游列为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旅游线路,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全面打响鄢陵乡村旅游品牌。

  (四)加大对乡村游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拔付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游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如:道路、污水排放及处理、公共照明、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对乡村游项目的立项进行倾斜,使更多的旅游项目能够得到上级项目专用资金、贴息贷款、无息贷款的扶持,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设施,提升景区档次。

  (五)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乡村游项目用地政策。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最大限度利用好国家土地使用政策,并出台更有利于乡村游发展的土地政策,降低旅游企业土地方面的投入成本;将旅游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所在地政府土地部门年度计划,保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土地。

  (六)加大对乡村游宣传营销的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将鄢陵乡村游纳入省旅游宣传的整体规划中进行宣传推介。在中央、省、市强势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增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鄢陵乡村游的知名品牌。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7

  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旅游对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牵头作用正逐步显现出来。实践证明,石台县发展旅游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县旅游在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景点建设力度不大,进展缓慢;旅游市场运行机制不科学,旅游价格混乱;领导协调机制缺乏权威,难以对全县旅游事业进行及时有力的综合协调等等。政府上述问题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尽快解决,势必严重削弱我县旅游业的对外形象和竞争力,使来之不易的旅游发展势头受到扼制。为此,我建议:

  一、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管理机制与公平的价格机制

  随着旅游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我县旅游市场呈现出非常混乱的态势,宾馆任意接客,景点随意调价,有些景点长期以来对地接社实行倒差政策(即对外地旅行社比本地旅行社的门票价格低),试图垄断市场,严重制约了旅行社业的发展,不少人非法从事导游工作等等。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进行价格机制的改进与完善,采取得力措施,避免景点之间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与相互诋毁的形象竞争。二是要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执法与监管职能,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确保所有的旅行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市场运作;三是要合理界定各旅游企业在利益分配方面的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合理、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多羸。

  二、建立权威性强、工作效率高的旅游领导协调机制

  旅游业涉及面广,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很多,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议成立石台县旅游管理委员会,由主要领导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并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形成高效率的工作机制,做到有职有权,使之真正担负起全县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重任。

  三、全县联动,整体营销,打造石台完美形象

  旅游经济就是知名度经济,旅游促销就是城市促销。发展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各部门共同创造和维护城市的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增强城市对外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一点,已经从婺源的旅游发展中得到了印证。近两年来,我县的两家旅游公司为争夺市场,恶性竞争,相互拆台,在营销方面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使石台的对外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改变现状。在这方面,我觉得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旅游产品定位。要确定既简洁明了又具有个性的旅游产品定位词和主题口号;二是要学习婺源的做法,大的活动由政府统一策划,酌情收取企业宣传费用,企业必须围绕全县的整体目标开展工作,合力打造我县旅游新形象。三是挖掘文化底蕴,丰富游览内容。四是要主动溶入周边知名景点,广开门户,借势造势,借船出海,不抵制,不排外,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四、加大景点开发力度,提高景点品位

  石台景点目前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几个溶洞基本还是开发时期的状态,龙门景区、黄崖峡谷等景点的基础设施都很薄弱,因此,提升景点档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一是要敦促各老景点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合理的开发挖潜,提升景点形象和品位;二是抓住当前国家重视旅游业的大好机遇,抓紧时间,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牯牛降景区的开发,使牯牛降真正成为石台县旅游的主打品牌。三是要在总体旅游规划原则的指导下,放开搞活,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开发生态游、农家乐等各具特色的新景点,以烘托牯牛降品牌,逐步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五、引导景区老百姓开展商贸服务,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旅游是一项富民工程,要合理引导景区农民从事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销售、土特产品加工与销售及农家客栈等相关的旅游服务工作,以此调动各方特别是当地群众和基层组织支持旅游、参与景区开发的积极性。

  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旅游业应该是个高尚的行业,导游更是美的使者,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大使。但由于目前旅游行业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整体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少导游抱着赚钱的目的工作,根本不考虑如何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如何把美丽的石台介绍给游客,使游客的'满意度很差。要想把我县的旅游业做大做强,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对导游及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的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在这方面建议由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一套规范的服务标准和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岗位练兵”、“服务技能大比武”和“创优”、“评优”活动,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提高“窗口”行业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七、做好“茶叶节”的整体策划,以节庆活动促进旅游发展

  纵观全国各地,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石台已有过多次办节的经验,如盆景艺术节、茶叶节,但目前来说,我们办节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出资,这样财政的压力很大。如果能策划好,让企业参与进来,这样可以做到以节养节,多方受益。

  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只有共同维护石台的整体形象,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形成共羸的格局,才能使我县旅游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这一产业,使之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我们的旅游企业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8

  为策应xx中心城“三大战役”的推进,市委党校20xx年第一期市直科干班在赴xx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异地培训、考察的具体情况,对打好xx旅游升温作了一些探讨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xx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域,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1、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初步确立。20xx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首次突破百万人大关,接待国内游客383.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2.65亿元,占全市gdp的5.33%。旅游业在增加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全市国民经济众多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形象鲜明确立。用支柱产业的一般标准衡量,旅游业已经成为xx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2、旅游产业加速升温。作为打响旅游升温战的今年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38.55万人次,同比增长75.5%,其中接待一日游客人和过夜旅游者分别为24.73万人次和13.8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0.5%和67.3%,人均花费分别为333.82元/人和414.33元/人;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32.1%。xx温泉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7.91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达到208万元。

  3、xx旅游核心地位凸显。在“十一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将xx定位为“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实施xx旅游升温战,是把xx建成“赣西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之措。xx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景区核心面积80平方公里,属武功山东北端的山麓部分,是以“奇峰险壑、温泉飞瀑、珍稀动植物和禅宗文化”为主要特色,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20xx中国光彩事业xx行暨xx森林温泉旅游节,温泉搭台、光彩联姻、经贸唱戏,签约项目28个,合同资金25.8亿元。今年2月,我市响亮地提出:以xx为龙头的旅游升温战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xx温泉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决定》,明确了xx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和组织领导,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全面实施“13566”计划,xx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年“五一”黄金周,xx温泉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7.91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达到208万元。

  二、促进旅游升温的几点思考

  今年,我市对xx旅游提出了五年的明确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认为,要重点围绕旅游的“三大特性”解决好“三看问题”,即围绕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可留住性,解决好能看、好看和耐看的问题。可进入、可观赏和可留住是好的景区(点)应该具备的三大特征,也是游客到景区实现旅游行为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规划和精心打造,提高xx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可看性和可留性,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接待力。

  首先要把握旅游的可进入性,实现配套设施建设的飞跃,解决“能看”的问题。交通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问题,一个地方再好,如果交通不便、游客进不去就不行。近年来,随着沪瑞高速的通车,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完成,xx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尤其是武吉高速、宜安公路的动工,xx机场的筹建,都将有力地促进景区点开发。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好的景区点仍存在中路途远、路况差等情况。游客赶路的`时间比观景的时间长得多。这些道路崎岖,让游客无法完全舒适地享受旅途的快乐。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也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道路改造,目前,进入xx潭下景区的温潭公路拓宽改造虽已完成,并已开通xx—温汤—xx公交线路,但沿途个别非风景区管辖乡镇的公路两旁的村镇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这一视觉反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整体印象。因此,把握旅游的可进入性,解决“能看”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骨干路网、乡村公路建设、交通发展规划,重点解决景区公路建设,增加公路通达深度,提高公路等级;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城镇的电水气配套,加强与旅游相关的生态环保工程建设。

  其次要把握旅游的可观赏性,实现景区(点)打造的飞跃,解决“好看”的问题。这是初始阶段发展旅游的根本。xx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址有486处、名山名胜有54处,但这些景区点还处于简单、粗糙开发状态,景区点“散、小、弱、差、浅”,无法形成全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创新思维,深化改革,切实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和体制,提升景区市场化经营水平,不断更新发展思路,强化景区的融资能力。目前,xx境内的旅游线路的策划安排还是个薄弱环节,必须集中全社会智力、财力打造旅游精品系列,旅游线路的策划,无论是在我市的旅游发展规划,还是在各级政府的旅游发展工作中都曾提及,譬如:以xx、三爪仑、天柱峰为主的生态游,以铜鼓、万载为主的红色游,以樟树、丰城为主的古文化游,以宝峰寺、百丈寺为主的宗教文化游,以奉新、宜丰、高安为主的名人文化游,以及xx中心城的体育文化游等等,但这些线路的安排至今还停留在设想层面,xx各大旅行社此类线路的安排甚至还是个空白。因此,如何精心选择、择优开发、不断拓展是当前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xx风景区作为旅游升温战的主战场,一方面,要“核心辐射”,以其为核心拓展市内线路,另一方面,要“远拓近联”,在积极对接市外周边市场的同时,与xx中心城有效对接,这对于提升xx知名度和影响力至关重要,不久前,“xx城区文化名胜一日游”线路的出炉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三是把握旅游的可留住性,实现内涵发掘利用的飞跃,解决“耐看”问题。这是旅游发展到一定时期,实现旅游经济高位越升的唯一出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想把“过路游”变成“目的游”,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和旅游产出,不仅需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山美水美景形成“亮度”,还要发掘美景的文化内涵,增加“厚度”,让游客可以去玩味、去探究,提高旅游单位绩效。旅游业发展初始阶段,旅游经济靠拼景区点的多少和游客的数量,但发展到一定时期,旅游经济就靠拼景区的品质和文化内涵,拼旅游单位绩效,发掘景区点文化内涵成了旅游经济实现高位越升的唯一出路。如何在发掘历史、丰富内涵等方面找准切入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山东蓬莱以海洋文化和神仙文化为核心,把两大特色文化渗透进景区,其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温泉文体、禅宗文化、农耕文化作为xx特有的、人无我有的资源,要全力包装,提高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新,打造月亮文化作为创造性的举措,既富开拓性,更具挑战性,项目设计、景点设置都必须细致、精巧,否则,无中生有便可能适得其反。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9

  海南建省以来,始终把旅游业作为龙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此,我们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希望能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一、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过程

  海南旅游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8年至1991年,以中央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建设旅游景点和旅游饭店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热潮,旅游业随之迅速崛起。

  2、1992至1994年,是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外投资海南十分涌跃,房地产业高度放开,海南的旅游业进入了发展和快车道。

  3、1995至1998年,是由数量扩张型向结构优化型转变的调整提高阶段。这一时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所谓“阵痛期”。对盲目性投资、开发进行了遏制,对旅游业进行了调整和规范,使旅游业的发展稳步提高,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海南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据了解,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至1998年,涉外宾馆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0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近10倍。因此,从海南发展旅游业的几个阶段来看,短短十年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海南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经验

  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省借鉴。

  1、超前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以尽快提高海南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占有率。海南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点是港澳同胞构成最大的'客源市场,因此,在1993年初颁布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中,明确了海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方针、战略重点和目标。1994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又和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合作完成了《海南旅游业战略行动纲领》。同年,该院在考察美国夏威夷的基础上,形成了“海南发展绿色道路”的调查报告,对同处相同纬度的两地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都为海南旅游业超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寻找了论证,为省领导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海南旅游业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2、按国际惯例办事,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特区特办,为海南的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是在政府积极参与、宏观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在规划、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上和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海南省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海南省旅游发展战略及风景区域规划》、《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海南省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违规处罚规定》、《海口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方案》等若干地方性法规、条例。98年又颁布了《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对旅行社的管理,旅游用品购物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法治旅”,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这是海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

  3、确立“一省两地”符合海南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发展战略,使旅游业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才能保证这一地区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在建设休闲度假胜地中,针对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提出了把旅游通道变成旅游基地的设想,一手抓旅游景点、景区项目建设,一手抓旅游服务水平,突出市场营销,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份额逐年上升。

  4、实施全社会共办大旅游,外引内联,使海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海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并大力推行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发展方针,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提供了高效优质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海内外,岛内外和省内各种经济成分及各行各业投资,介入海南的旅游业。十年中,海南累计外商直接投资54亿美元,另外,利用国外贷款等间接利用外资20亿美元。

  三、对发展我省旅游业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调研,对山东、海南两省旅游业发展和现状进行比较,对发展山东旅游业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和完善我省地方旅游业法规、条例,努力营造文明、健康、有序的旅游环境。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尤其是在旅游市场的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有关的法规、条例建设尚不及时、不完备,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2、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大力推行“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发展方针,外引内联,增强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实力。海南旅游业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调控、约束作用,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权限;二是充分利用海内海外、岛内岛外的一切力量,吸引外资,动员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共办大旅游。值得注意的是,全社会共办大旅游,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生机活力,同时也会出现众多小企业各自为政,削价竞争以及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导致旅游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对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应鼓励其以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兼并,变各自为政、分散经营为统一促销、统一报价、统一服务标准,从联合中出产品品牌,出经济效益。

  3、突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实行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我省旅游企业的发展步入规模化经营。我省也应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来一个突破,抓大放小,组建集体化的上市公司,开放搞活小企业,理顺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另外,可以尝试网络化经营管理,这将是旅游行业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尤其是旅行社行业推进网络化经营。还可以尝试把旅游景点景区与其它的经营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区域性企业集团,这也是一种试验。

  4、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树立山东旅游新形象。

  (1)突出宣传山东旅游的整体形象,组合和包装一批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旅游名品,树立整体意识,品牌意识。

  (2)在销售模式上要有所转变,可根据山东的实际,多推小包价、散客异地成团、家庭式旅游等。在销售价格上可考虑基本构成加自由选择,以便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客源。

  (3)针对海外的旅游考察促销活动,应统一归口管理,把有限的促销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10

  XX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XX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特色民俗文化包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紧紧围绕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两大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包装。重点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边贸、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XX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12-14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15篇12-15

发展的调研报告12-28

服务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3-21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05-18

均衡发展调研报告10-24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11-05

发展专题调研报告12-05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02-12